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給小費的文化是陋習嗎?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麥當勞的員工也一樣辛苦,為什麼沒人覺得該給他們小費?憑什麼要聽所謂社會習俗「別給那些人小費,但要給這些人」?

昆丁·塔倫蒂諾的經典電影《落水狗》開門見山地道出了美國餐飲行業小費文化的全部秘密。在開場長達七分半鐘的餐廳場景中,粉先生和在場的其他人一樣,說著不加掩飾的輕薄言語。到了買單的時候,粉先生卻拒絕跟從另外幾位一起付給女服務生小費。

電影《落水狗》開頭關於付不付小費的經典辯論。

粉先生說:「我不主張這個!」另外幾位你一言我一語地指責他:「你知道這些姑娘能掙多少嗎?少得可憐。」「你不在乎她們依靠你的小費過活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些人忙得不可開交,很辛苦!」「服務生是這個國家沒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的首選職業。」「你這下流坯!」

儘管小費只有一美元,但粉先生卻極力捍衛自己的立場。他認為,服務生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社會習慣要求他必須給小費,還裝作主動給的樣子,這就不對。服務生有最低收入保障,他們餓不死。麥當勞的員工也一樣辛苦,為什麼沒人覺得該給他們小費?憑什麼要聽所謂社會習俗「別給那些人小費,但要給這些人」?政府又憑什麼要對她們的小費徵稅,是不是小費的存在確認了服務生不過是不時受到政府欺壓的群體之一?

關於小費合理性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很多意見困囿於表面現象,只關注服務生收入多少的問題,或者只關心自己的觀點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釋或消解作為美國社會因襲傳統的小費文化。《落水狗》開篇的這段爭論似乎在不經意間暗示了小費文化只是被偽裝成一種習俗的事實,其背後是複雜的美國現代社會結構和分配製度的迷思。看看反小費的切入點有哪些,也許是瓦解迷思的可行途徑。那麼,如果你我都是粉先生,會從哪些層面去思考、反駁小費支持者們的觀點呢?

在美國,餐館服務生可獲得的穩定底薪很少,聯邦政府規定的底薪甚至自1996年至今都沒有發生過改變,國會對改善這一人群的生活狀況似乎並無興趣。在不少州,服務生的底薪只相當於最低收入保障水平。小費成為幾乎所有服務生的主要收入來源。服務生甚至有機會每月得到數倍於自己工資的小費收入。另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和加拿大兩國政府每年從小費一處獲得的稅收就高達600億美元,這也許是政府不願助推服務生收入結構改革的原因之一。

但也正因如此,小費促成了服務生收入的不穩定。幾乎沒有一個職業和美國的服務生擁有相同的收入構成。收入的絕大部分被消費人群掌控,甚至被消費者當天的心情和這天的天氣掌控。尤其對於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多數服務生來說,不穩定收入對於生活在底層的他們來說意味著不安全感。

儘管美國聯邦法律裡有關於服務生小費及其工資的條文,但對制度性地保障餐飲行業從業人員內部收入平等並無實際作用。小費從兩個層面實際製造並加劇了餐飲行業內部的不平等。就橫向而言,女性服務生通常比男性服務生更容易獲得高額小費,尤其面容姣好的女性更容易受到顧客的青睞;就縱向來說,廚工甚至廚師的收入都有可能低於高小費收入的服務生,餐廳留不住優秀的廚師,也間接加深高檔和低檔餐廳間菜品質量差距。

小費加劇了餐飲行業內部的不平等。

年輕貌美的女性在獲得較多小費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被性騷擾的風險。據《衛報》報導,一項來自餐飲就業中心聯盟(Restaurant Opportunities Centers United)的調查數據顯示,多達74%的美國女服務生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性騷擾。她們中的大多數選擇息事寧人,因為顧客才是她們的金主。不難想像小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女權主義者的抵抗,而另一些激烈的聲音會以類似的視角將批評延伸到反種族主義和反階級偏見。

美國可能是全世界對小費文化最執著的國家,這種執著和美國的文化土壤不無關係。一些批評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人藉機批評美國的小費文化,認為小費文化是美國例外主義的表現之一。今天,它似乎比獨立革命和開疆拓土的精神離我們更近,以至於被視而不見,或者被當作別的不相干、不重要的東西。

服務生只要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就能與服務不好的同行拉開收入差距,這正是例外主義從社會低收入階層踐行清教徒精神的體現。似乎在這裡,階級的鴻溝消失了,個人夢想和努力工作正像餐廳招聘廣告上寫得那樣,將助你事業騰飛。由於沒有辦法脫離美國精神的範式,那麼小費文化就有理由被接受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想要解決小費文化和深植與這一傳統的諸多弊病,餐飲行業從業者必須發揮其作用,最直截了當的做法便是對這一傳統的拒絕。今年10月以來,美國聯合廣場餐飲集團(Union Square Hospitality Group)牽頭行動,從廢除小費一事做起,企圖長遠地改變餐飲行業的格局。該集團旗下共有1800名員工,從規定生效之日起將不再接受小費。集團旗下一家餐廳在試點廢除小費的同時,還提高了廚房員工工資,時薪由11.75元漲到15.25元。在老闆看來,這樣的做法反倒有利於提高餐廳競爭力。儘管餐廳每年將為此多繳一筆稅,但優秀的廚師留住了,滿足了越來越多隻重視菜品質量的年青顧客。

