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璽」的。
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2、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
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3、古代的璽印的使用
漢以後,紙的運用比較普遍,印章才採取蘸上印色以後,鈐蓋在紙上的形式,後來又有了印泥。在這以前,文書大都寫在竹木簡牘上,為避免簡牘散失,密封文書內容,就在寫好的簡牘外,再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並用繩子綑紮,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塊軟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
這種幹後硬化的軟泥,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封泥」。用於按捺軟泥的印章,白文顯得清晰,鈐在紙上則朱文印為佳,因此古印的白文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專門用來烙在馬身上作為印記的,也有可能為大件物品發送的封用印記。
4、古璽印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用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筆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了下來。
5、古代用印的材料
從戰國至明清的官私印材料,以銅為主,其它有金、銀、玉、鐵、水晶、瑪瑙、象牙、犀角、磁、紫砂、黃楊、樹根、瓜蒂、果核、瓦印、石章等。
傳說元代王冕創始以花乳石(礦物學上屬葉臘石科,是屬青田石一類的印材)治印,由於石質易於受刀便為人們競相取用,從此印章由文人的自篆自刻代替了以往文人篆印工匠奏刀的形式,形成了「篆刻」這一專門性的藝術。
6、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不能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
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工」、「司徒」等名稱。私璽除方形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動物圖案。
7、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權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以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
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思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8、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9、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
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 ,東漢則有鑄有鑿。
10、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以又稱「急就章」。
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世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遍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將軍印的一大特點。
11、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
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平刀直下」的「切玉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玉印得以比較好的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12、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13、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
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為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14、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套印」,起於東漢,盛行於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大印腹空,可以合宜的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
也有套進一方兩面印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15、六面印
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 凸」字型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餘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
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於庸俗,遠不及漢印的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16、繆篆印(附鳥蟲書)
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蟲書均是漢印中的「美術字」,前者屈曲迴繞,後者則在此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
這種文字最早多見於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鐘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於私印,以白文為多。
17、雜形璽
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重、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於私印。
18、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風)、龜)入印的、這類印又稱「四靈印」。
19、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多達百餘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20、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押字」,興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辯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21、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
