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升·永川秀芽」烹製雲霧山茶香30餘載帶動周邊群眾致富增收

2020-12-25 騰訊網

當市民駕車從九(龍坡)永(川)高速經過雲霧山隧道時,可能想像不到,隧道正上方是一片面積6000多畝的茶場。備受茶友好評的「雲升·永川秀芽」就產自山上,12月12日,玉琳茶業創始人譚廷海在渝北區怡和路62號「雲升·永川秀芽」超級體驗館開業儀式上分享了他的制茶之道,創業之初茶場並不大,現在茶場發展至6000餘畝,當地群眾也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方式享受到了茶香帶來的源源不斷的回報。

笑容憨厚的譚廷海中等身材,愛茶如痴是他最大的形象標籤。譚廷海從小便與茶葉有著斬不斷的緣分,在18歲時為了分擔家用進入了一家茶廠工作,家裡要養好幾個兄弟姐妹,父親愛喝茶但是沒有多餘的錢去買成品茶葉,只能自己去山上的茶樹採摘帶回家手工製作,「只要能泡出一點茶味,便覺得很高興。」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一般的人家只有在過節或參加宴會時才能泡茶喝。一次,譚廷海與朋友一起去外地賣茶,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市場中的茶葉品質參差不齊,還有以次充好的現象,他憑藉自己的工作經驗便萌生了制茶的想法。

此前,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59年研製生產了當地的一款綠茶,1964年經國內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正式命名為永川秀芽。

譚廷海與專家、嘉賓在一起

可要想自己制茶首先要找到適合茶樹種植的地方,譚廷海從成都輾轉回到重慶四處尋找,並將目標鎖定在北緯29.9度的雲霧山脈之上,最終確定雲霧山脈的花果山。眾所周知,北緯30度一線上風景名勝頗多,也是茶葉生長的黃金緯度帶,這裡平均海拔600~800米,未經開發遠離汙染,群山環抱、山頂終日雲霧繚繞,地處亞熱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形態,獨特的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回溫早、夏季氣溫高、降雨集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正是茶葉生長的天然搖籃。

確定種植地點、選擇雲秀一號茶樹種、成立玉琳茶業,譚廷海的制茶生涯拉開帷幕,他並不滿足於現狀,想到了成立自己的品牌。2001「雲升」牌永川秀芽誕生,並以色澤鮮嫩、滋味鮮爽、葉底鮮活享譽茶界。國際國內獲獎無數,其中包含2002年雲升秀芽、竹海萌芽在國內外名茶評比中雙雙榮獲金獎,2004年 「蒙頂山杯」國內外名茶金獎,2005年「華茗杯」國內外名茶評金獎,2010年雲升牌永川秀芽和竹海萌芽分別榮獲中國西部茶竹茶具交易博覽會金獎,2018年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等。

在朋友們的眼中,譚廷海的成功來之不易,創業初期,山上沒有路,全靠一雙腳來回,磨爛的鞋子數量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條件雖然艱苦,但是譚廷海有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讓玉琳茶業的茶葉越來越受歡迎,在業界也有了名氣。

譚廷海介紹,茶葉一年只採春季一季,通過全手工精細採摘保證鮮葉質量。春季採茶後夏季蟲子來了,茶葉被啃食只需定期割掉被啃食的茶葉,日常使用無害的黃板殺蟲,完成了順其於自然的防蟲。採用幹畜糞便和油餅等有機物混合組成優質有機肥,施肥量達到每畝一千公斤。為茶葉生長提供豐富營養的同時還能改良土壤,從源頭提高茶葉品質。玉琳茶業在「永川秀芽」標準加工工流程上,每一道工序都精心優化,秉承「以滋味為主、外形為輔」,將「永川秀芽」緊直細秀的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玉琳專注生產春茶,茶葉基地不使用農藥,採用黃板、殺蟲燈等物理防治手段,自建肥料發酵床,高標準養護茶園,從根本上保證產品質量。」

作為制茶大師,他的經驗是,兩次揉捻兩次殺青的工藝,大大提高了茶葉的滋味和香氣。採用熱風10分鐘內完成快速殺青,保留住鮮葉中的營養物質,不低於100分鐘的揉捻時間,4000餘次揉捻,釋放出茶葉中的芳香物質。這個過程中,需要制茶師傅精確的操控溫度為茶葉提香,差一絲一毫都會讓一鍋茶葉糊掉。通過機器初步挑選後進行人工精細挑選,確保每一顆茶葉的質量,從 工廠衛生到茶葉品質確認到每一個細節,嚴格遵守國家標準。

