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申談張大千的生平、創作與辨偽

2020-12-25 澎湃新聞
傅申(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

2010年11月,傅申先生來滬,在陸蓉之老師的引薦下,我得幸在幾天裡四次見到傅先生。多年來,每每與傅先生在一起時,不論是談論古書畫,還是閒聊,總離不開張大千這個話題。而這一篇專訪,雖然發生在六年前,但依然可以作為這八年來,就張大千問題的總結。

六年前某日,傅申先生來滬,我與內子陳含素陪伴多日,我就張大千等問題和傅先生促膝長談了一次,然而一直未能整理成文。六年來諸多事情,今天看來都發生了變化,我曾兩度去過摩耶精舍,拜祭張大千先生;張大千夫人徐雯波女士和兒子保羅先生也相繼離世;張大千作品價格屢創新高;各類有關張大千的展覽活動多了起來,各類有關張大千的話題也被重新談論。種種跡象,都預示著新的藝壇發展方向。

在即將到來的張大千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由田洪先生和我在浙江大學所策劃的「五百年來一大千——張大千文獻展」展覽期間,特此將專訪整理出來,以饗同好。

與張大千見面

您第一次和張大千見面是在1962年?

傅申:

好像是那一年。那次沒有什麼交談,只是留了張照片。這一年,張大千訪臺,臺灣藝術界歡宴大千先生,我正好在主持臺灣電視公司每周書法教育節目,記者拉在一起,就隨便拍了一張照片。

我個人與張大千在1962年到1971年間,總共見過四次面,只有一次單獨的交談。

1964年,傅申(左)與丁翼(右)在臺北拜會張大千

您什麼時候開始,和張大千有深度接觸的?

傅申:

那是1970年或1971年。因為我得到方聞先生給我的獎學金,但是規定我學成一定要回臺灣服務一年。所以我在1970年夏天到1971年的夏天回來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年,就不在書畫處了,給我做了一個研究員,單獨一個小辦公室。

張大千時常經過臺灣,他的根據地是在香港,或者是印度,或者是巴西,到日本去看看老朋友之類的。那一次他經過臺灣,來臺北故宮博物院看藏品。臺北故宮重要的人,包括葉公超先生、院長、副院長、書畫處處長都在一條會議長桌旁坐成一排。桌邊就是庫房,推東西給他看。張大千旁邊沒有別人,陪客都坐在他對面,也不起來看畫,就張大千自己拿畫來看。我不曉得怎麼就闖了進去,看到張大千在看畫,就走到張大千旁邊,跟他一起看,一直也不講話。看到一張假手卷,五代趙幹的,他最有名的是《江行初雪》,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趙幹的假畫。張大千說這張連「照」著幹(「幹」的同音)都不是,就是沒有參照物的一張冒名趙幹的畫,跟趙幹《江行初雪》真跡沒關係的,跟趙幹的畫風也沒關係的,是後人造的一張假畫。聽他這麼說,我在旁邊就笑。那一張趙幹,水紋畫法,皴法,苔點,跟波士頓美術館藏的一張關仝山水很像——在1968年之前,我就已經知道那張關仝是張大千造的。我說這張畫跟波士頓美術館的關仝有關係——不能講得太直接。他回頭看了我一下,然後說那張畫很舊。我說那是做舊的。他不吭氣,接著再看。等到看完一批他想看的東西,張大千要走了,就從看畫的那條會議長桌起來,一個一個地跟陪客握手。快到門口的時候,他回頭看了我一眼,穿過房間到我面前,跟我握手,然後才離開。

其實這兩張都和張大千有關?

傅申:

對。張大千臨過好幾次《湖山清夏》,就是根據那個風格,他造了波士頓美術館藏的那張關仝,而且有假的趙孟頫題字,很像趙孟頫。他學趙孟頫也學得不錯的,我好像當時也對張大千說了,關仝那張畫上的趙孟頫題字是假的。

張大千造假的還有很多。還有兩張是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說是敦煌發現的絹畫,因為看他的筆墨看多了,我就知道是張大千畫的。敦煌發現的絹畫我在大英博物館看過不少,在巴黎也看過一些,感覺不一樣的。張大千仿敦煌壁畫,要還原顏色沒變時的樣子,顏色就會比較鮮豔,但是那兩張古畫顏色比較暗舊,是調出來的,在模仿變色,而不是古畫變色。上面還有幾個字,是他專門寫的、很笨拙的一種字體,我有資料可以比對。後來在他的八德園畫室裡,我偶然找到幾張紙條,上面是別人替他寫的古畫的名字,也有題類似假關仝的很笨拙的字體。我後來也聽說,他在日本的時候看到一個日本女人寫的字很古拙,很特別,他就讓那個人寫了一些字。我不曉得是不是要他太太寫字,特別要寫的古拙的樣子。

就像沒練過書法一樣。

傅申:

對,讓人家看不出來是張大千寫的字,我看多了就知道,張大千是怎麼弄出來的。因為有些畫不能借來展覽,為了做研究,我就在《張大千回顧展》這本書的附錄說,張大千除了大英博物館的這張畫以外,波士頓美術館、佛利爾美術館等等都有。其他的假畫,還包括梁楷的《睡猿圖》。

您總共列了多少?

