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鳳山縣的群山之間,時不時會冒出這樣一兩聲悠揚的瑤族山歌,這歌聲會在整個山谷中環繞,讓你聽到綿延的回音,好像群山聯唱。
鳳山縣袍裡鄉央峒村瑤寨就建在這群山深處。雖然地處大石山區,群山環抱,但村子通向外界的3.7公裡水泥路近兩年來已被修建規整,村中儘是新摘的水果和陽光照過的芭蕉葉的味道。
瑤寨舊貌換新顏
8月31日,是瑤寨教學點新生報到的日子。已從教34年的教師黃英鵬早上6點便換上洗淨的白襯衫,戴上胸牌,從距離學校3公裡的家中出發,走一個多小時的路來到教學點。這學期,瑤寨教學點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將有17名學生入學,黃英鵬和另一位教師林雲東將承擔起這個教學點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這條路,黃英鵬已經走了4個年頭。2013年9月,他從鄉裡的一所小學調任瑤寨教學點。那時,整個教學點僅由兩間磚混一層的平房組成,教學空間狹小,設施匱乏。雖然黃英鵬調任之前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教學點簡陋的環境還是讓他大吃一驚。
「來這裡的第一年最讓我印象深刻。」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黃英鵬記憶猶新,「剛來的時候,這裡衛生條件很差,沒有廁所,沒有辦公室,也沒有水。老師休息,辦公,中午給學生煮飯都在一間平房裡。三個年級的學生只能擠在另一間平房裡上課,一個年級上十分鐘,然後布置作業,再給另一個年級上十分鐘。」
讓黃英鵬沒有想到的是,僅兩個學期之後,瑤寨教學點舊貌換了新顏。2014年年初,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一汽」)援建的兩層框架鋼筋混凝土教學樓在瑤寨村裡動工,並於同年11月建成後投入使用。教學樓面積共200平方米,地面全部鋪上了平整的地板磚,學校也有了衛生的食堂。一汽還在樓頂安裝了水塔,使全校師生告別了肩挑手提吃水的歷史。
有村民開玩笑說:「我們這個學校離遠看,層層疊疊的就像布達拉宮一樣。」
窗明几淨的教室、碼放整齊的雙人桌、先進的多功能白板與多媒體設備、放滿課外書的圖書角以及多樣的體育器材,不僅讓瑤寨教學點的學生們大開眼界,也讓黃英鵬和林雲東兩位老師愛不釋手。「新學校修好之後,學校寒暑假放假期間,我和林雲東老師就每人10天,輪流住在學校裡,防止外面的不法分子搞破壞,撬門把器材偷了去。」黃英鵬笑著說。
實際上,用「翻天覆地」來形容瑤寨近年來的變化亦不為過。除了教學點的修繕,自2013年起,在一汽的定點幫扶下,瑤寨的孩子們告別了過去的瓦房、平房,住進了兩層、三層的「小洋樓」,統一規劃的畜欄讓村民家裡不再成「畜牧局」。屯級路的硬化讓黃英鵬不必在下雨天帶著滿腿的泥點進入教室,太陽能路燈的安置照亮了他和學生們晚上回家的路。
自2013年以來,一汽在整村推進、產業扶貧、基礎設施、智力扶貧、助殘行動、掛職指導等多方面對鳳山縣進行多層次的扶貧開發,瑤寨的煥然一新正得益於此。
瑤寨的改變僅僅是一汽在鳳山縣實施整村推進扶貧的一個縮影。2014年至2016年間,一汽陸續在三門海鎮坡心村那茶示範點和謀屯示範點、鳳城鎮良利村和中亭鄉中亭村示範點實施整村推進。
其中,坡心村在2016年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扶貧先扶智
貧困是物質的貧乏,但歸根結底是知識和技能的缺乏。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從「輸血」到「造血」扶貧模式轉變的重要方式。
大力支持當地教育發展,就是一汽和鳳山縣政府在當地脫貧攻堅中達成的共識之一。
近5年來,針對鳳山短缺的教育設備和人才智力的不足,一汽投入40萬元培訓鳳山教師;投入「圓夢助學」和「育才行動」資金757萬元,受益學生1050多人;捐助200萬元實施愛心包裹項目,覆蓋鳳山全縣在校小學生19491名;投入225.46萬元,完成學校樓內外牆2棟2500平方米改造,捐助1個教學點教學樓200平方米,電腦教室2間,白板教室6間。
然而,教育的幫扶並不僅僅限於硬體的投入,如何讓大山裡的孩子見識到外面的世界,從小立大志,才是教育扶貧的關鍵所在。對此,在一汽工作了十幾年,被派來擔任鳳山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負責對接一汽和鳳山縣扶貧開發工作的付強深有感觸。
