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於中國境內的高句麗很厲害,朝鮮半島本地政權只能依附於強權

2020-12-13 華夏歷史新知

地緣關係上,朝鮮半島原是中國東北大陸的延長鴨綠江的意義與功用如同遼河, 非分隔兩岸而系協調。 這條著名國際的河流,今日雖成為中、 朝分界的國境河流, 古代則不是

四世紀橫跨鴨綠江的高句麗

高句麗系韓國 ( 朝鮮) 史上最早登場的主權國家, 但這個國家與其人民,在中國域內創造歷史, 也以在中國的漢族環境中接受文明洗禮而得建國, 其為漢族中國領土內的附庸異民族

朝鮮半島歷史轉折的一頁, 起自經歷魏—晉更替, 「 五胡亂華」 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最大、 最久的混亂局面展開, 中國北方全面崩解。 朝鮮半島上的樂浪、帶方兩郡,便於此期間以被東北各各崛起的割據勢力隔離而形成孤立

獲得機緣於東北分解大漩渦中抬頭的割據勢力之一, 以及地理位置上直接予兩郡以隔斷者, 又便是原在玄菟郡卵翼下成長, 而以鴨綠江北岸丸都城為根據地的高句麗

漢四郡與三韓形勢圖

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半島的樂浪時代於焉終止,向南越過鴨綠江進出半島高句麗人, 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支配鴨綠江內、 外領域的貊人統一國家建設者。

同一時期, 半島南部三韓之地, 也因長時期受樂浪、 帶方郡的孕育導引, 從蒙昧與停滯中脫出, 達成活潑的社會、 政治統一運動, 非只國家成立條件成熟, 也追隨北方同族先進國家高句麗而茁壯

高句麗,半島南方貊人韓族混合政權百濟 (雖然貊人與韓族仍系同種族),以及東南部純韓族統合國家新羅, 在半島形成三足鼎立態勢, 獨立朝鮮或今日韓國自身的最早歷史「三國時代」 開始。

記述魏軍攻屠高句麗丸都城的《毋丘儉紀功碑》

高句麗對中國的兩面 「 事大」 外交原自中國最早分裂期的三國時代即已實行, 同向魏、吳兩國服屬與承認宗主權,但所獲卻是反效果,魏國毌丘儉大徵伐, 罪狀便是高句麗交通吳國而加以懲罰。

東漢末期以來一個半世紀間, 高句麗遭受來自遼東方面三度大摧殘。第三度遭受遼東方面前燕打擊之後, 南方新興的百濟勢力開始施加壓力。

百濟372 年 向東晉朝貢, 受職鎮東將軍、 樂浪太守。 以中國分裂而得獨立機緣的朝鮮半島國家, 其事大主義對象之於南方中國, 便自百濟開始。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 472 年), 百濟又同時與大陸北方政權締結 宗主—屬國關係, 繼高句麗展開 事大兩面外交

辰韓地域政治統一的達成,似須延後到六世紀初中國南朝齊梁交替之際,此時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也才名實相符。 其時始用王號制定新羅國號564 年向北齊稱臣。

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遺址

當高句麗勢力陷於最低潮時, 中國情勢又興起激烈變化前燕被聲勢浩大的氐族苻氏前秦滅亡, 前秦政權又被後秦後燕分解。 此一夾縫中, 被徵服者高句麗獲得了最有利的解放機會, 非只復興, 且從此邁向國運巔峰

其時,雄才大略的領導人太子談德, 即位後的廣開土王好太王(391—412 年在位),對於西北方, 遼東攻略的願望實現;關於東方, 再度攻滅原樂浪郡附庸, 自圖們江流域沿朝鮮半島東海岸方面的東濊、 東沃沮, 全有其半島中部以北的東面領土;另一個方向南方, 對百濟侵伐得手尤早;同時多次大敗與百濟關係密切的倭軍

