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推開那扇門
------青島遊記
城市與城市之間總隔著一堵牆。他鄉之人若希冀追尋一個異鄉城市的靈魂,就要輕輕推開那扇門,走進城市的內心深處。輕輕撫摸那幾塊承載記憶的青磚。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南京人,在今年夏天,隨著汽車一路顛簸,我來到了山東名城——青島。
青島乃是沿海城市。提起大海,我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海南三亞,澳洲群島和美國夏威夷的種種黃金海灘。啊,明媚的陽光!啊,金色的沙灘!啊,微醺的海風!啊,美妙的假日!
然而,當駛入青島時,當汽車在跨海大橋上停下,我下車佇足眺望時,一切與我想像的大相逕庭。
大海是青的,天空是白的——霧茫茫的。沒有見到想像中的沙灘,幾十塊巨大的礁石取而代之地排在水上。海風颳個不停,像飛馳的馬,掀起了一排又一排巨浪,衝殺而來。衝擊在一塊塊礁石上,把我夢中的黃金海岸擊得粉碎。
原來,我從未推開這座城市的門,只是曾透過相像的窗簾瀏覽了一下而已。我隱隱感到,一個異鄉客與異鄉的大海,隔了一堵厚厚的牆。我未曾讀懂青島。
進城,薄霧靄靄,細雨綿綿。 我撐著把雨傘走進了老城區。比起南京傳統的黑瓦粉黛牆,青磚古井,青島的建築洋氣了不少。依山而建的洋樓,潔白的西洋式雕花柱映入眼帘。估計從洋房的陽臺上探身一望,就可看見煙波浩渺的渤海灣。德式建築莊重而典雅,構成了一幅別樣的圖畫。將近傍晚,20世紀的黑色長杆路燈泛起黃暈來,烘託出一片寧靜得只有聲浪的夜。
然而,我卻高興不得。在路燈光下婆娑的樹影中,似乎映著一個被壓迫成為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城市傷感的歷史。似乎我找到了一道與青島的心相通的木門。但那門卻半虛半掩。
幾日後,我來到了五四廣場。據說是新青島的象徵,還是僅次於天安門廣場的中國第二大廣場。
青青的草坪分割有致,噴泉噴著細細的水絲,這些不足以吸引我。然而,當我伸長目光時,我的心陡然一驚。
遠處,似乎有一陣紅色的旋風在大海上空盤旋,在旋轉,在迸發,在亂舞,在席捲一切。我甚至聽到了它捲起的浩蕩水波。
小跑過去一看,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尊紅色雕塑。一圈又一圈卷上去的線條紅得逼著我的眼球,似乎把霧沉沉的天空也染紅了。明明是靜塑的雕塑,卻好像在這青島的天與地之間,在渤海的無際海面之上活了起來。
這,是青島的標誌雕塑,五月的風。
幾十年前的5月4日,全國各地的學生、工人傲然走上街頭,為了挽救這座城市,為了挽救這個國家,為了挽救這個飽受侮辱、蹂躪的民族。紅色的旗幟濃烈到天邊,紅色的鮮血守護了國土。這是青島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一扇門似乎打開了,射進了一角陽光。
也許我此時已輕輕推開了這扇門。也許,青島有它被奴役的傷感,正如南京有被屠殺的哀痛。然而,今日南京每年的12月13日都會有紅燭點燃,而眼前這座擁有國際億級大港的城市,不也有一尊紅色的颶風嗎?
惟有輕輕推開一座有著些許沉重的門,城市的陽光才能灑入心田。在異鄉的廣場上,我輕輕推開了它靈魂深處的那扇門。
南師附中江寧分校初二 小克
2011年8月10日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