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小費文化您了解嗎?

2021-02-11 英德集團


在歐美國家去餐廳就餐,一般都要在給「小費」。那麼,問題就來了,「小費」一般給多少合適呢?

這個問題不僅糾結著我們,英國本地人有時候也搞不清到底「小費」改怎麼給?要不要給?什麼場合需要給?給多少?

這一連串的問題相信剛來英國的寶寶們肯定也有同樣的疑慮。接下來我們就來給大家分享下經驗吧,「小費」到底該怎麼給?

在英國待得久的朋友們肯定知道,這裡很多餐廳結帳時除了需要付餐費,還要付服務費或者小費。雖說英國不是小費國家,理論上對服務質量滿意可以給小費,不滿意的話也不強制,但是一般高端一些的餐廳會把服務費算到帳單裡,或者是結帳時自己輸入金額,這種情況下小費一般還是需要付的。

除了餐廳,像住酒店、坐計程車這些也可以給小費,用來感謝服務員的服務。這種小費就是完全憑自願了,如果司機特別熱情幫你放行李開車門,那麼下車的時候請司機「Keep the change please「,退房的時候在床頭留個一鎊都是禮貌又暖心的做法。

因為大家糾結小費的場合大多數是在餐廳,所以今天我們就以普通西餐廳來舉例。它們徵收小費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餐廳直接徵收服務費,另一種是結帳的時候自己輸入小費的金額,或者準備好硬幣直接放在裝帳單的小盤子裡。

餐廳直接徵收的服務費會直接寫在帳單裡,一般在點單時你就會在菜單的下方看到餐廳服務費徵收的比例。

在倫敦這樣的大城市,餐廳徵收的服務費一般是帳單金額的12.5%,會寫著「service charge」的類似字樣。這個「服務費」我們就可以理解成是小費。雖然有時寫個optional,但是如果不是碰到了極度惡劣的服務,或者飯菜有問題,大部分小夥伴應該都默默付錢了。

當然,如果你覺得餐廳的服務態度真的令你不滿意,這個服務費也是可以不給的!當然,這種情況在英國是很少見的,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願意付服務費,但在少數情況下,如果你真的覺得服務的態度太差勁了,不想付服務費也是可以的。

這種徵收小費的方式是最讓人措手不及的那種了。經常去餐廳吃飯的同學們應該有注意到過,有些時候,在拿卡結帳時,刷卡機上會先出現一個「Gratuity」的字樣,讓咱自己往裡輸金額。其實這個詞這就是小費的意思,只不過換了個更高級的詞兒罷了。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輸入金額,一般在餐廳吃飯,給10%-15%的小費金額是比較常見的。你如果不願意的話,比如餐廳的服務態度真的讓你無法接受,當然也可以跳過不給。

由於大家在國內的時候沒有給小費的習慣,所以覺得明明在英國下個館子已經挺貴,竟然還要多給那麼多小費,心裡上多少覺得有點不值得。不過「給不給小費」這方面多多少少也算是一種文化差異,大家來到英國還是儘量入鄉隨俗。

英國法律上沒有強迫顧客必須要給小費,具體給多少也沒有強行要求。有的餐廳明碼標價要收服務費,有的時候沒有寫在帳單裡,但是服務員會用亮晶晶的眼神看著你,讓人莫名有種「不給不行」的壓力。

不過啊,這到底給不給還是要取決於掏錢的人。如果你覺得這服務員真的是好,那給是應該的;相反,如果你覺得這服務根本沒有必要給小費,那不給也是可以理解的。

     

小費這方面中西方差異這麼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給小費的文化傳統。小費在英文中是「Tips」,關於這一詞的來歷也是眾說紛紜。

美國人類學家喬治福斯特認為小費一詞通常與酒錢聯繫在一起,最初是指顧客會買一杯酒給服務人員表示謝意;

還有一種出自於17世紀的理論說:「小費本身是個動詞,有「給予」的意思,指封建地主拋給當地農民的賞錢」;

更有人指出小費這個詞其實是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的。


但其中流傳最廣泛的說法是這種習俗起源於18世紀英國倫敦的一家不知道是飯店還是咖啡店的地方。

這裡的入口擺了一個碗,並在碗的中間立了一個「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及時)的牌子,顧客們只要將零錢放入其中就會得到迅速周到的服務。

這種作法得到了顧客的廣泛接受,因此在英國餐飲圈蔓延開來,久而久之在西方國家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To Insure Prompt Service」這句話開頭字母的縮寫「Tips」也因此成了小費的正式名字。

不過到了現在,歐洲國家的小費現狀是誰也說不清,原來用於「感謝服務人員迅速周到服務」的含義越來越淡化,尤其是寫在帳單裡的服務費,據說並不是直接付給服務員的,按法律規定是屬於餐廳的合理所得。

