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真的能補拙嗎?
努力就一定有回報嗎?
付出一萬個小時就可以成功嗎?
其實,我們都錯了!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只有梯子搭對了牆,努力才有意義!」
一直以來,每逢我打車,都有和司機攀談的習慣,一來是想打發乘車時過於安靜的尷尬,二來也是為了用閒聊的方式,環節緩解司機們在開車時,因久坐帶來的腰腿不舒服。
記得有一次我乘坐快車時,司機抱怨自己在這個領域太難,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工作到1、2點,即便時間周期不短,一個月下來也不怎麼賺錢。
整個路途中,他一直在告訴我他特別努力,也特別勤勞,但是最終付出與回報根本不成正比,這讓他心裡特別不舒服。
我坐在後排聽著他的叨嘮,也明顯能感受到他因為這個情緒引發的惡性循環。
因為盲目的勤勞,這位司機在付出更多努力,沒有同比產出更多收益時,開始心態愈發低落。
當心態發生改變時,他的大腦思考力就不再縱觀整個問題的全局,而是把所有的關注點都聚焦於自己的回報和身體損傷上面。
最終引發了惡性循環:
第一種負循環可能是:
勤勞—反而收益低—心情不好—加量勤勞—收益還是低—心情很不好……
而第二種負循環:
勤勞—收益低—鼓勵勤勞—收益改善—鬆懈—收益低—鼓勵勤勞—收益改善……
兩種結果:如此下去,都是心力交瘁。
無思考的過度勤勞,並不能讓人收穫更多,相反的,它不僅會把人帶入一個惡性循環,甚至在後期,極大可能讓人被迫出局。
因為,社會根本就不是一分耕耘,就能獲得一份收穫的。只有那些既懂得如何驅動自己持續努力,又懂得藉助社會、藉助外界力量放大自己努力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回報。
同樣是做專車的司機,他卻做得又快樂,收益更高。
我認識一個過去開服裝貿易的老闆,因為疫情,這位老闆去年開始做專車司機。
但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這位朋友是以「乘客就是朋友」的方式來看待這份工作,最終也是靠鎖定人群、時間、區域實現更輕鬆快樂賺錢。
聽朋友說,一直以來,只要有人乘坐他的車,他從來不會因為個人的原因板著臉,每一個上車的乘客都是他的朋友,只要上車,他都會儘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哪怕一個微笑,一個攀談…
出於幫助人的心理,這位朋友做專車一個月左右時間,就踏上了時間和回報的正循環。還通過這份工作認識了各個領域的朋友,甚至為他的企業去年接了一些不小的訂單。
因為朋友的熱心和善良,他認識了一位經常需要搭車的老師。老師後來不僅加他好友經常電話聯繫搭車,還把他所在學校老師們每天需要搭車的時間告知了他。
通過這個訊息,他可以在固定的時間獲得接送老師的訂單,而老師也適當的解決了高峰期打車難的問題。
不僅如此,他還通過考加駕考的乘客,了解了駕校學員每天訓練時間的周期和訓練地點。
在固定的時間,用善意的等待,得到了考駕照裡不同人群的信賴。
通過幫助上班媽媽解決無法接送孩子的問題,他還認識了一群需要幫助接送孩子的母親,哪怕幫助送被子這樣的小事,他也盡心盡力去幫助完成。
這種與人為善,最終引發了一種良性循環:
善意—回報—善意
因為他的善意,他得到了別人的回報,當這種回報產生時,他會更加善意—收穫更多的回報……無限正循環。
這兩個真實的案例中,兩者的差異可以想像,因為思考力的不同,盲目努力的人不一定有回報,而有目標為導向的人,努力換來的回報,卻是無限的……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