此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國名都是中國冊封的,現在還在使用

2021-01-15 越南古與今

安南國王是越南在中世和近世時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稱號。

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名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調露元年所設置的安南都護府(府治在現在的河內龍編)。安南國之名並故是越南自立的第一個國名。在越南丁朝正式自立後,丁朝還是以節度使的名義向中國朝貢,當時宋朝賜予交趾郡王的爵位給丁朝君主,之後的前黎和李朝前期國王均是如此,故此時越南的國號對中國時候是交趾,而對內則使用丁朝建立後的大瞿越和李朝制定的大越國號。

而安南國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要從南宋說起,南宋時期,中國王朝越弱小,自己都對金朝稱臣,此時的朝貢國相對也更少,而當時的交趾郡王李天祚(李天祚就是越南歷史上的李英宗,越南李朝君主,第6位皇帝。三歲繼位,1138年-1175年在位,享年40歲。),年年朝貢。

清朝初年駱駝鈕郡王銀印

南宋皇帝為了尊重交趾郡王開始改用比較雅的安南,在南宋紹興十四年、紹興二十六年都使用安南來記載越南入貢。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朝國王裡 在此派遣使臣進貢,南宋孝宗出於對交趾郡王的嘉獎,正式給越南賜予國名「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北宋之時冊封李朝君主規則一般是在新君主即位之時冊封為交趾郡王,而後進封為南平王,死後封為侍中南越王),次年八月正式賜予安南國王印」,安南國王之明自此開始使用。此後元明清各朝都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

1803年,阮朝君主阮福映請求清朝冊封自己為「南越國王」。但嘉慶帝認為古代「南越」之地甚廣,兩廣(廣東、廣西)之地也包括在內,遂將「南越」二字順序顛倒,改為「越南」,並於1804年冊封其為「越南國王」。

1174年,李朝的李英宗被中國冊封為安南國王,與此同時在國內使用「大越」國號,自稱皇帝。此後,在陳朝時代,通過抗擊元朝入侵,以及經歷了後來反抗明朝的短暫統治,越南逐漸形成了自己是與「北國」(中國)相對、具有對等地位的文明國家「南國」中華意識。

在阮朝的明命帝時代建立起亞宗藩圈,將周邊國家納入越南的宗藩朝貢圈。越南自稱「南朝」,稱呼中國為「北朝」,越南君主與中國君主一樣使用「天子」、「皇帝」的稱號,接見除了中國以外的外國使節之時,皆使用「大南皇帝」的稱號。對清朝則使用「越南國王」的頭銜並接受其冊封,但在國內發布的文書中稱呼與中國的外交為「邦交」,已表示是和北方對等的天朝。