在美國,儘管小費文化在短時間內仍不可撼動,但越來越多的餐廳開始著手廢除了這一制度;也有一些餐廳效法其他國家的做法,將服務費按總消費額比例收取並標註在小票上,或乾脆算在菜品裡,讓每一道菜漲價。這些改革的嘗試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費帶來的從業人員不平等,但也持保守觀點的人不願意買單,認為「動搖了美國人舊有的生活方式」,或認為「對大多數服務生不公平」。但正像聖地牙哥一家餐廳的老闆所說的那樣:「我們相信小費制度的廣泛變革遲早要來。我要告訴那些不願改變的人,如果善於改變也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那我們就先行動起來。」(文/陳榮鋼)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美國消費文化的秘密:給小費是陋習嗎?
    另外幾位你一言我一語地指責他:「你知道這些姑娘能掙多少嗎?少得可憐。」「你不在乎她們依靠你的小費過活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些人忙得不可開交,很辛苦!」「服務生是這個國家沒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的首選職業。」「你這下流坯!」儘管小費只有一美元,但粉先生卻極力捍衛自己的立場。他認為,服務生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社會習慣要求他必須給小費,還裝作主動給的樣子,這就不對。
  • 美國餐廳的小費文化 簡直是21世紀的最大陋習
    其實我知道,大姐其實對我吃的好不好並沒有興趣,她只是想說,嘿哥們,一會別忘了給小費。當然最後我每次都會說一句Good或者是Fine,畢竟嘴裡面塞滿東西的時候,別的單詞不太好發音。我就是想趕緊把飯吃了而已。無論是在任意一家網紅餐廳,還是你在谷歌地圖上隨便搜出來的一家小餐館,小費文化,是美國餐廳中你永遠不可避免的。
  • 給小費有大學問 「潛規則」 是文化還是陋習?
    給小費有大學問 「潛規則」 是文化還是陋習?美國美國有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說唯一比報稅更令人困惑的是給小費。19世紀時,美國經濟生活中小費相當重要。那時,出手闊綽的美國富人開始經常到歐洲旅行,順便把美式小費文化帶到歐洲大陸。
  • 美國小費文化,揭露美國小費制度文化背後
    不論是到歐美國家留學還是旅行,對於沒有小費支付習慣的我們來說,「給小費」這事經常是我們適應當地文化的第一道難關。但當我們撥開中西文化隔閡之後,你會看到歐美小費文化的精髓,原來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處處需要支付小費的美國社會TravelLeisure之前做過一份各國小費支付指南,奉行小費文化的國家還不少呢!從指南可以看出看,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有支付小費的習慣,尤其是美國!
  • 美國的小費文化
    美國的小費文化 2014-09-12 16:31:36來源:作者:責任編輯:陸春豔   美國人講究給小費,特別是在大快朵頤的場合,付小費是必備程式。
  • 都說越南愛收小費,在美國吃飯不給小費,後果會是怎樣的?
    導語:都說越南愛收小費,在美國吃飯不給小費,後果會是怎樣的? 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一期的Nice旅行,如今出國旅遊的人開始逐年增多了,而關於國外的一些吐槽活動也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許多人在論壇上吐槽外國人的一些行為,而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其中有一項就是對於愛收小費問題的吐槽。
  • 美國獨特的小費文化
    去年底紐約餐飲大亨丹尼·邁耶開始在旗下的餐館推行「無小費」方案,引起餐飲界的風暴。邁耶認為小費跟服務水平沒有直接關係,對在廚房和後臺的工作人員不公。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也同時提高了消費單價,由餐館用來分配報償前臺以及後臺的工作人員(如廚師)。
  • 美國人最看中的文化之一,小費文化
    其實在美國,服務性行業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他們更注重「人權平等」:任何職業都會被一視同仁,都會被尊重,所謂人人平等,每個工作者/勞動者都是偉大的,因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美好生活打拼,為社會做出貢獻。但不同的是,美國一直保持著一種文化---這種文化體現著他們對服務性行業工作人員的尊重,及對他們工作態度的認可。
  • 美國小費文化學問大 華人須入鄉隨俗免鬧笑話
    中國僑網12月2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小費文化(Tips)在美國約定俗成,在這個大多數服務業講求「人力」的國度,無論是上館子吃飯、旅館住宿、搭乘計程車、美容院剪髮等消費行為,雖然小費並非法定消費項目,給予的數額也沒有明文規定,但顧客給小費似乎成了一種義務和習慣,在美國更會被視為一種社交禮儀,代表顧客用小費當作額外「酬謝」服務的方式,在工時薪資甚少的餐飲業中