傅申:

不是很多,這張梁楷曾拿到美國展覽。《睡猿圖》題款那幾個字寫得也很古拙,就是張大千仿《張黑女墓誌》之類的寫法。那張畫是他借鑑日本藏的牧溪的畫,用他自己的筆法畫成的,畫得像梁楷。吳湖帆收藏以後,蓋了吳大澂的印。

更加欲蓋彌彰了。

傅申:

是。好像就是因為我在《張大千回顧展》的附錄中提到張大千造假畫,張大千的某些學生慫恿他的家屬——當時徐雯波還在——告我。當時在美國辦的張大千回顧展,開幕是很盛大的,我的中文說明就是張大千回顧展,沒有說「血戰古人」。英文名字的意思是,向過去、向歷史挑戰。

傅申《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1991年

其實,張大千一生就是血戰古人。

傅申:

對。那個開幕很盛大,《廬山圖》原作也借來了。日本的李海天在橫濱蓋了一個大旅館,他按照樓下的大牆面量的尺寸,要求張大千畫一張。張大千說你給我找一塊大的畫絹,李海天特別在日本定做了一匹絹。等到將畫完還沒畫完時,張大千題了一首詩,落了款,可是沒有落李海天的上款。李海天出了一部分錢,聽說是十萬塊臺幣,那時候十萬塊也不少了,又張羅定做了畫絹,但是名字都沒有落上去。

歸屬問題怎麼辦?

傅申:

張大千的好友張群是蔣介石身邊的要人,他說這張畫你們不要爭了,將來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聽說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正在籌備展覽,趕快向有關單位寫信,說這張畫進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前,能不能讓我在美國展覽一次。這幅畫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出不來了。

張大千與張群在摩耶精舍庭院賞梅

最後一次對外展覽,就是您策劃的?

傅申:

對,就是在華盛頓展覽。那幅畫高六尺,長大概三十尺,很重,而且不能折,我特製了一面牆,一排人同時把那張畫掛起來。而且是用特別的方法釘在牆上,搭了架子,那個地方看的時候隔著一定空間,根本就摸不到原畫。家屬徐雯波、保羅及幾個兄弟姊妹,能來的都來參加開幕了。

當時這個展覽總共展了多少張畫?

傅申:

差不多九十張吧。從早年的作品,一直到晚年的《廬山圖》,恐怕是國外最大的張大千展覽。我選的不一定都是大的精品,而是用畫串聯起他的一生。造假的古畫就兩張,一張是梁楷的《睡猿圖》,一張是巨然的《茂林疊嶂》。另外,就是他臨的《江堤晚景》,這張畫他臨過至少四五本,他很用功,其中有一張臨得最像,是最好的,好像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了。

您為什麼想辦這個大展呢?

傅申:

我比較早的一篇論文是研究南宋江參的,他是南宋時少有的學董巨畫風的。第二篇論文寫了《存世巨然作品比較研究》。研究巨然作品,就碰到張大千造假的問題,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巨然就是張大千偽造的。還不只是巨然,後來還碰到劉道士。

後來到了美國,方聞先生要我繼續研究。張大千有一箱石濤的冊頁、小手卷之類的,擺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想讓方聞先生賣給某個海外收藏家,但是沒賣出去。我有鑰匙可以進庫房,就時常去看那箱石濤。後來,其中有套假石濤賣給了賽克勒。賽克勒藏了一批東西,裡面有石濤等其他的藏品。賽克勒是一位猶太醫生,他很想出名,說要辦一個巡迴展,讓我寫一本書,就是我1973年出的《沙可樂藏畫研究》(沙可樂即賽克勒),在當時算是很大的書。書出了以後,我在普林斯頓美術館親自布置,真假石濤一起展覽,很成功。

那一套假的石濤,張大千在題跋中提及他的師叔——李瑞清的弟弟李均盦。我後來才知道,他造假的功夫很多是向李均盦學來的。李均盦抽鴉片,需要錢的時候,就造假畫拿出去賣。張大千跟這個師叔學了這套技術。

有的觀者看了展覽,還覺得仿的那一本比較好。我在《沙可樂藏畫研究》裡有對比的圖,證明仿的其實是比較差的。

這是您最早的一本書?

傅申:

嗯,1973年出的。這本書使我能夠到耶魯大學教書。研究石濤我發現有張大千,後來研究八大有張大千,研究石溪也有張大千,張大千實在是跟我的研究離不開了,所以,我決定要全面研究張大千。

「把他造過的假畫統統揪出來」

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全面研究張大千的?

