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狟先森
839年,正是唐代的開成四年。一位來中國求學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山東省榮成市石島鎮石島山的法花院進修學習。這座寺院裡的僧人都是從朝鮮半島的新羅來的。
這一年,他恰好趕上了八月十五這天。這位日本僧人看到新羅人過八月十五和唐朝本土人有些不一樣,感到非常新奇,於是他在日記裡寫下「諸國未有,唯新羅國獨有此節」。
這位和尚在中國呆了整整9年,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可他這句話居然說八月十五過節是新羅人獨有的?難不成咱們的中秋節還與新羅人有淵源?
01 新羅人的寺院
838年6月13日,日本佛教天台宗高僧圓仁作為第18屆「遣唐使」的主要代表,從九州出發前往中國。經過一個月的奔波,在7月2日這天抵達了揚州海陵縣白湖鎮,開始了他在唐朝長達9年的求法之旅。圓仁原本打算直奔天台宗的老家——山西五臺山進修佛法,提煉自己的佛性,然而政府沒有批准他的進修計劃。
他決定改變行程,乘船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北,最終抵達了山東省榮成市石島鎮,恰好這個鎮上有一個寺院,圓仁就打算在這裡先修行一段時間。
這座叫做法花院的寺院,是當時朝鮮半島的新羅僑民在唐朝建立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圓仁到來的這一年,院常駐僧侶24人,最多時僧侶達 40餘人。
02 與眾不同的八月十五
當時新羅人去唐朝學習的很多,大量聚集的新羅人逐漸形成了「新羅村」或者「新羅坊」。唐朝政府為了更好地接待新羅使節、管理僑民,專門設立了「新羅館」和「勾當新羅所」。山東榮成這個地方,恰好是新羅人聚集地之一,光法花院附近就有兩三百新羅人。
法花院在重要節日時舉辦的佛法活動基本上也沿襲著新羅的習俗。839年8月,圓仁在這個寺廟裡度過了令他難忘的八月十五,也為我們留下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節日史料。
他在日記裡寫道:「十五日,寺家設飩餅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節,斯節諸國未有,唯新羅國獨有此節。」 這個節日名為「八月十五」,餅大概是唐朝貴族人家生日宴會上的湯餅,非常酥脆。
那麼,新羅這個節日怎麼來的呢?圓仁繼續說,以前新羅人在8月15這天打敗了渤海國,因此要舉辦活動表示慶祝,並且還會製作各種各樣的美食。這樣的慶祝活動於是代代相傳,形成了八月十五這天固定的節日。
03 終於有了中秋節?
唐朝之前,中秋並不是一種固定的節日。南北朝時有位文人寫了一本記載湖北、湖南地區節日習俗的書叫《荊楚歲時記》,裡面記載了一年所有大的節日,獨獨沒有「中秋節」。這至少說明到隋朝時期還沒有中秋節。
而在唐朝早期,大部分唐朝人都是在七夕節這天賞月亮,直到唐中、晚期以後才有了八月十五賞月的習慣。所以《全唐詩》中,65位詩人的111首寫八月十五這天賞月的詩歌,大多是晚唐時期的作品。其中最早的詩歌是56歲杜甫寫的。
就唐朝的傳統節慶來說,8月中旬主要舉行祭祀活動,以慶祝這年豐收。無論是文人的賞月玩月之風還是貴族祭祀活動,都是小圈子的活動。但構成節日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要有廣大民眾的參與。
也就是說,在和尚圓仁來中國的這段時間裡,中秋這天實際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唐朝本土讀書人的賞月,一種是新羅人聚居地的慶祝活動,新羅人的這個中秋慶祝也更接地氣一點。
唐朝這個時代恰恰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對外來文化非常喜歡,所以才會有胡旋舞、胡麻餅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東西風靡一時。這麼去看,居住在中國土地上的新羅人慶祝「八月十五」的節日活動對於喜歡「胡俗」的唐朝人來說,不能不產生影響呀。
唐朝文人學士賞月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再加上新羅僑民的節慶影響,到北宋終於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或許,現在中秋節必備的月餅,或許也曾受到過新羅人的「飩餅」的影響呢。
參考資料:
1、李斌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2、楊琳:《中秋節的起源》,《尋根》,1997年第4期。
3、劉德增:《中秋節源自新羅考》,《文史哲》,2003年第6期。
4、張勃:《中秋節在唐代的形成》,《民族藝術》,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