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夥伴們,大家好呀~
說到公共圖書館,大家從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到公共圖書館的意思,公共圖書館由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 資助和支持的、 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圖書館。
在紐約的公共圖書館開門前15分鐘,你就能明白為什麼這座圖書館被稱為「平民的樂園」了。那兒沒有什麼研究生,完全是紐約的一個市民文化機構。
誰都能進的地方
在圖書館門口,兩頭石獅前的大理石臺階上,站著一位來自多米尼加的移民。這是她第一次到紐約公共圖書館。她等候開門,想在裡面找些有關波多黎各特殊教育班的資料。她身邊也在等候開門的是位非洲裔美國人,他想在圖書館找些資料準備大學政治社會學考試;背靠石柱的是一位來自長島的居民,他想進去看看圖書館舉行的一次展覽館以消磨時間。1995年是紐約公共圖書館建館100周年。在當時的眼前的一幕正是建館者當初所希望的——紐約公共圖書館這是任何人都能進去的地方。
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前館長瓦爾塔格雷戈利亞說,圖書館是一個充滿抱負的場所,一個移民和兒童尋找知識、信息和心靈安慰的地方。作家卡爾文特裡則稱,紐約公共圖書館是「紐約偉大的文化機構中最平等待人的地方,不需要票子,不需要會員證;也是最高水平的地方,任何進出紐約圖書館者都能自我感覺有與哈佛大學學生同等的資格。
木桌青燈好情調
木製的問詢臺前,一名志願人員為川流不息的來訪者指點他們所該去的藏書室。一天有多少人停下來問訊呢?」我也記不清,但整天人是不斷的。「這位志願人員說。每年有130萬人使用這座圖書館。
紐約圖書館內的315室,即主閱覽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無柱房間之一。當初在設計時,第一任館長約翰肖恩比林斯要求把閱覽室設在最高層,這樣即可採自然光又遠離馬路的喧鬧。今天,圖書館裡的部分房間仍保持了開館時的格局。
作者的第二個家
紐約圖書館這裡的綜合閱覽室成了美國許多歷史學家和作家的家。已去世的傑奎琳奧納西斯還是一位編輯時,就利用圖書館工作;菲馬克肯伯恩斯在他的那本具有歷史意義的巨著《南北戰爭》一書編寫過程中,就大量地使用了圖書館收藏的一些珍貴照片;莉拉和德威特華萊士最初就在這裡利用圖書館裡的定期刊物開始出版了後來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刊物《讀者文摘》;作家特裡因說,他當初來尋找太平洋小島諾魯國的資料,」開始我不敢保證能否找到,但一查卡片索引,竟有70條有關這個小國的資料,包括那裡的憲法。當時我被驚呆了。「
好啦,今天的話題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喜歡我們的小夥伴就請一定要關注我們哦,喜歡我們這篇文章的話就請一點要幫忙點讚呢,如果要是要是還有任何的問題或者是疑問的話,就直接在我們的評論區裡面留言或者是留言區裡面評論也是可以的哈,我們下期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