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張大千故居和他的畫

2020-12-21 桂香談音樂

Tips:1、 臺北 故宮門票可在 臺北 故宮官網預定,無需翻牆,訂票支付完畢後,請保存二維碼。也可以去現場購買,支持支付寶付款。也可以用悠遊卡進入,無需提前購票。2、博物館不允許帶水、食物等入館,進館前需要寄存隨身包。3、博物館可多次進入,出館時請工作人員蓋螢光章在手背上即可。4、博物館的側樓,有餐廳,餐費標準不算高,不一定支持支付寶、微信付款,但支持銀聯刷卡支付。5、博物館有免費人工講解,在故宮官網上預約,需翻牆。也可現場預約,但不一定能約到。6、文創紀念品、郵局等在負一樓。個人覺得故宮的文創產品一般,做工也有點粗糙。7、喜歡集印章的小夥伴請一定記得帶本子,紀念章就在門口處蓋。9、參觀時間,請預留一天時間吧。如果要去張大千故居,最好預約故居的最後一場。而且,張大千故居並不在 臺北 故宮內,走路+找路大致得20分鐘。10、交通:大部分人都會說,到捷運士林路站,轉乘公交車。但,請先用百度地圖(個人覺得百度地圖使用感好過google地圖)查詢到故宮博物館的公交車,看是否有直達。特別是住在西門町附近,是有公交車直達的,就免去了中轉。我們就特傻,第一天,就是老老實實的到了士林捷運站換乘;最後一天去,就順利的從住的附近,坐公交車直達(那公交車也有士林路站)。

張大千故居和他的畫

在購買 臺北 故宮門票時,發現有張大千故居參觀,手癢就一併預約了,反正都是翻牆。我以為張大千故居參觀,能看見大師的畫作。當講解老師問我們為什麼來參觀大千故居時,我這樣的回答,被老師否定說,那我就會失望了。雖然,大師的畫作都移至故宮博物院保管了,看不到作品是遺憾的,但故居卻是那些作品背後的故事。張大千自1949年跟隨蔣介石去往 臺灣 後,先後去了 印度 、 阿根廷 、 巴西 、 美國 ,到1976年才遷回臺北 居住。大千先生去世以後,就把 臺北 的住處捐贈給 臺北 故宮博物院。我們參觀的也即是其生前最後的居住地。

張大千紀念館

早上7點起床,9點半左右到達故宮博物館,到下午3點,又累又餓又渴,等著老師來帶我們去故居。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故居,沒有明顯的標識,也不是什麼熱門景點。就在一處別墅區,現在的這片別墅區,住這裡的人非富即貴。跟著地圖指示,走到這,就在指示牌的旁邊處就是別墅區入口,講解老師會在這裡來接進去。張大千估計預約參觀的人特別少,我們是當天的最後一批,總共才4個人。聽老師講,好像預約人數不止4人,大部分人並未來。

臺北 故宮裡有去張大千故居的指示地圖。

張大千紀念館

藍色鐵門後面的白色建築,就是張大千先生的最後居所。這棟建築,一磚一瓦都是大千先生自己設計的。小院內的布局、假山、石頭,也是大千先生到處拾掇回來收拾的。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故居正大門。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先生給自己的居所取名叫「摩耶精舍」,摩耶出自佛經,為釋迦摩尼母親之名。傳說其腹中有三千大世界。而張大千先生曾經短暫出家為僧。「摩耶精舍」就是「大千精舍」的別稱之說。

張大千紀念館

蔣經國題寫的高潔亮風。

張大千紀念館

江南 園林風格的庭院。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墓。

張大千紀念館

美人靠。靠背是專門設計的,旗袍美人,斜靠在椅背上,望向遠處山巒,自成一景。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先生作畫模擬。旁邊的猴子,是他最喜歡的,在猴子死後,做成標本陪伴在側。

張大千紀念館

廬山 畫。張大千先生的最後作品,永遠都無法完成了。

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母親的工筆畫:耄耋圖。和我們同時間去到故居的是張大千先生的家人,因為張大千先生120歲畫展,專程從全世界趕往至此。TIPS:1、張大千故居位於 臺北 外雙溪。具體地址: 臺北 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342巷2號,免費參觀。我們是在 臺北 故宮官網上預約的,需翻牆。每個場次最多15人同時參觀,少於一定人數可能無法成行,需在參觀前一天到官網查詢是否預約 成功 。2、張大千故居距離 臺北 故宮,走路+找路約20分鐘。3、張大千故居參觀時間60-90分鐘(有講解的情況下)。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展出了張大千先生各個時期的書法、繪畫等,還有其老師、母親的部分畫作。臺北 故宮外的階梯上的水彩畫,正式張大千先生的荷葉圖,見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先生的自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先生臨摹的 敦煌 壁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大千先生的書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後,必須得吐槽。張大千先生紀念展佔用的展廳是 臺北 故宮的書畫常設展廳,因為展出了張大千先生的作品,原來展出的書畫就沒法展出了。

