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我們隔壁的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那麼他們的國名是從何而來的?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明確一個時間序列,那就是:「朝鮮」這個國名早於「韓國」這個國名。既然「朝鮮」這個國名更早,那我們就從朝鮮說起。
十四世紀中後期,對於中國與朝鮮半島來說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中國與朝鮮都發生了幾件大事。那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大軍攻破元朝大都,蒙古勢力退出中原,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公元1369年高麗恭愍王王祺放棄蒙古元朝控制轉而降明,於次年接受朱元璋的冊封並使用朱元璋洪武年號,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正式成為明朝的屬國。
公元1374年,恭愍王王祺遇刺身亡,王祺之子王禑繼位,是為高麗禑王,王禑即位後開始奉行親蒙古敵視明朝的國策;公元1388年,明朝與高麗王朝之間發生著名的鐵嶺衛爭端,王禑任命李成桂率軍出兵北伐明朝遼東,李成桂率軍行軍至鴨綠江中威化島時抗命回師,史稱「威化島回軍」,自此李成桂掌握了高麗王朝的實際大權;公元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
李成桂在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后,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當年便派遣使者入明,拜見朱元璋,接受朱元璋的封賞。李成桂在自立後,為自己準備了兩個國號,一個是「朝鮮」,另一個是「和寧」,李成桂為了討好朱元璋,請求朱元璋為其選取國號,朱元璋以「朝日鮮明」之意,為其確定了「朝鮮」的國號。自此,「朝鮮」這一國號成為了附庸於中國的象徵。
在這裡再說一個歷史事件,那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此後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而日本的國力則越來越強大,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中國在亞洲大陸的地位開始衰落,而日本在亞洲大陸的地位開始上升。中國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開始影響到了介於中日之間的朝鮮半島,此時的朝鮮半島選擇了新站隊,開始委身於日本之下。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朝鮮國王李熙在日本人的幹預下,開始改元稱帝。李熙命人翻閱朝鮮古籍,取朝鮮半島的根出自「三韓」之意,將國號定名為「大韓」。自此,臣服中國數百年的「朝鮮王國」正式升級為「大韓帝國」。
而這對朝鮮半島來說算是一個陰謀,因為「朝鮮王國」變為「大韓帝國」,意味著朝鮮半島與當時的大清帝國平起平坐,再無附庸之說,朝鮮半島成為一個獨立國家,這為日後日本侵略朝鮮做足了準備。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侵略者強迫大韓帝國籤訂了《韓日合併條約》,自此「大韓帝國」滅亡,日本正式吞併了朝鮮半島並開始進行長達三十六年的殖民統治。
如今的朝鮮半島上有兩個國家,北面的朝鮮面積稍大,約為12.28萬平方公裡,仍然延續「朝鮮」的國名,而南邊的韓國面積稍小,約為10萬平方公裡,國家的全名是大韓民國,隱隱約約散發著對大韓帝國的崇拜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