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1、 臺北 故宮門票可在 臺北 故宮官網預定,無需翻牆,訂票支付完畢後,請保存二維碼。也可以去現場購買,支持支付寶付款。也可以用悠遊卡進入,無需提前購票。2、博物館不允許帶水、食物等入館,進館前需要寄存隨身包。3、博物館可多次進入,出館時請工作人員蓋螢光章在手背上即可。4、博物館的側樓,有餐廳,餐費標準不算高,不一定支持支付寶、微信付款,但支持銀聯刷卡支付。5、博物館有免費人工講解,在故宮官網上預約,需翻牆。也可現場預約,但不一定能約到。6、文創紀念品、郵局等在負一樓。個人覺得故宮的文創產品一般,做工也有點粗糙。7、喜歡集印章的小夥伴請一定記得帶本子,紀念章就在門口處蓋。9、參觀時間,請預留一天時間吧。如果要去張大千故居,最好預約故居的最後一場。而且,張大千故居並不在 臺北 故宮內,走路+找路大致得20分鐘。10、交通:大部分人都會說,到捷運士林路站,轉乘公交車。但,請先用百度地圖(個人覺得百度地圖使用感好過google地圖)查詢到故宮博物館的公交車,看是否有直達。特別是住在西門町附近,是有公交車直達的,就免去了中轉。我們就特傻,第一天,就是老老實實的到了士林捷運站換乘;最後一天去,就順利的從住的附近,坐公交車直達(那公交車也有士林路站)。
張大千故居和他的畫
在購買 臺北 故宮門票時,發現有張大千故居參觀,手癢就一併預約了,反正都是翻牆。我以為張大千故居參觀,能看見大師的畫作。當講解老師問我們為什麼來參觀大千故居時,我這樣的回答,被老師否定說,那我就會失望了。雖然,大師的畫作都移至故宮博物院保管了,看不到作品是遺憾的,但故居卻是那些作品背後的故事。張大千自1949年跟隨蔣介石去往 臺灣 後,先後去了 印度 、 阿根廷 、 巴西 、 美國 ,到1976年才遷回臺北 居住。大千先生去世以後,就把 臺北 的住處捐贈給 臺北 故宮博物院。我們參觀的也即是其生前最後的居住地。
張大千紀念館
早上7點起床,9點半左右到達故宮博物館,到下午3點,又累又餓又渴,等著老師來帶我們去故居。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故居,沒有明顯的標識,也不是什麼熱門景點。就在一處別墅區,現在的這片別墅區,住這裡的人非富即貴。跟著地圖指示,走到這,就在指示牌的旁邊處就是別墅區入口,講解老師會在這裡來接進去。張大千估計預約參觀的人特別少,我們是當天的最後一批,總共才4個人。聽老師講,好像預約人數不止4人,大部分人並未來。
臺北 故宮裡有去張大千故居的指示地圖。
張大千紀念館
藍色鐵門後面的白色建築,就是張大千先生的最後居所。這棟建築,一磚一瓦都是大千先生自己設計的。小院內的布局、假山、石頭,也是大千先生到處拾掇回來收拾的。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故居正大門。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先生給自己的居所取名叫「摩耶精舍」,摩耶出自佛經,為釋迦摩尼母親之名。傳說其腹中有三千大世界。而張大千先生曾經短暫出家為僧。「摩耶精舍」就是「大千精舍」的別稱之說。
張大千紀念館
蔣經國題寫的高潔亮風。
張大千紀念館
江南 園林風格的庭院。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墓。
張大千紀念館
美人靠。靠背是專門設計的,旗袍美人,斜靠在椅背上,望向遠處山巒,自成一景。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先生作畫模擬。旁邊的猴子,是他最喜歡的,在猴子死後,做成標本陪伴在側。
張大千紀念館
廬山 畫。張大千先生的最後作品,永遠都無法完成了。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母親的工筆畫:耄耋圖。和我們同時間去到故居的是張大千先生的家人,因為張大千先生120歲畫展,專程從全世界趕往至此。TIPS:1、張大千故居位於 臺北 外雙溪。具體地址: 臺北 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342巷2號,免費參觀。我們是在 臺北 故宮官網上預約的,需翻牆。每個場次最多15人同時參觀,少於一定人數可能無法成行,需在參觀前一天到官網查詢是否預約 成功 。2、張大千故居距離 臺北 故宮,走路+找路約20分鐘。3、張大千故居參觀時間60-90分鐘(有講解的情況下)。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展出了張大千先生各個時期的書法、繪畫等,還有其老師、母親的部分畫作。臺北 故宮外的階梯上的水彩畫,正式張大千先生的荷葉圖,見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先生的自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先生臨摹的 敦煌 壁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先生的書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後,必須得吐槽。張大千先生紀念展佔用的展廳是 臺北 故宮的書畫常設展廳,因為展出了張大千先生的作品,原來展出的書畫就沒法展出了。
霞姐說,一般博物館針對這種臨時展覽都會設臨展廳, 臺北故宮這樣的安排,讓我很遺憾。霞姐本是衝著書畫展來的,王羲之《遠宦帖》、《快雪時晴帖》等等,可惜並未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