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小費文化學問大 華人須入鄉隨俗免鬧笑話
中國僑網12月2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小費文化(Tips)在美國約定俗成,在這個大多數服務業講求「人力」的國度,無論是上館子吃飯、旅館住宿、搭乘計程車、美容院剪髮等消費行為,雖然小費並非法定消費項目,給予的數額也沒有明文規定,但顧客給小費似乎成了一種義務和習慣,在美國更會被視為一種社交禮儀,代表顧客用小費當作額外「酬謝」服務的方式,在工時薪資甚少的餐飲業中
-
美國給小費的文化是陋習嗎?
在美國,餐館服務生可獲得的穩定底薪很少,聯邦政府規定的底薪甚至自1996年至今都沒有發生過改變,國會對改善這一人群的生活狀況似乎並無興趣。在不少州,服務生的底薪只相當於最低收入保障水平。小費成為幾乎所有服務生的主要收入來源。服務生甚至有機會每月得到數倍於自己工資的小費收入。
-
美國小費文化,揭露美國小費制度文化背後
在一些小費國家,支付小費是對服務群體的肯定,如果沒有零錢,給不了小費,服務員們一般也會微笑待客。但到了美國,呵!不給小費,你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不道德」地享受別人提供服務的小氣鬼。通過小費文化了解美國有困惑的不止中國學生,為了讓初來美國的外國人適應美國的小費文化,今日美國、華盛頓郵報、Tripadvisor等媒體及旅遊資訊平臺還會定期更新推出幫助外國人了解美國小費文化的資訊,引導他們在美「合理」支付小費。
-
美國消費文化的秘密:給小費是陋習嗎?
《落水狗》開篇的這段爭論似乎在不經意間暗示了小費文化只是被偽裝成一種習俗的事實,其背後是複雜的美國現代社會結構和分配製度的迷思。看看反小費的切入點有哪些,也許是瓦解迷思的可行途徑。那麼,如果你我都是粉先生,會從哪些層面去思考、反駁小費支持者們的觀點呢?
-
華人給小費:給多像傻瓜 給少是大傻瓜
美國每個州大概都有常規,如洛杉磯餐館一般以10%至15%為原則,消費指數高的紐約則是15%至20%,並建議晚餐小費比午餐要多些。餐館侍應生都指望客人多給小費幫補收入。 許多人都知道美國是一個風行小費的國家,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小費的起源。據記載,小費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倫敦。當時酒店餐桌中放著一隻碗,上面寫著「保證服務迅速」,顧客將零錢放入碗中,將會得到服務員迅速周到的服務。
-
美國不同族裔付小費各有特點 華人體恤他人較慷慨
中國僑網12月3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近日,美國「小費制度改革」引起民眾熱議。對在餐館已經打工五年的服務生小張而言,各族裔的客人付小費也各有特點。「印度裔客人上門,一般小費會比較少;華人則普遍都會給,而且比較多。」 餐館老闆John在美國中西部開過三家餐廳,從事餐飲工作超過15年。綜合各個族裔給小費的「習慣」從低到高排列,他說,印度裔居冠,非裔第二,華人則至少會給10%到15%。經營三家美甲店的柯小姐也說,印度裔的確小費給得很少。
-
處處要小費 到底怎麼給
很多剛剛移民到美國的或者來美國旅遊的華人都會有一個困惑,就是這裡的小費文化。吃飯要小費,住賓館要小費,坐計程車、剪頭髮、做美容……總之不管到哪,都要先琢磨琢磨,是不是要給小費。除此之外,小費給多少,各行各業的標準也都不一樣。 洛杉磯餐飲業從業者李先生說,雖然給小費是一個不成文的習俗,但是由於大部分的餐廳服務員都只能拿最低工資,小費就是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了。
-
美國小費騙局多華人被坑,你可能還沒發現!
民以食為天,美國的華人餐館也是越開越多。海外的遊子為了吃一口家鄉菜,一解思鄉愁,沒少光臨大大小小的中餐館。吃飯本身是開心的,老鄉見老鄉也格外親切,可是最近有幾位華人在中餐館買單付小費時又遇到了糟心事! 華人買單屢屢被騙騙小費這種事,無良商家可謂是屢試不爽,怕華人對老騙局有「免疫力」,近期又出現了新招數!
-
我在美國中餐廳打工,每個月工資兩萬,顧客喜歡給小費
對初到美國的華人,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就是在餐廳打工。我就在洛杉磯一家中餐廳打工,我工作的地方是華人聚集區,街頭巷尾華人很多,中餐廳也非常多。在美國中餐廳打工,一個月工資有多少呢?我每個月大概能掙到三千美金,約合人民幣兩萬左右。工資雖然不是很高,但包吃包住。
-
各國小費文化:在英國看服務質量 日本視為侮辱
據臺灣東森新聞網3月2日報導,東倫敦大學副教授費德金•保羅認為,給小費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對方提供的服務類型以及品質,至於給多少,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習慣,假設對方的服務真的超級差,那麼不給小費也是沒有關係的。「如果服務差還給小費,那麼這個員工便會得過且過」,禮儀專家威廉•漢森(William Hanson)表示。哪些人該給他們小費?該給多少?
