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關係上,朝鮮半島原是中國東北大陸的延長, 鴨綠江的意義與功用如同遼河, 非分隔兩岸而系協調。 這條著名國際的河流,今日雖成為中、 朝分界的國境河流, 古代則不是。
四世紀橫跨鴨綠江的高句麗
高句麗系韓國 ( 朝鮮) 史上最早登場的主權國家, 但這個國家與其人民,在中國域內創造歷史, 也以在中國的漢族環境中接受文明洗禮而得建國, 其為漢族中國領土內的附庸異民族。
朝鮮半島歷史轉折的一頁, 起自經歷魏—晉更替, 「 五胡亂華」 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最大、 最久的混亂局面展開, 中國北方全面崩解。 朝鮮半島上的樂浪、帶方兩郡,便於此期間以被東北各各崛起的割據勢力隔離而形成孤立。
獲得機緣於東北分解大漩渦中抬頭的割據勢力之一, 以及地理位置上直接予兩郡以隔斷者, 又便是原在玄菟郡卵翼下成長, 而以鴨綠江北岸丸都城為根據地的高句麗。
漢四郡與三韓形勢圖
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半島的樂浪時代於焉終止,向南越過鴨綠江進出半島的高句麗人, 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支配鴨綠江內、 外領域的貊人統一國家建設者。
同一時期, 半島南部三韓之地, 也因長時期受樂浪、 帶方郡的孕育導引, 從蒙昧與停滯中脫出, 達成活潑的社會、 政治統一運動, 非只國家成立條件成熟, 也追隨北方同族先進國家高句麗而茁壯。
高句麗,與半島南方貊人與韓族混合政權百濟 (雖然貊人與韓族仍系同種族),以及東南部純韓族統合國家新羅, 在半島形成三足鼎立態勢, 獨立朝鮮或今日韓國自身的最早歷史「三國時代」 開始。
記述魏軍攻屠高句麗丸都城的《毋丘儉紀功碑》
高句麗對中國的兩面 「 事大」 外交,原自中國最早分裂期的三國時代即已實行, 同向魏、吳兩國服屬與承認宗主權,但所獲卻是反效果,魏國毌丘儉大徵伐, 罪狀便是高句麗交通吳國而加以懲罰。
自東漢末期以來一個半世紀間, 高句麗遭受來自遼東方面三度大摧殘。第三度遭受遼東方面前燕打擊之後, 南方新興的百濟勢力開始施加壓力。
百濟372 年 向東晉朝貢, 受職鎮東將軍、 樂浪太守。 以中國分裂而得獨立機緣的朝鮮半島國家, 其事大主義對象之於南方中國, 便自百濟開始。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 472 年), 百濟又同時與大陸北方政權締結 宗主—屬國關係, 繼高句麗展開 事大兩面外交。
辰韓地域政治統一的達成,似須延後到六世紀初中國南朝齊梁交替之際,此時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也才名實相符。 其時始用王號與制定新羅國號,564 年向北齊稱臣。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遺址
當高句麗勢力陷於最低潮時, 中國情勢又興起激烈變化, 前燕被聲勢浩大的氐族苻氏前秦滅亡, 前秦政權又被後秦與後燕分解。 此一夾縫中, 被徵服者高句麗獲得了最有利的解放機會, 非只復興, 且從此邁向國運巔峰。
其時,雄才大略的領導人太子談德, 即位後的廣開土王或好太王(391—412 年在位),對於西北方, 遼東攻略的願望實現;關於東方, 再度攻滅原樂浪郡附庸, 自圖們江流域沿朝鮮半島東海岸方面的東濊、 東沃沮, 全有其半島中部以北的東面領土;另一個方向南方, 對百濟侵伐得手尤早;同時多次大敗與百濟關係密切的倭軍。
而至中國南北朝新情勢形成,長壽王(出現於 中 國 史 上 高 句 麗 王「 璉」 )的兩面外交, 卻能熟練運用, 成為發展其自身的護身符。 另一方面, 其即位第十五年 ( 429 年) , 高句麗斷然放棄鴨綠江外通溝的國都 (兩個國都 丸都、國內城,現均在中國境內) 而遷都至半島大同江流域原樂浪郡治所在地平壤, 建築新都 「 長安城」 。
四世紀末至六世紀初全盛期的高句麗
高句麗完成了歷史上北方貊人種族的大統一。四世紀末以迄六世紀初的好太王、長壽王、文諮王三代百餘年間, 高句麗出現建國以來的全盛期, 巍然屹立東方。
領域南面至牙山灣與竹嶺內外,包含今日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幾乎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地域均置之支配之下,向北又直達中國東北的吉林長春平野, 西以遼河為界, 東臨日本海而包有了俄羅斯沿海州的部分土地。
其歷史性的國都遷移平壤, 意義又指示高句麗自大陸國家性質向半島國家轉變的裡程碑, 半島上才同時出現三個國都並立, 而韓國史上真正的 「 三國時代」 來臨。最後改變半島形勢的力量,卻仍來自中國大陸。
隋煬帝親率百萬大軍徵伐高句麗
