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曾江 趙徐州)2020年12月5-6日,由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共同主辦的首屆「20世紀中國城市發展」高端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行。20世紀是中國城市從農業時代傳統城市走向工業時代現代城市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城市化從起步到騰飛的關鍵時期。20世紀百年間中國城市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系統總結研究中國城市發展的特殊規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來自四川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西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江漢大學、北京市社科院、天津市社科院、四川省社科院等10餘所高校以及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史學月刊》《江漢論壇》《貴州社會科學》《民族學刊》等學術期刊的3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
首屆「20世紀中國城市發展」高端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行。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供圖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周勇教授,四川大學傑出教授、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四川大學社科處處長傅其林教授分别致辭。在主題發言環節,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何一民教授、西南大學周勇教授、復旦大學楊偉兵教授、浙江師範大學陳國燦教授分別作主題報告。
何一民教授以《新中國城市歷史分期研究》為題,對新中國城市史分期研究進行了學術回顧,提出對新中國城市史進行分期研究有其重要作用,一是可以為新中國城市史研究提供結構性的研究框架;二是可以為新中國城市歷史研究提供理論研究視角和邏輯前提;三是可以為新中國城市歷史研究提供價值評估體系和整體發展方向的思考。他闡發了關於新中國城市史分期的思考,指出現有的新中國城市史分期相關研究所呈現出一種「零散化」和「邊緣化」的狀態,進而通過對新中國城市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的梳理,以那些對新中國城市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關鍵時間節點作為歷史分期的重要依據,將新中國城市發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期七個階段,並對相關各時期城市的發展特點作了精煉概述。
周勇教授以《20世紀重慶城市史研究資料的整理》為題,認為中國城市史是20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標誌性進展,回顧總結中國城市史的史學史研究,是為了推動中國城市史在21世紀的更大發展,嘗試梳理20世紀重慶城市史資料的整理歷史,以重慶一域反映20世紀中國城市史前進的步伐,也為研究21世紀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探索路徑。
楊偉兵教授代吳松弟教授發言,以《西部邊疆口岸城市的開放及影響》為題,揭示了西部邊疆新疆、甘肅、西藏、雲南等地通商口岸的開放過程,探討了邊疆口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
陳國燦教授以《略談中國城市史研究體系的建構》為題,提出要進行城市史研究理論的調整,深化城市解釋理論,完善城市史認識體系,促進中國特色城市史研究理論的構建,呼籲超越狹隘思維的研究範式,進入推動綜合性研究、跨學科分析、多維性認識、區域性解讀,從基本概念體系、理論範疇體系、解讀表述體系建設等三個關鍵的方面來構建中國城市史研究的話語體系。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何一民教授、西南大學周勇教授、復旦大學楊偉兵教授、浙江師範大學陳國燦教授作主題報告。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供圖
在學術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圍繞20世紀中國城市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構建,新中國城市史分期研究,城市史研究資料挖掘整理等主題進行了充分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開展20世紀中國城市史研究,尤其是加強新中國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要以長時段、廣視野、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對20世紀中國城市整體史開展系統研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推動中國特色城市史研究理論體系構建;要對新中國城市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進行系統梳理,將新中國城市發展歷程進行分期;同時,要整合研究力量,推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史研究學派,要突破既有研究範式,推動綜合性研究、跨學科分析、多維性認識、區域性解讀,從基本概念體系、理論範疇體系、解讀表述體系建設等方面構建中國城市史研究的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