多年的發展,玉琳茶業為重慶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慶市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龍頭企業,先後被評為「質量達標企業」、「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 「明星企業」、「優秀龍頭企業」。在2018年中國茶葉企業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雲升」品牌價值為3570.91萬元。在雲霧山上,該公司不忘社會責任,帶領了一批當地群眾通過茶葉走上了致富路。

「體驗館拋棄了傳統茶葉店單純買賣的定位,在經營上果斷轉型,服務人員全部經過標準化培訓再上崗,致力於提供更強的消費體驗感。客戶從進門到品茶到選品,每一個細節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專業和品牌價值。」玉琳茶業總經理譚琳介紹,「雲升.永川秀芽」超級體驗館經營面積200平米,主營零售端「正韻」、「逸境」、「卓悅」、「萌芽」、「竹影」等產品,集銷售、品茗、會議接待、商務洽談於一體,將成為玉琳茶業與經銷商、代理商的主城區中轉站,讓雲霧山上的茶香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媒體聚焦】惠水:發展龍鬚菜種植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擺金鎮在立新村已種植400畝龍鬚菜的基礎上,又帶動周邊擺金、長新、甲浪和花廠四個村種植了1190畝龍鬚菜。目前,全鎮龍鬚菜連片種植面積接近1600畝,平均每年以項目投入資金的7%給建檔立卡戶進行分紅,不斷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去年,龍鬚菜分紅11萬餘元,惠及64戶建檔立卡戶,預計今年將實現52萬餘元的分紅,惠及435戶建檔立卡戶。
  • 促進旅遊業發展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
    促進景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當地牧民增收良性互動。  (二)保景富民,旅遊帶動致富。10戶貧困戶創業增收;投資30萬元在巴音布魯克鎮建立41和靜縣積極組織當地農牧民參與劇目拍攝,充當群眾演員。經多次溝通協調,當地260名牧民成功入選群眾演員,每年人均增收約4000元,開闢了巴音布魯克景區牧民增收的新途徑。
  • 熱水鎮中藥材種植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今年來,該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南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為種植戶開闢增收途徑。2020年和興村引導群眾種植南板藍根100餘畝,每年可收兩季,每畝投入0.5萬元,產值達2萬元。據悉,該基地種植的藥材大部分採用「訂單農業」模式,每畝淨利潤達5000元以上。和興村計劃繼續擴大規模種植藥材200畝以上。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充市順慶區:專合社搭橋 鋪就群眾增收「致富路」
    四川在線南充頻道訊(羅清 記者 李霞)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順慶區以農民專合社為紐帶,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和觀光休閒旅遊業,通過「公司+專合社+農戶」、「專合社+種養大戶+農戶」、「專合社+農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推進脫貧攻堅產業園建設,讓群眾真真正正靠產業發展,靠產業脫貧,鋪就群眾持續增收「致富路」。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600餘個。
  • 雲南彌勒虹溪:「一花一葉」點靚群眾增收致富路
    圖一為當地農戶在花卉園基地「上班」當地幹部告訴記者,這是近年來虹溪鎮以調整產業結構和脫貧攻堅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花卉產業,點亮群眾增收致富路一個縮影。據統計,全鎮目前共發展花卉產業種植近2000餘畝,初步實現以「一花一葉(烤菸)」為主的特色品牌,以其它經濟作物為輔的產業布局。
  • 郟縣茨芭鎮北竹園村:休閒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我鎮致力於打造『全域旅遊』茨芭品牌,形成了以國家4A級景區三蘇園為依託,精心謀劃了三條精品旅遊線路,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全鎮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下一步,我們將緊緊依靠茨芭鎮的旅遊資源優勢,提升旅遊檔次,創出旅遊品牌,使旅遊產業真正成為我們山鄉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茨芭鎮黨委書記黃鵬說。
  • 扎染文創產品為媒 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2020年,通過線上和線下平臺,他們公司的粗布實現近140萬元的收益,在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同時,也提高了文創產品的知名度。目前鄠邑區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有19家。這些文化企業不僅發展了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地域特色文化,同時也帶來全新的經濟活力。
  • 大全村發展鄉村產業促振興 帶動大批群眾增收致富
    雲浮日報訊 (記者 梁湛華) 記者近日在鬱南縣千官鎮大全村採訪時了解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該村在市委統戰部等單位的幫扶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揮產業「造血」功能,帶動大批群眾增收致富。實施精準脫貧,產業扶貧是關鍵。