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鑑,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
22、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螭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吏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極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鬥鈕為最常見。
23、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代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
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元明清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文物。
24、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鐫刻的印章已與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豔的點綴作用,為書畫家所喜愛。
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書畫家趙孟頫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圓朱文」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5、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世教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26、今體字印章
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於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後,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
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印章藝術的體現並不限於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於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27、收藏印、齋館印、閒章
印章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鑑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於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印章,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文徵明就說過,他的書屋大都是建築在印章上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
閒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
28、文彭、何震
文彭,字壽承。書畫家文徵明的長子,善書畫尤精於隸書,篆刻娟麗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學生,精於文字學,治印一變文彭之風而呈現古樸蒼勁的風貌。宋元以來的印材大多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傳說至文、何開始以「燈光凍石」(青田石一類)治印,風靡印壇。
印材的改革對篆刻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彭、何震努力發揚篆刻藝術被尊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為典範。何震的風格名重一時,後人推之為皖派(也稱「黃山派」、「徽派」)的開創者,與文彭合稱「文何」。
29、皖派
明代繼何震之後,首先有蘇宣、程樸、朱簡等專學秦漢,風格蒼古樸茂。到明末,汪關父子一變何震之法,專攻漢鑄印,以工整流利為其特點。至清初,安徽歙縣人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龍努力改變當時的習氣,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稱「歙中四子」。
這一發展時期的諸家由於他們幾乎都是安徽籍人,故歷史上一般總稱為「皖派」(或徽派),開宗立派的鄧石如因為是安徽懷寧人,也有稱其為「皖派」的。這種注重籍貫忽略藝術風格的劃分方法,常常缺乏嚴密的科學性。故往往同屬皖派,風格卻截然不同,這是我們應當注意的。
「皖派「在清代影響廣泛,浙江山陰的董洵、王聲,江陰的沈鳳,甚至浙派創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30、汪關
字尹子,原名東陽。明末人。安徽黃山人,寄居婁東(江蘇太倉)。篆刻雖屬皖派,卻與文何風格不同,白文刻意仿漢,能在工穩中再現漢印自然的情趣,成功地運用印文的並筆、破邊手段,發展了篆刻技法。
善以衝刀治印,刀法穩實,布局謹嚴。所以他的作品成為印家學習漢印的榜樣,後世不少印家是通過汪關的作品來領悟漢印的神韻的,例如喬居常熟的莆田人林皋就受到他很深的影響。
31、浙派
浙派是與皖派同時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由丁敬創始,黃易、將仁、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繼之而起,由於他們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後人就把他們連同效法他們藝術風格的印家,總稱為「浙派」。
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稱「西泠八家」。浙派與皖派一樣,都崇尚秦漢璽印,刀法上成功地應用生澀堅挺的切刀,來表現秦漢風貌,以其古樸雄健的風格有別於皖派諸家的柔美流暢,所以有「歙(皖派)陰柔而浙(派)陽剛」的評論。浙派藝術支配清代印壇達一個多世紀,影響極為深遠。
32、其它各派
在皖浙兩派發展壯大的明末清初,還存在著與這兩派有淵源關係的其它一些流派。如較知名的有「莆田派」與「雲間派」等。「莆田派」以明福建莆田人宋珏(比玉)為首,故又稱「閩派」。
這一派的後期名家林皋的作品古雅精麗,酷似汪關,亦有一定影響。「雲間派」的主持者為王曾麓父子。這些流派的作品,大多缺乏新意,充其量是前輩名家的流風餘韻,最後終於從印壇上逐步隱退、消逝。
33、鄧石如
鄧石如,原名琰,他是清代最傑出的篆刻家之一。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漢金石碑刻,篆、隸、真、草被認為清代第一。他把深厚的篆書功力用之於篆刻,突破了以秦漢璽印為唯一的取法對象的狹隘天地,擴大了篆刻的表現範圍。作品蒼勁莊嚴、流利清新,開創了一代印風。
極大地影響了稍後的吳熙載、趙之謙、黃牧甫和吳昌碩,從而為萬紫千紅的晚清印壇奠定了基礎。鄧石如雖然也列為「皖派」,但由於影響深遠,一般專稱為「鄧派」。
34、吳熙載
吳熙載,字讓之,書畫篆刻都精,篆隸功力很深。為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的學生。他的篆刻最初取法漢印,三十歲左右看到鄧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於是書法、篆刻均師法鄧石如,從而把「鄧派」藝術推向了高峰。