而至中國南北朝新情勢形成,長壽王(出現於 中 國 史 上 高 句 麗 王「 璉」 )的兩面外交, 卻能熟練運用, 成為發展其自身的護身符。 另一方面, 其即位第十五年 ( 429 年) , 高句麗斷然放棄鴨綠江外通溝的國都 (兩個國都 丸都、國內城,現均在中國境內) 而遷都至半島大同江流域原樂浪郡治所在地平壤, 建築新都 「 長安城」 。

四世紀末至六世紀初全盛期的高句麗

高句麗完成了歷史上北方貊人種族的大統一四世紀末以迄六世紀初好太王、長壽王、文諮王三代百餘年間, 高句麗出現建國以來的全盛期, 巍然屹立東方。

領域南面至牙山灣與竹嶺內外,包含今日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幾乎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地域均置之支配之下向北又直達中國東北的吉林長春平野, 西以遼河為界東臨日本海而包有了俄羅斯沿海州的部分土地

歷史性的國都遷移平壤, 意義又指示高句麗自大陸國家性質向半島國家轉變的裡程碑, 半島上才同時出現三個國都並立, 而韓國史上真正的 「 三國時代」 來臨最後改變半島形勢的力量,卻仍來自中國大陸。

隋煬帝親率百萬大軍徵伐高句麗

原本高句麗與中國間的關係, 南北朝時代以兩面外交的成功而頗為平穩, 便以新與突厥連接而趁隋朝變易中國朝代的機會蠢動入侵遼西, 引發隋文帝懲罰性的遣將攻擊(598 年, 開皇十八年), 大軍至遼河, 高句麗嬰陽王上表卑詞謝罪, 自稱 「遼東糞土臣」 云云, 而結束不愉快的第一幕, 宗主—屬國關係如舊。

其後又有反覆,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七世紀初隋朝事業再由唐朝繼承,半島百年三國間交爭局面, 便由唐朝的朝鮮徵伐而獲得總解決

唐太宗徵討高句麗未獲全功。唐高宗時期,新羅得唐朝提攜, 唐—羅聯軍於紀元660年消滅百濟, 668年擊亡高句麗, 半島北部仍由中國收回為直轄領土, 其餘部分全由新羅建設單一政治支配

唐朝提攜新羅攻滅百濟高句麗之後的形勢圖

唐朝對於被徵服者百濟與高句麗的舊領土, 全域所設定都是自治體型態的羈縻府州支配, 無任何一地區實行漢族移住收入漢族中國州縣體系, 相反當地部分異民族向中國內地遷移

統一新羅的民族國家出現,朝鮮或韓國史政治的、民族的統一契機初次呈現。同時,高句麗國的滅亡,北部人民非被吸收為中國人,便退回東北大陸森林深處,與通古斯肅慎系民族混合; 南部的又捲入了新羅—韓族漩渦高句麗人或貊人的名詞, 自此從歷史上消失

新羅以巧妙的外交操作, 連結唐朝強大的統一勢力而消滅其半島對手高句麗百濟, 又狡猾與機智的對國際關係加以有利運用, 而北方國境推進到大同江流域與今日全羅道北端的一線。

王氏高麗的建立使很多人無法區分高句麗與高麗

唐朝傾覆前後, 陪伴系亞洲局勢一連串的波動, 波動特形強烈地區便在東方。 史學界曾以 「為大唐帝國殉死的小唐帝國」 形容。

900年以來, 半島重現三國分立狀態, 幾與中國唐朝覆亡為同時。 須中國五代之初, 泰封系部將王建崛起, 先後並滅三國,936年王氏高麗再統一半島。

918年王氏高麗建立後,積極向北擴張領土,與遼朝發生對立和衝突。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遼和高麗為爭奪鴨綠江以東的渤海國故地爆發戰爭。最終大遼迫使高麗稱臣納貢,高麗則將邊界推至清川江中上遊至鴨綠江下遊一線