  • 臺媒關注美國小費文化
    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小費是美國消費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為何會有小費?小費文化從何而來?報導稱,1840年之前,美國人並不給小費,但南北戰爭後,從歐洲旅行回來的美國新晉富人為體現自己出過國、有教養,也開始「打賞」,以「炫耀」或佐證自己高人一等的教育程度及社會階層;小費文化由此傳入美國,《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文章中形容當時的情形——「給小費的行為傳播迅速地就像雜草和昆蟲」。
  • 臺媒關注美國小費文化
    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小費是美國消費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為何會有小費?小費文化從何而來? 報導稱,1840年之前,美國人並不給小費,但南北戰爭後,從歐洲旅行回來的美國新晉富人為體現自己出過國、有教養,也開始「打賞」,以「炫耀」或佐證自己高人一等的教育程度及社會階層;小費文化由此傳入美國,《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文章中形容當時的情形——「給小費的行為傳播迅速地就像雜草和昆蟲」。
  • 當美國的小費文化變成一種不幸的道德綁架,我們給還是不給?
    看來,no tipping暫時還難以對抗小費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國社會。 但是小費文化其實源於17世紀的歐洲。 美國內戰時期,當時赴歐旅行的美國人看到了那裡付小費的現象,就將這一習俗帶回了美國。 現在,小費文化在歐洲已經式微,在美國卻依然興盛。 還記得小編剛來美國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要給小費,或者要給多少小費,出了不少洋相。
  • 日本網民吐槽:「悲報」美國的小費文化太糟糕了……
    最近,日本一網民發帖吐槽稱「【悲報】美國的小費文化太糟糕了……他們會用九種語言索要小費」,樓主貼出的照片顯示,美國酒店使用了九種語言向客人預示要給小費。對此,日本網民紛紛表示吐槽。中文翻譯:美國佬啊……日本網民5、丁寧な日本語で草中文翻譯:禮貌的日語日本網民6、不便すぎるシステムやな
  • 美國不留小費會被打嗎?
    我們常聽人這麼說,小費給多給少,並無硬性規定,因人而異,也完全是個人決 定。但不論多少,表示誠意最重要。俗話說:小費給多,像傻瓜,小費給少,是大傻瓜,如果不給小費呢?實際情況能?聽聽我在美國十幾年的經驗告訴你真相!
  • 美國小費文化難倒華人 從業者:服務差顧客可拒付
    美國小費文化難倒華人 從業者:服務差顧客可拒付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很多剛剛移民到美國的或者來美國旅遊的華人都會有一個困惑,就是這裡的小費文化,吃飯要小費,住賓館要小費,坐計程車、剪頭髮、做美容……總之不管到哪,都要先琢磨琢磨,是不是要給小費。
  • 餐館付小費是「二次埋單」
    沈彬 對缺乏小費文化傳統的中國市場來說,「小費」引進應緩行。這其實是一種「小費機制」。對於小費制度的引進,許多沒有給小費習慣的消費者表示反感,中烹協的態度是樂觀其成,消協人士則不太認同。 其實,從根本上說,「小費」游離於目前中國的法律和消費習慣之外。按《價格法》規定,飯店經營必須明碼實價,不能在公示的價格之外另外收取費用,而小費正是由履行職務的服務員收取的費用。
  • 在美國付小費的「套路」
    餐廳付小費的時機在餐廳付小費的情況最多,在什麼樣的餐廳吃飯要付小費呢?一般來說,有侍者為你服務,來問你要點什麼菜,這種情況是絕對要付小費的。另外如果像是去快餐店用餐,像是麥當勞,你是在櫃檯點完餐後自己到座位上去吃,這種情況就不需給小費,還有一種在美國叫 Food Court, 就是像臺灣的美食街,也是拿著拖盤點餐,這種情況也是不用付小費的。
  • 在美國你必須自覺給小費
    安麗芳在美國生活,你必須習慣自覺給人小費。初次到美國,女兒帶我們出去玩,在外無論吃、喝、住、玩,凡為你服務的人,都得給他小費。當時我對小費一點不懂,並且不服氣。一次我們去「星期五」(美國的一家高檔西餐廳,在中國的連鎖店這樣稱呼)吃飯,服務員是一個金髮碧眼的白人帥小夥,像跑堂的店小二,精力旺盛,熱情活潑,麻利靈敏。
  • 「小費文化」你了解嗎?快來看看吧!
    先從美國開始介紹,如果結帳單裡沒加服務費,小費是你消費總額的15%到20%(稅前)。在美國許多州,服務生每小時的工資比小費低2.13美元。如果有衣帽間服務人員,除非有固定的價格,一般留下1到2美元。在酒吧裡,留下每一杯飲料1 - 2美元。你還點了食物的情況下,給15%到20%的小費。
  • 英國的小費文化您了解嗎?
    雖說英國不是小費國家,理論上對服務質量滿意可以給小費,不滿意的話也不強制,但是一般高端一些的餐廳會把服務費算到帳單裡,或者是結帳時自己輸入金額,這種情況下小費一般還是需要付的。除了餐廳,像住酒店、坐計程車這些也可以給小費,用來感謝服務員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