  • 特色民宿帶動連島漁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 民宿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不僅助力旅遊發展,還可以有效拓寬漁民增收路徑,讓更多漁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 海勃灣區: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海勃灣區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切實增強村級黨組織凝聚服務群眾的能力,大力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擴大產業扶貧項目對貧困群眾的覆蓋面,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 金沙縣茶園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茶園鎮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組織模式,穩步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全力盤活村(社區)集體資源,走出了一條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新路子。為了改變傳統農業耕作模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團結村大力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並引進重慶生態園林公司,發展兒菜種植,積極引導群眾流轉土地入股合作社,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增加群眾經濟收入。
  • 在希望的田野上|汝州:艾草種植讓群眾增收致富
    今年35歲的劉天才,2016年大學畢業後回鄉創業至今,他帶領群眾種艾草脫貧致富的故事在當地一直傳為佳話。2016年初,劉天才辭掉鄭州的工作,毅然回到家鄉夏店鎮甄窯村創業,成立了「河南一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先後申請了淘寶、拼多多兩個電商平臺,在網上銷售家鄉的土特產品。
  • 皇帝廟鄉有個園林基地,帶動周邊村莊群眾實現增收增效
    皇帝廟鄉有個園林基地,帶動周邊村莊群眾實現增收增效 2020-06-30 0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射洪文升鄉廣龍村:依託資源發展產業,助推群眾致富增收
    如何依託現有資源大力發展產業幫助群眾增收致富?文升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李琪告訴記者,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文升鄉黨委政府認為產業興旺才是推動鄉村持續發展的基礎,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主抓手,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持續激發農業經濟發展活力,不斷促進「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 「財經關注」安龍:以「菌」破題 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一起來看今天的財經關注,近年來,安龍縣因地制宜,以「菌」破題,以發展食用菌產業為「一縣一業」的突破口,先後探索形成了食用菌「1210」扶貧模式、「一包三保」機制,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富民產業。
  • 貴港市港南區:富硒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目前,大李村已有100戶貧困戶因此增收脫貧,其中有5人已成為特色種養致富帶頭人。「通過小額信貸資金和駐村工作隊員的引導幫扶,我們家從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元,達到現在超過1萬元。」脫貧戶廖益健開心地說。目前他已發展各種優質果蔬30多畝,還在基地建立了扶貧車間,招聘周邊貧困戶務工,有10多戶貧困戶受益脫貧。
  • 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小小葡萄串起致富「增收果」
    2016年,在村「兩委」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又流轉了50多畝土地,開啟了他的葡萄種植致富之路。  「為了保證葡萄的香甜爽口,我堅持讓葡萄自然成熟,並且使用有機肥,不打催熟劑、除草劑,每一株葡萄樹只保留5、6串果子,果子吃起來口感、味道更好。」柴孝軍介紹說,葡萄種植效益高,他專門挑選了適應性強,抗病、抗寒性能好的優質品種「戶太8號」。
  • 安徽省涇縣:讓茶產業成為富民產業 帶動群眾增收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該縣突出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積極引導茶農發展茶葉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脫貧。茶旅融合,該縣將茶產業發展與皖南川藏線、水墨汀溪、月亮灣等山水旅遊結合起來,在汀溪大蘭坑、榔橋湧溪兩個重點名茶產地,建有2片國家級、2片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個具有生態觀光生產體驗和品茶推介三大功能的茶文化旅遊景點,並被滬、蘇、浙、皖4省市遴選為「長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體驗之旅示範點」,以茶促旅、以旅帶茶,加快茶業「三產」融合,積極做好茶葉、旅遊、飲食等產業鏈的連結
  •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時強調 以產業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一年能賺十餘萬元!住一天包括吃飯,人均消費不到200元。」辛國榮與民宿經營戶親切交談,了解其運營發展情況。辛國榮表示,民宿改造就應該像這樣有獨特的味道,讓人感到溫馨,能寄託鄉愁。他還叮囑經營戶,要藉助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旅遊業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隨後,辛國榮來到雙寨山農旅融合發展項目、順友稻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地,實地了解項目規劃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