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安東都護府,敵不過小小的一個新羅?不,是唐朝「打」不過

2020-12-18 歷史真鑑

隋朝時期,中原王朝與朝鮮半島上的政權交往密切。歷經隋唐五代帝王,朝鮮半島終於徹底臣服在中原王朝的腳下。可是這樣的臣服不是永久的,也算不上長時間的。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唐軍聯合朝鮮半島上的本土勢力——新羅,一同覆滅半島霸主高句麗和弱國百濟,朝鮮半島建立起大唐有效的統治。新羅幫助唐軍滅亡高句麗和百濟,不是想為自己請來一尊太上皇,也不是為朝鮮半島這片土地上請來新的統治者,說到底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延續和強大,因而反抗大唐在朝鮮的統治是意料之中的事。

唐王朝在朝鮮半島上建立起安東都護府,代替遠在關中長安的唐廷管理這片土地。大唐之強大,是四方諸國有目共睹,小小新羅自然也不敢輕視。沒有永遠強盛的王朝,大唐亦是如此。正因為這樣,新羅在等待一個機會,等待大唐放鬆警惕、安東都護府變弱小的機會。最終新羅等到了,戰爭的號角吹響。新羅與高句麗聯軍(高句麗的亡國之民組成的軍隊)北上與安東都護府麾下的胡人兵——靺鞨兵交戰,有備敵無備,人多戰人少。

靺鞨兵反抗激烈,安東都護府援兵也及時趕至,所以新羅和高句麗的聯軍並沒佔領城池,取得良好的戰果。新羅野心昭然若揭,安東都護府做好準備,在當時一個叫屋城的地方重兵屯駐,把守這個出入朝鮮半島、拱衛平壤的險要鎖鑰之處。無論唐軍還是新羅軍,佔有屋城意味著擁有戰爭主動權,進可攻進朝鮮半島腹地,退可守去遼東。新羅此次的戰爭作為,迅速點燃了高句麗遺民的復國火焰,也助長了朝鮮半島的本土勢力的叛唐叛安東都護府之聲勢。

鹹亨元年四月,高句麗再度反叛,立不知從哪裡找來的高句麗末代君主的外孫為高句麗王,開展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新羅在背後攪動風雲,想渾水摸魚;新羅幫助高句麗遺民復國,但並不是真想重立高句麗,只是想藉機推翻大唐在朝鮮半島的統治罷了,方便自己接替前面的高句麗建立新的朝鮮霸權。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唐軍也該做出應對。唐廷從內地調來精兵良將前去朝鮮半島鎮撫新羅和高句麗,高侃、李謹行的到來令戰爭局勢出現改變,高句麗叛軍大敗(新羅沒插手),平壤收復,復國之夢醒了。

新羅為什麼沒有在唐軍消滅高句麗叛軍時,助高句麗一臂之力呢?首先,新羅知曉自己與大唐硬碰硬的勝算不大;其次,新羅並沒有奢望收復所有高句麗腹地;最後,新羅正在謀奪百濟舊地,熊津都督府八十餘城淪陷新羅。新羅的意圖唐軍清楚,可即便派出薛仁貴這樣的名將,也無法將佔盡優勢的新羅趕出百濟。此戰不僅令唐朝失去百濟,還讓唐軍運輸的漕運船、錢糧等各種物資和眾多士卒折損在海裡。

鹹亨三年七月,唐軍和新羅開始正面交鋒,橫水邊,新羅軍先勝後敗。新羅因戰事不利、國內形勢和糧草稀缺等問題,選擇了上表乞罪,主動釋放俘獲的唐軍將士和海船。新羅軍消停,唐軍不消停,藉此良機把高句麗餘孽悉數剿滅。四年時間,大唐終於將高句麗的復國鎮壓下去。下面,大唐要面對幕後黑手、最大的BOSS新羅。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已處理妥當,該全力以赴滅新羅,像當初亡高句麗和百濟一樣。

