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連鎖酒店品牌30強中,前5強品牌全部均為經濟型酒店品牌,反映了經濟型酒店品牌良好的成長性和客戶認可度。但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反腐重拳出擊,商業地產和酒店業投資過度,物業人工成本上漲,酒店業正在遭遇「倒春寒」,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近日發布的《2013中國酒店連鎖發展與投資報告》指出,連鎖經營是我國酒店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分散化向集中化發展,進行集團連鎖化經營管理,也是我國酒店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報告顯示,如家、錦江國際、7天連鎖等酒店名列2013中國酒店集團規模30強三甲,進入30強的酒店投資與管理集團最多的來自北京,其次是上海和杭州。
經濟型酒店進入品牌化發展
成長性與客戶認可度高
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表示,中國的酒店業已經進入品牌化、連鎖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發展階段。民族品牌興起,連鎖品牌逐步增多並在規模和管理能力上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尤其是經濟型飯店的發展,為連鎖品牌管理大數量級單店的體系建設做了有益的嘗試。
「預計在下一階段,新的連鎖品牌將持續出現,品牌間的兼併、收購、整合也將逐步增多,一些領先的連鎖品牌將繼續併購和股權收購,擴大市場份額,或者收購國際品牌回國嫁接,增加競爭能力。」韓明說。
報告指出,經濟型酒店集團在連鎖標準化,規模擴張和快速發展方面走在市場的前列。2013中國酒店投資與管理集團規模30強中,前5強中有4強均為經濟型酒店為主體的酒店集團。同時,經濟型酒店集團在品牌塑造方面,也擁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中端酒店缺乏強勢品牌
引發各路資本窺視
根據RCP(RubbermaidCommercialProducts)的內部預估,2013年至2018年,中國四星級和五星級酒店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可達6.3%,而三星級酒店和經濟型酒店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有望達到15.9%,中國酒店行業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同時,中端酒店備受資本青睞,PE再掀酒店投資熱潮。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2012年,國內共有5家酒店獲得融資,累計融資規模達2.88億美元,在近10年酒店行業融資規模中位列第二,僅次於2007年的3.11億美元。
由高端星級酒店與低端經濟型連鎖酒店主導的「啞鈴型」結構正在發生改變,各路資本與企業紛紛轉戰中檔酒店市場提前布局,「橄欖型」有望成為中國酒店業新格局。
在中檔酒店市場,競爭主體由大量傳統單體酒店構成,品牌集中度極低,中檔酒店連鎖品牌領導者開業門店數也僅100家左右,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潛力使連鎖品牌擁有巨大的成長與整合空間。
員工流失率高
人力資源管理成關鍵
有業內人士表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酒店的需求逐漸趨於飽和,各大酒店集團搶佔二三線城市是未來的趨勢,而中端酒店市場將是未來外資品牌同本土品牌博弈的重點。
另一方面,儘管酒店行業前景樂觀,但激烈的市場競爭、飆升的運營成本、不斷提高的客人預期等客觀因素依然讓酒店行業的未來充滿挑戰。
業界一份報告顯示,預計2013年至2018年我國三星級酒店和經濟型酒店年均複合增長率有望達到15.9%,隨著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長,人力資源成為酒店行業發展的關鍵之一。
2012年酒店行業市場調查顯示,勞動力成本平均佔到酒店總運營成本的25%,而酒店行業員工流失率普遍較高,2012年中華英才網第十屆中國最佳僱主調查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酒店行業從事首份工作的員工中,約有92.3%的有意轉行進入非酒店行業。
隨著中國酒店行業的勞動力成本持續增長,如何打好「人力資源」這張牌將成為酒店行業發展的關鍵。
(來源:酒店旅遊餐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