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就說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話古今中外都適用,近代史上,有東西德國的統一;有前蘇聯的轟然解體;也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勢不兩立,中國的近鄰,朝鮮和韓國,原本也是位於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在二戰後一分為二。
眾所周知,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大韓帝國以三八線為界,分成兩部分由蘇聯和美國的軍隊接管。此後,這兩部分也先後在各自背後的政權支持下獨立,大韓帝國和二戰時期的臨時政府都已不復存在,被三八線以北的朝鮮和三八線以南的韓國取而代之。那麼,之後的朝鮮和韓國這兩個名字有什麼來歷呢?
01
早期位於朝鮮半島上,也就是現在韓國和朝鮮的地理位置的國家,既不叫韓國也不叫朝鮮,而是高麗。當時,高麗就是朝鮮半島這一區域的統稱,英文裡「Korea」就是「高麗」這個詞的音譯。現在英語裡韓國和朝鮮兩國的名字分別是South Korea和North Korea,是非常明確的由方位劃分的名字。只有東亞地區的國家和民眾會稱呼它們為韓國或者朝鮮。其實在早些時候,我們是將韓國稱呼為南朝鮮,而韓國人將朝鮮稱為北韓。
朝鮮半島上的國家的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檀君王儉創立古朝鮮國,在現在的平壤的地理位置建立王儉城。公元前195年,西漢年間,燕王盧綰的部將衛滿領軍剿滅了古朝鮮國,重新建立了衛滿朝鮮。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曾派軍遠徵衛滿朝鮮並滅之。當時朝鮮半島的南部還有一個名叫辰國的政權,後來辰國被認為是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也就是《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提到的:「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
02
4世紀以後,朝鮮半島上的各個大小政治勢力經過多次分裂合併,最終形成「朝鮮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朝鮮的三國時代宣告結束,新羅聯合唐朝大軍滅掉了百濟。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於9月攻克平壤,高句麗政權覆滅。最終新羅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的地區。此後朝鮮又經歷了後三國時期,最終於936年建立起高麗王朝。
公元14世紀,大將李成桂奉高麗王之命攻打中國遼東,李成桂利用此機會發起政變自立為王,統一了朝鮮半島,建立李氏王朝。因為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李成桂為了表示誠意,自己登基稱帝以後便派遣使臣來到大明,將自己的國家名號交由朱元璋定奪,當時李成桂提供了兩個國號「朝鮮」與「和寧」請朱元璋選擇。
考慮到「朝鮮」這一國號在高麗地區很早就曾經使用過,再加上當時蒙古人的根據地哈拉和林別稱也是「和寧」。所以最後朱元璋將李氏王朝的國號定為「朝鮮」。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03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當時滿清朝廷腐朽無能,儘管將士們在前衝鋒陷陣,奮勇殺敵,但甲午戰爭依然以中國慘敗而告終。此消息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傳開之後,朝鮮本就有不臣之心,認為此時的清政府已無力壓制自己,而自己的國家再被稱為朝鮮,便是顏面無存,遂改名為大韓帝國。
二戰結束之後,三八線以北由蘇聯支持建立的國家稱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三八線以南由美國支持建立的國家成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朝鮮和韓國都堅定地認為對方是冒牌貨,自己才是正統。所以就此產生了一個微妙的稱呼,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國家對韓國的稱謂是「南朝鮮」,資本主義陣營內的國家對朝鮮的稱呼是「北韓」。
朝鮮半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漫長的歷史中分而又合,合而又分。朝鮮和韓國的恩怨糾紛可說是由來已久,在近代「南朝北韓」這樣的稱呼持續了挺長時間。直到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之後,「韓國」這個稱呼才開始被中國上下接受。
結語
如今位於朝鮮半島上的韓國和朝鮮兩國,不管是在政治體制上還是經濟發展上,已經分化得越來越明顯。兩國關係時而緊張時而和緩,由於政治因素複雜,所以雙方關係也是十分微妙。只是隨著雙方差異的擴大,估計朝鮮半島上是不太可能再出現一個統一的國家了。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朝鮮文化》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