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是天漢兒女的母親河,蜿蜒曲折,縱貫東西,給位於秦嶺腳下的古城漢中,帶來了溫潤暖溼的獨特氣候,也無形中為城市增添了靈氣。金秋時節,漫步漢中城區「一江兩岸」天漢溼地公園,綠樹環繞、漢江碧流、芳草茵茵,城在綠中、綠在城中、人在畫中。
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漢中市中心城區一江兩岸還是未開發的荒灘地,四處可見隨風起舞的蘆葦蕩。2008年以前,漢江漢中城區段屬於傳統的城市採砂河段和縣區的城郊結合區域,垃圾遍地、道路破爛、汙水橫流、河堤防洪標準低,生態環境及景觀效果很差。
在歷屆漢中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十餘年的勠力持續建設,截至2019年底天漢溼地公園累計完成投資近10億元,相繼建成水力自控翻板閘、灘地溪流、廣場園路、景觀棧道、綠化種植等工程,建成了「一廊二線多廣場」的遊憩體系,形成了風景優美、生態穩定的溼地景觀。公園自然水域面積達到6.5平方公裡,岸線道路長度達到20公裡,自東向西建有「天漢大橋、翻板閘、龍崗大橋」三個活動廣場,自下而上建有「灘地走廊、濱水棧道、堤頂公路」三條景觀路線,包括百年一遇防汛堤防10公裡、景觀棧道6.2公裡、灘地溪流2.1公裡、生態溼地132萬平方米、生態島嶼219座,是全省乃至全國濱水溼地規模最大、景觀基礎條件最好的城市生態景區之一,成為一張全景展現漢中綠水青山生態畫卷的城市名片。
一個專班抓到底
隨著各級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2008年起中、省開始推行中小河流流域治理,漢中市也陸續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漢江綜合整治工作的通知》《漢中市漢江流域汙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等漢江生態修復的制度措施,為漢江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撐。
2008年,按照漢中市確定的以漢江城市段「一江兩岸」為核心發展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一江兩岸開發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抽調人員組建專班,制定《一江兩岸管理辦法》,根據政策要求全面加強對管轄區域的建設管理。由此,一場在漢江漢中城區段的生態水利園林綠化大會戰,拉開了隆隆的建設帷幕。
截至目前,漢中市天漢溼地公園累計建成綠地145.68萬平方米,各類喬灌木和溼地植物300餘種,綠地率77.8%,綠化覆蓋率82.6%。其中喬木以楓楊、香樟、欒樹、水杉等鄉土樹木為主,推行鄉土植物園林化,廣泛種植銀穗芒、荻、狼尾草等溼地植物和觀賞草,體現鄉土景觀,成為具有漢中本地特色的綠地系統。這一切,無不凝聚著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智慧和魄力,無不凝聚著無數建設者的辛勤和汗水。(下轉第4版)
一本規劃管到底
撤地設市後,漢中市先後啟動4輪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城市跨漢江發展的戰略構想;在隨後的第5、6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將一江兩岸建設藍圖進行完善和深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西起褒河入江口、東至十天高速,全長約40公裡,由漢江灘涂溼地公園、江北體育運動休閒公園、江南民俗風情園以及道子嶺、猴子嶺、聖水寺風景區等10個不同主題的大型沿江公園組成,面積約70平方公裡的大型城市景觀帶。後雖歷經幾輪修編,但對城市沿江發展的戰略卻始終堅定不移,規劃將一江兩岸定位為「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突出以漢文化為代表的獨特地域文化,配以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豐富的休閒娛樂設施,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產業的濱水生態文化休閒區」。規劃提出,利用漢江天然水景,依水就勢,通過濱江道路、建築和濱江公園、廣場的建設,構築水體、綠化、建築為一體的漢江景觀帶。
為了剛性落實規劃要求,漢中市始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由宏觀到微觀進行了各層次的規劃編制,先後高標準完成了《漢中市城市功能布局與風貌特色專項規劃》《漢江兩岸區域發展概念性城市設計》《一江兩岸天際線設計》《一江兩岸城市設計》《漢中城市特色規劃》等專項規劃,城市設計和《漢江北岸東段控規》《漢江南岸東段控規》《橋北廣場以西濱江綠化帶概念設計》《天漢文化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龍崗文化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體育運動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漢江溼地規劃》等詳細規劃,形成了層次分明、相融互補、結構完備的規劃體系,為一江兩岸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張藍圖繪到底
