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出無償歸還琉球,李鴻章卻一口回絕,拒絕的原因是什麼?

2021-01-06 假如我是孤城

琉球是位於太平洋島嶼上面的重要群島,在中國古代,琉球這個概念十分的陌生而又熟悉,熟悉是因為他們國家和古代中國一直保持著貿易朝貢的關係,陌生是因為從近代以後,中國人對於琉球的概念越來越陌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琉球曾經是明清的附屬國,甚至不知道琉球是漢文化在太平洋上面的一顆珍珠。

但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朝貢體系內的國家,卻在清朝閉關鎖國幾百年之後淪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我們曾經也有機會要回,日本人也曾提出歸還給當時的大清,可被李鴻章一口回絕了,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拒絕了今天想要卻得不到的領土呢?

琉球與中國的關係

琉球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基本上是處於無人開發的狀態。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吳國的孫權派遣使者到達了臺灣島上面,把臺灣叫做琉球。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把漢文化推廣到現在西太平洋上面的琉球群島上。琉球真正的國家制度是從11世紀的時候開始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正處於北宋和南宋交界階段。琉球國王積極學習漢文化,他們的衣冠服飾和各種政治制度和中國內地並沒有什麼差異。

但是琉球群島這顆西太平洋上面的明珠。土地面積雖然十分狹小,國家居然還有三個。在中國明朝的時候,琉球群島上面的三個國家,他們都把大明當作是自己的天朝上國。他們都派出使者,每年定期的向大明朝貢。直到後面琉球統一建立了第一尚氏王朝。朱元璋派遣使者賜給他們明朝的藩王服裝。

從此以後,琉球國王去世和新國王即位都要給大明報告。因為大明是他們名義上的宗主國,只有明朝知道了之後,下令讓他們來為王子繼位成為新的琉球國王,這樣琉球國王的繼承才具有法理和正統可言。但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因為明朝忙著對付東北的女真人,使得東南沿海一帶防禦鬆懈。日本的薩摩藩開始入侵琉球,迫使琉球在臣服大明的同時臣服日本,並每年給大明和日本納貢。

後面明朝滅亡清朝,繼承了明朝在整個東亞的所有領土,並收回了西域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整個東亞地區的朝貢國也把原來的朝貢大明改成了朝貢大清,琉球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大清在閉關鎖國一百多年之後,整個國家實力迅速衰退,又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之際慘遭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琉球暫時脫離了大清的管轄。而這個時候日本明治維新十幾年國力得到增強,就派遣軍艦進入琉球,強行地解除了琉球和大清的藩屬關係,並把琉球納入自己的領土範圍之內,設置了衝繩縣。

清朝已經沒有力量管轄琉球

日本人吞併琉球,把琉球變成自己的領土,設置衝繩縣的事情大清並不知道,直到多年之後,李鴻章建立北洋海軍之後才知道這個事情。那個時候的大清知道之後十分氣憤,他們就聯合了美國,英國等國家與日本進行斡旋。要求日本把琉球退給大清。而當時大清擁有世界上第五的海軍實力,這也讓日本人十分忌憚。

在這種壓力之下,日本人將琉球的一半領土退給了大清,另外一半同時保持著臣屬關係。但這種良好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十幾年之後的甲午戰爭,大清失敗,整個東南沿海都沒有了海上防禦力量。日本人捲土重來,不僅佔領了琉球群島,更是把自己的勢力伸展到了臺灣身上。那個時候的李鴻章他們在想要回琉球群島,把他當作西太平洋上中國的第一道海域防線已經是不可能了。

北洋海軍的戰敗使得清朝的海上力量從世界第五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再加上後面俄國從東北西北入侵。英國又在西藏那邊鼓吹一些事情,使得清朝內部引起了海防和塞防之爭,更是沒有精力管轄琉球。據說當時琉球國王的王子哭著跑到李鴻章府邸門前哭了三天三夜,都沒有見上李鴻章一面。

