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區水岸國際社區的復工藍卡
礄口區廣電江灣新城小區6號門是居民進出專用
原標題:記者探訪武漢三鎮多個小區 離漢通道解封但社區防控未放鬆 境外人員回小區先查隔離點健康證
□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榮海 周治濤 李慶 陸緣 張理晶 通訊員 詹鷗 穆卡達斯 熊斯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鄒斌
武漢按下復工復產「快進鍵」,進出居民小區人員明顯增加。如何保障復工復產人員安全有序進出,又保持封控管理不松?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探訪多個小區發現,社區紛紛開動腦筋,通過印發復工通行證、實行人車編號出入、增加進出通道、招募社區居民志願者等方式,堅持加強社區管控。
居民外出有規定
復工定製專門通行證
「我進去不到5分鐘出來,怎麼又要量體溫、出示健康碼?」居民楊女士和父母同住江岸區聚才社區,16日上午,她為父母送了點蔬菜,出單元樓時還要出示健康碼,讓她有些不耐煩。值守的下沉幹部楊暢耐心解釋:「現在還不能放鬆,希望理解。」
聚才社區書記蔡曉詩告訴記者,社區是老舊式開放社區,共有20多個出入口,有3000多戶居民,常住人口近萬人。根據疫情防控實際,只保留了8個出入口。社區一直實行兩級封控,居民進出社區大門需要亮碼測溫,再進入自家樓棟,還要測溫亮碼。
昨日早上8時,洪山區井崗社區江宏新村的方先生,向小區崗亭值守人員出示復工通行證後,由專門通道離開。方先生表示,現在比前段時間快多了。
井崗社區副書記蔡桂芳介紹,針對社區常住居民和每天進出務工的人員,分別定製並發放了不同的通行證,並配合體溫檢測和亮綠碼。復工通行證主要是方便務工人員在早晚高峰快速進出,一般居民的出入證,則限制了外出時間。此舉把人員分流,提高了進出效率。
自創編號出入法
縮短業主出入等候時間
「你是多少號?貴姓?」16日上午11時許,礄口區古田街羅家墩社區廣電江灣新城小區1號門,一輛私家車駛入小區,保安在查碼測溫後詢問車主。「671號,我姓韓。」司機韓師傅回答。另一位保安迅速查閱登記表,核對信息後放行。而在小區6號門,保安陳國州正忙著為進出居民查碼測溫。
據了解,該小區有3000多戶、共1萬多名居民。從4月4日起,小區一二期封控管理就進行了調整。車輛從1號門進出,居民從6號門進出,小區快遞、團購、外賣管理統一從5號門中轉。
下沉羅家墩社區的武漢市稅務局第一稽查局幹部孫金平告訴記者,復工復產後,進出小區的車輛和人員明顯增加,但小區管控力度並沒減弱。為方便大家進出,社區、物業和下沉幹部一起提出了「編號出入法」,將社區裡需要長期外出的防疫工作人員、醫務人員,及後來復工復產人員進行編號登記,外出時只要報編號和姓名,就能知道居民相關信息。同樣,編號出入法也用於小區車輛的管理。
記者在小區探訪看到,6號門由於出入人多,物業安排了多名保安值守。針對外出採購的居民,小區發放當日通行證。每戶每三天可一人外出,時間限定兩小時。居民回到小區,需將當日通行證交給值守人員留存。外出超時違反規定,三天不能出門。5號門是快遞中轉站,大門封鎖禁止出入,只允許業主隔門取快遞。
老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
社區定製一日臨時通行證
16日下午3時許,記者來到江漢區民意街多聞社區,看見志願者周良睿給貨車司機測溫後,解開水馬上的鐵鎖,表示可以通行。自4月8日以來,該社區70%的商鋪陸續營業,社區派專人每天在臨時用水馬搭建的大門處值守,方便運送貨物的車輛進出。
目前,該社區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大門值守和社區治安巡邏,需要大量人手才能維持日常管控。「社區19個出入口都是臨時用水馬搭建的,容易翻越,我們必須隨時巡邏。」社區書記田霖說,目前下沉幹部逐漸撤離,小區又展開了新一輪的志願者招募,已招募到6名新志願者。
「周婆婆,您出去幹什麼?」「我想和老伴去醫院開點藥。」「今天很晚了,我給您開一個臨時證明,明天早點出門。」社區副書記李莉填好臨時證明,遞到周婆婆手中。
「老年人身體抵抗力弱,一般到銀行取錢、買藥、看病的老人才能出門,無特殊事情,工作人員仍然不建議老年人頻繁出入小區」。李莉介紹,目前小區居民憑綠碼就可以進出,但社區有25%的老年人,多數不會用智慧型手機,所以社區專門為老人製作了臨時出入證明,有效期為一天。
境外人員返回小區
要查隔離點健康證明
在洪山區和平街麗華苑社區,小區實行掃碼測溫和巡查詢問。因下沉幹部和志願者復工,人手不足,不少社區居民主動報名當防控志願者。
按照社區統一部署,社區工作者與居民志願者分工協作,非小區業主嚴禁入內。返漢人員進入小區,一律先在門崗登記,再到社區居委會報備;港澳臺及外國返漢人員,須在門崗處提供出入境管理局開出的隔離點健康證明,登記後,再現場請示社區居委會才能入內。
最近,該社區兩戶因旅遊滯留國外的居民,分別從泰國和新加坡返回武漢。和平街麗華苑社區書記汪娟介紹,他們先在洪山區指定的隔離點觀察14天,通過相關檢查後,獲準返回社區。社區接到通知後,核對了兩個家庭成員「解除隔離觀察」的醫學證明後,將他們接回社區。
據介紹,從境外返回該社區的居民,除了在隔離點觀察和通過檢測外,在社區內還要進行跟蹤觀察,每天上門體溫檢測和自測匯報,一人一檔,對個人健康信息持續關注14天以上。
發放3種顏色通行卡
居民無證一律無法外出
「您好,請出示您的通行證。」昨日早上8時,武昌區水岸國際社區大門口,社區群幹和物業人員正挨個檢查出行居民的證件。記者注意到,大家都有一個藍色硬板卡片。
據了解,這是該社區近期給復工復產居民發放的通行證。「這個證件就是對居民身份的確認。」社區書記劉娜介紹,根據防控要求,所有出入居民依然嚴格實行「四必」,即身份必問,體溫必測,信息必錄,口罩必戴。
居民王先生展示了這張特別通行證,記者看到這張藍色通行證比手機屏幕略大,寫有持證人姓名、身份證、家庭住址等信息,證件右上角還有編號,右下方蓋有社區的公章。劉娜解釋,這個藍色證件僅供復工復產人員使用,社區目前有1500多人復工復產,以往每天上班高峰期,只留一個大門出入,容易造成擁堵。所以從本周起,該社區陸續為上班族發放藍色通行證。此外,社區還為一般居民製作了「紅證」和「黃證」,大小和藍證一樣,上面分別標註了「購物」和「特殊事由」的字樣。
居民出門購物,除了展示紅證外,還要提前找社區申領出門條,寫上出門時間,時長不超過2小時,回小區再將條子交給門崗。黃證主要針對居民的特殊情況,如看醫買藥,卡片上會寫明有效使用期限,逾期無效。
「沒有通行證,就無法出門。」劉娜說,社區對居民出行仍嚴格管控,所有通行證都有對應的編號,「我們發放通行證時會仔細核對居民身份信息,記錄相應編號及信息,便於後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