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期,中原王朝與朝鮮半島上的政權交往密切。歷經隋唐五代帝王,朝鮮半島終於徹底臣服在中原王朝的腳下。可是這樣的臣服不是永久的,也算不上長時間的。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唐軍聯合朝鮮半島上的本土勢力——新羅,一同覆滅半島霸主高句麗和弱國百濟,朝鮮半島建立起大唐有效的統治。新羅幫助唐軍滅亡高句麗和百濟,不是想為自己請來一尊太上皇,也不是為朝鮮半島這片土地上請來新的統治者,說到底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延續和強大,因而反抗大唐在朝鮮的統治是意料之中的事。
唐王朝在朝鮮半島上建立起安東都護府,代替遠在關中長安的唐廷管理這片土地。大唐之強大,是四方諸國有目共睹,小小新羅自然也不敢輕視。沒有永遠強盛的王朝,大唐亦是如此。正因為這樣,新羅在等待一個機會,等待大唐放鬆警惕、安東都護府變弱小的機會。最終新羅等到了,戰爭的號角吹響。新羅與高句麗聯軍(高句麗的亡國之民組成的軍隊)北上與安東都護府麾下的胡人兵——靺鞨兵交戰,有備敵無備,人多戰人少。
靺鞨兵反抗激烈,安東都護府援兵也及時趕至,所以新羅和高句麗的聯軍並沒佔領城池,取得良好的戰果。新羅野心昭然若揭,安東都護府做好準備,在當時一個叫屋城的地方重兵屯駐,把守這個出入朝鮮半島、拱衛平壤的險要鎖鑰之處。無論唐軍還是新羅軍,佔有屋城意味著擁有戰爭主動權,進可攻進朝鮮半島腹地,退可守去遼東。新羅此次的戰爭作為,迅速點燃了高句麗遺民的復國火焰,也助長了朝鮮半島的本土勢力的叛唐叛安東都護府之聲勢。
鹹亨元年四月,高句麗再度反叛,立不知從哪裡找來的高句麗末代君主的外孫為高句麗王,開展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新羅在背後攪動風雲,想渾水摸魚;新羅幫助高句麗遺民復國,但並不是真想重立高句麗,只是想藉機推翻大唐在朝鮮半島的統治罷了,方便自己接替前面的高句麗建立新的朝鮮霸權。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唐軍也該做出應對。唐廷從內地調來精兵良將前去朝鮮半島鎮撫新羅和高句麗,高侃、李謹行的到來令戰爭局勢出現改變,高句麗叛軍大敗(新羅沒插手),平壤收復,復國之夢醒了。
新羅為什麼沒有在唐軍消滅高句麗叛軍時,助高句麗一臂之力呢?首先,新羅知曉自己與大唐硬碰硬的勝算不大;其次,新羅並沒有奢望收復所有高句麗腹地;最後,新羅正在謀奪百濟舊地,熊津都督府八十餘城淪陷新羅。新羅的意圖唐軍清楚,可即便派出薛仁貴這樣的名將,也無法將佔盡優勢的新羅趕出百濟。此戰不僅令唐朝失去百濟,還讓唐軍運輸的漕運船、錢糧等各種物資和眾多士卒折損在海裡。
鹹亨三年七月,唐軍和新羅開始正面交鋒,橫水邊,新羅軍先勝後敗。新羅因戰事不利、國內形勢和糧草稀缺等問題,選擇了上表乞罪,主動釋放俘獲的唐軍將士和海船。新羅軍消停,唐軍不消停,藉此良機把高句麗餘孽悉數剿滅。四年時間,大唐終於將高句麗的復國鎮壓下去。下面,大唐要面對幕後黑手、最大的BOSS新羅。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已處理妥當,該全力以赴滅新羅,像當初亡高句麗和百濟一樣。
安東都護府作戰,集結唐軍、靺鞨和契丹南下,與新羅決戰。新羅軍先發制人,後被安東軍反擊打退,反取下數個城池。新羅的做法徹底激怒了唐高宗,他親自下找褫奪新羅文武王的官爵,改立在長安的新羅王之弟為新王,意以大軍護送回國就位;同時調集大軍,發兵徵討新羅。次年,唐軍抵達並開展,連戰連勝,戰果不斷擴大,但並沒有取得關鍵性的勝利,新羅依舊活蹦亂跳。新羅頂不住壓力,唐朝君臣也出現戰和分歧,因此在新羅王表現出遣使謝罪送禮物的誠懇認錯態度後,唐朝原諒了他,並下詔恢復新羅王之官爵,召回送去的新羅王之弟。
自古以來,大部分的戰爭都是統治者掀起的,新羅與唐的戰爭亦是如此,中下層百姓根本不想與宗主國大唐交戰。所以新羅的乞罪求和是必然發生的,此次戰爭的平息不約而至。新羅王遣送使者與唐廷君臣交涉,最終定下「雙方休戰,朝鮮半島南部歸新羅所有(即百濟舊地是新羅的,還有一部分高句麗舊地),但新羅必須承認和昭告天下,唐朝是主導朝鮮半島及周邊地區的太上皇」的底線。
這樣的結果屬實不讓人滿意,唐高宗李治曾下過親徵新羅的決心,但被帶病賢臣以局勢勸服。滅新羅對唐朝而言,是時間長短和戰爭快慢問題。新羅是癬疥之疾,西方的吐蕃才是心腹大患,應該重視的;若是被拖進對新羅戰爭的泥潭,對吐蕃戰爭很可能失利,導致極為慘烈的後果。其實就是,新羅只需要面對唐朝,唐朝需要面對新羅、突厥、契丹、吐蕃、鐵勒、奚契丹、大食、南詔、回鶻等等。群狼圍虎之局。就像近代的美國對越南戰爭,美國真的打不過越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