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2020-12-12 金蘭健康

素體陽虛並且有在服中藥的朋友,對於附子這味中藥肯定不會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難讓人不注意到。若要論起能夠溫陽散寒的中藥,附子必是帶頭的「老大哥」。西南地區流傳的火神派,便是因重用附子來治療各種寒證而著名。但是即使是溫陽散寒如此厲害的附子,臨床應用也不可能一藥單行,要想達到好的療效還是需要其他藥物的配伍。

而說到它的經典搭檔,自然不得不提「附子無姜不溫」的乾薑了。附子與乾薑,歷來便是醫者常用的一對配伍藥物,早在醫聖張仲景手裡,這對中藥便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附子的入藥部位比較特殊,是來自於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子根。而其母根又是另外一味中藥——烏頭。兩者雖處於同一植物,但它們具體功效卻有不同。乾薑自然不用過多解釋,人人都會用到的調料生薑經過曬制後便是可入藥的乾薑了。附子與乾薑都屬於溫裡藥,兩者皆為辛熱之品,論熱性附子要更勝一籌。

附子可入心、脾、腎經,乾薑則入脾胃、心、腎及肺經。在功效上,附子與乾薑皆可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而乾薑還可入肺經,因此還具有溫肺化飲之力。那麼在這樣的功效加持下,附子配伍乾薑又可以用於哪些病症呢?作為經方四逆湯中的關鍵藥對:附子與乾薑,配伍的奇妙之處,你知道嗎?