還有分析說,大部分顧客付小費的主要原因和他被服務的周到程度關係並不是很大,多數顧客是出於內疚和尷尬而不是感激的心理付小費的。

總之,在英國餐廳吃飯一般是要付小費的,尤其如果餐廳的服務、上菜的速度以及你對用餐過程的總體滿意度很高的話,你也沒有理由不支付。反過來,如果遇到無禮怠慢,或者飯菜出現質量問題,那你也完全可以選擇不支付。

1. 「英德集團」公眾號所發布內容,凡未註明「原創」等字樣的均來源於網絡善意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除本平臺獨家和原創,其他內容非本平臺立場;

3.如千辛萬苦未找到原作者或原始出處,請理解並聯繫我們;

4.文中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生活小百科 | 關於英國的小費文化
    國外尤其是歐洲國家,比較盛行「小費文化」,比如英國。在一個國家,無論是旅遊還是留學,抑或是在當地生活,就要遵守當地的社會規範。
  • 英國的小費文化
    但其中流傳最廣泛的說法是,這種習俗起源於18世紀英國倫敦的一家類似飯店的地方,這裡的入口擺了一個碗,並在碗的中間立了一個「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及時)的牌子,顧客們只要將零錢放入其中就會得到迅速周到的服務。這種做法得到了顧客的廣泛接受,因此在英國餐飲圈蔓延開來,久而久之在西方國家變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 小豬佩奇隱喻:起源英國的小費文化,正在被英國人自己深惡痛絕?
    ,其中難免夾雜著作者對現實的一些隱喻,比如說起源於英國的小費文化,在《小豬佩奇》中《玩偶醫院》一集中被微妙地影射了一波。《小豬佩奇》玩偶醫院這是否證明,這種所謂的「付小費」的文化,正在被發明他們的英國人自己所深惡痛絕嗎?
  • 你了解歐洲各國的小費情況嗎?
    創新·超越·歐洲旅遊卓越品牌始於1988年,源自歐洲荷蘭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方,因當地不同的商業規範,生活習慣或約定俗成,也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小費文化。相信大家到不同地方旅遊時,到底小費要怎麼給?如何給得適當?都是一個學問。在德國給小費是應該的,但並不是必須的。
  • 全球各國小費文化大比拼:英國小費花銷不便宜
    編者按:世界上很多國家有小費文化,特別是歐美,但也有某些國家,給小費反而是一種很失禮的行為,例如日本。那麼英國的小費文化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了解下。在歐美,給小費應該是再平凡不過的平常事,不過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如何給小費還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全球各國的小費文化吧。
  • 歐洲小費一般給多少?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小費支付指南
    由於中國沒有小費制度,華人並沒有支付小費的習慣,所以很多國內的朋友去歐洲旅行,每到結帳時總是拿捏不定該如何給小費,給多了心疼,給少了怕失禮。那歐洲小費一般給多少呢?跟著我趣旅行一起來漲姿勢吧! 1. 法國在法國,付小費是公開的,服務性行業可以收取不低於價款10%的小費,財政稅收也會將小費計入。 法國小費具體怎麼給?
  • 中國遊客難理解的外國小費文化:美國少給很丟臉,英國卻正在取消
    但實際上如果你對小費文化的發展歷程有過了解,以及它現在所存在的亂象,或許就是另外一種看法。 小費文化起源於英國,最初是奴隸主對表現優異的黑奴獎賞。
  • 各國小費文化:在英國看服務質量 日本視為侮辱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服務周到的服務生小費應該多給一點(圖/維基百科)參考消息網3月3日報導 臺媒稱,世界上很多國家有小費文化,特別是歐美,但也有某些國家,給小費反而是一種很失禮的行為,例如日本。據臺灣東森新聞網3月2日報導,東倫敦大學副教授費德金•保羅認為,給小費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對方提供的服務類型以及品質,至於給多少,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習慣,假設對方的服務真的超級差,那麼不給小費也是沒有關係的。「如果服務差還給小費,那麼這個員工便會得過且過」,禮儀專家威廉•漢森(William Hanson)表示。哪些人該給他們小費?該給多少?
  • 小費文化不僅僅在歐美有,在中國古代也有過
    ,有錢人,後來紳士淑女文化一普及,大家都是的,行為禮儀,容易學,神卻不好掙,好不容易學生是淑女,下個館子還得多掏錢給他,想想就肉疼,可不給又小氣,這一方面跟意識形態有關,這得說說美國的,大家都知道美國沒有古典文化,他們到了北美後,很多文化習慣都源於英國,在吃飯,住酒店自然也得給小費,給的,甚至比英國的還多
  • 「小費文化」你了解嗎?快來看看吧!