霞姐說,一般博物館針對這種臨時展覽都會設臨展廳, 臺北故宮這樣的安排,讓我很遺憾。霞姐本是衝著書畫展來的,王羲之《遠宦帖》、《快雪時晴帖》等等,可惜並未得見。

相關焦點

  • 訪臺北張大千故居"摩耶精舍":感知大師愛石如痴
    訪臺北張大千故居"摩耶精舍":感知大師愛石如痴 張大千臺北故居黃少華 攝   中新網臺北8月1日電 (記者 黃少華)記者1日在臺北參訪國畫大師張大千故居「摩耶精舍」,見院內屋中奇石處處,回味留在內江的大千先生早年手書對聯「與奇石作兄弟,好鳥作朋友;以白云為藩籬,碧山為屏風」,感知大師愛石如痴。
  • 張大千故居:遺世獨立的南方「佳人」
    大千先生之女張心玉在《先父和他的庭院》一文中寫道:「1943年秋,先父從敦煌返成都後,一直沒有固定的住處,直到1947年,才在成都西郊的金牛壩建了自己的住所。第二年,先父去香港,後於1950年應邀赴印度講學和考察,從此,再未回來。」
  • 臺北訪名人故居:多少天涯未歸客 盡借籬落看秋風
    錢穆在「素書樓」度過了23年,直至1990年遷出,三個月後他闔然辭世。  一個問題始終縈繞於心,為什麼錢穆最後選擇臺北作為人生最後的歇腳點?  錢穆在臺期間講學著述不斷,「素書樓」一樓客廳便是他講學的地方,一幅當年他在寓所講學的老照片生動反映了這位國學大師神採飛揚,逸興縱情的畫面。
  • 探訪臺北名人故居
    探訪臺北名人故居2010-05-06 08:57     來源:人民網     編輯:張蕾  臺北風景秀美,繁花似錦,卻曲徑通幽,不少文人墨客、名人大家曾在此落腳定居。隨著這些人的西去,他們的故居便成為後人瞻仰參觀的好去處。
  • 被指責和被追捧的張大千
    程便把畫退回,說再考慮。不幾日,古董商又到程府,說大千看過此畫,願出12000元。程霖生頓時覺得大千騙他,目的是想據為己有,馬上給畫商13000元將該畫收購。原來,張大千和畫商合作以假亂真。張大千後來私下對好友說:「程霖生收藏的一百幅石濤畫,七八都是我畫的。」
  • 臺北故宮收藏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部分作品
    約1940年代初,葉公綽勉勵張大千在藝事方面應「開徑獨行」,擔負起創變傳統繪畫的重任,最終促成大千敦煌面壁之行。經過兩年七個月積極地學習,大千一共臨摹了約276幅作品,使他突破了宋、元畫風的限制,上溯唐代、北朝高古的氣息。
  • 訪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兩岸張大千作品聚展
    中新社臺北9月13日電 題:訪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兩岸張大千作品聚展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機緣巧合,張大千生前四處贈與的書畫,近日在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碰頭」了。  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這家歷史博物館,為一座仿明清古建築,處處浸透著張大千遺風。進門見大師畫作、對聯複製品,離去可蘸印落款。
  • 藝術的吃貨:潑墨畫大師張大千對吃的講究
    張大千   他的吃,不僅博食中國美味,遍嘗世界佳餚,而且他綜合中外飲食文化,結合中國書畫藝術創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畫一樣馳名海外。   張大千給在臺北的家取名為摩耶精舍。張大千是四川人,摩耶精舍宴客菜單全是正宗的川菜,不但不帶辣味,而且絕不放味精及豬油。,和習見的川菜大不相同。
  • 【口述歷史•第七季】85歲「好色之徒」邱笑秋:原創川劇《張大千...
    畫展期間,哥倫比亞大學還召開了「邱笑秋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 著名評論家、翻譯家梅丹理用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說:「邱的畫會把觀眾拉入他所畫的環境中去。現代意識與中國傳統的巧妙結合。風格變化多端。與張大千、陳子莊等四川畫家有共同點:童趣。」梅丹裡還表示,和張大千一樣,邱笑秋的畫體現出強烈的中國風骨。
  • 踏訪林語堂臺北故居,他在那裡陪太太慢慢變老
    這位將Humor翻譯成幽默的」幽默大師」,總能夠用簡單又有趣的英文介紹東方的文化,很多有名的導演、演員、攝影師和作家都要與他做朋友。約1966年,林語堂陽明山故居景觀1966年,林語堂夫婦返臺在機場林語堂先生是福建漳州平和縣人。
  • 張大千畫雲海,領略大千美景!