隨著2008年漢江橋閘的投用及天漢大橋以東的東會客廳建設完成,原來河床裸露的漢江形成了長6公裡、寬500米、面積約4平方公裡的寬闊水面,使中心城市更顯美麗與靈秀。
近年來,天漢溼地公園相繼建成了江北體育休閒公園、江南民俗風情園,沿江長約4公裡,主要功能以市民休閒、健身和遊覽為主,內部設有親水平臺、景觀步道及堤頂路等多條遊覽健身步道,同時設置有多個休閒廣場和雕塑主題廣場,各類健身設施一應俱全。
2012年,漢江綜合整治啟動儀式在一江兩岸舉行。按照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漢江要完成防洪保安體系、水保生態和水資源保護體系建設以及沿江水景觀的建設,成為「安瀾、生態、人文、魅力的漢江」。
在綜合整治建設中,漢中市先後實施了一系列加固培高河堤、整修駁岸、清淤疏和完善灘地景觀的工程,並巧妙構思融入了漢中歷史典故和文化元素。先期完成的灘地綠化和景觀建設按照傳統的築堤防洪、綠化美化灘地的思路實施,積累了修建水利工程結合綠化美化,展現漢中文化的寶貴經驗,為後期建設提高質量、營造水利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先行先試探索了道路。同年,漢江第三座大橋——龍崗大橋建成,為亞洲首座三塔斜拉——自錨式懸索組合體系橋,呈現出「魚躍龍門」的生動造型。
為了紮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城鄉建設理念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2013年漢中市又啟動了上遊龍崗大橋至天漢大橋段濱水公園建設。在整個天漢溼地公園建設中,生態文明理念成為城市河道治理的指南,漢中市有效踐行了水工程和水文化的有機融合,打造了漢江河道治理的成功範例。
一鼓作氣幹到底
漢中天漢溼地公園位於南水北調水源地,也是中心城區和漢江河交界的生態敏感區。通過「柔性治水」和「海綿城市」的工程實踐,建立了良好的生態系統,降水和地表徑流經過層層截流、過濾和淨化,清潔了水質,使清水流入漢江,保證了「一江清水送京津」。實施生態修復後,仿生自然群落基本成型,鳥類棲息地環境穩定,各種溼地動植物數量種類都有所增加,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在天漢溼地公園建設過程中,漢中市始終把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
在防洪治理上,堅持因勢利導、順應自然的理念,順應行洪特性,疏浚清淤、修整河道、恢復植被,摒棄傳統硬質鋪裝模式,充分利用原始生態地貌特徵,避免大幅開挖,減少人工雕砌,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水域岸線生態環境原貌,為水源涵養和動植物棲息提供良好環境,達到了人水和諧、渾然一體的治理效果。
在景觀打造上,堅持系統思維、柔性治水的理念,把原來採砂後形成的棄料稍作修整變成島嶼,對雜灌進行清理和適當整修,形成疏林草地,利用翻板閘的水位差,經過防滲處理,形成清澈見底、宛若天成的自然溪流,再通過水島串聯、水域貫通,使人置身於心曠神怡的大自然環境中。
在管理保護上,堅持預防為主、突出生態的理念,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契機,加大水域汙染防治和溼地環境清潔,嚴格落實巡護制度,分段設置垃圾收集點,減少垃圾停留時間。並通過企業化運作,建設移動式生態公廁,杜絕二次汙染,適時開展公園綠地提質改造,為中心城區構建起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
在資金籌措上,堅持多措並舉、多元投入的理念,採取上級給一點、財政拿一點、項目籌一點、貸款借一點、企業投一點等「五個一點」的方式,保障工程建設按期高質量完成,在實踐中摸索了一條多渠道籌集資金的路子。
在天漢溼地公園建設中,漢中市緊緊圍繞「漢水、漢中」主題,以雕塑、浮雕、石刻、小品、場景等形式充分展現漢中文化。
按照《詩經》中的描述,在江邊用漢白玉塑造漢江流域第一座漢水女神鵰塑;以「漢」字歷代一百種書寫字體為主題,建設「百漢長堤」20公裡、「百漢大道」一處,宣傳漢字文化;以兩漢三國歷史典故為主題,以浮雕的形式講述發生在漢中的歷史故事;以石雕石刻的方式,記錄典出漢中的名人名言和成語,宣傳膾炙人口的古詩詞。
建設漢水主題雕塑群,以「生命之源」「守望之門」「浮島飛魚」,象徵水是萬物之源,漢江滋養天漢大地,萬物興盛;同時,臨水而建各種功能設施,建設仿古船塢1處、「滄浪亭」「雨軒」等建築4處、「帆影」風雨棚4處、各種造型的橋梁13座。
以漢江在漢中的13條支流命名觀景平臺;根據歷史遺蹟,在原址建設上水渡、永興渡等仿古碼頭,設置渡口情景雕塑;根據現狀場地,布置充滿童趣的「垂釣」「撈魚」「牧牛」等生活場景雕塑。音樂噴泉放映的水幕電影,宣傳了漢中的歷史傳說、美麗風光和「秦嶺四寶」,傳唱了漢中風土人情和民歌民調。
今年,漢中市啟動了國土空間規劃,規劃提出「建設沿漢江百裡風光帶」的美好願景。下一步,漢中市將紮實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將一江兩岸百裡風光帶規劃好、建設好,不斷增強一江兩岸功能的複合性,形成生態環境良好、公共服務設施齊全、人與自然和諧、功能與景觀並重,生態與文化交融的景觀長廊,打造漢中城市形象的「燙金名片」。(漢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