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生鮮市場開始,中老年為何「拋棄」菜場轉入社區生鮮店?

2020-12-23 澎湃新聞

作者 l 黃小米 編輯 l Mico

前言:

疫情讓生鮮品牌們迎來了大量中老年消費者。

在各生鮮電商平臺,用戶數規模和日活躍用戶數持續走高。這其中,中老年用戶在疫情期間成倍數增長。

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阿里本地生活上60後用戶線上買菜的訂單量翻了四倍,每日優鮮40歲以上的用戶增加了237%,餓了麼平臺的外賣生鮮板塊50歲以上的用戶環比增長了2.3倍。

從2018年開始,資本開始「追逐」社區生鮮店。這兩年來,「風口」漸起。

永輝超市、阿里、京東、蘇寧等巨頭相繼入局,地方性品牌也逐步發展壯大,社區生鮮店形成了以網際網路品牌化連鎖店為主、地方性品牌店為輔的產業格局。

兩年過去了,尤其經歷疫情,社區生鮮又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2020年全年,美團、餓了麼、滴滴、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相繼進場,布局社區生鮮店。

生鮮產品作為日常生活的剛需,消費頻次高。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已達數萬億元。

社區生鮮店離用戶近,一旦與用戶建立深度信任,產生高強度的粘性關係,不僅能帶來高復購率,還能順勢入駐很多消費頻次高、毛利率高的日用百貨品。

換句話說,拿下社區生鮮店就等於進入了用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給自己的品牌在用戶家門口建立了一個線下流量入口。

這將會是一場激烈的持久戰。

在持續一周對社區生鮮店的實地調研中,AgeClub發現,店內越來越多中老年在光顧,他們經驗豐富,重視產品品質、服務和體驗。

哪些原因促使這部分中老年拋棄菜市場,投入社區生鮮店的懷抱?社區生鮮店又該如何抓住中老年這一大主力群體? 

中老年人為什麼拋棄菜市場,選擇社區生鮮店?

疫情之後,武漢市中南路街道附近某小區新開了3家社區生鮮店,包括網際網路生鮮巨頭百果園,武漢本地化生鮮品牌惠宜生鮮超市、集好農家生鮮等。

根據AgeClub的觀察,這些社區生鮮店的面積主要在40-80平米,每家店鋪的工作人員大約有1-2人,商品結構主要包括「水果」、「水果+蔬菜」、「蔬菜+鮮肉」、「水果+蔬菜+鮮肉」等,幾乎囊括了目前社區生鮮店所有的商品種類。

AgeClub對在店內消費的中老年人進行了隨機採訪,總結出他們選擇社區店消費的四類原因。

1.被疫情「逼」上網際網路,接觸生鮮品牌

張大媽從前習慣去一公裡之外的菜市場裡購買生鮮產品。

疫情之後,她改變了這個習慣,開在社區周邊的生鮮店成為她買菜的新渠道。

「因為疫情,在家待了三個月出不了門,買菜都是我女兒教我在網上訂的,那時候認識了很多專門賣水果蔬菜的平臺,他們送上門的東西也都很不錯。疫情結束之後,對線上生鮮平臺的信任感,延續到了開在小區附近的社區生鮮店。」

其實,像張大媽這樣被疫情倒逼上網際網路,接觸網際網路生鮮品牌的中老年不在少數。

疫情把他們從傳統菜市場、農貿市場裡拉出來,讓他們認識了線上的生鮮電商平臺;家裡的年輕人把自己對生鮮電商平臺的看法和選擇灌輸給他們,讓他們有了一定的品牌敏感度。

內外因「合力」之下,中老年與線上生鮮平臺建立了聯繫,加強了信任關係。

疫情之後,中老年就把這種信任關係從線上帶到線下,開始頻繁出入周邊那些網際網路品牌開設的社區生鮮店。

2.舒適的購物體驗

與張大媽不一樣,王大爺在疫情之前就是社區生鮮店的常客了。

王大爺70多歲。在日常生活中,老伴兒負責做飯,他負責買菜。自從小區裡開了生鮮店,他就很少去菜市場或者大型商超裡買菜了。

除了距離近、颳風下雨時更方便之外,更重要的是,社區周邊的生鮮店能提供更為舒適的購物體驗。

無論是超市還是菜市場面積都很大,商品多而繁雜。老年人正在經歷視力衰退、體力衰退等多種生理衰退期,如果逛大型超市,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待購買的商品。