傅申:

從1987年起,我終於開始全面地研究張大千。他的畫齡長達六十餘年,作畫既勤又快,又擅於營造良好的繪畫環境,因此作品數量空前龐大。而且,他的遊歷也特別的廣,作品頗為分散。研究張大千,成為我從事過的最耗時費神的一項研究工程。

張大千在世的時候,您也不方便去驚動他。

傅申:

當然不方便去直截了當地問他,你造過什麼假畫,是怎麼造的。他就是答了也不知道真假。這個沒有辦法,只有靠研究。所以我就儘量收集張大千的作品,去上海訪問他過去的學生、家屬,有糜耕雲,還有謝稚柳。張善孖也曾經造過假畫,畫的是羊,上面有陳老蓮的字。我問謝先生,這個字是您題的?他一笑了之。

張大千不像古代仿古造假,一生專門造一兩個人的。他是與時俱進,往上推。我要用一個人的力量,把他造過的假畫呈現給大家。我有這個能力,但是後來弄到很不愉快,現在這個計劃也就擱置了。張大千的資料我還有一大堆,沒有整個做完。

到今天為止,張大千研究還有哪些方面您想繼續做下去?

傅申:

我是想把張大千造過的假畫,不只是石濤、八大,統統揪出來,比如陳老蓮。還有其他的畫家,有些是無名的,有些是國內跟張大千一個時代的人。他說有些小名家的字也是他造的,他有時候不造大名家的,造小名家的東西查無對證,沒有辦法找資料來比對。張大千實在是太厲害了,單是他自己的作品,每一次拍賣都有新的出來。他造的假畫更要慢慢找,很費時的。

您收藏張大千的資料量很大?

傅申:

我收集了很多作品、照片,不一定是畫冊,反正儘量找。臺北歷史博物館辦張大千的展覽最多,他們收藏了一批張大千,這是因為巴黎的中華民國駐聯合國文教處的代表郭有守。

這個人在張大千轉戰歐洲市場的十多年中作用很大。

傅申:

郭有守是張大千遠親,四川人,曾經做過四川的教育部長。張大千從敦煌回來以後,畫了一張《水月觀音》,很多人搶著要買。後來由郭有守出面,讓四川的一個寺廟買了。我還特別到那個寺廟裡去看,這張畫在鏡框裡珍藏著。

想請您談一下郭有守。

傅申:

郭有守與張大千有蠻重要的關係。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郭有守因為在巴黎生活很久了,覺得中國畫沒有前途,應該與西方接軌,這對大千畫風轉變起到一定作用。此時張大千去了巴黎,就住在郭有守家裡,他遊歐洲各國,比如去看瑞士名山,都是郭陪同的。

1956年是張大千藝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年。他被邀請去巴黎辦個展,同年在法國南部的尼斯造訪畢卡索。也是這一年,在郭有守的陪同下,開始了一段長達十年且極為重要的西方藝術之旅。此後他屢次赴歐洲,遊覽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等地的風景,並舉辦畫展,都是郭有守代為籌劃且全程接待的。這一階段,類似《幽谷圖》這樣的潑彩傑作被創作出來,得到了部分西方人士的認可。直至後來「郭有守事件」爆發,大千才終止和歐洲的聯絡,轉戰美國藝壇。

1956年歐洲畫展成功後,張大千拜訪畢卡索,合影於庭園

郭有守在歐洲替張大千辦展覽,把一些張大千的畫捐給一個小的美術館。我去看了,都是五十年代的精品。其中有一張,是溥心畬題張大千畫的趙幹的一匹馬。後來我才知道,他們交情很好,張大千對溥老非常好。有時候張大千寄一張紙條,讓溥老寫幾個字,溥老根本沒有看到那張畫,他也題。

張大千的居所和家人

您去過張大千造的「八德園」嗎?

傅申:

1989年,我去的時候,張大千已經離世了。他從1954年夏天開始造八德園,一直住到1970年左右。地點在巴西聖保羅市的郊外,佔地面積約合中國的二百二十畝。為紀念王維,張大千起名叫「摩詰」,他有一方「摩詰山園」印。

八德園是一個農場,周圍有山,像個盆地,他說這很像成都,讓他想起家鄉,而且價錢不貴,他就買了下來,重新造園。他把兩千多本各色玫瑰花盡數拔除,種他喜歡的梅花、芙蓉、秋海棠、牡丹、松樹、竹子,完全是東方的物種,很多還是特別的種類,從日本等地運來,又加種了很多柿子樹。柿子樹有七德,大千再加一德,名叫「八德園」。八德園沒有湖,他開了一個五亭湖,挖起來土,蓋一個小山丘,小山丘上面又蓋了亭子。因為巴西時常下陣雨,陣雨的時候跑就來不及了,所以沿湖蓋了五個亭子,隨時避雨。

張大千買八德園的時候還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聖保羅市政府計劃將來人口超過三百萬的時候,用來築水壩、建水庫,供應城市用水的。後來八德園經營好了,聖保羅市人口也增加了,政府要把這塊地徵收回來。

張大千在海外寓所巴西八德園,王之一攝

離開八德園之後,張大千就去了美國。

傅申:

