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2月2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小費文化(Tips)在美國約定俗成,在這個大多數服務業講求「人力」的國度,無論是上館子吃飯、旅館住宿、搭乘計程車、美容院剪髮等消費行為,雖然小費並非法定消費項目,給予的數額也沒有明文規定,但顧客給小費似乎成了一種義務和習慣,在美國更會被視為一種社交禮儀,代表顧客用小費當作額外「酬謝」服務的方式,在工時薪資甚少的餐飲業中,小費成了大多數服務生的額外收入來源。
不過在中西方文化認知差距下,不少華人遊客和新移民對小費習慣不甚了解,未能入境隨俗,不知「為什麼要付小費」、「什麼情況要付」、「要付多少」等問題,導致華人民眾外出用餐和享受服務之餘,忘了給小費大有人在,要不就是對付小費的規矩摸不著頭腦或給得不夠爽快,讓店家期待值產生落差,雙方起爭執、上演店家攔路追討小費案例,鬧出笑話,糗態一籮筐。
就讀休斯敦大學研究所的留學生Joshua李說,初來乍到時,對美國小費文化一概不知,也不知數額要給多少,與一群朋友在一家美國餐館一頓酒足飯飽後,在晚餐用餐時刻,每個人只留下一美元小費就走。他事後想想,雖然並未發生店家追討小費的窘境,但確實聽到白人服務生默默碎念「That’s it?!」,還挨了一記白眼。Joshua說,「當初只是覺得本身是窮學生,賺錢有限,所以給一美元意思意思」,但事後想想,若能把小費文化的遊戲規則給摸透,就不會讓美國人認為華人「小費給得吝嗇小氣」。
除了餐館吃飯遇到難解的小費問題,上班族俞先生則是不懂中國城理髮院剪髮的小費規矩,他曾經在消費後要用信用卡籤帳,但只給了三美元,事後聽朋友提起才知道一般小費應以消費額的7%服務費為基準,明顯就是少給了,害他給得有點尷尬。俞先生說,之後再去同一家店剪髮,小費都會給到五美元至七美元,也會是回饋對方服務的一種表現。
任職於會計事務所的上班族鍾宜芳則是見過主流朋友給小費慷慨大方,曾經中午跟美國同事外出用餐,只不過吃份商業午餐,吃完籤帳時,她放了一美元在帳單上,只見那位美國同事一次就給五美元,給的數額都快可以吃一份餐了,鍾宜芳之後詢問同事,對方很習以為常的說,「在美國給小費很普遍,這是習慣,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嗎?」這一席話也讓她反省,自己平時給小費是不是有點太不懂規矩。
不過,未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給小費大方的華裔移民還是不在少數。休斯敦老華僑王宇就說,曾經與妻子兩人去一家主流海鮮餐廳用餐,因為對方服務甚好,解釋菜單和餐點又非常詳細,她與妻子雖然只各點一份10美元以下餐點,最後結帳時,他大方用50美元現鈔付現,並且告知服務生不需找零了,剩下的他可以留著,只見那服務生又驚又喜,仿佛如獲至寶,還頻頻道謝。王宇說,對於他自身來說,也許給30美元小費稍嫌大方,但只要認為「對方的服務讓他感到受到尊重和滿意,以適當的數額做回報酬謝也是應該的」。
美國小費文化攻略:
給小費多寡往往取決於服務質量,立法上並無「鐵律」可循,小費費率在美國各地也有出入,一般來說,部分大都市比偏遠地區小費費率較高,小費費率依照消費時段,在德州中餐時段至少給10%;晚餐小費通常付15%至20%;在休斯敦費率通常介於15%至20%之間,小費費率算法基數以除去消費稅(Sales tax)的價格為準。
許多主流餐館會對超過特定人數的消費者自動加收服務費(Service Charge)、小費或賞錢(auto-gratuity),常見如西餐廳以六人為基準,超過六人則為派對(party),會自動加收小費多數以15%至18%起跳,這時顧客就無需再額外給小費,除非認為服務奇佳,可斟酌額外給小費酬謝;但也有部分西餐館以八人為基準,這些規範一般會在菜單與其他服務費一同註明,提醒消費者一併留意。
律師郭陽明表示,小費雖不是法律條文,文化差異可能會讓一些觀光客或新移民不了解美國人的特有習俗文化,給小費顯得錙銖必較。但美國餐飲業服務人員大多依賴小費收入維生,對難免會對小費多寡有所堅持,因此相較出手較「謹慎」的華人,他認為應入鄉問俗,學習尊重他國文化,才不會顯得格格不入。
服務不滿意該怎麼辦?
小費代表對優質服務的認可,美國講究服務水平高、服務至上,但難免碰上態度欠佳,讓人一頓飯吃得一肚子火,服務生不按牌理出牌,這時還需要痛快的給小費嗎?
郭陽明說,小費多寡是相對應服務質量,若顧客對於業者服務不甚滿意,理當可用小費金額表達不滿,降至10%至15%以下,甚至有權拒付小費,向餐館經理或高層投訴。有些餐館會直接將小費加在帳單裡而不告知,再額外加收小費,這就非常不合理,提醒民眾在付帳時應該看仔細看清楚帳單,若有疑問就該馬上提出,若服務真的不周全、不滿意,不需當冤大頭,可向對方Say no。
中國城華資餐館業者遊先生也說,消費者在合理範圍內,以小費的形式給予服務業者肯定是良性且正向的,而提供服務的人,為了更多的收入而加強服務質量,能達到和睦愉悅的效果,所以小費反而是多數業者鑑定自己服務的最佳利器。(黃相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