-
美國餐飲業,服務生工資一般不高,收入主要依靠小費
美國餐飲業,服務生工資一般不高,收入主要依靠小費咱們今天來聊聊美國的小費文化吧。美國的服務業尤其是餐飲業,服務生工資一般不高,收入主要依靠小費,而且小費不收稅。剛到美國時,去飯店吃飯,對於怎樣給小費心裡很沒底。
-
為什麼美國富豪:為什麼中國人如此熱衷於顧客,卻沒有收到小費?
來中國的外國遊客在接觸到中國文化時會產生懷疑或好奇。由於中國的文化與他們接觸的文化非常不同,有些文化甚至使他們無法理解。這不是真的,一個美國富豪意味著他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從不接受小費,對顧客如此熱情?在訪問美國富豪時,他發現中國人沒有給小費的文化,但無論在哪裡,他都能提供感受到中國人熱情周到的服務。
-
世界日報:美國小費制蛻變 客人遇尷尬
中新網9月18日電 美國《世界日報》當地時間17日社論表示,美國的小費制度正在蛻變。本屬商家和客人一方提供熱情服務、一方回報小額金錢的溫馨模式,如今愈來愈多地點變成「強索硬要」小費,造成消費糾紛。譬如一些中餐館在桌子上貼「請將小費留下」告示;未給小費的華裔顧客,被侍者追出餐館強討數元小費才脫身。
-
小心:美國中餐館多收小費坑顧客
前不久,我隨一個商務旅行團去美國,在中餐館遇到多收小費坑騙顧客的經歷,讓我不吐不快。 經過詢問紐約當地人得知,鹿鳴春餐館的收費是坑騙顧客的行為。一般說來,在美國餐館就餐,有收小費的慣例。但是,小費平常為15%左右,如果服務質量高,客人主動加到18%甚至20%也是可能的。只是,前提是客人志願而不是餐館強迫。
-
乾貨 土澳的小費文化
小費文化對於初到國外的朋友猶如防不勝防的雷區,稍有不慎便會招來一身麻煩。舉個慄子,去過米國的盆友想必都知道,對於任何在你眼前飄過的服務人員,似乎永遠有義務掏出1美元作為小費。辣麼在澳村,關於小費的「潛規則」又有哪些呢?
-
中國遊客在泰國海關拒付小費而被打,那到底該不該支付小費?
然而,在東南亞國家甚至全球給小費到底是什麼情況?該不該支付小費呢?小費,最早緣起於我國古代皇室家族、貴族給傭人們的賞金,這就是最早小費的雛形。由此可見,小費是客人根據自己的心情來支付給勞務輸出者的,是一種人情化的賞賜,並非強制性的。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盛行小費的習慣,到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到達了頂峰。
-
美國人最看中的文化之一,小費文化
首先,我想為置身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致敬,不論狂風暴雨,風吹日曬,他們一直都在辛勤勞作。其實在美國,服務性行業沒有什麼不同。但不同的是,美國一直保持著一種文化---這種文化體現著他們對服務性行業工作人員的尊重,及對他們工作態度的認可。
-
美國富豪不解:為啥中國人從來不收小費,還能夠對顧客這麼熱情?
來到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在接觸到很多中國的文化之後,都會產生疑惑或者是好奇。因為中國的文化和他們接觸到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文化甚至讓他們無法理解。這不,一位美國富豪就表示自己很不能理解,為啥中國人從來不收小費,還能夠對顧客這麼熱情?這位美國富豪在來中國旅遊的時候,發現中國人沒有付小費的文化,但無論是在哪裡,都能感受到中國人熱情周到的服務。
-
全球各國小費文化大比拼:英國小費花銷不便宜
臺媒稱,世界上很多國家有小費文化,特別是歐美,但也有某些國家,給小費反而是一種很失禮的行為,例如日本。據臺灣東森新聞網報導,東倫敦大學副教授費德金•保羅認為,給小費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對方提供的服務類型以及品質,至於給多少,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習慣,假設對方的服務真的超級差,那麼不給小費也是沒有關係的。
-
當美國的小費文化變成一種不幸的道德綁架,我們給還是不給?
看來,no tipping暫時還難以對抗小費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國社會。 但是小費文化其實源於17世紀的歐洲。 當時上流貴族常駐的酒店飯桌上會擺著「To Insure Prompt Service」(tips)的碗,顧客可以把錢放入碗中,就會得到相應的優質的服務。 美國內戰時期,當時赴歐旅行的美國人看到了那裡付小費的現象,就將這一習俗帶回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