安東都護府作戰,集結唐軍、靺鞨和契丹南下,與新羅決戰。新羅軍先發制人,後被安東軍反擊打退,反取下數個城池。新羅的做法徹底激怒了唐高宗,他親自下找褫奪新羅文武王的官爵,改立在長安的新羅王之弟為新王,意以大軍護送回國就位;同時調集大軍,發兵徵討新羅。次年,唐軍抵達並開展,連戰連勝,戰果不斷擴大,但並沒有取得關鍵性的勝利,新羅依舊活蹦亂跳。新羅頂不住壓力,唐朝君臣也出現戰和分歧,因此在新羅王表現出遣使謝罪送禮物的誠懇認錯態度後,唐朝原諒了他,並下詔恢復新羅王之官爵,召回送去的新羅王之弟。

自古以來,大部分的戰爭都是統治者掀起的,新羅與唐的戰爭亦是如此,中下層百姓根本不想與宗主國大唐交戰。所以新羅的乞罪求和是必然發生的,此次戰爭的平息不約而至。新羅王遣送使者與唐廷君臣交涉,最終定下「雙方休戰,朝鮮半島南部歸新羅所有(即百濟舊地是新羅的,還有一部分高句麗舊地),但新羅必須承認和昭告天下,唐朝是主導朝鮮半島及周邊地區的太上皇」的底線。

這樣的結果屬實不讓人滿意,唐高宗李治曾下過親徵新羅的決心,但被帶病賢臣以局勢勸服。滅新羅對唐朝而言,是時間長短和戰爭快慢問題。新羅是癬疥之疾,西方的吐蕃才是心腹大患,應該重視的;若是被拖進對新羅戰爭的泥潭,對吐蕃戰爭很可能失利,導致極為慘烈的後果。其實就是,新羅只需要面對唐朝,唐朝需要面對新羅、突厥、契丹、吐蕃、鐵勒、奚契丹、大食、南詔、回鶻等等。群狼圍虎之局。就像近代的美國對越南戰爭,美國真的打不過越南嗎?

