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發展的幾千年中,方劑可以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中醫如果沒有方劑,那將失去三分之一的靈魂。然而,在目前最古老的方劑學原始,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源自《黃帝內經》,另一種則是源自《五十二病方》。但是真正讓方劑廣泛的傳承是從東漢時期的張仲景開始的。
在東漢時期、三國時期,整個醫學界頗負盛名的醫學家也就華佗、張仲景、董奉三人為最。他們三人中,所創方劑被廣泛流傳的只有張仲景,華佗和董奉的秘傳方劑雖然也有,但沒有張仲景那麼多,也沒有那麼系統,而且,張仲景所創之方,被譽為「經方」,一千八百年來,一直被廣為研究和發展,張仲景也因此被譽為「醫聖」。
在張仲景所創的方劑中,大部分方劑只有寥寥幾味中藥(也有一個方劑幾十味藥的),這也是後世醫家崇尚仲景學說的重要原因。比如說,調理風溼邪氣,應該如何用藥?一般醫生都會採用祛風除溼的中藥,但一般用藥都會七八味甚至二三十味藥,但是張仲景卻出乎意料的僅僅用了四味藥。
那麼,這個方劑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出自《金匱要略》的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簡稱「麻杏苡甘湯」)。據原著記載,全方由「麻黃(去節,湯泡)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甘草(炙)一兩,薏苡仁半兩」四味藥組成,具體使用方法是:「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取微汗避風。」
那麼,這個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究竟有哪些適應證呢?據原著記載,「病者一身盡痛,日哺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由風溼邪氣所導致的渾身疼痛的一個奇效良方。
麻杏苡甘湯的所主病症,病機究竟是怎樣的呢?這是由於風溼並重,阻滯經絡,氣血運用不順暢,衛陽不充,失於防禦,這樣風溼邪氣就能趁虛而入,或者是經脈素有勞傷,再感受風溼邪氣而出現的病症。
這個麻杏苡甘湯具有除風、祛溼、解表、通陽的作用,適用於風溼在表、溼鬱化熱證,臨床上常以一身盡疼、午後發熱加劇,脈浮數、舌苔薄膩為辨證要點。現代也可用於治療咳嗽、扁平疣、風溼熱、頭痛、哮喘、鼻竇炎、風溼性關節炎、銀屑病、黃褐斑、溼疹、皮膚瘙癢症、嗜睡等病症。
仔細來看看這個麻杏苡甘湯其實是由麻黃湯演化出來的,就是把麻黃湯的桂枝換成了薏苡仁,也就是這樣一換,就變辛溫解表為辛平解表,而且劑量上沒有麻黃湯那麼重,所以發汗的力量就沒有麻黃湯那麼強。也正是因為這樣特殊原因,才使本方更適合汗出當風、久居溼地所致的風溼在表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