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森
該成果是作者歷經20餘年完成的一部專著。該著綜合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病理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注重從人的身體機制入手,結合古今中外相關的藝術家個案及文藝現象,進一步探討了人類文學藝術活動的心理特徵、創作規律、藝術家的素質,以及文學藝術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等相關問題。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作家、藝術家身體特徵入手,探討了其生命存在與創作之間的關係。認為人的身體形態的獨特構成,以及所發生的任何變化,都必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從而影響其創作。與不同身體形態所致的不同精神個性相關,作家、藝術家的創作亦各有長短,但就作品個性而言,卻無高下之別,都是人的生命之樹上綻開的精神花朵。因此作家、藝術家只有從自己的生命體驗出發,才能創作出具有個性化的作品。
2.從作家、藝術家的年齡、性別等因素入手,分析探討了其生命存在與創作之間的關係。認為在文藝研究中,既要注意某一相同年齡段導致的作家、藝術家的某些相似或相近之處,又要注意到人的年齡有時序年齡、生理年齡與精神年齡之分。從文學藝術史上那些真正偉大的作家、藝術家來看,往往是因突破了時序年齡與生理年齡的局限,才爆發出與眾不同的生命能量,才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性別對文學藝術的影響表現在:與生理心理機制的差異有關,形成了人類文學藝術園地中剛健粗獷與婉約纖麗等對比鮮明的兩大世界。創作實踐證明,作家、藝術家,無論男女,只有立足於與性別相關的自我生命體驗,才能保證作品動人的個性與質感。
3.從生命感應角度,深入探討了藝術形式問題。認為諸如節律、圖式、聲色之類與人的生命之間的感應,是藝術作品形式美產生的重要根源。因生命感應存在不變的原始性的機體感應與可變的文化性的心靈感應兩種情況,藝術形式同樣體現為雙重審美價值,即穩定的命理價值與動態的文化價值。前者決定了藝術形式的繼承性,後者則在促使著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
4.對藝術天才問題的研究。在我國,藝術天才問題曾長期為人諱言,實際上,天才並不神秘,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是指源於遺傳、生理機制等方面的天資(英語即genius或natural gift);二是指已在某一領域表現出某種非凡才能的個人(英語即geniuses或a man of great gifts)。前者可稱之為潛在天才,後者可稱之為謂現實天才。藝術天才,同樣可以從這樣兩個方面來看。二者之間的關係是,藝術創作需要天資,但潛在天才要成為現實天才,還要賴於主體的自我發現、文化修養、特定技能的教育訓練,以及時代特徵與文化氛圍的激勵等。
5.對科學技術與文藝活動之間關係的研究,主要涉及基因科學與人工智慧兩個方面。認為基因信息與藝術家的創作才能、個性、藝術形式及作品內容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據此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看清文學藝術的創作源泉、文學藝術的形式共同美之類問題;人工智慧之應用,雖豐富了文藝表現手段,提高了創作能力,但本質上屬於機器的電腦,尚無法創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就其發展前景而言,也還看不到電腦能夠完全代替人腦的可能性。真正有價值的文藝作品,仍需要人類自身的智慧與潛心創造。
6.從人類的生命特徵入手,進一步探討了藝術功能問題。與文藝理論界通常認為的文學藝術具有認識、教育、審美三大功能不同,認為藝術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命理功能,如振奮人的生命活力,擴展人的生命空間,緩解人的生命苦惱之類;二是文化功能,如激發讀者對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對公正善良的人格境界的嚮往等。在真正優秀的文藝作品中,我們能夠體驗到的正是這樣兩個方面的綜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