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著力打造張大千文化品牌紀實

2020-12-18 澎湃新聞

兩岸書畫家揮毫潑墨 記者 王斌 攝

大千園 記者 黃正華 攝

他,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她,有著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誕生於她的懷抱,他壯年離家,發出「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的感慨。

得益於他的成就,她以子之名,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

他是國畫大師——張大千;她是文化之鄉——內江。

這是一個人與一座城的故事;這是一座城堅定文化自信,磨礪一個品牌的行動與實踐。

以文融城

大千文化深耕「慢生活」

初夏時節,70歲的陳建明老人牽著老伴的手,兩人從張大千紀念館走出來,又悠閒地去大千園散步。

優秀傳統文化似瑰寶,傳播重在融入生產生活。

內江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千元素」。每一個蘊含大千文化基因的「烙印」裡,都承載著內江最厚重的文化底蘊,展現出內江人民的文化「慢生活」。

在市中區繁華的公園街半坡井,巷陌深處高高的石梯坎旁,有處文化地標「芭蕉井」,內江人在此新建了一塊石碑,碑刻「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地原址」,這是「大千文化」的發祥地。

在東興區東桐路圓頂山上,出自西班牙設計師之手的 「中西合璧」建築即將精彩亮相,這是內江人打造的「張大千博物館」。緊鄰它的張大千紀念館、張大千美術館迎接各方遊客到此參觀遊覽。

在內江,還有很多關於張大千的「動人故事」。大千路、大千園、大千美食街、大千幹燒魚、大千龍舟經貿文化節、海峽兩岸張大千書畫藝術交流活動……從一條路到一個店招,從一個節會到一道美食,從城市公園到中小學校,內江這座江邊城市已深深烙上了「大千元素」。

在中央電視臺大型系列文獻紀錄片《百年巨匠——張大千》中,內江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慢生活」被一一呈現出來。

在這大千故裡,來自北京的攝製組遍訪城鄉,走進市民生活,拍出了濃濃的內江味。隨著拍攝的深入,該片導演兼攝影趙偉東的感觸也在不斷加深,他發現,張大千不僅代表中國美術,更承載了整個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也更加明白,張大千緣何誕生於此,而非其他地方」。

可以說,張大千讓內江這座城市更具文化底蘊,也正是內江這座城市孕育出了以張大千為代表的「一師、二相、三狀元、四大家」等歷史文化名人。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大千文化」「甜城文化」「牌坊文化」……一街一路,一景一物,內江把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設中。隨處可見的文化符號,深耕出內江人的文化「慢生活」。

以文會友

大千文化壯大「朋友圈」

即將開館的張大千博物館,在建築風格上體現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這一文化地標,由西班牙著名設計師擔綱設計。

為何張大千博物館的設計方是西班牙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內江的「朋友圈」如何添加了西班牙這一「好友」?

這還要從張大千與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的友誼說起——1956年5月,張大千與畢卡索在法國巴黎會晤,兩人一見如故,相互交流切磋繪畫藝術,並互贈代表作品。這段佳話被廣為流傳,兩位大師便有了「東張西畢」之稱。

張大千先生享譽海內外,詩書畫印無一不精,在中國畫壇乃至世界畫壇都頗負盛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巴蜀文化的一面旗幟,深受海峽兩岸共同尊崇。

在內江張大千紀念館裡,一塊印著「大風堂」字樣的素雅青瓦,放在一個玻璃櫥窗中供人觀賞。這是臺北張大千紀念館館長杜祿榮先生取自臺北張大千紀念館「摩耶精舍」,千裡迢迢送到內江的珍貴禮物。

張大千晚年在臺灣度過,因為他,甜城與寶島結下了深厚情緣。共同的大千文化,讓臺灣成為內江「朋友圈」一位特殊的好友。

「來到內江,親近大千!當我們的車經過內江的迎賓大道,我能感受到跟張大千先生是那麼的親近。我當時心裡就後悔了——後悔為什麼沒有早點來!」2018年12月,應邀來內江出席文化經貿交流活動的臺灣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激動地與大家分享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的感受。

