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存在與文學藝術

2020-12-16 大眾日報

□楊守森

該成果是作者歷經20餘年完成的一部專著。該著綜合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病理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注重從人的身體機制入手,結合古今中外相關的藝術家個案及文藝現象,進一步探討了人類文學藝術活動的心理特徵、創作規律、藝術家的素質,以及文學藝術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等相關問題。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作家、藝術家身體特徵入手,探討了其生命存在與創作之間的關係。認為人的身體形態的獨特構成,以及所發生的任何變化,都必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從而影響其創作。與不同身體形態所致的不同精神個性相關,作家、藝術家的創作亦各有長短,但就作品個性而言,卻無高下之別,都是人的生命之樹上綻開的精神花朵。因此作家、藝術家只有從自己的生命體驗出發,才能創作出具有個性化的作品。

2.從作家、藝術家的年齡、性別等因素入手,分析探討了其生命存在與創作之間的關係。認為在文藝研究中,既要注意某一相同年齡段導致的作家、藝術家的某些相似或相近之處,又要注意到人的年齡有時序年齡、生理年齡與精神年齡之分。從文學藝術史上那些真正偉大的作家、藝術家來看,往往是因突破了時序年齡與生理年齡的局限,才爆發出與眾不同的生命能量,才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性別對文學藝術的影響表現在:與生理心理機制的差異有關,形成了人類文學藝術園地中剛健粗獷與婉約纖麗等對比鮮明的兩大世界。創作實踐證明,作家、藝術家,無論男女,只有立足於與性別相關的自我生命體驗,才能保證作品動人的個性與質感。

3.從生命感應角度,深入探討了藝術形式問題。認為諸如節律、圖式、聲色之類與人的生命之間的感應,是藝術作品形式美產生的重要根源。因生命感應存在不變的原始性的機體感應與可變的文化性的心靈感應兩種情況,藝術形式同樣體現為雙重審美價值,即穩定的命理價值與動態的文化價值。前者決定了藝術形式的繼承性,後者則在促使著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

4.對藝術天才問題的研究。在我國,藝術天才問題曾長期為人諱言,實際上,天才並不神秘,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是指源於遺傳、生理機制等方面的天資(英語即genius或natural gift);二是指已在某一領域表現出某種非凡才能的個人(英語即geniuses或a man of great gifts)。前者可稱之為潛在天才,後者可稱之為謂現實天才。藝術天才,同樣可以從這樣兩個方面來看。二者之間的關係是,藝術創作需要天資,但潛在天才要成為現實天才,還要賴於主體的自我發現、文化修養、特定技能的教育訓練,以及時代特徵與文化氛圍的激勵等。

5.對科學技術與文藝活動之間關係的研究,主要涉及基因科學與人工智慧兩個方面。認為基因信息與藝術家的創作才能、個性、藝術形式及作品內容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據此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看清文學藝術的創作源泉、文學藝術的形式共同美之類問題;人工智慧之應用,雖豐富了文藝表現手段,提高了創作能力,但本質上屬於機器的電腦,尚無法創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就其發展前景而言,也還看不到電腦能夠完全代替人腦的可能性。真正有價值的文藝作品,仍需要人類自身的智慧與潛心創造。

6.從人類的生命特徵入手,進一步探討了藝術功能問題。與文藝理論界通常認為的文學藝術具有認識、教育、審美三大功能不同,認為藝術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命理功能,如振奮人的生命活力,擴展人的生命空間,緩解人的生命苦惱之類;二是文化功能,如激發讀者對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對公正善良的人格境界的嚮往等。在真正優秀的文藝作品中,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正是這樣兩個方面的綜合功能。