女真自其前身靺鞨時代以來,與同種族的朝鮮民族間,問題始終糾不清。王氏高麗北境開拓的事業基礎,已系建立於徵服半島北部的女真人,倒反自身又服屬女真人金朝,又轉移為滅亡金朝的蒙古人元朝控制。

奇皇后,元順帝第三任皇后,高麗人

十四世紀大陸漢族革命全面爆發的影響波及半島,也帶動高麗抗元規復運動成功。卻是, 受元朝嚴密約束而無力化的高麗王,也由是輕易被指導規復事業的軍事統帥李成桂篡位,高麗傳世二四代四七五年而亡,時為明太祖洪武二五年,公元1392年。

中國元、明更替, 高麗已向明朝稱臣, 回復對漢族中國的宗主—屬國關係,李成桂對明朝執 「事大之禮」 愈謹, 登位請求上國明朝冊封時, 擬上「朝鮮」「和寧」 兩名詞, 並請決擇更改國號, 而經明太祖勅定前者,後又遷都漢城

韓國或朝鮮史分期,因之便以王氏高麗滅亡結束其中世史李氏朝鮮李朝的歷史已系近代史。建立清朝的女真族滿洲人,興起之初迴旋於鴨綠江內外的態勢下,一度因之也服屬朝鮮,而其最早曾受李朝鄙視。李朝傳世二七代五一九年,1910年被日本併合。

簡而言之,朝鮮半島政治上脫離中國歷史軌跡, 鑄定其獨立發展方向, 系自四世紀五胡亂華期開始, 所以, 性質仍屬中國內亂的延長。而且半島獨立勢力一直到十四世紀末 ( 中國明朝初期) 王氏高麗與李氏朝鮮交替, 李朝初期的半島統一政權, 其北方國境線最遠也仍只推展到鹹鏡南道

李氏朝鮮第四代英主世宗, 亦即諺文或正稱 「 訓民正音」 發布者在位始以驅逐女真人而以國界向北推展到鴨綠江、 圖們江一線, 最早開創今日朝鮮政治地域與半島地理名詞合一的局面。如今日所見分劃中國與朝鮮的形勢, 其時已是十五世紀

於此過程中, 大韓民族或朝鮮民族的名詞也漸漸成立, 如今日面貌如上地理與歷史背景, 同樣構成戰後韓國人自身歷史著作的敘述重心, 雖然出發於民族自尊立場而已予逆方向的解釋

姚著中國史 姚大中 著 華夏出版社

中國歷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家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表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歷史的民族註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只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出息」。——姚大中

姚著中國史(全五卷)

第一卷·黃河文明之光(漢以前)

第二卷·古代北西中國(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戰與和)

第三卷·南方的奮起(魏晉南北朝)

第四卷·中國世界的全盛(隋唐)

第五卷·近代中國的成立(宋以後)

