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和防己,誒?怎麼這麼熟悉?我們是在哪裡見過呢?嗨!《金匱要略》裡可不就是有個方叫做「防己黃芪湯」嗎!這可是醫聖張仲景用來治療水氣病的一個名方啊,主要針對的就是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溼證,常常表現為怕風,容易出汗,自覺身體沉重甚至浮腫,或者有四肢關節酸軟疼痛,由於機體津液輸布不暢通而導致排洩異常如小便不利,這樣的人其舌脈多為虛象——表現為舌淡苔白、脈浮。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這樣的症狀,防己黃芪水或許可嘗試一番。不過,要注意的是,防己苦、辛,性寒,其苦寒之性還較重,不宜大量使用和過久服用,如果有平素食慾不佳或沒有溼熱之症,這個藥最好敬而遠之,因為它不適合你。脾胃稍弱一點兒的,就一定要加上白朮、甘草,用上整個方,甚至可以再配伍一些健脾益氣之品以免損傷胃氣。
那我們應該怎麼搭配呢?仲景原方配比為:防己一兩,炒甘草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另外還要注意的就是仲景當年使用此方時,還加了四片生薑一個棗。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方量最大的是黃芪,最主要的功效是健脾益氣,次為祛風利水,何故?皆因脾胃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生命的正氣都需要脾胃進行源源不斷的補充。
此外,脾胃本身就有運化水飲的生理功能,可直接使水溼內化排出,所以先健脾益氣為固本,本固再搭配可祛風溼熱、利水消腫的防己以治標,即可給「風水、風溼」一個斬草除根。當然,仲景時期的一兩跟我們今天的一兩還是有些區別的,今天我們就可以用防己10g,甘草5g,白朮7g-8g,黃芪10-12g,姜棗可按需搭配。可以先水煎十多分鐘,之後再漸漸續開水服用。
除了量要注意,還要提醒諸位,古代醫家使用過的防己有兩種,一為木防己,一為粉防己(又稱漢防己),前者因含有大量馬兜鈴酸而有較強腎毒性,故自2005年版藥典開始就不再收錄了,後者的腎毒性要安全許多,但都不應當過久服用,自己泡水喝需要接受中醫的指導,讓能看到你、摸到你的中醫給出意見最好。此外,一定不要自己去收所謂野生的防己來吃,得去正規醫院找醫生開經過炮製的藥材,質地堅實、粉性足的漢防己才是好防己,諸位一定要睜大了眼睛瞧瞧。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