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國王是越南在中世和近世時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稱號。
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名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安南之名,最早見於唐調露元年所設置的安南都護府(府治在現在的河內龍編)。安南國之名並故是越南自立的第一個國名。在越南丁朝正式自立後,丁朝還是以節度使的名義向中國朝貢,當時宋朝賜予交趾郡王的爵位給丁朝君主,之後的前黎和李朝前期國王均是如此,故此時越南的國號對中國時候是交趾,而對內則使用丁朝建立後的大瞿越和李朝制定的大越國號。
而安南國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要從南宋說起,南宋時期,中國王朝越弱小,自己都對金朝稱臣,此時的朝貢國相對也更少,而當時的交趾郡王李天祚(李天祚就是越南歷史上的李英宗,越南李朝君主,第6位皇帝。三歲繼位,1138年-1175年在位,享年40歲。),年年朝貢。
清朝初年駱駝鈕郡王銀印
南宋皇帝為了尊重交趾郡王開始改用比較雅的安南,在南宋紹興十四年、紹興二十六年都使用安南來記載越南入貢。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朝國王裡 在此派遣使臣進貢,南宋孝宗出於對交趾郡王的嘉獎,正式給越南賜予國名「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北宋之時冊封李朝君主規則一般是在新君主即位之時冊封為交趾郡王,而後進封為南平王,死後封為侍中南越王),次年八月正式賜予安南國王印」,安南國王之明自此開始使用。此後元明清各朝都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
1803年,阮朝君主阮福映請求清朝冊封自己為「南越國王」。但嘉慶帝認為古代「南越」之地甚廣,兩廣(廣東、廣西)之地也包括在內,遂將「南越」二字順序顛倒,改為「越南」,並於1804年冊封其為「越南國王」。
1174年,李朝的李英宗被中國冊封為安南國王,與此同時在國內使用「大越」國號,自稱皇帝。此後,在陳朝時代,通過抗擊元朝入侵,以及經歷了後來反抗明朝的短暫統治,越南逐漸形成了自己是與「北國」(中國)相對、具有對等地位的文明國家「南國」中華意識。
在阮朝的明命帝時代建立起亞宗藩圈,將周邊國家納入越南的宗藩朝貢圈。越南自稱「南朝」,稱呼中國為「北朝」,越南君主與中國君主一樣使用「天子」、「皇帝」的稱號,接見除了中國以外的外國使節之時,皆使用「大南皇帝」的稱號。對清朝則使用「越南國王」的頭銜並接受其冊封,但在國內發布的文書中稱呼與中國的外交為「邦交」,已表示是和北方對等的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