相關焦點

  • 藝術與食物,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沒有藝術同樣也不能活,只是離開世界的速度有快有慢而已。」繪畫、攝影、裝置、VR藝術,眾多領域的當代藝術家們都愛以美食為素材或靈感,創造出一件件打通感官的藝術作品,聯結起食物與藝術,這兩樣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 列維納斯思想中的文學和藝術及其文學批評意義
    這些大師的作品與他自小所受的猶太教育一起啟發了他對生命意義的追問②,並讓他更逼近對於倫理和他人問題的思考:「(俄國的作家們)都是根本性的……他們經常對人和人的意義進行拷問。在我看來,這會使您更接近一些對哲學來說是本質性的問題。」
  • 魯樞元:走進生態學領域的文學藝術
    文學藝術無疑擁有其自身的屬性、內涵,文學藝術註定又與其所處的時代、社會、文化、自然的環境密切相關。也許,文學藝術只有在與其所處環境的折衝磨礪中,才能夠顯現出它自身的真諦。「回歸」是參照「原點」為現代重新提供一個行走的基礎,「借著這個基礎,我們能在技術世界內而又不受它損害地存在著」。這同時又是一場話語和觀念上的革命,是一種精神上的改造運動,人類的精神生命有可能再次在此開花吐豔。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本屆論壇共設「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和「文學與當代技術」四個分論壇,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32個相關領域的主題報告,展示了文學與哲學、宗教、繪畫、電影、生態、科技、法律等學科交流碰撞所激發的火花。
  • 楊飛:繪畫是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而對生命的體察是我藝術的根基
    楊飛1989年生於湖南省2013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國畫系,獲學士學位2014年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生課程班,獨墅湖藝術中心,蘇州9月首屆海峽兩岸中國畫名家精品邀請展,魯臺會展中心,濰坊9月靳尚宜基金會青年畫家扶植計劃繪畫新銳展,中國油畫院美術館,北京2018年
  • 專家:軍旅文學與當下軍營現實存在疏離
    在中國文學生態中,有一支文學力量始終存在,但較少被拿來討論,那就是軍旅文學。今日的軍旅文學創作,除了一貫以來寫軍營、寫軍人的題材外,各類戰爭題材的類型文學十分扎眼,它們在暢銷書市場上佔有很大的份額。該如何看待當今的軍旅文學?軍旅文學創作現狀如何?問題何在?出路又在哪裡?帶著種種問題,昨日,記者採訪了著名文學評論家、《解放軍文藝》副主編殷實。
  • 文學理論:生命意義的文學解讀
    之後的文字,都是作家對木棉花生命意義的解讀:木棉雖然很脆弱,生命短暫,但它盡情展現生命的美麗,熱熱鬧鬧的花開花落;木棉違反了花與葉的辯證關係,獨擋風雨的侵襲又守住了生命的質量,它是真正的紅花,是花中的君子;木棉花擺脫世俗,不與俗豔爭寵,不矯揉造作,奮不顧身地衝向雲天,在天幕上跳起優美的舞蹈,是高潔而空靈的舞者。
  • 「文學評論」打開「荒野」世界的另一幅生命景觀
    作家張煒最新長篇小說《我的原野盛宴》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0年1月出版。最初我拿到這部作品時,一看題目就覺得富有深意——「我的原野盛宴」——一股渾然天成的曠野之風迎面撲來,不由得被這股純粹、清透之氣所吸引。
  • 新羅:文學和藝術
    我們今天來講一下新羅的文學和藝術。自從新羅統一以來,新羅得到空前發展,特別是文學和藝術。統一新羅的文學,繼承和發展了三國以來的優秀文學傳統,進入他的全盛時期。朝鮮三國及統一新羅時期(前57一901)影響了後世文學思想的走向。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朝鮮三國及統一新羅時斯鄉歌、鄉曲、漢詩、漢文、口傳文學在少數且中國的文學理論典籍已經流傳到朝鮮。然而,建立或者創造出一套文學理論不是一蹴而就的,依靠的是前人長期探索和自身對文學理論的選擇。而外並召雖勢文學思想的傳入對自身固有的、傳統的文學意識必然會造成巨大衝擊。
  • 林語堂經典語錄,幽默大師,品味獨特的文學藝術
    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個性。文學體現了作者對藝術的價值追求,展示了作者對美態的情感流露,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純真嚮往。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藝術,展現了每一代人的價值追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成為人們文學藝術欣賞的渠道。鏗鏘有力、亦莊亦諧、半雅半俗、詼諧幽默、抑揚頓挫、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被筆者們巧妙地切入文中。
  • 饒舜專訪比利時知名作家及演員:創造一種生命文學