相關焦點

  • 熊津都督府,唐朝實力達到鼎盛的標誌之一
    其中安東都護府鮮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裡管轄的面積比較小,在地圖上都沒有太多的標註。而熊津都督府是安東都護府下屬的一個行政機構。雖然存在時間僅僅只有五年,但它卻是唐朝的一塊"飛地",是唐朝力量強大的一種標誌。那麼熊津都督府究竟是憑藉什麼能在與唐朝國土不相連的情況下存在數年?
  • 鼎盛時期的唐朝為何會輸給小國新羅?
    然而,令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就在唐朝如日中天的時候,它卻在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中輸給了一個叫新羅的小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要說到唐朝和新羅關於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之爭,還得追溯到中國的隋朝時期開始說起。當時朝鮮半島主要由三個政權所統治,他們是:高句麗、百濟、新羅。
  • 唐朝的四安都護府,如今一為領國舊稱、一為邊關市舊名!
    大唐為了有效管理廣袤的邊疆地區,曾先後設立了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單于、北庭等六大都護府。但單于都護府,後來併入到了安北都護府;而北庭都護府系從安西都護府析置而出,在行政上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隋煬帝、唐太宗累徵高句麗而不克,而在唐高宗在位期間,大唐趁高句麗內亂,聯合了新羅軍攻滅了高句麗及朝鮮半島西南端的百濟。於是,大唐在今天的朝鮮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以統治高句麗及百濟舊地。但隨著吐蕃在西南的崛起,大唐已不能全力經營半島。新羅卻趁大唐無暇東顧之際,不斷唆使高句麗的遺民叛亂,並攻佔了百濟舊地。
  • 大唐帝國的軍事巔峰,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
    而朝鮮半島則陸續產生了3個國家:南部有韓人建立的百濟和新羅,北部則是跨境的高句麗,高句麗橫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實力最為強大。高句麗對於中原王朝是極大的地緣威脅,於是6-7世紀,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都對高句麗進行了大規模攻伐,最終在近百年持之以恆的努力下,高句麗終於在公元668年被唐王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 在攻滅高句麗、百濟後,唐朝軍隊在朝鮮半島駐紮了16年
    繼唐太宗親徵高句麗後,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濟首都泗沘,668年攻入高句麗首都平壤,設立都護府並駐軍,後來由於昔日盟友新羅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勢力崛起,唐軍撤出,676年,新羅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中南部。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2)在北方,公元630年,李靖滅掉東突厥,唐太宗設置單于都護府,佔據漠南;公元646年,薛延陀為唐朝所滅,唐太宗設置燕然都護府管理這一龐大區域。(3)在東北方向,唐太宗多次徵討高句麗,極大削弱了高句麗的實力。
  • 朝鮮半島上的都督府,唐朝國力最鼎盛的象徵
    而早在唐朝,甚至漢朝,甚至將朝鮮半島直接納入了帝國的版圖。唐朝時期,雖然朝鮮半島的歷史並不為人所知,但是卻創造出了但是的兩個奇蹟——一個不在唐朝疆域內卻受唐朝朝廷管轄的雞林州都督府;另一個是管轄區域不和唐朝疆域相連的熊津都督府。
  • 通過地圖了解唐朝疆域變遷:一個龐大的帝國,最後竟然被肢解
    (1)在西域方面,630年,伊吾脫離了西突厥的控制,投入了唐朝,設置了西伊州;639年,唐太宗滅高昌國,設置西州和安西都護府;648年,西突厥駐守浮圖城的葉護背叛西突厥,投降唐朝,唐太宗在此設置了庭州(吉木薩爾),同時整個南疆也成為了唐朝版圖內,唐太宗設置了「安西四鎮」。(2)大漠方面,630年滅東突厥,設置單于都護府,控制漠南;647年,滅薛延陀汗國,設置燕然都護府,控制漠北。
  • 實力並不算最強的新羅為何能統一朝鮮半島?只因懂得借力打力
    蘇定方用兵如神,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攻佔了百濟國都,百濟滅亡。隨後,唐高宗下令在百濟舊地設立熊津都督府,將百濟舊地納入唐朝的疆域版圖,同時命令劉仁願將軍率領一萬多唐軍留守熊津都督府。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各路唐軍以及新羅軍隊會師高句麗都城平壤城下,高句麗滅亡。隨後,唐高宗下令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將高句麗舊地納入唐朝的疆域版圖,同時命令薛仁貴率領二萬多唐軍鎮守安東都護府。
