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特別喜歡的地段兒,有新房子打算開發了。買還是不買,心裡還是挺糾結的!
因為這個地點地處市中心,周邊有一流的學校和醫院配置,還鄰近地鐵口。
當年買房子的是時候,這種地段就沒開發所以就買了一個周邊配套明顯不如這個好的項目。
現在有了這個更好的地段,更好的開發商,更好的戶型的項目出現,心裡就糾結的不得了,那麼我到底應不應該再買一套?
總結了焦慮了幾天的思想歷程,總結了一下什麼樣的情況下買房子最合算,我覺得可以參考最近糾結當中想到的這三條。
第一呢,就是要明確的知道您買房子到底想幹什麼?有的人買房子是為了教育,比如說是學區房,離學校比較近等等。有些人買房子呢,可能就是為了投資,就需要房子未來容易出租,或者漲幅高於其他地段。
第二就是買房子,能不能達到你想要的目的?這就需要實地考察,不要讓售樓員的一張嘴把咱忽悠了。當時獲得這個項目的宣傳內容,太誘人了,但是現場考察後心裡就有點動搖。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買這個房子的資金壓力。如果是土豪或者乾脆沒錢,這部分就不用看了,但是我們就是工薪族,買房肯定要貸款,所以買房前必須要考慮資金壓力。
特別是手裡的錢加上貸款咬牙剛剛能湊上,而且自己還是很喜歡的這個房子的時候就很糾結了。
一方面,這種資金壓力肯定會影響到生活品質。這樣的話,對這個房子的未來的升值和資金回流是很有期待的,所以買這個房子就需要仔細地計算一下金錢。
算錢的時候,首先會考慮一下,這個房子的持有成本大概是多少?比如說需要看一下買房子花的這些錢,如果不花在買房上,比如說就放在銀行存定期的話,每年能夠拿到多少無風險的利息收入。
但是現在用這筆資金買房了,如果把這個房子出租出去的話,有風險的租金的收入和無風險的利息收入相比差了多少?當然,這裡必須考慮如果空置的物業費和暖氣費。
另一方面就是對未來的房價的預期,如果未來覺得房價還是要暴漲的,那麼肯定這個時候肯定會把手裡的錢拿去買房。但假如說,認為未來房價可能不會暴漲,但是我認為有通脹的預期,那麼房價肯定會隨著通脹適度增長。
但是這些都是預測呀,誰也沒有長前後眼,所以預測成功率只有50%!
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錢的問題,就是購房的貸款按現在的收入來說,雖然吃力但肯定能還上。但是如果未來的工作不能夠穩定地獲得這麼大的現金流了怎麼辦?如果工作出了一些問題什麼的,拿不到現在的收入怎麼辦?
事實上,除了經濟的因素還有環境的因素!
還是說地段兒,最好的就是離醫院和學校都特別近。但是未來這個醫院有沒有可能搬遷,這個學校有沒有可能因為教學質量下降,而從重點變成非重點?這都是不可預測的風險。
買房是個很糾結的事,錢少的想買好一點的小區的更糾結。
感謝關注欣聞奇摘,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致力分享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