1969年秋天,張大千又在美國加州卡米爾(Carmel)買了一處房子,離開了八德園。這也是為了治眼睛。為了造八德園,他搬來很多大石頭,有一次,協同搬石頭的時候,他眼睛微血管破裂了。之後又患了糖尿病,眼睛就壞了一隻。從那以後,他戴的眼鏡一邊是黑色的,變成獨眼龍了。

張大千作畫中,眼鏡一邊是黑色的

雖然眼疾嚴重,然而適應以後,張大千也能用一隻眼來作畫。他曾請朋友為他刻了「一目了然」(王壯為刻)、「獨具隻眼」(曾紹傑刻)這兩方印,可以看出他的信心。

張大千在卡米爾的房子只是普通住宅,院子不是很大,所以他起名為「可以居」,意思是勉強可以居住。卡米爾的氣候溫和,全區蒼松古柏,風景宜人,他很喜歡。

1971年6月,張大千在「可以居」附近的「十七哩海岸」小半島的公園住宅區,重新購置了一處院子較大的新居,因為庭院周圍松竹蔥綠,就命名為「環蓽庵」。大千將院子裡的橡樹拔了,造了一個大畫室,挖土為池,累土為小丘,建了一個小亭叫「聊可亭」,種了很多日本、越南運來的梅花樹。又從巴西運來「筆冢」碑石,樹立在園中。因為他畫畫,經常有毛筆用壞或用禿了,就象徵性地埋在一起,成了一個筆冢,表示他非常勤奮。

1949年跟隨張大千離開大陸的第四任夫人徐雯波女士的情況,您能談談嗎?

傅申:

張大千在成都的時候,徐雯波是他的房東的女兒,服侍張大千,也喜歡畫畫,要跟他學畫,他不收。因為他喜歡這個女孩,大概想要將來娶她。他這方面很講究,學生不能娶來做老婆。後來他們就結婚了,在巴西生了小孩。張大千在臺灣的摩耶精舍,他逝世後就捐給臺灣政府了,徐雯波就回了美國。好像是前兩三年吧,她在美國的環蓽庵過世了。

張大千在美國環蓽庵住了不到六年,因年老思鄉,加上好友相邀,1976年便有定居臺灣之意。1977年,他在臺北市北方郊外一座山溪分叉的小島上選址,兩岸有小山,樓頂可以望見臺北故宮博物院,造園一年有餘,才落成遷入。張大千請臺靜農題了「摩耶精舍」,意為「大千世界」。

張大千是怎麼經營摩耶精舍的?

傅申:

摩耶精舍這個園子,是繼他所造的八德園之後,完全由他自己在空地上設計的住屋、畫室和園林。他按照他自己的理想,造了大畫室、小畫室、會客室、庭院,還有連在一起的雙亭,一個高一點,一個低一點,後院有烤肉,還有自己做的泡菜,一進大門就有一個魚池,還有松樹。

他生前就告訴兒子,說這個房子等他死後捐給政府,後來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接管,成立「張大千紀念館」,定期開放。這真是非常聰明的決定。

起初張大千在美國加州發現了一塊大石頭,有一點像臺灣島的形狀,重達五噸。後來張大千把家搬回臺灣,他不顧困難,通過董浩雲的海運,把這塊石頭運回摩耶精舍,就立在後院裡面,說將來的骨灰就埋在這個石頭下面,等於他的墓碑一樣,叫做「梅丘」。這是他落葉歸根的地方——那個時候,大陸還沒有辦法回去。他的很多親戚現在都住在加拿大的西岸。

去年年底,張大千的兒子保羅和他的女兒們來臺灣,問我他們父親的事,我就講起摩耶精舍,張大千考慮得很周到,把生前身後事都處理好了,後人可以不用管。政府安排工人在那裡打掃,開放給後人參觀。他養的鶴、猿猴都還在那裡。

張大千、徐雯波夫婦與孫雲生(左三)等友人攝於臺北摩耶精舍

那些動物現在還在嗎?

傅申:

當然有的死了,有的換了,但是那個地方維持得很好。他兒子保羅說,要是交給他們的話,子女為了財產,可能就荒廢了,沒有辦法像現在維持得這麼好。張大千把自己的身後事都規劃好了。很多收藏家死後,會出現子女為了財產紛爭的情形。

張大千的四百餘方鋅版印章

您當時是出於什麼原因去的八德園?

傅申:

我是準備研究他,同時要在1990年到1991年辦張大千的展覽。我去的時候,那個地方的水壩已經建好了,八德園正在砍樹。他的大畫室的玻璃窗都打破了,絕大部分重要的東西也已經搬走了。我撿到了一部手抄的敦煌研究手稿。

和張大千一起去敦煌的謝稚柳出版過一本《敦煌藝術序錄》。

傅申:

我撿到的這部手稿,應該是張大千自己有關敦煌的著作的一部手抄本,是那個在臺灣出版的張大千系列名下的一部分,我也沒有機會去核對。因為帶我去的是張大千的學生孫家勤,他在聖保羅大學教書,一直留在那裡。另外一個人住在八德園附近,他的女婿還在處理八德園的事情。

孫家勤帶我們進到大畫室,東西丟得蠻零的,我撿了一些大風堂定製的天青釉瓷軸頭,還有一些蠻大的紙,都交給孫家勤了。那部敦煌什麼史事記的手稿,我也交給了他。後來孫家勤在臺北的時候,好像送給了他的一個學生,這人是我師大的同學。後來我這個同學決定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那個不是張大千抄的手稿,不是他的筆跡,不知道是誰的稿子,後來抄了幾份,一份捐給故宮了。這是一件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撿到一批零散的印章。

有沒有發表過?

