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嶽飛寫的,我沒有懷疑的理由。質疑《滿江紅》的作者不是嶽飛的最早的兩個人分別是語言學家餘嘉錫和著名學者夏承燾,近六十年過去了,學術上是各有各的觀點,直到今天也沒有定論,也很難有定論;從情感上來講,嶽飛矢志不渝和殺敵雪恥的愛國精神,與《滿江紅》中的莊嚴誓詞貼合,《滿江紅》問世八百多年來,也一直以深沉強烈的感染力鼓舞著億萬同胞的愛國之心。
一、沒有真情實感,寫不出如此豪情的詞
嶽飛在紹興六年(1136年)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正值他第二次北伐受挫。先後攻佔了河南的伊陽(嵩縣)、洛陽、商州(陝西商洛)和虢州(河南靈寶),接著嶽飛想圍攻並收復蔡州(湖北棗陽西南),但州城防守嚴密,很難攻下。
這個時候,嶽飛發現自己已經孤軍深入,既無糧草又無援兵,不得不撤回距蔡州六百多裡的武昌(今湖北鄂州)。此次北伐,嶽飛壯志未酬,退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外面的急雨剛剛停下,自己一個人倚著欄杆,只能幹望著北方,敵寇橫行,山河殘破,「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有孤立無援的無奈,也有殺敵雪恥的決心。「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這與嶽飛的功名非常吻合,出生於1103年的嶽飛也是三十出頭,四處徵戰行程八千裡路,自然是個概數。
靖康之變是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對北宋軍民來說,國亡,加上皇帝被擄走,是奇恥大辱,愛國將領嶽飛時時刻刻掛在心上,才寫出「靖康恥,猶未雪」,符合當時史實;「臣子恨,何時滅」,嶽飛對野蠻的金軍恨不得食肉飲血,以報家仇國恨。
二、「賀蘭山」是實指還是代指,是爭議的關鍵。
嶽飛抗金,「金國」在哪?說起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之後於1616年,在遼寧撫順稱國,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後來又改為「大清」,這是大家都熟悉的。那麼三百多年前的「前金」首都是在黑龍江的會寧府,金國就在現今的東北地區。
所以,嶽飛抗金並不會走寧夏與蒙古交界的賀蘭山,夏承燾們也主要是抓住這點,認為《滿江紅》不是嶽飛所寫,而是明朝在賀蘭山下擊破蒙古韃靼軍的將領王越所作。「踏破賀蘭山缺」,在質疑者們來看,是王越在說賀蘭山之戰。爭議的焦點就在「賀蘭山」到底是實指還是代指。
而筆者翻閱宋之前實指賀蘭山的詩句,比如唐朝王維的《老將行》中「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就是在實指的賀蘭山下烽火重燃時,一位老將仍要為國立功的故事,還有盧汝弼的《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中「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然而,以唐詩中「賀蘭山」的實指來斷定《滿江紅》中之賀蘭山也應當為實指,這種邏輯是不是有問題呢?
我們應當將「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和下文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兩句聯繫起來看,「賀蘭山」和「匈奴」 雖然都是實有的,但筆者認為,嶽飛在《滿江紅中卻並非實指,而是他用這些來借古喻今,來抒發自己掃滅金兵的壯志,借代的手法有何不可呢?
嶽飛生在受外族侵擾的動亂時代,從小立志「 精忠報國 」,20 歲從軍,浴血奮戰,勵精圖治建立的「嶽家軍」 所向披靡,卻屢遭投降派打擊。《滿江紅》就創作於他的北伐宏圖與宋高宗的妥協國策矛盾公開化的時候。
《滿江紅 》是嶽飛用熱血和生命寫成的 ,凝聚了英雄的志願和豪情。如果並非嶽飛所作,我想不到還有誰能寫出如此貼合英雄心理和當時時代背景的詞? 要是沒有嶽飛那樣的生活、理想、胸懷和抱負,怎能寫得出? 總之,《滿江紅》應是嶽飛本人所作,後人代寫之說不能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