相關焦點

  • 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朝鮮、韓國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東北亞的朝鮮半島,三面環海,其東北、西北部與俄羅斯和中國接壤,東、南、西三面分別被日本海、朝鮮海峽和黃海環繞,整個半島由3300多個島嶼組成,半島本土佔總面積的97%。半島南部受東朝鮮暖流影響,氣候呈現海洋性特徵,北部與中國東北相似,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公元前12世紀,殷商遺臣箕子為躲避戰亂,帶領一小部分人建立了箕子朝鮮,成為半島第一個中國地方政權,朝鮮官方史書《三國史記》對此有明確記載。
  • 古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半島南部受東朝鮮暖流影響,氣候呈現海洋性特徵,北部與中國東北相似,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古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它們之間的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公元前12世紀,殷商遺臣箕子為躲避戰亂,帶領一小部分人建立了箕子朝鮮,成為半島第一個中國地方政權,朝鮮官方史書《三國史記》對此有明確記載。20世紀以來,受民族主義影響,半島學者不斷置疑這段歷史,極力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 高句麗的歷史起源與朝鮮半島「太陽的後裔」淵源的兩個猜測
    來看看我國記載的古代朝鮮半島政權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建國的政權—高句麗。高句(gōu)麗(lí)的發展簡史公元前37年,扶餘國王的兒子朱蒙建立了高句麗國,被封為高句麗王。公元前36年,滅沸流國;公元前33年,滅荇人國;公元前28年,滅北沃沮。
  • 高句麗明明是中國的,為什麼總有人把高句麗的歷史推送給韓國呢?
    第一:高句麗與韓國人有一些淵源關係中國東北有三大少數民族族系,分別是肅慎族系、穢貊族系和東胡族系,肅慎族系後來發展為女真族和滿族,東胡族系發展為鮮卑人和蒙古人。高句麗壁畫高句麗政權是扶餘王子朱蒙建立的,這個政權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魏晉南北朝之際,高句麗政權迅速發展壯大,但受到鮮卑慕容部建立的三燕政權(北燕、後燕、南燕)的壓力,不得不尋求向朝鮮半島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
  • 高句麗出了一個「好太王」,徵服古代韓國,開始了大國崛起之路
    高句麗,一個存在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權,近些年也是被韓國各界推崇為祖先的古代帝國,那麼它到底於現代韓國是什麼關係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徵服者和被徵服者的關係。最開始高句麗是有蒙古部落的夫餘人建立的,隨著被中國中原政權的一頓胖揍,人數越來越少不得不選擇和東北原住民穢貊人同化融合,最終形成了真正的高句麗民族。也就是說高句麗民族和韓半島的原住民沒有單點關係,後來的高麗不過是打著高句麗的旗號罷了。高句麗民族興起之初多災多難。
  • 歷史| 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王朝,卻被誤認為是韓國的
    ,其國土主要是中國東北部分和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一直被誤認為是韓國或者朝鮮歷史上的王朝,近年來中國考古學家通過各種考察和分析,發現這是一個重大的錯誤。筆者在此總結了幾點來證明高句麗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不可或缺一部分。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這個政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高句麗。▲韓國人拍的電視劇,講高句麗時代的歷史那麼高句麗這個中國東北部的地方政權,是如何越過鴨綠江進行擴張的呢?1.鴨綠江對高句麗政權發展的意義高句麗是西漢後期(公元前37年),由東北濊貊、扶餘人和部分漢人,在今天遼寧省東北部的渾江流域建立的政權。它的民族構成,和今天朝鮮半島上之朝鮮民族的祖先三韓部族完全不同。
  • 古高句麗與古高麗朝鮮是一回事嗎?
    高句麗和高麗、朝鮮是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也是某些半島民族主義分子極力要混淆的概念。在武王滅紂時期,商朝的王子箕子帶領商朝移民遷往朝鮮北部,建立的箕子朝鮮,並稱為西周初期的諸侯國之一,後來於西周同族的燕國,向遼東地區發展,逐漸與箕子朝鮮相鄰,這是朝鮮地區最早政權,是西周王朝的地方諸侯。
  • 6張地圖看完朝鮮半島的歷史演變,李白和韓國還真沒任何關係!