相關焦點

  • 為了撇清與中國的關係,這國棄漢字,改首都名字,現在又想改國名
    但現在,一些從我國發展中受益的國家卻不願意承認那段歷史,甚至通過更改漢字、更改國都名稱等方式來撇清與我國的歷史關係,現在還想更改國名!0101、中國歷史上的朝鮮和韓國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兩個小國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那就是朝鮮和韓國。
  • 歷史上的今天:康熙帝冊封尚敬為琉球國的國王!
    在這之前我們就要了解關於「琉球王國」的歷史。琉球王國又稱「琉球國」,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蜿蜒1000公裡,總面積約3600平方公裡。在公元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公元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係」。明朝滅亡後,琉球繼續向中國清朝政府朝貢。公元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
  • 世界上兩個國名相似的國家,國名只有一字之差,很多人總是分不清
    世界上沒有名稱相同的國家,不過,有些國家的國名只有一字之差,稍不注意就容易搞混亂了。在非洲與歐洲隔海相望的地方,有兩個名稱很相似的國家,它們一個叫做摩納哥,一個叫做摩洛哥,它們國名就是中間一個字不一樣,這兩個國家一個是富國,一個是窮國,相差是很大的,來見識下吧。
  • 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國名從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我們隔壁的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那麼他們的國名是從何而來的?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明確一個時間序列,那就是:「朝鮮」這個國名早於「韓國」這個國名。既然「朝鮮」這個國名更早,那我們就從朝鮮說起。
  • 福州與琉球國的歷史淵源:曾有四位福州人任冊封使
    其實,衝繩與中國的關係遠不止於這些,特別是與福建福州的關係。  衝繩,古稱琉球國,建立於1429年,早期的琉球人有一部分就是福建地區「移民」。明清兩朝琉球都是中國的附屬國,每次朝貢都從福州港上岸,如今還能在福州南公園找到當時為接待使節特設的琉球館。  此外,明清兩朝還有四位福州人出任冊封使,出使琉球對新任國王進行冊封。
  • 亞洲此國廢漢字、改首都名字,還想要改國名,只為撇清和中華關係
    《左傳》曰:「中國有禮之大,故稱夏;服之美,謂之華。」這是華夏與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個術語。幾千年來,我國一直是東亞地區綜合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中心國家。《世界簡史》:「近代亞洲的共和之光開始閃現,它標誌著傳統封建制度和農耕社會的終結,表現在政治上,即以中國為代表的傳統宗藩關係的終結。確實是這樣,進入近代,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我國不再是亞洲任何國家的宗主國,原來的藩屬關係也全部脫離了我們的統治。久而久之,許多漢文化圈的國家為了擺脫歷史真相和避免產生民族自卑感。
  • 世界有一個國家稱作「龍國」,非常崇拜中國龍,國名還是中國取得
    還上書清朝的嘉慶要求冊封他為南越國王,他的這已請求看似謙卑,實際上有偷窺中原的領土之意,企圖把廣西等地納入他的版圖的野心。好在當時的嘉慶並不傻,並明確指出原有的土地,封起稱號越南。朝鮮與中國的歷史淵源悠久,1392年朝鮮大將歷程掛在親華的官吏和百姓的擁護下推翻了高麗政權,在國號上上書明朝皇帝朱元璋,冊封為朝鮮這個名字。
  • 傻傻分不清楚的兩個兄弟國,同宗同源,國名一樣,但都窮得吃土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兩個國名重複、讓人很傷腦細胞的國家,一個叫剛果共和國,一個叫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二字到底有什麼魅力,讓兩國都搶著用呢?我們在生活中談論某個國家,肯定不習慣使用正式全稱,而是使用簡稱,就像我們把「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為「美國」一樣。
  • 此國曾是中國的附屬國,被日本侵佔至今,如今改名變成他國領土!
    中國的領土十分的廣闊,我國在中國的古代有很多附屬國,只不過隨著時間的變化以及因為各種原因,有些地方已經宣布獨立而有一些由于于其他原因成為了別國的領土。接下來我們要說的琉球群島,它在古代的明朝時期就一直都是我們中國的領土,以及我國的附屬國。
  • 中國是最早使用姓氏的,歷史上曾有兩萬多姓氏,現在只有四千多個
    中國是最早使用姓氏的,歷史上曾有兩萬多姓氏,現在只有四千多個大家好,歡迎大家的閱讀。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大約在伏羲時代姓氏就已經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萬四千多種姓氏,但今天常見的姓氏只有四千多個。在古代,姓和氏並非同一個概念。《說文解字》上說,姓的本義是「生」。姓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是代表氏族血統的種族稱號,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明血緣、別婚姻、分種族。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斷增多,氏族體系越來越龐大,這樣大的氏族勢必分化成若干小的氏族,為了區分新氏族的名號,氏就應運而生。