「菜市場還好點兒,都是小攤主,溝通起來也方便。一些大超市裡菜品多、人也多,有時候拿不到放在高處的商品,有時候看不清楚價碼,找人來問問都很不容易。」

「尤其是超市裡結帳要排隊,等的時間久了腿酸,也沒有休息的地方」。

3.高性價比的「價值感」

中老年依然大多屬於價格敏感型,更看重性價比。

在價格方面,張大媽告訴AgeClub,「社區生鮮店裡賣的東西,看似比較貴,實則是比較划算的。」

在菜市場裡賣菜的小商小販,同一種商品有時候一家一個價,有時計量不正規、比如在秤上做手腳。其實,菜市場裡的商品只是看起來便宜,付出的價錢和實際獲得的價值其實是不匹配的。

而大型商超雖都是明碼標價,也很少出現計量不正規的情況,但是,他們的生鮮多以冰凍食品為主,菜品也不是很新鮮,質量不高。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距離近、店面小、菜品新鮮豐富、價碼統一的社區生鮮店能給中老年人們提供更加舒適、高效、便捷的購物體驗,相比於菜市場和大型商超,均更有競爭力。

4.延伸服務中建立的信任

社區生鮮店能吸引王大爺成為常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和這家店的老闆很熟。

王大爺和店老闆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了。王大爺的電動車經常停在他店鋪門口,請他代為看管;有新鮮蔬菜、水果到貨,老闆都會第一時間通知王大爺,需要就預留,然後專門等王大爺過來拿;一些菜品會酌情打折贈送,王大爺不方便出門的時候,還會送貨上門。

根據AgeClub對附近幾家社區生鮮店的調查,這種「人情買賣」「延伸服務」並非個例。

很多生鮮店會基於原有業務開闢出延伸服務,比如,幫忙收個快遞、看個寵物,甚至幫忙照看下孩子等,甚至還會在門口擺放搖搖車提供給小朋友玩,以此帶來中老年客源。

我們經常說,做中老年人的生意,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感,增加粘性。

社區生鮮店就開在小區周邊,擁有固定客源,還能深入到中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相比於商超和菜市場,社區生鮮店運營成本低,擁有與中老年建立信任感的先天優勢。

綜上所述,社區生鮮店不僅可以解決中老年人群的日常生鮮消費需求,提供更加舒適的購物體驗、更有品質保證的商品,還可以順帶滿足中老年人群的部分社交需求,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小小便利。而這些,正是他們看重的。

從用戶需求來講,社區生鮮店在中老年群體中有很大發展潛力。

錢大媽/幸福合作社,社區生鮮店在中老年市場模式不斷創新

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5億。

在這2.5億人中,90%的老人都處於居家養老的狀態,如果把年齡下放到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個數字會更大。

這是一個近5000億的市場規模,包括生鮮產品在內的日常消費品就能佔到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個掘金機會吸引了無數的創業者,也讓網際網路巨頭們都紛紛試水。但總體來講,到目前為止,中老年人群體還沒有被社區生鮮店細分出來運營。

可即便如此,AgeClub還是在現有的社區生鮮店的模式中,發現了他們運營中老年用戶的一些方式。除了前文提到的開闢延伸服務之外,還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趨勢。

1、以錢大媽為代表的分時運營模式

錢大媽誕生於2012年,是以豬肉為核心品類開始連鎖複製的,隨後擴充了蔬菜的品類。

與其他生鮮門店不同的是,錢大媽以「不賣隔夜肉」為經營理念,所有門店每天晚上七點開始打折,每隔半小時降一折,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半免費派送。

這種看似簡單的打折方式,卻把消費人群做了細緻區分:

上午,豬都是剛宰殺的,很新鮮,吸引搶鮮人群;

下午,工作人員會把上午散賣的豬肉加工分割,打包處理,針對的是追求方便、不願在準備晚餐上花很多時間的上班族;

晚上,豬肉開始打折,引來空閒時間多、對價格敏感的中老年人群。

錢大媽抓住中老年特性分時運營。不僅分流了客戶群體,緩解高峰時期的門店壓力,而且,這種方式能最大限度消化每日庫存。

截至2020年7月,錢大媽門店數量已超過2000家,預計今年年底銷售額可達120億。

其實,菜品分時打折的運營方式並非錢大媽首創。

很多大型商超為了降低生鮮產品的損失率,都會採取類似打折模式。

但錢大媽將分時運營的方式體系化、規模化、連鎖化的運營開來,甚至成為品牌自身的一個明確標籤,為社區生鮮店提供一個可借鑑案例。

2、月銷40-50萬,幸福合作社的「溫度」引流模型

幸福合作社創辦於2020年,以社區生鮮店為流量入口,通過俱樂部的活動與中老年用戶建立強信任關係,提供產品和服務。

目前他們僅開設一家門店,輻射深圳一個約5000多戶的小區,月銷售額已達到40-50萬元。每天的客單量在500-800之間,會員數量超過2800位。

中老年其實是更相信線下實際接觸到的品牌的,通過社區生鮮店給中老年人群提供服務、建立信任關係,這樣獲得的流量比其他渠道的更具粘性,變現率也更高。

幸福合作社以引流為目的,運營模式與其他社區生鮮店有很大不同。

他們特別強調服務屬性。比如,主動幫顧客拔掉爛掉的菜葉子,替換壞掉的水果,不僅要保證生鮮產品的質量,還會在服務中植入情感,教客戶如何在做菜的過程中提高菜品的營養價值。