    張大千 《黃山雲海 》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 他的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鑑。今天分享的是大師張大千筆下那些攝人心魄的雲海畫作!他以浪漫精妙的美學精神,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個至美的人間仙境!
  • 張大千先生畫作精妙在何處?這三幅畫可以為你解答
    「畫人難畫手」,一般畫人視為畏途,可大千先生畫手乃一絕,在《仿顧愷之醉舞圖》中,他毫不含糊地將每人每指每節一筆一筆地描繪出來,好似他在炫耀他的本領。大千機巧地將每個人不同動作的手指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那位擊鼓者的手,是那麼富有彈性和活力。
  • 傅申談張大千的生平、創作與辨偽
    張大千旁邊沒有別人,陪客都坐在他對面,也不起來看畫,就張大千自己拿畫來看。我不曉得怎麼就闖了進去,看到張大千在看畫,就走到張大千旁邊,跟他一起看,一直也不講話。看到一張假手卷,五代趙幹的,他最有名的是《江行初雪》,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趙幹的假畫。
  • 畫家中的美食家,張大千的私房菜
    作為一個美食家,最好是能在理論上有所建樹,這一點張大千也名副其實。他曾說:「中國之大,各地的風俗和地理條件不同,所以各具風味。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四川的飲食文化對他的影響尤為深遠。張大千的母親是個非常會做菜的人,父親也很懂吃,在這種環境中耳濡目染,為他後來成為美食家奠定了基礎。張大千對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詣還是頗有自信的,他曾說:「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
  • 500年獨他一人,畫壇奇蹟,東方巨匠張大千!
    徐悲鴻曾評價:「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作品動輒上億。據統計,他拍出的「億元」畫作,已達十一副,是齊白石億元畫作數量的一倍有餘。據法國Artprice資料庫顯示,張大千還曾於2016年超越畢卡索,登上全球十大最貴藝術家榜首的位置。今天玉齋君特推出張大千書畫選集,以供欣賞!
  • 名人系列故事——張大千
    1914年,他進入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911年,張大千與二哥一同去日本學習繪畫和印染術。1919 年,他回到上海,拜投名家門下學書畫、詩文。不久,他悄悄地在淞江的禪定寺出家,法名「大千」。百日後還俗保留了「張大千」這名號。
  • 張大千晚年的繪畫在哪裡發生了嬗變
    因此,在後來的張大千研究中,我特別注重張大千藝術變法的時間節點和地點,並於2017年7月專程到美國加州十七裡灣張大千故居考察。本次《張大千加州歲月》展也從歷史文獻與藝術作品兩個方面作了有力的佐證。當年筆者在謝稚柳先生處曾看到過「環蓽盦」的照片,張大千的暮年變法正是起於此,成於斯。加州十七裡灣有著溫暖的氣候和充沛的陽光,使張大千增添了飽滿而激越的創作之情。
  • 此人拿一幅假畫,請求張大千鑑定,張大千不收鑑定費還倒貼300塊
    有一次張大千的一位朋友拿出一幅畫前來找他鑑定,據說這是他花了很多錢買下的一幅真跡,可是沒想到張大千隻是看了一眼,然後立馬開口說這次的鑑定費不收了,給了他300塊錢之後一直叫他回家。不收鑑定費還倒貼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展出張大千系列作品
    新華社臺北3月29日電(記者李建華劉剛)今年是張大千120周年誕辰。臺北故宮博物院在29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宣布,將於4月1日起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其中多幅作品是首次展出。
  • 臺北故宮看大千:傳董源《江堤晚景》是他一生未嘗割愛的畫作
    張大千子女及後輩親屬也應邀從各地來到臺北現場。女兒張心瑞自幼餬口在張大千身邊,她回想父親輔導她「不以尊長的事業成績張揚自大、傲視他人」,謙卑自律令她終身受用;女兒張心聲則伴隨了父親在臺灣的晚年事月,她與眾人分享了張大千在摩耶精舍與伴侶相聚、打理花圃和作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