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教育部中小學骨幹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在長沙大同古漢城小學舉行。
大同古漢城小學學科智慧課堂展示。
大同古漢城小學教育信息化成果展。
紅網時刻12月7日訊(記者 蔡娟 通訊員 楊俊清 鄧上 劉露凌)今天,教育部中小學骨幹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在長沙大同古漢城小學舉行,來自河南、湖北兩省的語文、音樂骨幹教師和長沙市兄弟院校教師約190人參加培訓。此次培訓由中央電教館主辦,湖南省電教館協辦,芙蓉區教育局、大同古漢城小學承辦。培訓為期一天,內容包括開班儀式、學科智慧課堂現場觀摩和專家講座。
今天上午,在大同古漢城小學陶笛樂團輕快的音樂聲中,培訓活動拉開序幕。啟動儀式上,中央電教館培訓部項目主任翟峰蕾闡述了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導下全國中小學骨幹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的意義,並對歷次大同古漢城小學的有效培訓給予高度評價。湖南省電教館工會主席熊豔燕從「網絡學習空間」談到智慧教育講述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省域發展現狀與趨勢。長沙市芙蓉區教育局副局長楊紅介紹了芙蓉幸福教育的發展現狀,特別是在信息化推動下,芙蓉區屬學校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展望了智慧教育的發展前景。大同古漢城小學校長熊曉玲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了別開生面的歡迎辭,就該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向來自河南、湖北的骨幹教師作簡要介紹。
啟動儀式後,大同古漢城小學師生為全體學員帶來情景劇表演《空間奇遇記》,通過情景劇的方式展現了學生應用平板和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學習的縮影,展現了人工智慧技術與學校教育的不斷融合深化,孩子們也成為智慧學習的共同體,更是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個性化學習的受益者。大同古漢城小學教研室主任何思佳就《在課堂眺望世界》為老師們進行了主題分享,分享了學校空間建設應用經驗,分別從學校網絡空間的發展、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應用等方面進行闡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為老師們指明探索網絡學習空間的方向和意義。最後,湖南省電教館培訓部主任餘建波、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副教授李金國和大同古漢城小學教研室主任何思佳圍繞《BYOD與空間教學的5W探索》的主題舉行了圓桌論壇,他們從「網絡學習空間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如何在課堂上實施、如何評價課堂以及教師如何面對未來的變化與趨勢」五個方面,探討了BYOD與空間教學的精髓與做法,精煉總結為「技術即思維、學習即連結、教學即研究」。
今天下午,根據學員的學科情況,大同古漢城小學的學科課例展示分語文、音美兩個會場舉行。在語文會場,劉婭舟老師和胡瓊蕊老師分別執教《黃山奇石》和《美麗的小興安嶺》,兩節課充分運用網絡學習空間和平板教學,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研究,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課中運用網絡學習空間功能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的探究,通過虛擬實境技術幫助學生實現虛擬與現實的轉換,讓文本變得更有生命力,更加真實,給學生帶來視覺衝擊和沉浸式的體驗之旅。課後,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副教授李金國作點評,他表示,只有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加有「滋味」。
在五樓錄播教室會場,張鈺依老師執教三年級課例《螃蟹歌》。孩子們通過聆聽、演唱、表演的方式,去體驗歌曲中螃蟹的形象,課前平板預設的前置作業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第二節課由陳琪老師執教四年級美術活動課《時間告訴我》。學生通過學習空間裡的微課、找形狀遊戲、擺拼創作遊戲,激發了創作熱情,信息技術很好的輔助陳老師實現了美術課程中要求「用欣賞、發現、創造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目標。隨後,省電教館培訓處主任餘建波對兩位老師的課例進行點評,他表示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將課程融入生活,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到引導作用,並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
此外,大同古漢城小學還同步開放了六節學科展示課,分別為語文、數學、英語、信息、科學學科課堂,均由天聞數媒提供技術支持。這些課堂的開放,充分體現了該校各個學科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和平板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切合學生學習興趣的各學科活動。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科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時代已經到來,教育從形式到內容不斷發生變化。藉助網絡學習空間,學校可以打破信息化孤島的現狀,引領學生、教師走向學校共同體、學習社區。世界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學校也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大同古漢城小學教研主任何思佳表示,該校將繼續攜手教育信息化,立足學科教育教學,不斷開拓創新,努力幫助每個學生、每位老師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