1.亡陽之危急重症

張仲景的名方四逆湯,便是以附子和乾薑作為最重要的藥物,附子和乾薑也因此成為四逆湯的關鍵藥對,二者搭配取其回陽救逆之功效,用於心腎陽虛寒厥證的治療。因素體心腎陽虛,又有感實寒邪氣,從而陽氣暴脫,導致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蒼白之危重症。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醫聖張仲景這個方子常拿來治胃病,其實它還能這麼用
    下面咱們就來給大家拆解一下理中丸這個方子,看看它到底可以怎麼用,該怎麼用,哪些人適合用,哪些人不適合。理中丸,是《傷寒論》裡的方子,方子很小,只有四味藥,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應該說,理中丸是個溫裡劑,適合太陰裡寒的情況。
  • 尋覓醫聖張仲景
    然而意外的是,張仲景的生平,在文獻中少有記載,1800年來,人們對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醫聖故裡等等一系列問題爭論不休,竟然成了醫學史上矚目的懸案。行走南陽,流連在醫聖祠與仲景故裡,點點滴滴,尋覓撲朔迷離的醫聖張仲景。
  • 張仲景「醫聖」的名號是怎麼得來的
    我們都知道張仲景被稱作「醫聖」,「醫聖」的名號是怎麼得來的呢?我國古醫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千金要方》、《類經》、《脈經》等醫著中,多處用「醫聖」一詞,根據所查資料,最遲在南宋、金代已有尊仲景為「大聖」、「亞聖」、「聖人」的明論。至清初則被贊為「醫聖」而名揚於世。
  • 既好吃又吉祥的餃子 竟然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醫聖張仲景正是傳說中餃子的發明者。餃子,醫聖……橫跨美食與醫學兩個領域,怎麼看也不像是同一個人的成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曹植在《說疫氣》中寫道:「家家有殭屍之痛,戶戶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張仲景的家族也未能倖免。他曾提到「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 《醫聖張仲景》曝片花 劉牧首演「仁醫」傳奇
    《醫聖張仲景》曝超長片花,劉牧熒幕首演「仁醫」傳奇  搜狐娛樂訊 近日,由深圳大宅門影業有限公司投資出品的三十集古裝電視連續劇《醫聖張仲景》曝出了一組超長片花,該劇講述了由劉牧飾演的張仲景從小就對醫學感興趣,立志懸壺濟世,用醫術拯救苦難中的百姓,後來他跟隨名醫張伯祖學醫,遍覽醫書,在行醫救人的過程中,領悟仁醫之道,歷經坎坷後,終寫成中國醫學史上的傳世名作《傷寒雜病論》的故事。
  • 《傷寒論》、《金匱要略》、辨證論治,一代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對祖國醫學究竟作出了什麼貢獻呢?據《簡明中醫辭典》釋「張機』條: 東漢傑出的醫學家,被尊為『醫聖』。字仲景,南陽郡人,生活於公元二世紀中葉至三世紀,廣泛地研究了《內經》等古典醫籍,博採勞動人民冶療疾病的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傷寒雜病論》。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
  • 醫聖張仲景的一個奇效良方:僅僅四味藥,專治風溼所致的渾身疼痛
    然而,在目前最古老的方劑學原始,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源自《黃帝內經》,另一種則是源自《五十二病方》。但是真正讓方劑廣泛的傳承是從東漢時期的張仲景開始的。在東漢時期、三國時期,整個醫學界頗負盛名的醫學家也就華佗、張仲景、董奉三人為最。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在中藥的世界裡,有很多奇妙的中藥,比如黃芪被譽為「補藥之長」,桂枝被譽為「經方第一藥」,芍藥被譽為「花中宰相」,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中藥,往往也能形成奇妙的配對,從而發揮著良好的養生作用,比如黃芪與桂枝、白芍的「藥對」組合。
  • 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桂枝這味奇妙的中藥,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尤其備受醫聖張仲景的鐘愛,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方43次,《金匱要略》入方56次。可以說它是千古經方第一藥,一點也不含糊。
  • 《女醫明妃傳》大熱的七白膏或有過敏風險
    辨正:方子有效,但具體用量需因人而異    專家點評:這是女性產後比較常用的方子,一般產後需要排血塊,此方成分有活血化淤的作用,但是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和情況,具體藥方劑量和服用時間有所不同。    偏方:七白膏    香白芷、白蘞、白朮各30克,白茯苓(去皮)9克,白及15克,白附子(生)9克,細辛(去葉土)9克。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可用杏仁代替麻黃以洩水腫
    究其原因,是因為「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也就是說患者血虛,肺氣不宣,麻黃可宣肺,但發汗力很大,中醫有汗血用源的說法,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汗,麻黃尤當嚴禁。但從張仲景的用藥看,可知杏仁有代麻黃以驅水氣治療水腫的作用。
  • 中醫:茯苓4個方面的功效和搭配,服用和配伍禁忌要了解
    茯苓形狀有多種,塊狀、球狀、橢圓狀均可見,表面粗糙,內部為白色或淡粉色,個大堅實者為佳。茯苓入藥時又分為茯苓皮、赤茯苓、茯神等,茯苓皮是指茯苓菌核的外皮,其利水消腫作用較強,特別是皮膚的水腫效果好;赤茯苓維茯苓內肉色紅者,一般認為其清溼熱,利小便的作用強;茯神一般只茯苓菌核中含有松根的情況,其養心安神的作用比較強,如歸脾丸中就用茯神這個藥物,有安神寧心之效。
  • 醫聖張仲景說的警示話語,一千七百年了仍不悔改
    之前發了一篇《醫聖張仲景的一句話,知道的還不多領悟到的更少》本是應著」醫聖張仲景「文化主題所作,個人感悟。沒想到進入百家號以來最多的點擊量最多的一篇。本人以原創文章,用現代語言來講述傳統哲理。竟惹著一團江湖,看到底部的說法,說中醫要佛醫,傷寒論唯鄭氏可看透,還有太淺,哇。
  • 扶陽名醫:各家用附子精闢經驗大薈萃!
    常用附子配伍澤瀉、帶皮苓、大腹皮,淡滲利水;配蒼術、川樸、陳皮,燥濕健脾;配牡蠣、白芥子,消飲散結。溫洩法-即溫陽藥與解毒洩濁藥同用。常用於陽氣衰微,穢濁凝聚諸症, 常用附子配伍解毒洩濁藥土茯苓、忍冬藤、連翹、白薇。徐仲才附子運用:附子與清熱藥同用-治療一些急性傳染病合併心衰。
  • 黃芪和「藥中國老」一起泡水喝,究竟有哪些養生妙用?你知道嗎
    因為甘草是個「和事佬」,有它在,就不怕其他中藥混合在一起不和諧。古今名醫,幾乎都喜歡用甘草,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中醫泰鬥張錫純,等等,不一而足。那麼,甘草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甘草是一種喜愛生長在荒漠草原或是沙漠邊緣的頑強植物,自古以來以它的根莖入藥,被醫者們廣泛使用,更是給了它「藥中國老」這樣高的「榮譽稱號」。何為「國老」?
  • 中華天灸河南省中醫學術辯證會在醫聖張仲景故裡順利召開
    為了推動中華天灸反導療法在河南省的基層應用和項目落地,推動廣大基層用戶了解和熟練運用中華天灸反導療法,推動中原大地的百姓能夠體驗到中華天灸反導療法這一國內新型中醫藥適宜技術,深圳瀚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華天灸事業部,聯合中華天灸瀚方醫學研究院、中華天灸河南運營中心,於近日在醫聖張仲景故裡—河南省南陽市,召開了中華天灸河南省中醫學術辯證會。
  • 醫聖張仲景一張奇妙的方子,清上溫下,調和寒熱,專治疑難雜症
    所以該方用藥也是有寒有熱,我們不能機械的把寒熱往來理解成就是一會兒冷一會兒熱,臨床更多的情況是寒熱共存、上熱下寒、下熱上寒、外寒裡熱、裡寒外熱等,大多是生理機能不足引起的寒熱不調,雜病中此類情況甚多,如癔病、牛皮癬、眩暈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胃腸炎、支氣管炎、腎病、婦科病等等,且大多是慢性病、疑難雜症。烏梅丸這個方劑的奇妙之處在於,有清上溫下之功,調和寒熱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