傅申:

沒有發表,我遲早要發表的。這一批印章是我研究張大千最大的發現。這些不是張大千的自用印,而是張大千收集的古畫上的印章造的鋅版複製品。那個鋅版是一片薄薄的浮雕,釘在一塊木頭上。這塊木頭上,每一個印章下面是文字,在木頭頂上,張大千親筆寫了釋文,什麼某某人的鑑賞,或者項元汴收藏之類的。

比如有哪一些常用的?

傅申:

我稍微整理了一下,因為散亂了。我用盒子把它整理歸類,整理了幾個盒子,後來就留在佛利爾美術館,我沒有機會具體整理。

大概有多少方?

傅申:

差不多四百方,都是古畫上的收藏印。

這是您第一次說出來嗎?

傅申:

以前少數人聽聞過,有的人聽到以後去佛利爾美術館看,也不知道怎麼樣。我每次碰到張大千家屬,就說這一批印章最好還是讓你們家屬領回去,隨便你們處理,把它銷毀或者怎麼樣。跟保羅講了四五次了,但是他說很麻煩。

他也不知道怎麼辦?

傅申:

不是,這個手續很麻煩,保羅不是一家的主人,還有徐雯波這些人。他和徐雯波講,政府要他們家屬聯合起來領回去,結果徐雯波不管。這套是假印,搬家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帶走,散了一地。我收起來,亂七八糟裝在盒子裡,帶回佛利爾美術館整理,現在就留在佛利爾美術館。

您有沒有打一套印譜?

傅申:

就打了幾個,沒有時間。後來聽說我以前的秘書安明遠曾經打過一套,是張子寧還在佛利爾美術館的時候。後來張子寧也走了,我根本就沒有機會跟他談這個事情。這一套裡面的收藏印實在太多了,有些東西是關鍵性的,所以有一次上海博物館的研討會上,丁羲元說《溪岸圖》上的鑑藏章時,我反駁他,不知道畫上的印是從哪裡來的呢!他沒聽懂我的意思。印是真的,因為是照相製版的。

張大千還是攝影家,得過攝影獎。在1931年,張善孖和張大千兄弟二遊黃山時,便帶了一臺三腳架座式相機,和一架摺疊式手照機,相機很笨重,像個箱子一樣的,得叫人搬上去,底片是玻璃底片。這次去黃山帶回來三百多幀底片。他們有一段時間在嘉興,有一個叫鄒靜生的專門為他衝洗,驚訝地說張張都好,張張取景、構圖都很漂亮,盛讚張大千是攝影家。後來精選出十二幀精品,印成散頁攝影集《黃山畫景》。張大千有一幀《蓬萊仙景》,是黃山所攝的雲海風景,獲得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的攝影金質獎。之後張大千遊覽華山後,還曾選印《華山畫景》。這段時間,張大千對攝影頗為熱衷。他還曾從攝影中參透些畫理,並畫成畫作。

剛造的鋅版印章蓋上去後,顏色怎樣才能像古人當時蓋上去的一樣?

傅申:

他們一定會有方法的。聽說張大千有專門的攝影師,替他照畫的照片,照印章的照片,印章都是照原大的,所以鋅版印章是跟著照相版做的。我們現在出版的印譜,也是照相版做的。照相版做的是印刷品,但是用鋅版拿下來,釘在一塊木頭上,蘸著印泥去打,跟印譜印出來的一樣,印譜印出來的就是從原畫上照出來的。上面是一塊木頭,下面就有張大千寫的什麼印文、某某收藏等等,如「項元汴珍藏」。

您後來研究張大千造了很多假畫。

傅申:

我並沒有用這些印章去辨別。但是這一批印章讓我知道了他的範圍,他的企圖心很大。

每個人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些人在看到這些之後,會認為張大千人品有問題。

傅申:

是,你講他人品有問題就是人品有問題,造假本來就是一個瑕疵。但是,他的造假也是為了追求畫藝。他在繪畫藝術上一直往上追求,他學陳老蓮,後來學王蒙,學董巨。還不夠,還要到敦煌學唐畫,這是他的畫藝。所以在每一個階段他都要順便造一些仿古的畫。聽說仿古的畫他掛在家裡,有專門的裱工把它做舊,做舊以後再畫上來。有段時期日本人買了很多假的石濤,都是他賣的。我書上也講過,因為那個時候,他的家庭經濟條件已經不好,他哥哥經營輪船公司,走長江的,結果有一條船撞沉了,好像還出了人命,家裡破產了,就靠他養著。

他造的那些假字畫,一方面是鍛鍊自己,一方面也為賺錢。他很喜歡古畫收藏,自己講這個叫「以畫易畫」,以自己的畫來換古畫。要不然,全靠他自己賣畫,錢是不夠的。因為他交友廣泛,對人也很好,愛幫助朋友。那些達官貴人都是他的朋友,所以他一開畫展,馬上都會被貼紅條。

高居翰知道佛利爾美術館藏有這套張大千的四百多方印嗎?

