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書畫家揮毫潑墨 記者 王斌 攝
大千園 記者 黃正華 攝
他,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她,有著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誕生於她的懷抱,他壯年離家,發出「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的感慨。
得益於他的成就,她以子之名,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
他是國畫大師——張大千;她是文化之鄉——內江。
這是一個人與一座城的故事;這是一座城堅定文化自信,磨礪一個品牌的行動與實踐。
以文融城
大千文化深耕「慢生活」
初夏時節,70歲的陳建明老人牽著老伴的手,兩人從張大千紀念館走出來,又悠閒地去大千園散步。
優秀傳統文化似瑰寶,傳播重在融入生產生活。
內江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千元素」。每一個蘊含大千文化基因的「烙印」裡,都承載著內江最厚重的文化底蘊,展現出內江人民的文化「慢生活」。
在市中區繁華的公園街半坡井,巷陌深處高高的石梯坎旁,有處文化地標「芭蕉井」,內江人在此新建了一塊石碑,碑刻「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地原址」,這是「大千文化」的發祥地。
在東興區東桐路圓頂山上,出自西班牙設計師之手的 「中西合璧」建築即將精彩亮相,這是內江人打造的「張大千博物館」。緊鄰它的張大千紀念館、張大千美術館迎接各方遊客到此參觀遊覽。
在內江,還有很多關於張大千的「動人故事」。大千路、大千園、大千美食街、大千幹燒魚、大千龍舟經貿文化節、海峽兩岸張大千書畫藝術交流活動……從一條路到一個店招,從一個節會到一道美食,從城市公園到中小學校,內江這座江邊城市已深深烙上了「大千元素」。
在中央電視臺大型系列文獻紀錄片《百年巨匠——張大千》中,內江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慢生活」被一一呈現出來。
在這大千故裡,來自北京的攝製組遍訪城鄉,走進市民生活,拍出了濃濃的內江味。隨著拍攝的深入,該片導演兼攝影趙偉東的感觸也在不斷加深,他發現,張大千不僅代表中國美術,更承載了整個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也更加明白,張大千緣何誕生於此,而非其他地方」。
可以說,張大千讓內江這座城市更具文化底蘊,也正是內江這座城市孕育出了以張大千為代表的「一師、二相、三狀元、四大家」等歷史文化名人。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大千文化」「甜城文化」「牌坊文化」……一街一路,一景一物,內江把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設中。隨處可見的文化符號,深耕出內江人的文化「慢生活」。
以文會友
大千文化壯大「朋友圈」
即將開館的張大千博物館,在建築風格上體現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這一文化地標,由西班牙著名設計師擔綱設計。
為何張大千博物館的設計方是西班牙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內江的「朋友圈」如何添加了西班牙這一「好友」?
這還要從張大千與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的友誼說起——1956年5月,張大千與畢卡索在法國巴黎會晤,兩人一見如故,相互交流切磋繪畫藝術,並互贈代表作品。這段佳話被廣為流傳,兩位大師便有了「東張西畢」之稱。
張大千先生享譽海內外,詩書畫印無一不精,在中國畫壇乃至世界畫壇都頗負盛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巴蜀文化的一面旗幟,深受海峽兩岸共同尊崇。
在內江張大千紀念館裡,一塊印著「大風堂」字樣的素雅青瓦,放在一個玻璃櫥窗中供人觀賞。這是臺北張大千紀念館館長杜祿榮先生取自臺北張大千紀念館「摩耶精舍」,千裡迢迢送到內江的珍貴禮物。
張大千晚年在臺灣度過,因為他,甜城與寶島結下了深厚情緣。共同的大千文化,讓臺灣成為內江「朋友圈」一位特殊的好友。
「來到內江,親近大千!當我們的車經過內江的迎賓大道,我能感受到跟張大千先生是那麼的親近。我當時心裡就後悔了——後悔為什麼沒有早點來!」2018年12月,應邀來內江出席文化經貿交流活動的臺灣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激動地與大家分享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的感受。
有朋自遠方來,當暢談張大千。如今,「大千故裡·文化內江」正逐步成為臺灣和大陸張大千藝術愛好者的嚮往之地。大千文化,正成為內江壯大「朋友圈」的橋梁和紐帶。
除了「請進來」,壯大「朋友圈」,還有一個辦法便是「走出去」。內江積極爭取與中央電視臺、韓國中華電視臺等國內外媒體合作,拍攝了30集電視連續劇《張大千》,拍攝播出了《走遍中國——大千故裡話大千》《活色生香張大千》《大千一夢》《張大千傳奇》等一系列專題片、紀錄片,讓內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這些專題片、紀錄片播出後,內江更為世界所知曉,提升了大千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越來越多的「朋友」走進內江,近距離觸摸大千符號、感受大千文化。
以文興產
大千文化唱出「經貿戲」
有這樣一批企業:臺灣旺旺集團、巨騰國際、臺灣佳美、臺灣佳音、邦興國際……相繼來到內江。這裡,已成為臺資企業聚集發展的熱土。
有這樣一組數據:全市共有臺企48戶,規模企業27戶,投資總額60多億元。他們,已成為內江的「納稅大戶」。
紮根內江19年,多次增資擴廠,旺旺集團正打造西南生產基地;9年前,巨騰國際入駐內江,實現了內江電子信息產業零的突破……內江擁有全省兩個臺商工業園之一,與廣大臺企共唱一出出「經貿戲」。
以大千為媒,正如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高錦樂所說,臺商在內江發展的基礎實、勢頭好,內江已成為成渝之間臺商聚集的重要地區。
以大千之名,內江以張大千名字命名的「大千龍舟經貿文化節」已成功舉辦9屆,成為端午節期間四川的重要地方節慶活動品牌,被譽為「內江人民自己的節日」。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是大千龍舟經貿文化節特色亮點。自2010年首屆舉辦以來,這一活動已成為內江城市的名片、企業的盛會、招商的平臺、市民的節日,吸引了眾多遊客,也成為廣大客商與內江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
在被賦予經濟內涵後,大千文化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具體體現。
大千文化旅遊產業園、中國隆昌石牌坊文化產業基地項目、十賢居仿古建築群、威遠鳳凰古寨風情苑、中國夏布文化藝術產業創客服務空間……一個個項目的建成,一張張文化旅遊名片的造就,為內江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
與此同時,「大千書畫」產業正在壯大發展。整合開發大千文化藝術資源,突出打造「大千書畫」品牌,大力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和特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包括建設大千巴蜀苑,打造引領大千書畫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商業綜合體;開發毛筆、蜀錦、陶瓷等大千特色文創產品六大系列20個品種等。
深挖大千文化,促進文旅聯姻,催生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升了內江文化影響力,提高了內江城市知名度、美譽度,也不斷提升著內江的旅遊軟實力,為內江建設成渝城市群文化旅遊試驗區添磚加瓦!(記者 劉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