有朋自遠方來,當暢談張大千。如今,「大千故裡·文化內江」正逐步成為臺灣和大陸張大千藝術愛好者的嚮往之地。大千文化,正成為內江壯大「朋友圈」的橋梁和紐帶。

除了「請進來」,壯大「朋友圈」,還有一個辦法便是「走出去」。內江積極爭取與中央電視臺、韓國中華電視臺等國內外媒體合作,拍攝了30集電視連續劇《張大千》,拍攝播出了《走遍中國——大千故裡話大千》《活色生香張大千》《大千一夢》《張大千傳奇》等一系列專題片、紀錄片,讓內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這些專題片、紀錄片播出後,內江更為世界所知曉,提升了大千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越來越多的「朋友」走進內江,近距離觸摸大千符號、感受大千文化。

以文興產

大千文化唱出「經貿戲」

有這樣一批企業:臺灣旺旺集團、巨騰國際、臺灣佳美、臺灣佳音、邦興國際……相繼來到內江。這裡,已成為臺資企業聚集發展的熱土。

有這樣一組數據:全市共有臺企48戶,規模企業27戶,投資總額60多億元。他們,已成為內江的「納稅大戶」。

紮根內江19年,多次增資擴廠,旺旺集團正打造西南生產基地;9年前,巨騰國際入駐內江,實現了內江電子信息產業零的突破……內江擁有全省兩個臺商工業園之一,與廣大臺企共唱一出出「經貿戲」。

以大千為媒,正如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高錦樂所說,臺商在內江發展的基礎實、勢頭好,內江已成為成渝之間臺商聚集的重要地區。

以大千之名,內江以張大千名字命名的「大千龍舟經貿文化節」已成功舉辦9屆,成為端午節期間四川的重要地方節慶活動品牌,被譽為「內江人民自己的節日」。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是大千龍舟經貿文化節特色亮點。自2010年首屆舉辦以來,這一活動已成為內江城市的名片、企業的盛會、招商的平臺、市民的節日,吸引了眾多遊客,也成為廣大客商與內江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

在被賦予經濟內涵後,大千文化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具體體現。

大千文化旅遊產業園、中國隆昌石牌坊文化產業基地項目、十賢居仿古建築群、威遠鳳凰古寨風情苑、中國夏布文化藝術產業創客服務空間……一個個項目的建成,一張張文化旅遊名片的造就,為內江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

與此同時,「大千書畫」產業正在壯大發展。整合開發大千文化藝術資源,突出打造「大千書畫」品牌,大力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特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包括建設大千巴蜀苑,打造引領大千書畫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商業綜合體;開發毛筆、蜀錦、陶瓷等大千特色文創產品六大系列20個品種等。

深挖大千文化,促進文旅聯姻,催生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升了內江文化影響力,提高了內江城市知名度、美譽度,也不斷提升著內江的旅遊軟實力,為內江建設成渝城市群文化旅遊試驗區添磚加瓦!(記者 劉小玲)