  • 春秋戰國的韓國,與現在的韓國有關嗎?
    傳統華夏文化圈的一些國家,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國名多與中國歷史相關,如越南之國名、朝鮮之國名,就來自中原王朝的冊封。越南獨立於968年,國號初名大瞿越,1054年改為大越。直到1802年,阮朝統一之際,打算將大越改為南越,報告打到大清朝。嘉慶皇帝考慮到歷史上曾有個南越國,囊括兩廣,於是大筆一揮,將南越前後顛倒,成了越南。
  • 此國把「中國」標註在地圖上,借中國名義擴張領土,自稱華夏正統
    ,但是,日本在大和時代的領土只有現在日本領土的面積的一半左右,在本州島的中部、北部地區以及北海道地區有蝦夷人,在九州島的西南部地區有熊襲國,熊襲國的主體民族是隼人,蝦夷人是本州島中部、北部和北海道地區的原住民,隼人則是九州島西南部的原住民。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這一國名是如何得來的,日本的全稱又是什麼
    一個國家國名的形成,是該國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既要受到歷史傳統和民族構成的影響,也要受現代文明社會文化的薰陶,所以往往從一個國家的國名上,可以窺探出該國的政體性質。日本古稱「倭國」。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漢光帝劉秀就賜名現在的日本為「倭國」,「倭」的意思是醜惡低矮,當時的日本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字含有貶義,於是他們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號。吉田孝先生寫了一本書《日本的誕生》,講的就是日本誕生的歷史。
  • 嘉慶皇帝給越南「起」國名
    所謂「中南半島」,指的是舊時代的法國殖民地,法屬的印度支那,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柬埔寨加上寮國,連越南人民的偉大領袖胡志明都有個成立「中南半島聯邦」這樣一個夢。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合理,有一個道理,因為越南的確曾經是中南半島的統治者,歷史上的越南曾經非常生猛,不斷的向外擴張。
  • 聯合國一共有195個主權國家,國名簡稱帶有「國」字的,卻只有8個
    聯合國的前身是「國際聯盟」,後來慢慢發展成為現在的樣子。1945年10月24日,中、法、蘇、英、美以及其他籤字國批准《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正式成立。後來10月24日被定為聯合國日。聯合國的主要工作就是維護和平和人道主義援助。
  • 越南兩字源於歷史國名大越、大南的組合,大南的本意是中國之南
    越南兩字源於歷史國名大越、大南的組合,大越、大南同為越南的古代的名稱,大南的本意是中國之南,而非「越地之南」。「南」在「越南」一詞中並非一個方位,而是一個名詞。因此「南」這個字,本身也是越南的古代的國名,語言發音一直如此,與使用漢字、拼音文字並無關係。下面照片就是越南阮朝古都順化的皇宮,上面有很多漢字。
  • 此國建國時求中國賜名,叫了600年,現在改名了,叫「泰國」!
    中國古代,萬朝來賀,周邊漢字文化圈的小國,跑到中國求賜國名的屢見不鮮。一是因為本身蠻夷小國,沒有什麼見識和文化底蘊,畢竟天朝上國文化歷史悠久,見多識廣;中國是宗主國,給足了中國面子,中國一高興,好處大大的有。
  • 日本、韓國領土面積小,國名為何反而稱大?
    真正在國名中帶著大這個漢字的,現在只有所謂的大韓民國,就是朝鮮半島南部的那個國家。這個國家那叫一個大,足足有10萬平方公裡,面積竟然達到中國的1/96,人口足足有5,100萬,人口竟然達到了中國的1/30,真是太大了。它的面積和江蘇省相當,人口和咱們安徽省差不多,這也能叫大,那麼咱們的安徽省是不是得叫大白完?
  • 古代西域36國,現在哪裡,你會正確讀出它們的國名嗎
    一提到「西域」,人們必然想到那已淹沒在歷史塵埃裡的異域風情,能歌善舞的胡姬,壯麗的異域風光,獨特的民族文化,所有的一切都似蒙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想一探究竟。特別是它們的國名,又是那麼的特別,讓人充滿好奇。那它們到底怎麼讀?以前的古音又是什麼?它們現在又在哪裡呢?在古代稱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地區為西域。
  • 你知道歷史上「日本」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在歷史上,「日本」又被稱「東瀛」,「扶桑」等。你可知道這些名字的由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說說這些名字及其由來。文獻記載:東漢時,日本列島就與與中國有交往。《後漢書》上記載,公元57年,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一個島國派遣使臣來中國進獻貢品。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當時中國的附屬國,冊封其皇帝為倭王。並頒發給倭奴國國王「印綬」。1954年,日本政府將這枚出土的金印,指定為一級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