傅申:

他不知道。那時我在研究張大千,在1990年,他已經在西部了,不曉得他知道不知道,可能有傳聞過去。

直接知道這件事情的有哪些?

傅申:

直接知道的有保羅,我,我的秘書安明遠。究竟多少人曾經要求看過這套印,這個要問安明遠了。

這件事我也聽到過,我想高居翰也肯定聽說了。

傅申:

這可能,高居翰本來就知道張大千做各種假畫,所以不管他知不知道這套印,他相信《溪岸圖》是張大千造的假畫,不一定跟這套印有關,他本來就知道張大千做過這些事情。

吳湖帆為張大千所藏董源《溪岸圖》題跋,1946年

我寫過一篇《上崑崙尋河源》,討論張大千和董源的關係,高居翰從我這篇論文引用了十九處,論證《溪岸圖》是張大千偽造,好像我替他背書一樣。其實,我不贊同這張畫是張大千畫的這個結論。這張畫明明就是古畫,至於是不是董源另說。

除了《溪岸圖》,高居翰還給上海博物館寫過一篇文章,提到李成《寒林騎驢圖》也是張大千偽造的!

傅申:

他的理由是,這張畫張大千收藏過,而且張大千還題了很多。其實,張大千很少在自己造的假畫上題古畫的名,也有例外,但是他平常不會笨到假畫上還要題,讓人家馬上聯想到是他造的。這張李成《寒林騎驢圖》絕對是一張古畫,就像《溪岸圖》也是一張古畫,是不是李成是另外一回事。今天我們再看這張李成,畫的下角好像隱隱約約有字,左下角石頭上面,不完全是角落上。

高居翰這樣的認知,表示他對張大千了解不夠,不僅對張大千了解不夠,而且對張大千筆墨的能力、筆性了解不夠,只知道張大千很會造假,一看到有張大千的題字,他就聯想起來了。

另外,在佛利爾美術館還有八大山人畫的一套冊頁,是非常好的真跡,附了一件還沒有裱的張大千的臨本。那一冊我在佛利爾美術館的時候,就要裱畫師裱起來,兩本擺在一起看看真假,沒有裱的八大山人,就是張大千造的。

您覺得差別主要在哪些方面?

傅申:

張大千的筆性比較巧,比較薄,八大山人的比較渾厚,說濁倒也不一定濁,八大有特別的細微。張大千自己也說過,造八大的假畫比石濤難。還有八大山人的題款也非常重要,他說萬一畫了一張很像八大的畫,題款壞了就糟了。所以他是先題八大山人的款,題好了再畫。

您印象中,那四百多套偽印章裡面有沒有八大山人的?

傅申:

應該有。我整理的時候就有。宋元明清一路下來,我給他整理好,項元汴的印,統統放在一起。項元汴大概二三十方左右,還有歷代的收藏印。孫家勤知道後,他讓我蓋印蓋給他,我蓋了一部分給他,現在不知道到哪兒去了。當時我好像蓋了兩份,一份給孫家勤,蓋了幾十方以後就沒有再繼續了。我等於發現藏經洞一樣,自己很興奮的,但是後來我研究張大千,這套印也沒用,主要還是看筆墨。你對張大千熟悉以後,知道這張畫是不是張大千畫的,不是因為看到那些印對起來的。那個印可能是真的,因為它跟真印是一樣的。

張大千去美國沒帶走這些印?

傅申:

他後來不造假畫了,後來眼睛也不好,潑墨潑彩了,細工夫不能做了。

對張大千的評價

您揭了張大千這麼多「老底」,您怎麼評價這件事呢?

傅申:

我還是從正面來講張大千的。我講張大千「血戰古人」,一些偽作只是他的副產品,他不以這個為業。他後來畫潑墨潑彩,在英國展覽,在美國西海岸展覽,在紐約展覽,又去看畢卡索。這些表現了他的雄心壯志,要走向世界。其他任何一個中國畫家都沒有他這樣的胸襟,這樣的膽魄。

在敦煌一待就是兩年多的時間,他的膽魄和胸襟確實是厲害的。

傅申:

張大千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他畫那些大荷花,在廟裡建場地,畫一丈二,展覽都不好展覽,很多都要拖到地上轉彎才能畫。他畫墨荷為什麼畫得那麼大,那個墨荷中間一根杆子不能斷的。他有一個絕技,就是從荷花下面先畫一筆,等墨幹了,另一頭再接過去,兩頭對接起來,天衣無縫。另外一種就是長的,他蘸好筆一直拉,一路小跑,把筆拖過去。還有一種屏風,在裱之前可以拖到地上,畫上面的時候把紙拖過來再畫。但是有一種本身就是裝好的日本屏風,中間有木頭木條貼在上面,木條是格子,沒有格子的地方就是空的,兩邊是紙張,不能踩上去。所以他要畫的時候,在屏風上面做一個特別的架子,趴在架子上畫。