相關焦點

  • 2018海峽兩岸張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暨產業合作峰會在內江市舉行
    2018海峽兩岸張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暨產業合作峰會在內江市舉行 中 小】   12月4日,以「交流合作•創新共榮」為主題的2018•海峽兩岸張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暨產業合作峰會在四川內江市開幕
  • 2018海峽兩岸張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暨產業合作峰會在內江市舉行
    2018海峽兩岸張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暨產業合作峰會在內江市舉行 中 小】   12月4日,以「交流合作•創新共榮」為主題的2018•海峽兩岸張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暨產業合作峰會在四川內江市開幕
  • 「張大千」牽線內江與臺灣文化交流
    由四川省內江市、四川省臺辦共同主辦的「2015年兩岸中華傳統文化暨張大千藝術高層論壇」,25日在內江市登場。在為期3天的交流活動中,來自海峽兩岸的14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大千文化精神弘揚和大千文創品牌的經營。
  • 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榮獲「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稱號
    11月10日,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發布《中國僑聯關於確認第八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通知》,根據《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管理辦法》並經中國僑聯十屆三十三次主席辦公會議審定,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等93家機構被公布成為第八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 內江市文化館、張大千美術館招工作人員了!
    根據《四川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聘工作試行辦法》(川人發〔2006〕9號)和《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進一步做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藝術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的通知》(川人社辦〔2016〕171號),為多渠道多層次廣納優秀人才,根據工作需要,內江市文化館及張大千美術館擬面向全國公開考核招聘工作人員,
  • 內江市張大千博物館:外形和內陳輝映 帶您領略藝壇宗師的傳奇一生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內江市張大千博物館:外形和內陳輝映 帶您領略藝壇宗師的傳奇一生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1916年,年僅17歲的張大千從老家內江出發1968年,晚年時的張大千揮毫作出《長江萬裡圖》,以都江堰的鐵索橋起筆,順著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再現巴蜀山水。無論是「南張北溥」還是「東張西畢」,張大千這位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可謂是巴蜀文化走廊上的一顆耀眼「明星」。7月20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啟動了「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作為成渝之心的內江,重磅推介了張大千博物館。
  • 以文促旅、以旅興文,內江市文化旅遊業蓬勃發展
    回眸「十三五」,內江市文化旅遊業蓬勃發展,在文旅融合發展、文旅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全市旅遊總收入由「十二五」末的216億元增加到363億元,年均增幅達20%以上。其中內江大千文化產業園旅遊區內的張大千博物館,於2019年建成開館是內江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張大千博物館不僅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更是受到了各地遊客的喜愛,先後被評為「四川省十大文創品牌」「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 內江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召開
    馬波在內江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上強調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旅遊強市 把內江文化旅遊這篇「大文章」書寫得更加精彩戴震康俊餘先河出席11月5日,內江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召開。大力建設重點文旅項目,有序有力推動《內江沱江流域文化生態帶點線面發展與保護空間布局規劃》,統籌做好文旅項目實施與歷史文化保護,統籌推進文旅項目配套設施建設。圍繞「成渝之心·大千故裡·甜城內江」城市名片,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營銷矩陣,大力創建天府旅遊名縣,提升旅遊景區景點品質,著力打造具有內江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
  • 內江市張大千博物館走起 帶您領略藝壇宗師的傳奇一生
    1968年,晚年時的張大千揮毫作出《長江萬裡圖》,以都江堰的鐵索橋起筆,順著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再現巴蜀山水。無論是「南張北溥」還是「東張西畢」,張大千這位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可謂是巴蜀文化走廊上的一顆耀眼「明星」。7月20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啟動了「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作為成渝之心的內江,重磅推介了張大千博物館。
  •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要轉到成都?國畫大師張大千博物館明年落地成都