一次,鳳山縣委書記廖錦成和付強閒聊,講到自己成長於鳳山縣下邊最偏遠的一個山村裡,從縣城回到家要繞著山路走六七個小時,太清楚一個鳳山學生走出大山所面臨的艱難和將對人生帶來的改變。
付強當時就萌生了一個想法,讓鳳山的優秀學生到3000公裡外的長春去看看。「他們一定得有視野,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可能學習會更有目標和動力。」付強說。
為此,付強和鳳山縣教育局商量,去年年底組織了一趟「鳳山少年長春行」,帶領54名貧困學生到長春參觀學習。54名學生從鳳山出發到南寧,轉乘臥鋪到北京,再從北京坐到長春,路上花費了兩天兩夜。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坐火車。
「以前覺得世界就是從家裡到縣城那麼大而已,還沒想過能到鳳山以外的地方去」,鳳山縣坡心小學貧困學生黃永吉說。
到了長春,每個鳳山孩子都住在一個當地的結對子家庭裡,長春的小夥伴和家長陪伴他們度過幾天時光。告別時依依不捨的情形讓很多人動容,有的小孩還私底下跟長春的「爸爸媽媽」說,希望長大以後能考到長春讀大學。
一個遙遠而充滿新奇的世界第一次這樣真真切切地呈現在鳳山少年們的眼前。看著鳳山孩子為這趟遠行寫下的日記,付強心裡有些說不清的觸動。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五年時間內,除了資金的投入,無論是「鳳山少年長春行」主題冬令營的舉辦,還是隨後的「一汽少年鳳山行」主題夏令營的跟進,以及協調長春汽車高專專家為鳳山縣職業中心學校診斷把脈,編制五年發展規劃,一汽的教育扶貧之路穩紮穩打,逐步深入。
從捐資援助,到精神援助,再到人格培養,這種可持續性的教育扶貧模式無疑需要企業更為持久的人力、財力、精力的投入,也並不會像一些「面子工程」一樣在短時間內見成效。但相較於簡單的「撒手式」的財政支持,這種「真抓實幹」的幫扶方式更體現了央企從產業和觀念上去幫扶貧困縣改變落後現狀的最負責任的態度,充分發揮了央企對地方幫扶的優勢。
產業點燃扶貧「引擎」:一汽的扶貧KPI
實際上,一汽這種變「輸血」為「造血」的創新性扶貧模式不僅體現在教育上,更體現在對鳳山縣幫扶的方方面面。
付強習慣用企業流程化的思維開展扶貧工作。為了精準地了解扶貧情況,付強來鳳山的第一件事,是讓鳳山扶貧辦的工作人員用Excel表詳細統計一汽集團在鳳山的項目進展情況、資金花費和具體負責人。
廣西鳳山縣委副書記賀懷陽說:「一汽的每一任幫扶幹部,都給我們政府領導班子建設帶來新的理念啟發。」他表示,一汽的幫扶幹部遵循企業思維「那一套」——意味著效率優先、追求KPI、按項目管理,這些往往是體制內的政府人員所缺乏的。就如財務出身的付強,初到鳳山,就讓和他搭班的政府人員理了一個一汽所有扶貧項目進展情況的「報表」,基於此再做下一步更為精準的扶貧計劃。
「要想長期脫貧必須得有產業,沒有產業很容易返貧」,這是付強經過調研後得出的結論。他介紹,在解決定點扶貧地區群眾出行難、用水難、用電難、醫療難、教育難等實際問題的基礎上,一汽著力培育特色產業,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例如,近年來,鳳山縣實施「產業富民」精準脫貧工程,開發了核桃、核桃雞、百香果等系列有機養生特色產品。對此,一汽大力支持,投資10萬元扶持核桃產業200畝,投入資金500萬元扶持5個村的集體經濟……
為幫助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今年8月,付強組織鳳山當地企業,把鳳山的核桃雞、百香果等產品都帶到吉林農博會進行展銷,藉此打開北方市場銷路,傳播本土品牌,爭取實現網際網路訂購,為鳳山縣脫貧致富謀求「網際網路+」新機遇。
「相約歌塘過山坳,大瑤山上哎,雪花飄,瑤寨家家戶戶迎春到,斟滿米酒敬親人。」
如果現在唱山歌的瑤寨人再從山上往下眺望瑤寨,通向屯裡蜿蜒的水泥路,潔淨的兩層教學樓、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小洋房和寬敞的籃球場就掩映在漫山的核桃樹和百香果棚架之間。從教育扶貧到產業扶貧,一汽創新式的幫扶模式不僅改變了鳳山縣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現狀,也讓他們對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多憧憬。黃英鵬說,相較於以前,他帶出來的大學生近幾年來越來越願意回到鳳山,為鳳山的脫貧出上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