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鹽田的底色;生態,是鹽田的招牌。
64.6%的森林覆蓋率、257公裡的城區綠道、19.5公裡的海濱棧道、353天的年度空氣優良天數、22微克/立方米的PM2.5均值……這是生態鹽田的驕傲,也是美麗中國在南海之濱的真實映照。
從華南首個國家生態區,到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聯合國首批「SUC國際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再到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八連冠」,無不凝聚著鹽田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初心和堅守。
鹽田區委書記陳清說,「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我們會長期堅持下去,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生態文明福利。」
勇於改革創新:轉變「唯 GDP」政績觀
漫步縱貫鹽田的海濱棧道,蜿蜒的綠與一望無際的藍在身邊交融,山海間流淌的風讓人沉醉於這個濱海城區驚人的美。
2014年,鹽田區在全國率先建立與GDP相對應的,既體現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又體現人類改善環境所做貢獻的城市GEP核算體系。在新的考核模式推動下,鹽田區連續6年實現城市GEP與GDP「雙核算、雙運行、雙提升」。
去年12月,鹽田區又率先編制完成全國首個城市GEP核算地方標準,為其他地區開展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提供了規範化模板。
「我們始終把優越的生態環境當作鹽田最大的發展優勢。」鹽田區區長楊軍說,建設生態文明,鹽田人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著敢為人先的勇氣。
譬如在城市管理領域,鹽田區垃圾減量分類工作經過六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鹽田模式」,先後榮獲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廣東省宜居環境範例獎」。
在藍郡西堤小區,記者看到,智能化垃圾分類管理設備的引入,讓社區居民每一次投放垃圾的重量、種類和時間等信息都能夠精準記錄。這些數據,構成了政府相關部門實現垃圾分類智能化管理的基礎。據悉,鹽田區350臺智能化垃圾分類設備已全部覆蓋了轄區所有住宅小區、學校、軍營和機關企事業。
「垃圾分類是一項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每個流程都不能有明顯的短板。」鹽田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鹽田區已構建出「源頭分類、專車專運、分類處理和智能監管」的垃圾減量分類處理完整鏈條,形成了前端分類投放全覆蓋、中端分類收運全覆蓋、末端分類處理全覆蓋和全程智能監管全覆蓋等「四個全覆蓋」的管理體系。
攻堅汙染防治:昔日臭水河實現蝶變
鹽田港後方陸域,全長6.4公裡的鹽田河蜿蜒而過,3.5公裡的親水生態長廊風光優美,成為遠近居民休閒娛樂之所。很難想像,十幾年前它是一條水體黑臭的劣V類河流。
鹽田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5年以來,鹽田河先後開展過兩次大規模的綜合整治,實施鹽田河道的汙水治理、防洪改造、景觀改造和河道修復等工程,累計投入近億元。
如今,鹽田河日汙水截排量達1.9萬噸以上,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中上遊甚至達到Ⅱ類標準,從昔日臭氣燻天的臭水河變為了今天生機盎然的景觀河。接下來,鹽田區還將實施鹽田河景觀綜合提升工程,並加快實現鹽田河生態補水,進一步提升鹽田河的宜居魅力。
鹽田河的華麗蝶變,展現出鹽田區在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上的決心和毅力。記者了解到,為加強汙染監控,鹽田區建成了包含167個監測子站的「網際網路+」開放式環境智能監測監控。這一系統能夠對全區的水、氣、聲、汙染源進行實時的智能監測監控。
汙染防治要取得實效,必須深度治根治本。為推進水汙染治理,鹽田區全面升級汙水治理廠(站),加強老舊汙水管網和正本清源改造。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鹽田區在全市率先實現河流、近岸海域、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在全市率先實現排水小區雨汙分流全覆蓋,城市生活汙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9%以上,工業汙染源處理率和達標率均保持100%。
在藍天保衛戰方面,鹽田區同樣狠抓重點汙染源的治理:鹽田港區232臺龍門吊全部完成「油改電」,轄區300餘家飲食企業100%落實油煙處理措施,全部珠寶加工企業均實現100%達標排放且在感官上達到「無色無味無噪」要求……2018年,鹽田區PM2.5年均濃度22.4微克/立方米,連續4年低於歐盟標準,大氣質量保持全市領先。
全民參與故事:從珊瑚保育到碳幣平臺
雨季的梅沙,海清沙幼,正是珊瑚繁育的季節。
在鹽田區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楊旭聰向記者介紹了梅沙珊瑚礁典型生態系統以及珊瑚保育的知識。「珊瑚蟲對水質的要求非常苛刻,這幾年隨著梅沙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曾經一度瀕臨滅絕的珊瑚群又重現於梅沙海底。」
十年前,因為憂心海洋生態遭破壞,這個皮膚黝黑的本地漢子組建了深圳第一支海洋環保義工隊,並隨後逐漸擴大規模發展成為如今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楊旭聰告訴記者,他們打撈海洋垃圾、保育珊瑚、義務救援、推廣海洋文化,幾乎涉足一切與保護海洋生態相關的公益活動。
碳幣,是借鑑碳排放交易理念,將市民生態環保行動貨幣化的產物。租乘公共自行車、分類丟棄垃圾、節約用水用電、參加生態文明公益活動、參加綠色生活線上答題……通過參與生態文明行動,市民就可以獲得碳幣,進而兌換獎品和優惠。
「做環保不容易,僅靠向市民宣講是遠遠不夠的。碳幣系統彌補了這一短板,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大家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保護生態所帶來的益處。」鹽田區「環保達人」徐賢說。
2016年,鹽田區生態文明碳幣服務平臺上線,在全國率先落實以碳幣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全民行動計劃。為保障碳幣平臺的運營,去年,鹽田區還成立了全國首個旨在推動生態文明全民參與的專項基金會——鹽田區生態環保基金會。
藉助碳幣平臺,越來越多的鹽田市民發起和參與生態文明行動,身體力行地實踐綠色低碳行為。據統計,這一平臺總註冊人數已達14.5萬,約佔鹽田總人口的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