原本高句麗與中國間的關係, 南北朝時代以兩面外交的成功而頗為平穩, 便以新與突厥連接而趁隋朝變易中國朝代的機會蠢動, 入侵遼西, 引發隋文帝懲罰性的遣將攻擊(598 年, 開皇十八年), 大軍至遼河, 高句麗嬰陽王上表卑詞謝罪, 自稱 「遼東糞土臣」 云云, 而結束不愉快的第一幕, 宗主—屬國關係如舊。
其後又有反覆,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七世紀初隋朝事業再由唐朝繼承,半島百年三國間交爭局面, 便由唐朝的朝鮮徵伐而獲得總解決。
唐太宗徵討高句麗未獲全功。唐高宗時期,新羅得唐朝提攜, 唐—羅聯軍於紀元660年消滅百濟, 668年擊亡高句麗, 半島北部仍由中國收回為直轄領土, 其餘部分全由新羅建設單一政治支配。
唐朝提攜新羅攻滅百濟高句麗之後的形勢圖
唐朝對於被徵服者百濟與高句麗的舊領土, 全域所設定都是自治體型態的羈縻府州支配, 無任何一地區實行漢族移住與收入漢族中國州縣體系, 相反當地部分異民族向中國內地遷移。
統一新羅的民族國家出現,朝鮮或韓國史政治的、民族的統一契機初次呈現。同時,高句麗國的滅亡,北部人民非被吸收為中國人,便退回東北大陸森林深處,與通古斯肅慎系民族混合; 南部的又捲入了新羅—韓族漩渦。高句麗人或貊人的名詞, 自此從歷史上消失。
新羅以巧妙的外交操作, 連結唐朝強大的統一勢力而消滅其半島對手高句麗與百濟, 又狡猾與機智的對國際關係加以有利運用, 而北方國境推進到大同江流域與今日全羅道北端的一線。
王氏高麗的建立使很多人無法區分高句麗與高麗
唐朝傾覆前後, 陪伴系亞洲局勢一連串的波動, 波動特形強烈地區便在東方。 史學界曾以 「為大唐帝國殉死的小唐帝國」 形容。
900年以來, 半島重現三國分立狀態, 幾與中國唐朝覆亡為同時。 須中國五代之初, 泰封系部將王建崛起, 先後並滅三國,936年王氏高麗再統一半島。
918年王氏高麗建立後,積極向北擴張領土,與遼朝發生對立和衝突。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遼和高麗為爭奪鴨綠江以東的渤海國故地爆發戰爭。最終大遼迫使高麗稱臣納貢,高麗則將邊界推至清川江中上遊至鴨綠江下遊一線。
女真自其前身靺鞨時代以來,與同種族的朝鮮民族間,問題始終糾不清。王氏高麗北境開拓的事業基礎,已系建立於徵服半島北部的女真人,倒反自身又服屬女真人金朝,又轉移為滅亡金朝的蒙古人元朝控制。
奇皇后,元順帝第三任皇后,高麗人
十四世紀大陸漢族革命全面爆發的影響波及半島,也帶動高麗抗元規復運動成功。卻是, 受元朝嚴密約束而無力化的高麗王,也由是輕易被指導規復事業的軍事統帥李成桂篡位,高麗傳世二四代四七五年而亡,時為明太祖洪武二五年,公元1392年。
中國元、明更替, 高麗已向明朝稱臣, 回復對漢族中國的宗主—屬國關係,李成桂對明朝執 「事大之禮」 愈謹, 登位請求上國明朝冊封時, 擬上「朝鮮」、 「和寧」 兩名詞, 並請決擇更改國號, 而經明太祖勅定前者,後又遷都漢城。
韓國或朝鮮史分期,因之便以王氏高麗滅亡結束其中世史,李氏朝鮮或李朝的歷史已系近代史。建立清朝的女真族滿洲人,興起之初迴旋於鴨綠江內外的態勢下,一度因之也服屬朝鮮,而其最早曾受李朝鄙視。李朝傳世二七代五一九年,1910年被日本併合。
簡而言之,朝鮮半島政治上脫離中國歷史軌跡, 鑄定其獨立發展方向, 系自四世紀五胡亂華期開始, 所以, 性質仍屬中國內亂的延長。而且半島獨立勢力一直到十四世紀末 ( 中國明朝初期) 王氏高麗與李氏朝鮮交替, 李朝初期的半島統一政權, 其北方國境線最遠也仍只推展到鹹鏡南道。
須李氏朝鮮第四代英主世宗, 亦即諺文或正稱 「 訓民正音」 發布者在位, 始以驅逐女真人而以國界向北推展到鴨綠江、 圖們江一線, 最早開創今日朝鮮政治地域與半島地理名詞合一的局面。如今日所見分劃中國與朝鮮的形勢, 其時已是十五世紀。
於此過程中, 大韓民族或朝鮮民族的名詞也漸漸成立, 如今日面貌。如上地理與歷史背景, 同樣構成戰後韓國人自身歷史著作的敘述重心, 雖然出發於民族自尊立場而已予逆方向的解釋。
姚著中國史 姚大中 著 華夏出版社
中國歷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家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表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歷史的民族註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只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出息」。——姚大中
姚著中國史(全五卷)
第一卷·黃河文明之光(漢以前)
第二卷·古代北西中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戰與和)
第三卷·南方的奮起(魏晉南北朝)
第四卷·中國世界的全盛(隋唐)
第五卷·近代中國的成立(宋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