    生命轉瞬即逝,唯有思想、靈感與愛永存!--饒舜英語訪談(Allentalk)本期嘉賓:本期做客《饒舜英語訪談》的嘉賓是來自比利時的知名作家及演員-Isabelle Wery女士。她的作品《無骨的瑪麗蓮》在2013斬獲歐盟文學獎。
  • 「詩是我涉事的行為」 ——楊牧的文學生命
    自中學時代以來,其文學生命便不斷延展更新,並開向「更大的時間和空間」。本文作者劉道一,曾在楊牧來內地時作為陪同,並因以策劃人身份全程參與2013年「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北京及上海放映與推廣活動,策劃北京主發布會並主持多場大師對談,與楊牧多有交集。楊牧逝世後,他受鳳凰網文化之邀完成此文,回顧了楊牧的文學生命,並表以哀悼。
  • 不可或缺的藝術光輝:文學作品中「性描寫」的價值與審美研究
    僅憑題材內容,就去評判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顯然是既不科學,也不應該去肯定的。這個具有強烈藝術震撼力的情節,揭示了那個時代的荒謬,人性的扭曲,生命的低賤:當饅頭壓倒了尊嚴、隱私和臉面的時候,這個社會已經墮落到了什麼地步?這樣讓讀者心血欲滴的情節,卻是「炫醜」、「頌醜」?這種內涵深刻沉重的故事,卻是 「淫蕩妖冶」?
  • 小說正被其他藝術形式逼回文學本質
    賈夢瑋講小說。尤其是小說,面臨著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著文學從業者的深度思考。11月10日,「2020年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繼續開課。著名文學雜誌《鐘山》主編、評論家賈夢瑋,以「小說的可能性」為主題,分享他對當下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種種觀察和思考,尤其他提到當代小說所遭到的巨大挑戰,以及小說在當下時代背景下應該怎麼找到自己的存在獨特性。
  • 對話| 從「天女散花」說開去:藝術中的生命廣度與哲學思考
    比如,各種衣服疊加在一起,童裝和奶頭,兒童這樣一個個小生命,以及大量的女性形象的雕塑作品,那樣被肢解的女性的形象,讓我應接不暇。特別是木雕,那樣大面積的骷髏式的木雕,形成的那種場域和震撼人心的效果,我覺得的確讓我有一點目不暇接。他表達的對生命的關注,從佛教的觀念入手去看待人生、去理解生命本體的意義和生死觀,他完全把自己的藝術擴展到很廣闊的邊界裡。
  • 文學藝術史上的「死亡詛咒」,不僅有27歲,還有37歲
    然而,她卻一身的藝術藝術細菌,詩歌、繪畫雙全,音樂才華更是使她名聲大噪,人稱「藍調天后」。1970年,這位搖滾史上最偉大的女性歌手之一,因為注藥過量死於27歲。同時,還不難發現,不僅有27club,還有37club,而且多噪了十年的人,在文學藝術史上的地位,絲毫不遜於那些搖滾明星。
  • 喀喇汗王朝 葉爾羌汗國 維吾爾文學藝術
    猶如巨人般拔地而起的維吾爾文學引起世人的關注」。九—十三世紀的維吾爾文學藝術是維吾爾文學藝術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這三百年間,維吾爾詩歌藝術發展迅速,詩人學者輩出,達到了很高的發展水平。維吾爾文學也正是以反映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和人民的物質、精神生活為己任,出現了繁榮、發展的景象。另一方面,由於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佛教而在維吾爾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據統治地位,對前世的佛教文學藝術進行了大肆毀壞和消滅。葉爾羌汗國時期的維吾爾文學可以分為前、後兩個發展時期。前期是察合臺汗國時期。
  • 常培傑:論布迪厄的文學社會學思想——以《藝術的法則》和《區隔...
    他認為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和象徵主義等內部研究方法,或專注於文本,探求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存在、文學性和文學本質,或關注文本的相互關係即「互文性」,而將這些作品的生產者之間的位置關係及其與作品的關係排除在思考之外,簡單地認為文本與作者及其生活世界無關,文本系統的自我運行及調整為文學變遷提供了全部動力和方向,仿佛表現或表達形式的變化只是系統本身的邏輯。
  • 叢書:東瀛藝術圖庫之《日本文學》
    叢書:東瀛藝術圖庫之《日本文學》 發布時間:2019-01-09 00:18:07      來源:貴州網
  • 土耳其文學、藝術與教育,風俗及禁忌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陳談旅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文學、藝術與教育。1.文學土耳其最早的口頭文學作品是神話和史詩,其中的《代代·科爾庫特的故事》是一部史詩性作品。13-19世紀,宮廷和民間文學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