1943年,張大千與藏傳佛教寺院僧人等攝於敦煌莫高窟

張大千所繪荷花

他就是一生為書畫。

傅申:

是啊,一生為書畫。北京的葉淺予從印度回來,特別花三個月陪張大千,親眼看他畫那些大畫。他人不高,很矮。後來葉淺予畫了一套漫畫,有一張是好大的桌子,張大千在一邊,個子很小,很生動形象。過去中國人說「矮子鬼多」,就是說不要小看矮子。

您給張大千做一個總結吧。

傅申:

在所有的當代和近代中國畫家當中,並不一定每一位史學家都公認張大千為最重要的畫家,但無人能否認他的確是對傳統鑽研得最深、最廣的畫家。在我看來,張大千是畫家中的畫家,也是畫家中的史家。他畫中有畫,畫中有史。

張大千先用三十多年歲月,達到摹古派集大成的目標,再用二十多年光陰,由傳統中轉換、蛻變、突破,開創了最具現代感的折衷型中國繪畫風格,成為中國畫史上至為稀有的、在 「藉故」「開今」兩個方面都登峰造極的畫家。所以我在《血戰古人的張大千》一文中曾說:「張大千在繪畫上,範圍之廣、幅度之寬、功力之深、天賦之高、精進之勤、超越之速、自期之遠、自負之高、成就之大、不論你喜不喜歡他,不得不承認,他不但是近代大家之一,也是整個繪畫史上的大家之一。」

