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江市鬧市區街心花園附近,有一處只有內江本地人才會提及的老地名——半坡井。往半坡井巷陌深處走去,沿著高高的石梯坎向上攀登。40餘步之後,右手邊,青石灰牆、棗紅色石刻布局其中,幾株芭蕉下,還有一口「井」。
這就是內江最近新打造建成的一處特色文化地標——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它的亮相喚起了不少人對老內江的記憶。
新地標
張大千出生地地標亮相
昨日上午10點過,細雨如絲,行人匆匆,在半坡井的這一段140多級石梯,連通了梅家山和街心花園。雨中,住在周邊的居民加快了步伐,在高梯坎上上下下。不過,當途徑高梯坎中央的一處建築時,常常有人會放慢腳步,看看這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新增的一處特色文化地標。
入口處,「張大千出生地原址」的石碑十分醒目,階梯下的灰牆上,鑲刻了張大千的生平、藝術成就、潑墨荷花和書法對聯。另外,石壁上還有「芭蕉井」三個字,一口象徵性的「水井」模型打造在6株芭蕉樹下。
這一系列的地標創意是對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的緬懷和致敬。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從市中區住建部門了解到,去年9月,市中區結合老舊院落改造,啟動了集生態、觀光、休閒、人文於一體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地原址「芭蕉井」的恢復重建,將掩藏在城市中的張大千先生出生地原址重新「標註」出來,供遊人參觀、憑弔,從而更好地了解市中區作為「中國書畫之鄉」的深厚文化底蘊。
據悉,張大千先生祖籍廣東番禹,後遷居湖北麻城世居三代。自第四代世祖張德福中舉後於康熙年間任內江知縣始,至張大千一代共七代世居內江。
老記憶「芭蕉井」勾起老內江人的回憶
住在附近的居民,55歲的賀大叔可以說是「張大千故居」的鄰居。小時候,他記得那裡有一片竹林,後面是高聳的石崖,張大千的故居是一個四合院,「當時還有他的後人在那裡居住,後來搬遷,四合院就荒蕪了。」
讓賀大叔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口芭蕉井,街坊鄰裡的飲水都靠這口井。後來,改革開放後,由於種種原因,張大千故居被棟棟高樓掩蓋,漸漸「消失」了。
芭蕉井,國畫大師張大千兄弟姊妹的誕生地。據傳該井水質清冽,甘甜可口,靈氣十足,井旁芭蕉叢生,鬱鬱蔥蔥,由此得名。
張大千先生早前住所並無名號,後來芭蕉井便成為張大千誕生地的代稱。據稱,昔日從此處往下俯視,可見從翔龍山蜿蜒而至的玉帶溪沿梅家山麓緩緩流向大洲壩,酷似大象之鼻,俗稱象鼻嘴。象鼻嘴與芭蕉井相映成趣,成為內江一道獨特的景觀。地標背後
內江老城旅遊文化餐飲融合發展
把張大千先生的出生地重新「標註」出來是市中區作為「中國書畫之鄉」而作出的努力。市中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市中區正在積極創建「漢安韻」系列文化品牌、打造「甜城鄉土」農產品品牌、推廣「甜城味道」美食品牌。
其中,市中區正推廣特色文化產品——「漢安韻」夏布畫繡系列工藝品,主要包括「漢安夏布繡」、夏布觀音畫、夏布茶席、夏布窗簾、夏布屏風和夏布服飾等產品。
此外,市中區還以本地農特產品為依託,通過對蓮米、「優麗可」檸檬、豐榮葡萄、甜城蜜餞、金銀花等40餘種農特產品的重新包裝設計,利用「漢安鄉情」微信公眾號開展宣傳,推出了永安蓮米、漢安夏布繡、王記牛肉乾、老甜城花生酥等多個本土特色品牌。截止目前,市中區農特產品已在各類電商平臺上累計銷售達3000餘萬元。
值得吃貨們關注的是,市中區還積極推廣「甜城味道」美食品牌,以「荷」為主題開發了獨具特色的「漢安蓮荷宴」,推出了以城市、鄉村、素食為主題的蓮荷宴席,以傳統的蒸、炸、煎、煮、涼拌等多種中餐做法,獨創蓮藕獅子頭、蜜汁蓮米泥、葵花蓮米、荷葉雞等30餘道具有藥用膳食價值的菜餚。如今,蓮荷宴已成為永安「畫鄉新村」農家樂極受遊客歡迎的特色菜,人們在賞蓮之後還能將「色、香、味」融入口中,促進了市中區旅遊、文化、餐飲融合發展。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羅尹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