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電視劇裡面有時候會有這麼一幕,有錢的闊大爺跟店小二說,這些小錢拿去吧,這種情況下咋省錢?在中國古代有過,現在已經沒了,不過歐美國家的打手習慣卻沒中斷,人家叫我給小費是一種文化習慣,小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個嘛,說法不一,往前了,可以收到四五百年前的都鐸王朝,在那個時期,紳士淑女們去親戚朋友家串門,有時候也過夜,
如果他覺得這不認服務還不錯,就會給點賞錢,這樣不僅顯得大方有禮貌,不認也會更來勁,之後呢,到了18世紀,在倫敦有家餐館,也可能是咖啡廳,店主在剛進門的地兒擺了一張桌子,桌子上有個碗,碗中間立了一個牌,牌子上寫著影視f,就是確保及時服務的意思,這家店是想說呢,這些服務員的工資都不高,甚至沒有工資,他們多辛苦的,
您只要把零錢放進去,服務員的熱情就會被激發,上菜上酒水,快,店主這麼一搞紳士淑女們都覺得挺有意思,那就給吧,120去的事情傳開了,很多店也都跟你說牌子,要不要給小費也成了一種習慣,您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你說plus這句話的首字母縮寫,親愛ps,也正是單詞text的起源,不過小費這件事兒呢,並不是一分,在一百多年前,歐美國家還出現了一波反消費主義的浪潮,原因有很多,但從個人方面來說,去說的紳士淑女們都是貴族人士,跟資本家,有錢人,後來紳士淑女文化一普及,大家都是的,行為禮儀,容易學,神卻不好掙,好不容易學生是淑女,下個館子還得多掏錢給他,想想就肉疼,可不給又小氣,
這一方面跟意識形態有關,這得說說美國的,大家都知道美國沒有古典文化,他們到了北美後,很多文化習慣都源於英國,在吃飯,住酒店自然也得給小費,給的,甚至比英國的還多,範圍也更廣,住店,吃飯,坐馬車一樣都少不了,到南北戰爭之後呢,奴隸制度被廢除,民主理念深入人心,而付小費卻是一種貴族文化傳統,是變相鼓勵服務員的奴性,這部封建毒瘤嗎?
不行你反對他,比較,第一次去馬克吐溫,當時是印刷術時代,沒有電影電視,大家都是看馬克吐溫的小說當消遣,他就跟現在的大明星一樣,粉絲很多,有次他出門打的之後堅持原則,沒有給司機小費,這件事兒被媒體寫成了報紙,媒體首先對他的做法予以肯定,只好說,如果買個寵物,可以帶頭把小費這種習慣給廢除了,那個成就要比他所有作品加在一起都要厲害,後來也證明這樣沒多大用處,這是這種事兒的,並不是大多數,之後美國有幾個州的,雖然醒了,樊小飛版,可沒多久都給停了,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給小費反對,反而不得民心,
既然大家都給小費,是因為它真的能提高服務人員熱情嗎?大多數人覺得,自己來決定給多少小費,更能激勵服務人員,進而得到更優質的服務,然而這種想法是不全面的,給小費與提升服務質量的關係不足2%,這跟對服務人員說聲謝謝,或者給個微笑的效果高不了多少,該怎麼理解這種現象呢?你這麼想,在小費文化普及學前用衛生紙給小費後,服務人員肯定會特別開心,服務也熱情用心,但是時間久了,大家都習慣了,每個人都付小費,你給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給反而會顯得不妥,感覺他欠人錢似的,所以當小費文化形成之後,反而會讓服務人員變得更加偏心,比如服務人員可能會專挑打扮得體的人,最好一眼看著就像土財主,給自己很多小費,最後服務人員只把最熱情的服務留給了他們,就是說小費文化可能還讓整體的服務質量下降了,那既然這樣,大家再講一次小費都不給行不行?怎麼說呢?這樣不太好,跟咱這飯碗沒下去,開頭也說了,幾百年前他們甚至都沒有工資,到現在工資也不高,給小費是一種平衡他們收入的方式,當然一些老闆就給出了解決方式,比如有些歐洲餐館或者菜單上說這幾天不需要給小費,要麼就說明你吃的菜中可能會比原來的價格高出10~20%,這部分錢是員工的提成的,這樣下來客人全都明明白白吃飯,
再也不用糾結自己給多少才合適了,員工也不會因為沒有小費而失去熱情,大家都舒坦,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出國去玩,去生活,特別是英國,該怎麼付小費呢?首先要說明一點,給小費的習慣是在美國發展壯大,並且成功跑偏了的,在英國就比較寬鬆,一般情況下不給也沒關係,全看自己心情,如果是在餐館,菜單上會做備註,通常吃的菜單,當然你也可以問服務員,直接說有沒有服務費用就行了,別問該給多少,那是你決定的事,如果有的話給15%是最佳,少一點也不會有人說啥,不是大餐的話,35英鎊的也可以,
只要別摳門到幾毛幾分就行,給的時候最好悄悄的,愛收盤子,或者上菜的時候塞他手裡,也可以走的時候拿個餐具底下,去酒吧的話,不給也沒關係,如果你覺得九堡很贊,想給小費,那麼婉轉點,你可以跟他說,嗨,哥們再來兩杯,其中一杯我請你,她聽了後會明白你的意思,住酒店的話,額外的特殊服務需要給點,你說,幫你提行李的門頭,一兩英鎊就行了,還有出門打的,有些司機會很熱情給你推薦好玩的地方啥的,在結算的時候你可以湊個整,不讓他找了,或者找你錢的時候返回去一些,就算是導遊費,小費是一種文化習慣,大家入鄉隨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