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的一個奇效良方:僅僅四味藥,專治風溼所致的渾身疼痛

2020-12-14 金蘭健康

在中醫發展的幾千年中,方劑可以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中醫如果沒有方劑,那將失去三分之一的靈魂。然而,在目前最古老的方劑學原始,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源自《黃帝內經》,另一種則是源自《五十二病方》。但是真正讓方劑廣泛的傳承是從東漢時期的張仲景開始的。

在東漢時期、三國時期,整個醫學界頗負盛名的醫學家也就華佗、張仲景、董奉三人為最。他們三人中,所創方劑被廣泛流傳的只有張仲景,華佗和董奉的秘傳方劑雖然也有,但沒有張仲景那麼多,也沒有那麼系統,而且,張仲景所創之方,被譽為「經方」,一千八百年來,一直被廣為研究和發展,張仲景也因此被譽為「醫聖」。

在張仲景所創的方劑中,大部分方劑只有寥寥幾味中藥(也有一個方劑幾十味藥的),這也是後世醫家崇尚仲景學說的重要原因。比如說,調理風溼邪氣,應該如何用藥?一般醫生都會採用祛風除溼的中藥,但一般用藥都會七八味甚至二三十味藥,但是張仲景卻出乎意料的僅僅用了四味藥。

那麼,這個方劑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出自《金匱要略》的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簡稱「麻杏苡甘湯」)。據原著記載,全方由「麻黃(去節,湯泡)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甘草(炙)一兩,薏苡仁半兩」四味藥組成,具體使用方法是:「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取微汗避風。」

那麼,這個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究竟有哪些適應證呢?據原著記載,「病者一身盡痛,日哺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由風溼邪氣所導致的渾身疼痛的一個奇效良方。

麻杏苡甘湯的所主病症,病機究竟是怎樣的呢?這是由於風溼並重,阻滯經絡,氣血運用不順暢,衛陽不充,失於防禦,這樣風溼邪氣就能趁虛而入,或者是經脈素有勞傷,再感受風溼邪氣而出現的病症。

這個麻杏苡甘湯具有除風、祛溼、解表、通陽的作用,適用於風溼在表、溼鬱化熱證,臨床上常以一身盡疼、午後發熱加劇,脈浮數、舌苔薄膩為辨證要點。現代也可用於治療咳嗽、扁平疣、風溼熱、頭痛、哮喘、鼻竇炎、風溼性關節炎、銀屑病、黃褐斑、溼疹、皮膚瘙癢症、嗜睡等病症。

仔細來看看這個麻杏苡甘湯其實是由麻黃湯演化出來的,就是把麻黃湯的桂枝換成了薏苡仁,也就是這樣一換,就變辛溫解表為辛平解表,而且劑量上沒有麻黃湯那麼重,所以發汗的力量就沒有麻黃湯那麼強。也正是因為這樣特殊原因,才使本方更適合汗出當風、久居溼地所致的風溼在表的病症。