    先從美國開始介紹,如果結帳單裡沒加服務費,小費是你消費總額的15%到20%(稅前)。在美國許多州,服務生每小時的工資比小費低2.13美元。如果有衣帽間服務人員,除非有固定的價格,一般留下1到2美元。在酒吧裡,留下每一杯飲料1 - 2美元。你還點了食物的情況下,給15%到20%的小費。
  • 美國給小費的文化是陋習嗎?
    另外幾位你一言我一語地指責他:「你知道這些姑娘能掙多少嗎?少得可憐。」「你不在乎她們依靠你的小費過活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些人忙得不可開交,很辛苦!」「服務生是這個國家沒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的首選職業。」「你這下流坯!」儘管小費只有一美元,但粉先生卻極力捍衛自己的立場。他認為,服務生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社會習慣要求他必須給小費,還裝作主動給的樣子,這就不對。
  • 國外傳統的小費文化,現在卻被英國說「不」,美國人表示難以理解
    ,但是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卻沒有這一項,甚至有的觀念傳統的人會覺得被「坑」了,很難理解外國傳統文化中的小費行為。 小費文化的起源 下面小編就來為你們科普一下小費是怎麼來的,在我們的印象中會認為小費文化是歐美國家文化的特徵之一,實際上小費是起源於英國,最初是莊園奴隸主對於優秀黑人的獎賞
  • 出境遊的「小費規則」你懂嗎?
    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沒有付小費習慣國家的人們,了解一些其他國家的「小費規則」,如哪些國家需要給、什麼場合給、給多少合適等,可給您的旅途減少不少糾結和麻煩。在東南亞,做SPA一般需要付小費。出境遊的「小費規則」你懂嗎?
  • 入鄉隨俗 在美留學生:付小費有助了解當地文化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2月26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畢業於美國芝加哥設計學院的中國留學生郭爽表示,小費曾讓她困惑,但後來慢慢明白小費不僅是服務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個「外國人」了解美國文化、制度的好途徑
  • 美國小費文化,揭露美國小費制度文化背後
    不論是到歐美國家留學還是旅行,對於沒有小費支付習慣的我們來說,「給小費」這事經常是我們適應當地文化的第一道難關。但當我們撥開中西文化隔閡之後,你會看到歐美小費文化的精髓,原來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處處需要支付小費的美國社會TravelLeisure之前做過一份各國小費支付指南,奉行小費文化的國家還不少呢!從指南可以看出看,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有支付小費的習慣,尤其是美國!
  • 乾貨 土澳的小費文化
    小費文化對於初到國外的朋友猶如防不勝防的雷區,稍有不慎便會招來一身麻煩。舉個慄子,去過米國的盆友想必都知道,對於任何在你眼前飄過的服務人員,似乎永遠有義務掏出1美元作為小費。辣麼在澳村,關於小費的「潛規則」又有哪些呢?
  • 入鄉隨俗 在美中國留學生:付小費有助了解當地文化
    入鄉隨俗 在美中國留學生:付小費有助了解當地文化
  • 美國消費文化的秘密:給小費是陋習嗎?
    另外幾位你一言我一語地指責他:「你知道這些姑娘能掙多少嗎?少得可憐。」「你不在乎她們依靠你的小費過活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些人忙得不可開交,很辛苦!」「服務生是這個國家沒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的首選職業。」「你這下流坯!」儘管小費只有一美元,但粉先生卻極力捍衛自己的立場。他認為,服務生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社會習慣要求他必須給小費,還裝作主動給的樣子,這就不對。
  • 英國網友熱議:全世界小費指南,中國人不給小費!
    英國網友熱議: 全世界小費指南,中國人不給小費!類似的,如果你在法國或者日本給工作人員小費,也同樣會得到類似的反應。如果你在阿根廷給小費的話,警察可能會找你麻煩,因為這在那裡是非法的。在世界不同的國家,什麼時候給誰小費是一門學問。最近旅行搜尋網站Wego給出了一個簡單的信息圖標,讓你知道去國外旅行時什麼時候給小費以及哪些地方可以給小費。根據這張信息圖表的說法,在阿根廷,日本,阿曼,葉門和法國這些地方是千萬不能給小費的。
  • 華為為什麼要提倡「小費文化」?
    小費的英文是tips,最早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小費不會被抽稅,老闆也不會幹涉,服務人員因此可以活得更有尊嚴。在華為眼中,作為一個企業,除了要幫助員工成為合格的企業人,還要幫助員工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所以,在《華為人》報的新年賀詞中,就曾出現《春節了,你給爸爸媽媽洗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