相關焦點

  • 日本提出歸還琉球的時候,為什麼李鴻章選擇了拒絕?原因是什麼?
    日本提出歸還琉球,若是好意,大清自然是極大歡喜。但是千百年來,以百姓對於日本的認識,日本絕不會無事獻殷勤,歸還琉球的幕後並蒂隱藏著日本的野心。而這其中的野心,相信比讓大清政府失去琉球更為慘重。大清晚期已經是窮途末路,而李鴻章作為當時的二把手,畢竟是思慮周全,為苟延殘喘的大清謀求更長久的發展。
  • 日本搶佔琉球後,曾想歸還一半給中國,李鴻章卻因這個原因拒絕了
    日本搶佔琉球後,曾想歸還一半給中國,李鴻章卻因這個原因拒絕了當我們回顧歷史,心頭就會有各種情緒縈繞。我們也曾經是天朝大國,許多國家是我們的附屬國,向我們上貢。在經過百年這樣的友好關係以後,日本在明朝顧不上的時候,趁機侵略了琉球國,逼迫琉球國同時上兩份貢,並且在清朝時期,私自將琉球國劃到日本管轄下。此後,日本更是藉口「明治維新」,將琉球國王子扣在日本作為人質,並將琉球國國王封為藩王,在事實上對琉球國進行殖民統治。
  • 日本霸佔琉球後,曾要求歸還,李鴻章卻斷然拒絕,實情令人唏噓!
    日本霸佔琉球後,曾要求歸還,李鴻章卻斷然拒絕,實情令人唏噓!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是亞洲國力最為強盛的國家。我們的一些鄰國都是十分願意成為附屬國。其中島嶼眾多的琉球王國就是一個。在朱元璋時期,由於當地的百姓十分尊重明朝人,而且當時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朱元璋下旨將福建的一些居民遷居到琉球用來發展當地的經濟。可是兩國之間的交好被日本所打破了。當時日本趁著明朝國內的戰亂不斷便派兵攻佔了琉球,俘獲了當時的國王,要求定期向日本進貢糧食。
  • 日本曾提出與中國分割琉球群島,但被李鴻章拒絕
    經過深思熟慮,李鴻章認為日本已近胳肢窩,籠為我用,拒為我憂,琉球彈丸之地懸於海外,中國受其朝貢無益,可有可無。於是,李鴻章選擇讓列強從中斡旋。至於斡旋的國家,李鴻章選擇了美國,找到了前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
  • 開羅會議,羅斯福提出把越南和琉球歸還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提出戰後將越南歸還中國,因為越南在歷史上曾經屬於中國,在清朝也是中國的附庸國,所以歸還中國是最合適的選擇。但是羅斯福的提議卻被蔣介石拒絕了。
  • 開羅會議上,羅斯福提出要把琉球和越南歸還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蔣介石接到邀約信之後高興之餘也有點猶豫,畢竟國內的狀況還非常的複雜,如果自己走了之後,國內發生什麼突然情況,自己遠隔萬裡,未免有點分身無術,後來經過仔細考慮之後還是決定去參加會議。11月21日,蔣介石夫婦抵達開羅,不過四方會談卻變成了三方會談,其主要原因就是蘇聯當時由於和日本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所以不是很方便見蔣介石,怕日本誤會,當時蘇聯正在和德國開戰,如果引起日本的不滿,東西兩線夾擊蘇聯那就麻煩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史達林當時拒絕和蔣介石見面。
  • 二戰後蘇聯向日本拋出橄欖枝,願意歸還四座島嶼,日本卻拒絕了
    隨著二戰落下帷幕,日本宣告投降,作為勝利方的蘇聯是可以向日本索要戰後賠償的。可蘇聯為得民心,抵住誘惑,並主動要求歸還四座島嶼,高傲的日本不屑於此,拒絕了蘇聯的提議。  由於原子彈事件,戰爭結束後美國向日本入駐軍隊。此時此刻,日本與蘇聯的關係仍處於僵持狀態。
  • 宋子文檔案揭秘:羅斯福提出「琉球群島歸還中國」
    宋子文夫婦(前)與家人在一起(資料照片)   67年前,羅斯福向宋子文提出「琉球群島歸還中國」——    琉球香港均被涉及  此次公布的「宋子文檔案」共有近500份史料,包括會議紀要和電報,全部中英文對照。在1943年的一份會議紀要中,羅斯福總統向宋子文提出,「滿洲、臺灣、琉球群島和關東半島都應該歸還給中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景平介紹:關於二戰中的琉球群島問題,在「宋子文檔案」中還是首次被發現,驗證了另一段史實。
  • 琉球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時機,蔣介石就浪費了兩次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邊,和臺灣省毗鄰,面積約4600平方公裡。這個島國在歷史上和中國淵源極深,還曾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機會,可惜蔣介石浪費掉了兩次,還有一次是誰呢?當然是大清宰相李鴻章了。1879年,日本在籌備多年後吞併琉球。自1879年琉球滅亡至1885年間,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國,要求母國主持公道。日本害怕列強交涉,故而向清政府提出「分島、改約」案,即琉球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琉球群島的南部諸島如宮古島、八重山,則歸清政府管轄。李鴻章不想得罪日本,清政府拒絕在談判條約上簽字,協商破裂。