    說起張大千與內江的淵源,我想在內江生活過的人都會想起這麼一句話:「內江,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沒錯,張大千是在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出生的地地道道的內江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內江,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
  • 內江張大千博物館本月開館,60餘幅大千真跡集中展出
    作為張大千先生的家鄉,內江市將於5月17日舉辦張大千誕辰120周年海峽兩岸藝術交流活動,該活動是2019年我省對臺交流重要活動之一,包括張大千博物館開館儀式、紀念大展、藝術交流筆會、高峰學術論壇和經貿交流活動等。
  • 張大千出生地「地標」亮相四川內江(圖)
    張大千出生地「地標」亮相四川內江(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通訊員 陳志強  2016年01月07日15:37   人民網內江1月7日電 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地標,今(7)日在其家鄉四川省內江市正式亮相。「地標」的建成,旨在保存城市記憶,打造文化景點。
  • 張大千博物館將於5月17日試開館 設計細節體現張大千與畢卡索友誼
    邵明亮 封面新聞記者 馬夢飛 攝影報導今年是張大千先生誕辰120周年。近日,記者從內江市有關部門了解到,為弘揚張大千文化藝術,打造張大千文化品牌,內江市重點打造的張大千博物館即將落成,並將於5月17日試開館。
  • 內江市張大千博物館:外形和內陳輝映 帶您領略藝壇宗師的傳奇一生
    尋找成渝文旅新地標|內江市張大千博物館:外形和內陳輝映 帶您領略藝壇宗師的傳奇一生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1916年,年僅17歲的張大千從老家內江出發1968年,晚年時的張大千揮毫作出《長江萬裡圖》,以都江堰的鐵索橋起筆,順著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再現巴蜀山水。無論是「南張北溥」還是「東張西畢」,張大千這位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可謂是巴蜀文化走廊上的一顆耀眼「明星」。7月20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啟動了「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作為成渝之心的內江,重磅推介了張大千博物館。
  • 紀念張大千誕辰120周年 張大千博物館今日在內江開館
    領導嘉賓參觀張大千博物館展出的作品。(王斌 攝)人民網成都5月17日電 5月17日上午,以「大千精彩 守正創新」為主題的2019海峽兩岸張大千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暨紀念張大千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在內江開幕。
  • 張大千出生地「地標」亮相內江(圖)
    這就是內江最近新打造建成的一處特色文化地標——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它的亮相喚起了不少人對老內江的記憶。不過,當途徑高梯坎中央的一處建築時,常常有人會放慢腳步,看看這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新增的一處特色文化地標。  入口處,「張大千出生地原址」的石碑十分醒目,階梯下的灰牆上,鑲刻了張大千的生平、藝術成就、潑墨荷花和書法對聯。另外,石壁上還有「芭蕉井」三個字,一口象徵性的「水井」模型打造在6株芭蕉樹下。  這一系列的地標創意是對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的緬懷和致敬。
  • 張大千出生地 地標亮相(組圖)
    在內江市鬧市區街心花園附近,有一處只有內江本地人才會提及的老地名——半坡井。往半坡井巷陌深處走去,沿著高高的石梯坎向上攀登。40餘步之後,右手邊,青石灰牆、棗紅色石刻布局其中,幾株芭蕉下,還有一口「井」。  這就是內江最近新打造建成的一處特色文化地標——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它的亮相喚起了不少人對老內江的記憶。
  • 大千故裡行——張大千紀念館與張大千美術館
    大千園以張大千博物館、張大千美術館、張大千紀念館等為主體,承載獨具特色的「大千文化」,可惜張大千博物館暫未完工,重點參觀了張大千紀念館與張大千美術館。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內江市東桐路圓頂山,南俯沱江;北為淺丘田園風光。地貌為一狹長之小山丘陵。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75米。佔地面積20973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內江盡收眼底。
  • 紅河縣:著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一直以來,紅河縣高度重視特色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深入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資源,著力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建立非遺名錄,豐富紅河非遺寶庫。截至目前,有非遺傳承人84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8人,州級傳承人32人,縣級傳承人41人,有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樂作舞兩個國家級保護項目;有哈尼族服飾(奕車)、傣族傳統制陶技藝、哈尼族奕車傳統文化保護區、「樂作舞之鄉」、地鼓舞等5個省級保護項目;有仰阿娜、竹編工藝、啊邑莫赫(彝族母舞)、彝族刺繡技藝、哈尼族燜鍋酒釀製技藝等5個州級保護項目。
  • 紅河縣:著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一直以來,紅河縣高度重視特色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深入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資源,著力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截至目前,有非遺傳承人84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8人,州級傳承人32人,縣級傳承人41人,有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樂作舞兩個國家級保護項目;有哈尼族服飾(奕車)、傣族傳統制陶技藝、哈尼族奕車傳統文化保護區、「樂作舞之鄉」、地鼓舞等5個省級保護項目;有仰阿娜、竹編工藝、啊邑莫赫(彝族母舞)、彝族刺繡技藝、哈尼族燜鍋酒釀製技藝等5個州級保護項目。打造節慶品牌,繁榮紅河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