  • 唐高宗時期世界國力排行榜,日本第8,新羅第7,吐蕃第4!
    西方戰線,公元657年,唐軍越過蔥嶺,攻滅西突厥,以其地設置昆陵和蒙池二都護府,都護府下又設都督府,公元663年,唐朝設置波斯都督府(今伊朗東部),至此,唐朝西部邊境推到極限,與漢朝不同的是,唐軍不僅越過了蔥嶺,而且在中西亞建立了極其完備的行政系統,其官員考核升遷與內地幾無區別。
  • 地理答啦:漢朝、唐朝2個國力強盛的象徵——都護府
    地理答啦:什麼是都護府?上篇文章我們在分享「府」這種行政區劃的時候,挖了個坑,說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都護府」這種比較特別的政區形式。今天地理答啦就給大家填坑,帶著自豪感來說一說「都護府」!為什麼要帶著自豪來說說都護府呢?因為我國歷史上設立都護府的典型時代,正好是大漢王朝和大唐王朝——我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兩個時期,而都護府的設立,恰好是強漢盛唐實力的象徵!
  • 日本對強大的唐和明都敢開戰,為何不敢攻「弱宋」?有一致命原因
    從唐朝到明朝,中日兩國曾經爆發過戰爭,這是最早的侵略計劃。66和66兩年間,唐朝聯合新羅滅百濟和高句麗,分別設熊津都督府、安東都護府。與此同時,想在新羅建立雞林州都督府,實行羈縻統治,結果新羅被廢。他們想讓百濟和高句麗自立,可唐朝又有誰願意呢?要想順利消滅兩個,最終還是要把原來的三個合成一個,這不是閒著沒事幹為自己找一個強敵。
  • 唐朝期間,身為新羅人的他,其名字的由來頗有深意
    金光沫先生認為福和巴在新羅是兒童的意思。根據《三國遺事》卷的記載,「神武大王潛邸時,謂俠士弓巴曰」一。」從神武王只知俠士弓巴不知張保皋之名這一史料,我們可以判斷張保皋在其早期生涯並無姓氏,只有名字,這同新羅的歷史現狀相吻合。根據《新唐書》的記載,當時朝鮮半島上王族都姓金,貴族都姓樸,普通百姓有名而無姓。這表明張保皋是平民出身,因而無姓氏。
  • 大唐六大都護府
    它跟宗主制度和殖民不一樣。)那這次咱們就說下唐朝六大都護:(大唐!大唐!!大唐!!!)都護這個稱謂起於漢代,最有名的就是西域都護府,不過到了唐代它又有另外個名字——安西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唐高宗李治時期,唐朝滅亡高句麗,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所轄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包括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下遊以及庫頁島,管理契丹、奚、室韋等民族。
  • 統一新羅在東亞世界中的地位——八至九世紀唐朝與新羅關係論
    [28]新羅在受到高句麗、百濟乃至日本夾擊的不利條件下,緊緊抓住中原王朝這一關鍵,利用唐與高句麗的緊張關係,拉動其介入半島事務,先滅百濟,再平高句麗;然後又利用唐朝中國人「務廣德者昌,務廣地者亡」[29]的和平共存傳統意識,一方面對半島上的唐朝力量進行排擠,另一方面又適時向其求和效忠,使之感到它不像高句麗那樣對自己形成威脅,雙管齊下,軟硬兼施,最終達到了在韓半島上實現統一的目的。
  • 唐朝富二代的炫富神器:崑崙奴、新羅婢與菩薩蠻
    而考古發現的崑崙奴俑,多數都是赤裸上身,下著短褲。從描述看,更接近於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屬於東南亞的半遊牧民族,分布於菲律賓的呂宋、棉蘭老島,印度的安達曼群島,以及馬來半島的部分地區。 不過,尼格利陀人普遍又黑有矮,這和部分史書記載的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不太符合。
  • 唐朝文化史:東北亞新羅日本諸國
    從很早以來,朝鮮半島上的居民和中國人就在地理上、血統上以及經濟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係唐代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已是文化相當發達的國家。唐朝曾與高麗發生過一些戰爭,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六六八年(總章元年),高麗滅亡,新羅統一半島。
  • 安西都護府與唐代龜茲商貿的發展
    隨後,唐朝逐漸統一西域,置安西都護府,設四鎮,龜茲結束了動蕩不安的局勢,社會環境漸趨穩定,商業貿易有了發展的基礎。安西都護府統領的強大軍事力量也是龜茲地區得以穩定的重要因素。武則天長壽元年(692),為控制西域局勢,派遣武威軍總管王孝傑、阿史那忠節出兵西域,擊敗吐蕃,恢復龜茲、于闐等安西四鎮的設置,於龜茲重置安西都護府,駐軍三萬人,重又鞏固了對龜茲的管理地位,保障了龜茲戰略要地的穩定。玄宗天寶元年(742),唐朝再次派遣重兵戍守四鎮,據《舊唐書·地理志三》記載:「安西都護府,鎮兵二萬四千人,馬二千七百匹」,龜茲駐軍幾乎佔據當時唐朝西域戍兵人數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