    漢武帝時期,武力強盛,不僅驅趕匈奴,還將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劃入版圖之中,並在此設立四個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而原本朝鮮半島上的政權不僅被迫縮小範圍,更是內訌分裂為三個政權:馬韓(勢力最大,被擁立為辰王)、辰韓、弁韓。
  • 傻傻分不清,「高句麗」和「高麗」和朝鮮三者之間,到底是啥關係?
    高句麗古國建國於公元前37年,就是西漢元帝建昭二年。最初的建國地點在紇升骨城,就是今天的遼寧桓仁五女山城。高句麗是漢朝的臣屬藩國,受玄菟郡節制。後來高句麗以王險城為都城,就是今天的平壤。高句麗佔據了遼東以及朝鮮半島北部,是漢朝境內的國中之國。
  • 漫話高句麗的興起與滅亡(一)
    高句麗的重頭戲在集安,那我就先從集安說起。集安位於吉林省的東南角,是一個美麗的山城,地域特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一江綠水繞城而過,對岸就是朝鮮的第N大城市滿浦,有一條鐵路橋將兩個城市緊密地連接了起來。由此可以猜想,集安和朝鮮一定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度。
  • 朝鮮歷史上的北進擴張:讓中國的疆域退出了朝鮮半島
    之後,西漢時期的燕國將領衛滿帶領軍隊進入朝鮮,取代了箕子朝鮮,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在西漢時期被漢武帝所滅,設置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統稱為「漢四郡」。漢朝版圖西漢時期,東北的扶餘國也十分強盛。西漢末年,扶餘國王族朱蒙在遼東建立了高句麗政權。
  • 古代為什麼不把朝鮮半島劃入中國的版圖?是因為領土觀念淡薄嗎?
    早在周朝,朝鮮半島就是中國領土,分封土地時是萁子的領地。西漢時,前109年漢武帝在那裡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東漢時迫於滅貊、馬韓的壓力,放棄了玄菟郡的全部和樂浪郡的一部分,轄境內縮。東漢末公孫氏佔據樂浪郡,向南發展並設置了帶方郡(治今朝鮮黃海北道沙裡院之南)。
  • 集縣的「高句麗古蹟」不知道大家去過沒有
    《高句麗史記》高句麗歷史遺蹟位於集安。集縣周邊平原上,分布著一萬多座高句麗時期的古墓,這就是著名的「洞溝古墓群」。高句麗古墓有東方「金字塔」之稱。每側牆各長31.58米,高12.4米,墓體為方錐形,共有7級梯子,均用精雕細琢的大花崗巖石條砌成,墓室頂部全是巨石覆蓋。這個墓室讓人看得十分壯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將軍墳」是高句麗石制建築藝術的傑作。
  • 高句麗「南進」思想、文化的傳播
    高句麗「南進」思想、文化的傳播高句麗政權建立之初,經歷了鞏固政權及擴張壯大階段,初期高句麗政權的注意力在於「西進」對遼東郡的擄掠寇鈔,而並未有「南進」的實際突破。並且彼時,朝鮮半島北部大同江流域存在著中原王朝所設邊郡,樂浪、帶方二郡。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這個時期,主要以313年高句麗吞併「漢四郡」中最後一個樂浪郡為起點,以668年高句麗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殲滅為終點,跨度為355年。由於他們都是在漢四郡轄區內興起的國家,「朝鮮半島雖然南、北存在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但都被納入中國的統治之下。」
  • 中國將高句麗王城申遺後,韓國為何會強烈反對?理由說來十分牽強
    然而在中國申遺成功後,韓國方面卻公開要求中國撤回申請,聲稱高句麗墓葬群所埋葬的乃是韓國先民。此外,韓國還希望中國賠禮道歉,並將高句麗墓葬群的相關文物全部歸還給韓國。為何韓國人為何會突然跳出來從中作梗,對中國申遺項目提出抗議呢?
  • 朝鮮半島·歷史概述
    他的創始人朱蒙是我國東北部的一個古國、扶餘國的國王的養子,受到國王的親子的嫉恨,於是從吉林逃到了遼寧一代,和當地的首領之女召西奴成婚,並於公元前37年建立高句麗,當時的王都紇升骨城就在今天遼寧省的五女山城一帶。PS:2003年,中國申報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項目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這种放著內地大把古蹟不管,卻要在邊境上一爭長短的做法,我只想說:幹的漂亮!
  • 區分:高句麗 高麗 朝鮮
    提起高句麗多數人可能會先想到李世民,這位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曾經御駕親徵高句麗不下,最終含恨而終。李世民之前的隋煬帝也曾經三次徵討高句麗,結果也是以失敗告終。隋唐兩代為什都要徵討高句麗?作為中國邊陲的小國高句麗為啥這樣難以徵服?他和歷史上的高麗王國和朝鮮王國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 高句麗究竟屬於中國歷史,還是韓國歷史,這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 是中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朝鮮、南韓國,因此三者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