相關焦點

  • 黃芪與它一起泡水喝,原來卻是醫聖張仲景的一個經典良方,知道嗎
    這可是醫聖張仲景用來治療水氣病的一個名方啊,主要針對的就是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溼證,常常表現為怕風,容易出汗,自覺身體沉重甚至浮腫,或者有四肢關節酸軟疼痛,由於機體津液輸布不暢通而導致排洩異常如小便不利,這樣的人其舌脈多為虛象——表現為舌淡苔白、脈浮。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這樣的症狀,防己黃芪水或許可嘗試一番。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清代名醫吳鞠通:溫熱邪氣所致的乾嘔、口苦等症,可以用這個良方
    醫聖張仲景的黃連湯調理胃熱所致的腹痛欲嘔證常獲良效,以三黃(黃連、黃芩、黃柏)中的黃芩命名的黃芩湯對熱鬱少陽之證療效甚加。後至清代溫病多發,清代名醫吳鞠通在其著作《溫病條辨》中收錄一方,名為黃連黃芩湯。那麼,這個良方,是醫聖張仲景所創的兩方相加嗎?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 既好吃又吉祥的餃子 竟然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醫聖張仲景正是傳說中餃子的發明者。餃子,醫聖……橫跨美食與醫學兩個領域,怎麼看也不像是同一個人的成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總琢磨著,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來幫幫那些窮苦百姓。日思夜想,張仲景研究出一個好方法:喝一碗「祛寒嬌耳湯」。
  • 尋覓醫聖張仲景
    然而意外的是,張仲景的生平,在文獻中少有記載,1800年來,人們對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醫聖故裡等等一系列問題爭論不休,竟然成了醫學史上矚目的懸案。行走南陽,流連在醫聖祠與仲景故裡,點點滴滴,尋覓撲朔迷離的醫聖張仲景。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而根據其性味歸經及功效的不同,不同的藥物配伍起來,可以是相互疊加以增強藥效,可以是「君臣相佐」而補其不足,也可以是完全相反而互相排斥。在中藥的配伍原則中,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就倡導「七情」,也就是單行、相使、相須、相畏、相殺、相惡及相反七種。也就是說所有的中藥配伍,並非只有一種原則,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多都在這七種原則之中。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在中藥的世界裡,有很多奇妙的中藥,比如黃芪被譽為「補藥之長」,桂枝被譽為「經方第一藥」,芍藥被譽為「花中宰相」,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中藥,往往也能形成奇妙的配對,從而發揮著良好的養生作用,比如黃芪與桂枝、白芍的「藥對」組合。
  • 這個4味藥的良方,清代名醫吳鞠通,用它調理陽明暑溫、水飲結胸
    對於暑熱之證,在調理的方略中,醫聖張仲景的方法往往有點「隔靴搔癢」,而溫病學家的一些理法方藥往往能夠「正中靶心」。在溫病學家中,清代名醫吳鞠通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吳鞠通總結了在他之前的溫病名醫們的一些臨床經驗,再根據自己的臨床心悟彙編成了我們後世中醫都要學習的經典名著——《溫病條辨》。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附子乾薑,二者搭配,究竟有哪些用處?
    素體陽虛並且有在服中藥的朋友,對於附子這味中藥肯定不會陌生,每次服用都需要久煎的附子,很難讓人不注意到。若要論起能夠溫陽散寒的中藥,附子必是帶頭的「老大哥」。西南地區流傳的火神派,便是因重用附子來治療各種寒證而著名。
  • 麻黃,張仲景的心頭好
    有一種說法是「其色黃,其味麻,故名」。還有一種說法稱,麻黃全身都可入藥,草質莖為「麻黃」,根為「麻黃根」,雖同為一草,但作用大不一樣,莖能發汗,根能止汗,一旦用錯,命懸一線,故有人將它稱作「麻煩草」,久而久之就成為「麻黃草」。麻黃應用,最有名的方子就是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 張仲景「醫聖」的名號是怎麼得來的
    我們都知道張仲景被稱作「醫聖」,「醫聖」的名號是怎麼得來的呢?我國古醫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千金要方》、《類經》、《脈經》等醫著中,多處用「醫聖」一詞,根據所查資料,最遲在南宋、金代已有尊仲景為「大聖」、「亞聖」、「聖人」的明論。至清初則被贊為「醫聖」而名揚於世。
  • 醫聖張仲景常用半夏配乾薑,只為減弱半夏的毒性?個中深意須細想
    生薑,一個有的人愛、有的人恨的食物,既能豐富菜餚的味覺層次,又能偽裝成肉的樣子。其實生薑還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功效,醫聖張仲景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桂枝生薑枳實湯等等名方都偏愛生薑這味藥,即便能散風寒的神仙粥藥膳,也是由蔥白加生薑發揮主要功效的。不僅如此,生薑還能解半夏、天南星、魚蟹之毒,可謂效用非常。
  • 《醫聖張仲景》曝片花 劉牧首演「仁醫」傳奇
    《醫聖張仲景》曝超長片花,劉牧熒幕首演「仁醫」傳奇  搜狐娛樂訊 近日,由深圳大宅門影業有限公司投資出品的三十集古裝電視連續劇《醫聖張仲景》曝出了一組超長片花,該劇講述了由劉牧飾演的張仲景從小就對醫學感興趣,立志懸壺濟世,用醫術拯救苦難中的百姓,後來他跟隨名醫張伯祖學醫,遍覽醫書,在行醫救人的過程中,領悟仁醫之道,歷經坎坷後,終寫成中國醫學史上的傳世名作《傷寒雜病論》的故事。
  • 風溼性關節炎吃什麼藥,坐骨神經痛吃什麼藥?選這樣的!
    寒冷的冬天,對於風溼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強直性脊柱炎等骨病患者來說,對寒冷氣溫的變化會更敏感,會導致腰腿、關節部位疼痛加劇。尤其是南方,冬季不僅寒冷,而且潮溼,讓很多患者覺得冬季更為難熬!風溼骨病腰腿關節疼者,中醫治療更具優勢風溼性關節炎吃什麼藥,坐骨神經痛吃什麼藥?
  • 「心陽不足,津液虧虛」所致的各種病證,張仲景的一方首當其衝
    中醫有「火療」的治療方法,火療可以算是一種溫熱的外治法,理論上具有祛風散寒、疏通經絡的作用,對於一些外邪入侵,特別是外感風寒、經脈痺阻的疾病,如關節、肌肉疼痛等,有一定的作用。它包括溫針,燒針,灸法等,適用於沉寒錮冷的疾病,若不應該使用火療而誤用,導致的變證,稱為火逆。
  • 《傷寒論》、《金匱要略》、辨證論治,一代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對祖國醫學究竟作出了什麼貢獻呢?據《簡明中醫辭典》釋「張機』條: 東漢傑出的醫學家,被尊為『醫聖』。字仲景,南陽郡人,生活於公元二世紀中葉至三世紀,廣泛地研究了《內經》等古典醫籍,博採勞動人民冶療疾病的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傷寒雜病論》。
  • 張仲景唯一的減肥方,兩味藥材泡水,化痰積,健脾胃,還瘦身!
    另外,今天再分享給大家一個張仲景主打減肥的方子——枳術湯。  只需2味藥材,泡水喝就行,簡單方便,結合日常飲食、運動、身心調理,瘦身效果會更好哦。  為什麼說這個方子主打減肥呢?  因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說這個方子主要調理如下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 中華天灸河南省中醫學術辯證會在醫聖張仲景故裡順利召開
    為了推動中華天灸反導療法在河南省的基層應用和項目落地,推動廣大基層用戶了解和熟練運用中華天灸反導療法,推動中原大地的百姓能夠體驗到中華天灸反導療法這一國內新型中醫藥適宜技術,深圳瀚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華天灸事業部,聯合中華天灸瀚方醫學研究院、中華天灸河南運營中心,於近日在醫聖張仲景故裡—河南省南陽市,召開了中華天灸河南省中醫學術辯證會。
  • 1800多年前的一個經典名方,四味藥的配伍竟如此與眾不同!
    根據水飲停聚的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四類,飲停腸胃為「痰飲」,水聚於脅下稱「懸飲」,飲停胸肺為「支飲」,水溢於四肢的叫「溢飲」。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攻逐水飲的方劑——十棗湯,這是《傷寒論》中記載的一個傳世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