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強
「聽說最近武漢要拆除一些公共電話亭了。」中午大學同學們在微信群裡熱火朝天閒聊時,我發布了這個消息,並@老大。
畢業後留在武漢工作的我,不知不覺中成了分散在各地的同學們與這個城市的某種連結。
老大是我們宿舍六兄弟的老大,成熟,穩重,帥氣,成績不算最好但也不錯,籃球打得很好,院系活動也參加得很多,在90年代末期的大學校園裡,也算一個風雲人物了。
老大是湖南人,高考復讀了兩年,在他的眼裡,我們幾個都是「小屁孩」,情竇未開。而老大已經名草有主,女朋友是高中同學,兩人共同經歷了兩年復讀的艱苦歲月,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愛情。她在北京某名牌大學讀書,每次接到她打到宿舍來的電話,我們都會大聲地轉達「老大,快點過來,嫂子的電話」。老大立馬屁顛屁顛的過來,拿起電話,聲音都溫柔起來。
兩個人總有說不完的情話,先是普通話,聊著聊著就成了家鄉話。每當此時,大伙兒就一起起鬨,「親一個,親一個……」為了不對大家造成影(刺)響(激),老大總是聊幾句後說「等會,我去公共電話亭打給你」。那個年代,網絡還不普及,朋友之間往來除了書信,公共電話是時尚時尚最時尚、便捷便捷最便捷的方式了。
我們宿舍樓下就有一架公共電話亭,每天都排滿了長長的隊伍,有剛入大學的新生,剛講幾句家鄉話就哭得稀裡譁啦,也有找工作的畢業生,更多的是談戀愛的同學,臉上洋溢著甜蜜的笑容,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也是因此,電話亭上貼滿了小廣告,有兼職的,有講座的,有賣書的,有家教的……花花綠綠的,像穿了一件花衣服,成為校園裡一道亮麗的風景。
為了能確保老大和嫂子每天的聯繫,我們宿舍充分發揚了集體主義精神,每晚都有周密的部署。正常情況下每次派一個人先去站隊,快輪到了就在樓下喊老大下來。如果遇到談戀愛煲電話粥的,我們就加派一人,然後兩個人故意大聲聊天,「哎呀,這麼巧,你也來打電話啊」「是啊,我有急事,得趕緊打個電話回家。這個人怎麼這麼煩,佔著電話當自家的啊……」正在打電話的人就不好意思地掛掉,白我們一眼尷尬地走開。有時老大沒下來,又不好意思佔著電話機不打,我們就拿著話筒,在那裡假裝打電話,或是給父母報平安,或是和同學聊天,其實都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就這樣在眾兄弟的幫助下,老大和嫂子每天都能在這個公共電話亭裡聊上一段時間,風雨無阻,堅持了快四年。
單身的孩子們,難以想像,兩人怎麼會有那麼多說不完的話呢?打電話雖然一分鐘1毛錢,但也不是免費的啊。老大每個月都要買幾張IC電話卡,兩三年下來,收集了一大盒子,老大說:「結婚的時候,我要把這些卡送給她,這些卡承載了我多少的思念,見證了我的愛情啊」。我們都戲稱這是「愛情卡」,可以作為傳家寶,讓後代們知道以前談戀愛是多麼的不容易。
後來,嫂子畢業出國了。公共電話亭再怎麼便捷,也跨越不了越來越遠的距離。
再後來,E-mail、QQ、行動電話、微信,天涯咫尺。但是,老大和嫂子最終還是分手了。
老大至今單身,他的微信籤名始終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QQ也是。
我從傷感的回憶中抽離,群裡已經討論開了,大家有的說「早該拆掉了,破爛不堪,影響市容」,有的說「可以升級改造成公共wifi或者提供充電接口啊」,也有的說「還是希望保留,緊急情況下可以應急啊」,平常最愛講話的老大卻遲遲沒有動靜。
也許,老大也想起了公共電話亭裡的愛情故事了吧。
不知那些承載了老大愛情的卡還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