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唐太宗親徵高句麗後,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濟首都泗沘,668年攻入高句麗首都平壤,設立都護府並駐軍,後來由於昔日盟友新羅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勢力崛起,唐軍撤出,676年,新羅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中南部。所以,從660年到676年,唐軍在朝鮮半島駐紮了約16年。
655年,高句麗和百濟聯軍入侵新羅,攻佔新羅33個城池,新羅國王金春秋向唐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薛仁貴等大將率領大軍,攻擊高句麗和百濟。在唐朝和新羅聯軍滅亡了百濟、高句麗後,唐高宗將這兩個國家的領土納入大唐版圖,派兵駐守。
高句麗和百濟兩個國家的殘餘勢力,都有過復國運動。668年,大批高句麗殘餘勢力妄圖復國,公開叛亂反對唐軍的統治,並得到新羅國王金法敏的支持。百濟滅亡後,舊臣鬼室福信將在日本做人質的扶餘豐接回為王,並請日本派援軍幫百濟復國。663年,倭國傾2.7萬全國精銳進攻新羅,唐將劉仁軌在熊津江口與日本激戰,4戰都以唐軍勝利告終。
在高句麗和百濟滅亡後,新羅一直以朝鮮半島的霸主自居,欲圖從唐軍手裡奪取昔日高句麗和百濟土地,統一朝鮮半島。而且,昔日盟友的新羅,覺得高句麗和百濟滅亡後,唐朝對其產生更大的威脅。
新羅不僅支持高句麗戰士,支持殘餘反抗力量,而且在672年,新羅公開撕毀盟約反唐。新羅國王金法敏派大軍進入唐統治下的百濟故土,佔領城池,並派軍駐守。
唐高宗再次派74歲的劉仁軌率領大軍遠徵新羅,大破新羅軍,新羅國王金法敏遣使入唐謝罪。而此時,唐朝正在與吐蕃交戰,有意將軍事力量向西轉移,最終決定在朝鮮半島上進行戰略收縮,676年唐朝將在平壤的安東都護府遷到遼東,默認新羅對大同江以南的統治。
其實,大唐在朝鮮半島的戰爭,獲益最大的是新羅,不僅消除了高句麗和百濟的進攻,並且最終在唐朝默許下,統一了朝鮮半島,這個差點被滅亡的新羅,開創了「新羅統一時代」,以唐朝諸侯國自居,常常用「大唐新羅國」等作為全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