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當《欲望都市》搬上大銀幕時,最動人心弦的畫面之一,莫過於女主角Carrie對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NYPL)的驚鴻一瞥:恍若歐洲宮殿般恢弘莊嚴,穹頂上繪有巨幅油畫。作為寫書人與愛書人的她,瞬間裡就決定了這是舉辦自己完美婚禮的最應景場所。儘管那場婚禮並未如期舉行,卻令人永遠記住了Carrie目之所及的驚豔。其實在電影《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裡,紐約公共圖書館同樣作為一處重要地標出現:當末日到來海水倒灌時,它成了人們的避難所。
紀錄片《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Ex Libris :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對這座極負盛名的圖書館進行的展現,是全方位、近乎瑣碎的,因而超過三個小時的片長,乍看起來也奢侈得不加節制——正如這間總館設立在第五大道上的圖書館一樣:在全球最寸土寸金的昂貴地段,豎立起一個瑰麗的精神世界,任何身份階層族裔都不會被拒之門外。它是一座城市的人文風景,更是一處擁有超過百年歷史並具有永續價值的精神地標。
紀錄片大師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極富耐心地呈現出了NYPL的整個體系。事實上這個龐大的系統,同時與紐約的表演藝術、教育、小區等公共服務內容深度交織。
今時今日,好的圖書館早已不再只是「被動的藏書空間」,而更像是囊括各種人類精神活動的容器。所以NYPL也並不只是一個可以看書借書、上網、查找數據和素材的地方,人們還可以來聽講座、參加讀書會、接受讀寫能力培訓、把孩子送來放學做功課,甚至是參與就業輔導並找到一份好工作。整個NYPL體系也從屬於紐約市教育體系,因而館方一直希望將NYPL變成教育中心,改善當地民眾與小區的生活。
有評論認為,這部紀錄片過於思想正確——片中展現了對種族議題極高的重視。無論是黑人作家在分享會上表示「黑人的困境就是整個人類的困境」,抑或哈林區的黑人媽媽立場鮮明地表達自己對德州教科書篡改歷史的不滿,懷斯曼顯然用了大量篇幅去關注黑人群體。但這也正正因為「黑人文化圖書館」本身就是NYPL重要的分館之一,而黑人在今天的處境,也沒有人們想像中那樣真正實現平等,即使在小區裡開一家快餐店,也會被白人文化的隱性歧視逼到退場。
而NYPL作為美國文化機構中最平等待人的地方,的確為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位黑人在懷斯曼的鏡頭裡說,自己上不起電影學校,所有電影相關知識都是在圖書館裡自學的。上了年紀又不懂英文的華人新移民,也可以來學習如何使用計算機。
一個很驚人的事實是,紐約竟有三分之一的市民家中並沒有寬帶,所以他們只能來圖書館上網,或是從NYPL租借免費的Wi-Fi Hot Spot使用。當然,館方希望圖書館不只是提供沒有計算機的人來用計算機的場所,更能讓所有人都從這裡獲取知識、碰撞出多元火花,說到底,圖書館之所以特別,在於它是一個「各種人都可以有所收穫的地方」。
如果像NYPL這樣的圖書館肩負著某種公共責任,那勢必是營造一個真正「人人平等」去擁抱知識的場域。年幼的孩子在這裡學習如何為機械人加上一個又一個編程動作,盲人可以在「聽讀圖書館」裡學會用手指去閱讀,民眾都可以在這裡獲得他們所需要的幫助。
圖書館之所以特別,在於它是一個「各種人都可以有所收穫的地方」。
懷斯曼在片中鋪陳了大量NYPL董事會的開會過程,我們看到決策層如何不斷根據民眾的疑難雜症(且在有限的財政預算下)去優化種種細節考慮。「該在數碼還是實體書上投放更多資源」、「該不該爭取一周六天開放」等等問題都已足夠艱難,而更難的問題則是如何做到真正對所有人平等與尊重——譬如究竟圖書館該不該讓遊民進來睡覺?
紐約人當然早已習慣區隔「我們有家可歸的人」和「他們無家可歸的人」,但圖書館恰恰是唯一可以打破這種區隔的場所。
再譬如,該不該多買暢銷書(因為借閱率會很高)?NYPL的執行長認為:「我們當然可以把每一塊錢用在買暢銷書上,但是我們更應該購入一些有價值的學術研究,這樣也許十年以後,有人發現別處都找不到的研究,就可以在我們這裡找到。」這大概很好闡釋出了一間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責任。懷斯曼雖然是用客觀的視角去展示NYPL,但他明示了自己對這一公共圖書館體系的期許,並藉片中館長的公開致辭道出:「圖書館是9歲孩子眼裡的光,也是80歲志工的熱忱付出。圖書館是烏雲中的彩虹,圖書館更是我們國家自由精神的橋梁。」
所以,圖書館的重點並不是書,而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