由於鄧石如作品傳世甚少,所以名為師法鄧派者實際大多以吳氏為宗。他的作品對黃牧甫、吳昌碩有很大的影響,吳昌碩曾說過,「學完白(鄧石如)不若取經於讓翁(吳熙載)」。其推崇可想。
吳熙載的篆書飄逸勁健,表現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筆,筆意圓轉流動,氣勢酣暢淋漓。每字結構的轉折連接處和線條的延續處,都充分表現了書法的用筆。邊款多作單刀草書,象他的書法墨跡一樣娟美,都可說是別開生面。
師承鄧派的名家還有吳諮、徐三庚等人,雖各有成就,但均不能與吳熙載相比。鄧、吳的成就,不僅因他們的作品出眾,更重要的是他們不一味摹仿前人作品,對篆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具有革新意義的貢獻。
35、趙之謙
趙之謙,字撝叔,別號很多。他是鄧石如之後,獨具創新精神的大藝術家。書畫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篆刻融合皖浙兩派,在秦漢璽印的基礎上,吸取了秦權量、詔版、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資的領域,別創新格。
趙之謙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筆有墨,所以虛實對比感十分強烈,朱文生動活潑,白文穩健雄渾,偶以單刀刻印,成為篆刻藝術寫意派的先驅。他用北魏書體來刻款識,或單刀入石作陰文款識,或效法「始平公」作陽文款識,在方寸之間,重現北魏書的雄偉奇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趙之謙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輩大家丁敬和鄧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時代的吳熙載,篆刻藝術通過趙之謙又邁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36、黃士陵
黃士陵,字牧甫。安徽黟縣人。父母過世後曾在南昌以照相為業,後長期客居廣州,因此藝術上可稱他的一派為「粵派」。篆刻初從浙派入手,逐漸進入對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的研究。
後來到北京友人處看到大量的金石資料,使他大開眼界,於是在學習秦漢的基礎上進一步取法錢幣,秦權、漢鏡、碑碣、匋瓦,特別著意於商周銅器、兩漢金文,終於在皖浙兩派之外,自成一家。
黃士陵的篆刻運刀爽利,不加修飾。白文取法漢鑄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學習趙之謙的基礎上以薄刃衝刀來體現漢印的方勁挺拔;朱文亦是鋒稜畢現。章法講究疏密穿插,線條鋒銳挺勁,光潔妍美,看似呆板,實不呆板。在貌似無意中包含著無盡的變化。邊款以衝刀刻魏書,亦獨具面目。
37、吳昌碩
吳昌碩,原名俊卿,別號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他是清代最後一位大藝術家,與吳(熙載)趙(之謙)黃(士陵)並稱晚清四大家。詩書畫印造詣極高。他的篆刻先從浙派的陳鴻壽入手,繼學徐三庚、趙之謙,最後通過學習吳熙載和錢松的刀法,加上對秦漢璽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終於在轉益多師中得到統一,形成老辣挺勁,雄渾蒼古的獨特面目。
吳昌碩的書法早年涉獵甚廣,中年以後專攻石鼓文,結合三代吉金文字的結體用筆,樸茂雄鍵,自生新意,發展了篆法,從而為他的篆刻突出陳規、自立門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使用的鈍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的篆刻顯示出古樸、蒼勁、渾厚的天趣。他的篆刻可以喻之為繪畫上的寫意派,在晚清的諸家之後,異軍突起,成為近代最有影響的篆刻大師。
38、趙時棡
趙時棡,號叔儒,近代著名書畫篆刻家。工四體書,精於書畫碑刻的鑑別,擅畫駿馬。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後精研趙之謙、鄧石如直追秦漢,對周秦小璽及宋元圓朱文猶有獨到功力。在篆刻藝術中,實際上存在有仿漢鑿印和鑄印兩種流派,趙時棡正是近代繼承漢鑄印端重謹嚴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39、趙石
趙石,號古泥。為吳昌碩最傑出的學生之一,書法功力極深,從事篆刻藝術四十多年,作品很多。趙古泥的篆刻對於章法有特別的研究,一印在手,往往反覆起稿。直到舒適妥帖才落墨上石。他的作品或氣度雍容,或雄渾奔放,能夠師法昌碩而別出新裁,自成面目。
40、陳衡恪
陳衡恪,字師曾,又號朽道人。早年留學日本,為魯迅先生好友之一。善詩文書法。繪畫篆刻得吳昌碩指授,故別署染倉室。與齊白石的交誼很深。他的書法喜用狼毫作篆隸。因此他的篆刻剛健婀娜,在古樸中時露秀逸之氣。
他又是著名的美術教育家,書畫篆刻在國內外得到很高的評價,可惜他中年逝世,成就還未充分發揮,吳昌碩曾題「朽者不朽」作為悼念。
41、王褆
王褆,號福廠。工篆隸書,精於書畫古器物的鑑別,篆刻由秦漢入手,繼而精研浙派各家,後兼及吳熙載、趙之謙,取法很廣,所作工穩謹嚴,布局妥帖入微,刀法精熟。他是我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的最早的學術團體——西泠印社的創始人之一。
42、齊白石
齊白石,原名璜。出身貧苦。曾學木匠,後以畫像為業。由於他刻苦學習,詩書畫印都成就卓著,治印初師浙派,後學習晚清諸家,受吳昌碩的影響最大。
他受漢代單刀直入的將軍印的啟發,進一步發展了趙之謙「丁文蔚」治印的單刀直切之法。他認為,治印要力忌"摹、作、削」,所以他的作品不加修飾,別具天趣。他的「寫意派」篆刻藝術在吳昌碩外又另開一派,在國內外影響很大。
43、鄧散木
鄧散木,號糞翁。晚年因病截肢,又號「一足」,工四體書,曾遍臨漢碑,其功可見。他把寓所稱為「三長兩短齋」,三長即詩書篆刻,篆刻最為著名。書法篆刻承趙古泥和肖退闇,治印上承秦漢,對齊魯封泥和漢魏六朝磚甓文字得益很多,並融合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趙古泥諸家,終於獨樹一幟。
他認為學印必須先學書,書法水平的高低,決定篆刻創作的成敗,對印章的章法,有獨特的建樹,對篆刻理論研究,和書法普及工作都有很大貢獻。有《篆刻學》等著作行世。
44、錢瘦鐵
錢瘦鐵,號厓字叔厓。書畫篆刻成就很高,篆刻尤為特出。治印從漢印入手,初師鄭文焯,俞語霜,後得吳昌碩指點,二十年代曾應日本藝界之邀赴日從事藝術交流。
他的篆刻最顯著的特點是章法自然,很講究氣勢,如信手寫來,奏刀大膽潑辣擅用併筆手法,中外印壇極為推崇他的作品。由於他能得吳昌碩篆刻藝術的精髓而自具風貌,因此與吳昌碩(苦鐵)、王大炘(冰鐵),並稱「海上三鐵」。
45、來楚生
原名來稷勳,晚號安處先生。書畫篆刻俱精,篆隸草書冠絕一時。篆刻取法吳熙載、吳昌碩、齊白石三家直追秦漢。
他認為印家的成功是七分篆(章法)三分刻,所以他的章法拙中寓巧,匠心獨具,刀法強調「穩、準、狠」三字,在衝刀、切刀外兼用各種輔助手段,作品老辣穩健,以漢畫象磚入印,表現新的生活內容,亦天趣橫生,近代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為吳昌碩之後有數的藝壇大家之一。
46、羅福頤
羅福頤,字子期,為我國現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金石學家。自幼繼承家學,學識淵博。十七歲摹古印成譜,考古學家王國維見之贊其能傳達古印精神的微妙之處而毫無遺憾。
治印師法漢鑄印謹嚴一路,深得漢人神味,仿古朱文小璽也極精採。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兼任國家文物局諮議委員、中國古文字學理事等職,對西夏文字,西夏歷史古璽印和璽印文字等有精深研究,著作多達二百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