  • 中日琉球之戰:清廷軟弱 李鴻章破財消「災」
    1870年,日本派出柳原前光來華要求定約。日本提出要求與列強利益均沾,定約問題一時沒有進展。1871年7月,中日雙方最終在天津籤署了《天津修好條規》(18條)和《通商章程》(33條)並約定在兩年後換約。
  •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三巨頭出賣中國眾所周知,在二戰的這段歷史中,中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拖住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這才使得美國在後期的對日戰爭中佔據主動。
  • 開羅會議中,為何他一概拒絕了羅斯福歸還越南和琉球的提議?
    1942年,日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戰敗,此後日本便只是在做困獸之鬥,於是在1943年6月,羅斯福決定邀請蔣介石、史達林、羅斯福進行一個四方會談。對此蔣介石高興之餘又有些擔憂,他擔心自己此時離開會不會導致國內局勢發生變化,並且蘇聯和日本之間曖昧不清,如果此時自己和史達林會晤,會不會讓國人誤認為自己抗戰不積極。
  • 曾是我國藩屬,日本是如何吞併琉球的?
    琉球遺蹟——首裡城,在熊熊大火中毀於一旦1609年,當時還是明萬曆三十七年,琉球遭到日本鹿兒島的薩摩藩入侵,戰敗的琉球王國被迫也向薩摩藩進貢,並一直持續到江戶幕府。1871年的日本剛剛經歷明治維新沒幾年,國內政局不穩,日本隨即通過戰事轉移國內內政問題,於是同年宣布在全國展開「廢藩設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
  • 此群島本屬中國,日本提出平分,被中國拒絕,後變成日本的一個縣
    1875年,日本派兵進犯琉球群島,要求琉球王國停止向清朝朝貢,並停用清朝年號,琉球王室派遣使者來中國求援,希望清政府能夠派兵驅逐日本人,但是由於李鴻章不願意因琉球問題而與日本人發生直接的衝突,琉球使臣的求援並未獲得清政府的同意。
  • 一文讀懂百年琉球史:為何琉球全部歸了日本? | 短史記
    「兩屬時代」期間,日本多次要求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均被琉球以中琉關係乃「父子之道、君臣之義」為由拒絕——「父子之道」這種措辭未必出於真心,因為其目的在於以中國制約薩摩,但也可見較之日琉關係,中琉關係更受琉球王室認可。
  • 港媒:琉球貴族曾向李鴻章死諫拒被日吞併
    日遇強硬反制表露退意眾所周知,早在1880年,清朝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曾因琉球問題發生爭執,經雙方協議同意將琉球南部歸中國,中、北部歸日本,訂立了琉球處理的分島改約協議,後因琉球朝野上下強烈反對歸屬日本,其中琉球貴族林世功前往天津謁見李鴻章請願,最後以切腹自殺的方式死諫,迫使李鴻章擱置與日方互換分島改約協議。
  • 羅斯福主動提出將琉球群島交給中國,蔣介石為何兩次拒絕接收
    其中涉及中國政治方面的方案包括:戰後將東北、臺灣及澎湖列島交還中國,並無償接收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等。蔣介石對這個方案甚為滿意。11月18日上午,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以及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美國在華軍事將領史迪威和陳納德等20餘人,從重慶白市驛軍用機場分乘兩架飛機飛往埃及。
  • 晚清時期,日本如何吞併琉球群島?
    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前,日韓關係在日本方面,由幕府主持,由對馬島之諸侯執行。維新以後,大權歸日皇,所以日、韓的交涉也改由日本中央政府主持。大院君厭惡日本的維新,因而拒絕與新的日本往來。日本國內的舊諸侯武士們提出"徵韓"。這種徵韓運動,除了高麗不與日本往來外,還有三個蠢蠢欲動的擴張動機:一、日本不向海外發展不能圖強。二、日本不先下手,西洋各國,尤其是俄國,恐怕要下手。三、徵韓能為一般不得志的武士謀出路。
  • 琉球王國消亡史
    翌年,日本開始對外宣稱琉球是日本的領土,設置琉球藩,任命琉球末代國王尚泰為藩主,正式侵佔琉球。 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要求尚泰王斷絕與清朝的外交關係,使用日本年號,將琉球完全納入日本版圖。第二年,琉球兩次派遣使者赴東京,請求日本同意和清朝保持外交關係,被日本斷然拒絕。同年,琉球國官方史書《中山世譜》、《球陽》的編撰被迫停止。
  • 李鴻章的日本觀
    臺灣學者蔡東傑也具體探討了李鴻章「務實性的外交策略」,他認為:「即使李鴻章缺乏具遠見的外交理念,其務實而較具理性的思考模式,以及『能得一分,便是一分』的談判概念,仍是延續清廷命脈的最主要原因所在。」 中國大陸學者過去大都把李鴻章看成是大賣國賊,其外交路線是投降主義。如王芸生認為「李鴻章式外交」實際上就是「投降主義」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