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靜之兄第1033篇原創,累計原創200萬字
01
大家好,我是靜之兄,今天我們來講《傳習錄》第199條。
在這一條裡,王陽明對陳九川談到了聖人與普通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王陽明是怎麼說的。
02
正文如下:
王陽明說:「聖人也是『學知』,普通人也是『生知』。」
陳九川問:「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
王陽明說道:「這個良知是人人都有的,聖人只是保全了良知而沒有障蔽,兢兢業業,小心翼翼,良知自然長存不息,也需要通過學習來提升,只是生知的成分比較多,所以稱之為『生知、安行』;普通人從孩提時起,沒有不完全具足良知的,只是障蔽比較多,然而本體的良知無法泯滅,即使求學克治,也不過是存養它,只是學知的成分比較多,所以稱之為『學知、利行』。」
03
這段話裡,提到「生知、安行」和「學知、利行」兩個概念,這是什麼意思?
生知,顧名思義,就是天生就懂道。既然天生就懂道,那就不用向他人學習,率性去做就無不合道了。打個比方,就像小孩吃飯,哪用什麼學?餓了自然知道怎麼吃。因此,「生知、安行」就被古人拿來形容聖人的天生睿智。
學知,就比生知要差點意思,要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掌握道理。學道,目的是什麼?無非是想尋找一條最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道路,這就是利行的概念。打個比方,我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會教他們對他人有禮貌,這不是虛禮,而是希望孩子掌握對自己有利的社交工具,最大程度的獲取外部資源。不學不知,為利而學,這是一種理性的思維。
04
本來,生知安行配聖人,學知利行配普通人,大家井水不犯河水,這是自古以來被學者們所公認的,而王陽明卻偏偏把它們攪在一塊,說是普通人也是生知、聖人也需學知,而聖人與普通人之間的區別,不在質上而在量上。這就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觀念,那些認為聖人是神、普通人只能膜拜的粉絲們無法不群起而攻之,直把陽明心學斥為邪說。
王陽明如此驚世駭俗的言論,到底是何居心?是不是真的在「妖言惑眾」,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抑或濫發好心,給窮困於漫漫求學路的普羅大眾帶來了精神勝利法,給大家畫了一個永遠也吃不到的大餅?
對於這些懷疑,王陽明用一句「此心光明,夫復何求」就道盡心聲,無需贅言。
05
那麼,王陽明所講,就是一個客觀事實咯?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我們來驗證一下。
立功、立德、立言是自古以來每一個學者夢寐以求的真三不朽功業,幾千年來,夠的上真三不朽標準的也不過兩個半人。兩個「全」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王陽明,而另外的半個聖人就是曾國藩。
06
我們看曾國藩的成聖之路,是不是一個「學知」及量變的過程?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小時候特別笨。其中有個著名的故事:有一天,他在房間背書,一篇簡短的文章翻來覆去的被他讀了幾十遍還是不會背,以至於藏在他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跑出來罵他笨,當著他的面痛痛快快的背完這篇文章後揚長而去,看來小偷都不忍心偷這麼一個註定要成為失敗者的「低能兒」的財產。
更讓人揪心的是,曾國藩不僅笨,還有一身的臭毛病,比如高傲、脾氣大、好色等。這些臭毛病一直陪伴到他考上進士當了京官,在當時的湘籍京官的朋友圈,曾國藩簡直就是個「混世魔王」,幾乎沒有誰沒跟他吵過架,甚至有些還動過手。誰要是請曾國藩到家裡吃飯,首先要做的第一要事就是看好自己的老婆和女眷,簡直把曾國藩當色狼來防。
就這麼一號遊走於好人和壞人之間的主,最後又是怎麼成為聖人的?靠的是不斷的自律,通過量變達到質變。曾國藩的努力,步子很小,卻異常堅持,他擬定了一個「日課十二條」,每天堅持去做,他還堅持寫日記來自我反省,哪怕外面戰火連天,也從不間斷。這些不起眼的小功夫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下來,就從量變轉為質變,生生的把他從一個毛病巨多的普通人鍛造成了一個立下不朽功業的聖人。
曾國藩的傳奇故事,就是王陽明「聖人亦是『學知』」這一觀點的完美詮釋。當我們對比曾國藩和自己的毛病時,應該狠狠的敲打自己:曾國藩這麼差的資質都能成功,自己有什麼理由妄自菲薄?
07
即使與聖人相比,我們的差距都不在本質上,更何況與其他人相比。這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應該比的不是聰明睿智,而是努力的程度。有人可能會說:我也一直在努力,怎麼不見成功?這是因為,只有堅持到實現質變的那一刻,努力才有意義。
努力到什麼程度才有效?什麼時候才能實現質變?這些問題通通不需考慮,也無法考慮。只管一直努力、努力、再努力,就像只會悶頭趕路的烏龜一樣,只要一心向前,終會見到勝利的那一刻。
我們讀書的時候,想必都聽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可是有多少人親身實驗過,這就難說了。但我兒子對此就有過切身的體會。他在中醫普及學堂學習的時候,一篇不短且完全陌生的古文,他用兩個多小時就能把它背得滾瓜爛熟。看他背得如此輕鬆,我也躍躍欲試,卻一個星期都還沒把這篇文章拿下。
同樣是努力,我的努力甚至還比兒子更多,為什麼他能很快背會,我卻不行?於是我便向他請教。兒子說,他會在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反覆朗讀這篇文章,內心不帶一絲雜念,連文字的意思都不要去想,就這樣快速讀個上百遍,自然就會背了。聽完兒子說完,我感到很慚愧,相對於兒子的單純、寧靜,我在背誦的時候經常心猿意馬,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會想文字的意思,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乾脆天馬行空。
原來,差距就在努力的程度上。我雖然也很努力,但強度和力度卻不夠,每一次都沒能等到實現質變的臨界點,只能功虧一簣。兒子則不然,每一次努力的強度和力度都足夠,等到了質變的那一刻,自然每每收穫成功。
08
只有堅持到實現質變的那一刻,努力才有意義。只是,等待的過程總是太漫長,又有多少人有耐心堅持下去?
所以,也就難怪人們總在沒有意義的瞎忙了。
附錄:《傳習錄》199
先生曰:「聖人亦是學知,眾人亦是生知。」
問曰:「何如?」
曰:「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只是生的分數多,所以謂之生知安行。眾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難泯息,雖問學克治,也只憑他。只是學的分數多,所以謂之學知利行。」
去年今日文章:《靜之兄 | 我在東莞學到的五堂課》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