正因為此,不懂得中國繪畫史,是不足以真正了解張大千的。所以,我向有志鑽研中國繪畫史的朋友鄭重推薦,從張大千入手。因為,當你真正了解了張大千一生畫作的時候,你也已經複習了大半部中國繪畫史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要轉到成都?國畫大師張大千博物館明年落地成都
    說起張大千與內江的淵源,我想在內江生活過的人都會想起這麼一句話:「內江,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沒錯,張大千是在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出生的地地道道的內江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內江,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
  • 展訊|餘德耀美術館——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
    年4月11日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豐谷路35號 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4月11日,餘德耀美術館將舉辦展覽「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The Abode of Illusions: The Garden of Zhang Daqian)」,展出一組由胡崇賢攝影、張大千題識,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作品。
  • 餘德耀美術館 | 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
    展覽 | 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展期: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4月11日地址:上海市徐匯區豐谷路35號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4月11日,餘德耀美術館將舉辦展覽「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The Abode
  • 誠軒2020秋拍:張大千《大千狂塗冊之三》540.5萬成交
    《大千狂塗冊之三》為雙面冊,共十二開,首創於1956年,並在1961年潤色、對題,與臺北歷史博物館的重要藏品《大千狂塗冊之一、之二》原為一套三本,繪贈畫家表弟兼知己好友郭有守,被臺灣學者巴東評為「是其生平得意的『私房畫』」。
  • 張大千出生地「地標」亮相四川內江(圖)
    張大千出生地「地標」亮相四川內江(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通訊員 陳志強  2016年01月07日15:37 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地標」建築。郭建輝 攝   人民網內江1月7日電 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地標,今(7)日在其家鄉四川省內江市正式亮相。「地標」的建成,旨在保存城市記憶,打造文化景點。
  • 勃拉姆斯生平及創作特徵,主要的鋼琴作品
    正步音樂教育今天依舊為大家帶來古代音樂知識,這篇文章為各位老師和小朋友及音樂愛好者帶來的是勃拉姆斯的生平及創作特徵,勃拉姆斯主要的鋼琴作品。生平及創作特徵約翰·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出生於德國漢堡一個市民家庭。其父是職業樂師,能演奏多種樂器,他是勃拉姆斯學習音樂的啟蒙者。
  • 張大千《天女散花》背後的故事
    說到莫高窟,不禁讓人想到一位與莫高窟有著深厚淵源的藝術家——張大千。對於張大千的評價可謂是兩個極端,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今天我們不論對錯,只想和大家簡單的討論一下張大千與其作品《天女散花》創作背後的故事。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 在上海品讀摩耶精舍,攝影裡的「張大千園林」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4月11日,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將舉辦展覽「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The Abode of Illusions: The Garden of Zhang Daqian),展出一組由胡崇賢攝影、張大千題識,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作品。
  • 故遊憶 · 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
    2007年4月17日,在四川內江師範學院開會,中午休息時間抽空參觀近在咫尺的張大千紀念館,記不清是什麼原因,好像閉館,只能在門口拍照留念。紀念館的五個展區,以數百件照片、實物、詩箋、書信、畫稿、畫集、書籍及書畫作品,分別展示了張大千的生平事跡、藝術進程、藝術特色、藝術成就及在世界藝壇的影響和地位。另在臺北市有同名張大千紀念館。張大千,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 【口述歷史•第七季】85歲「好色之徒」邱笑秋:原創川劇《張大千...
    邱笑秋創作的川劇《張大千》「祭月思親」樂譜手稿川劇《張大千》導演邱笑秋教「張大千」畫張派荷花邱笑秋去北京拜望大千先生的第三夫人楊婉君(前排左一)1999年,為紀念大千誕辰一百周年,邱笑秋自費出版了由他作詞、作曲的現代川劇交響詩《夢與帆》CD唱片
  • 張大千出生地「地標」亮相內江(圖)
    這就是內江最近新打造建成的一處特色文化地標——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它的亮相喚起了不少人對老內江的記憶。  入口處,「張大千出生地原址」的石碑十分醒目,階梯下的灰牆上,鑲刻了張大千的生平、藝術成就、潑墨荷花和書法對聯。另外,石壁上還有「芭蕉井」三個字,一口象徵性的「水井」模型打造在6株芭蕉樹下。  這一系列的地標創意是對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的緬懷和致敬。
  •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園林式建築的美術博物館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是為紀念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張大千而修建的,館內園林布局精巧、展廳展品詳盡,是學習、觀賞大師作品和欣賞園林式建築的美術博物館。張大千(1899~1983年),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
  • 一代巨匠 張大千與故鄉的丹青緣
    這幅水月觀音圖張大千本人甚是滿意,此後多次繪畫。去年年底,張大千的一幅《水月觀音》便在北京嘉德的拍賣中,以1.012億元成交,創其人物畫最高價。  魏學峰說,敦煌之行對張大千產生的一大影響便是作品要有大氣象。因此敦煌歸來以後,張大千開始了大畫創作,其中長約20米的《長江萬裡圖》便是其晚年的傑出代表。
  • 渾厚雄奇,筆墨恣意,張大千繪《潮音洞》
    張大千的畫作有一種貴氣,也有一種逸氣,看多了會覺得華美。這樣的印象很難扭轉。對於藝術大師來講,在藝術創作中可以駕馭多種風格。這幅《潮音洞》是張大千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通過這幅畫,讓你看到一個和印象中不一樣的張大千。整幅作品沒有貴氣,也沒有強調逸氣,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生氣。
  • 張大千晚年的繪畫在哪裡發生了嬗變
    而近日在杭州欽哲藝術中心舉辦的《張大千加州歲月:文獻之作品》,以120件(套)的張大千文獻資料和作品,比較全面、翔實地展示了張大千在美國加州十七裡灣的生活創作情況,揭示了張大千先生晚年藝術嬗變之謎。1948年12月,張大千與夫人等飛赴海外。從此,遙寄相思,鄉愁終生。1950年,張大千先由香港赴印度,在新德裡舉辦畫展。考察臨摹阿堅塔壁畫。
  • 張大千出生地 地標亮相(組圖)
    這就是內江最近新打造建成的一處特色文化地標——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它的亮相喚起了不少人對老內江的記憶。  新地標  張大千出生地地標亮相  昨日上午10點過,細雨如絲,行人匆匆,在半坡井的這一段140多級石梯,連通了梅家山和街心花園。雨中,住在周邊的居民加快了步伐,在高梯坎上上下下。
  • 張大千的國畫享譽世界,張大千的感情豐富多彩。張大千重情也薄情
    張大千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國畫家,也是一位慷慨灑脫,風流倜儻之人。張大千的一生留下很多聞名軼事與風流韻事,其中他與10個女人的故事最讓人津津樂道。張大千雖是然不是標準的美男人,但他長鬚飄飄,氣度不凡,自有一番風採。
  • 被指責和被追捧的張大千
    徐悲鴻評價張大千是「五百年來第一人」,于右任形容他「飛揚世界不尋常」,西方人則認為「張大千是學者兼藝術家的最後一人」。日前,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大千世界——張大千的藝術人生和藝術魅力》,展出了從1923年到1981年間,張大千的部分書畫作品,從中,我們不難窺見張大千曲折傳奇的藝術人生。
  • 張大千故居:遺世獨立的南方「佳人」
    張大千偶爾植樹,故居門口的一棵大樹就是張大千當年親手所種。    大千故居建成於張大千新婚不久之時。張大千先生是一位全能畫家,無論是山水科,花鳥科,還是人物科,他都信手拈來。而在人物科中,大千先生一輩子畫得最好、畫得最多,並且樂此不疲的,當屬美人圖。古今中外的美人他都喜歡畫,而且都能畫,而他本人的一生也從不缺美人,曾四度娶妻。成都的這所故居,便是他與成都俏佳人徐雯波結為連理後的新居。
  • 張大千文獻研究中心在四川省圖書館落成
    今(22)日,張大千文獻研究中心在四川省圖書館正式落成,新落成的文獻中心將以千冊珍稀紙質文獻和「張大千文獻資料庫」,以不同方式向公眾展示張大千先生文化創作精品,讓公眾更深入了解「500年來一大千」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