他們還打通了騰訊雲體系,根據客戶每個月的生鮮消費情況,判斷他們家庭的營養搭配是否合理,給客戶提供良好建議。

據了解,在今年一場推廣旅遊、大健康產品的活動中,幸福合作社達成了60多萬元的成交額。未來,他們會減輕前端引流的資產,和很多社區生鮮店合作,輸入服務體系,持續運營社區生鮮店的引流模型。

這種基於社區生鮮的前端引流、後端轉化企業模式,也為中老年賽道從業者提供了一種參考思路。

3. 鮮生友請——針對中老年的投資加盟「暴雷」

儘管社區生鮮店搶佔中老年消費者的號角才剛吹響,在戰爭中死亡的「炮灰」已然令人警覺。

在行業發展初期,有好的案例值得學習借鑑,也同樣有不成功的案例令人深思。

去年,杭州知名生鮮品牌「鮮生友請」的管理層因涉嫌合同詐騙、欺詐消費者財物被警方逮捕。

「鮮生友請」創辦於2017年,兩年之內快速擴張,高峰時期擁有130家門店,估值高達10億元,甚至將想要投資入股的永輝超市都拒之門外。

其號稱是國內最便宜的生鮮店,供應商透露,某些菜品的零售價甚至比進貨價還要低。這或許為其最終走向埋下伏筆。

據公開報導,鮮生友請大肆擴張、擁有一定影響力後,為退休的中老年人群推出了一套「投資加盟」的邏輯:

邀請中老年「組團」成為投資人,滿200萬即可得到一個門店49%的股權。中老年「投資人」可以當甩手掌柜,日常管理及另外51%的股權歸鮮生友請所有。

中老年退休之後想繼續尋求價值感,能當「老闆」、「投資人」對部分中老年人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鮮生友請憑藉這種模式、和對這種心理需求的把握,很快吸金數億。

這原本是一套與消費者共同運營門店的企業模型,但由於鮮生友請集資面太廣,門店經營管理不善,最終大面積虧損;也因缺乏對中老年「投資者」的服務與運營,其管理層私下轉移資產,導致創始人入獄、消費者被騙。

這場風暴中,沒有一個贏家。

結語:

大廠不斷入局、中老年用戶大舉進入,社區生鮮店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亦存在很多難點。

但不管如何,創業者運營中老年人群的核心不論何時都不能變——以人為本,重視服務,建立信任感。

AgeClub結合社區生鮮店的特點與中老年人群的特點,總結以下兩種企業運營的模型:

1.主打供應鏈、大數據技術服務

所有賣貨的生意,留存消費者最根本的前提是打造高質量產品。

生鮮產品保存時間短、損耗率高,要保證生鮮產品的質量,首先要保證有一個很好的產品供應鏈。

如何打造優質的供應鏈,是這個細分產業的創業者們最關注和最頭疼的問題,在供應鏈環節付出的成本甚至可以成為生鮮品牌盈利的關鍵。

例如每日優鮮憑藉首創的前置倉模式突出重圍,京東生鮮以冷鏈運輸系統強勢出圈。

但即便如此,也沒有巨頭能壟斷生鮮產業全部的供應鏈,這個產業的最上遊太過分散,生鮮產品的供應鏈沒有標準化。

所以,新入局的公司依然有很大機會。

除了強力打造供應鏈優勢,還可以像幸福合作社一樣建立大數據體系。

社區生鮮店所輻射的範圍、覆蓋的客源都是固定的。

建立大數據體系,分析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不同產品的銷售情況,可以實現從市場需求入手,反向優化供應鏈,確立最佳的產品結構,減少產品損耗。

也可以把大數據體系建立在消費群體的潛在需求上。

大部分負責買菜的中老年人也要負責做飯,負責一個家庭的營養,他們閒暇時間很多,也渴望社交,更渴望就自己所做的事情與別人傾訴、交流。

建立大數據體系分析她們買菜的種類,再聘請營養師之類的角色與她們交流每種食物的營養含量,或者介紹推薦做菜的方法等,無形之中建立起更深層、更有粘度的信任關係。

2.主打生活延伸服務型

社區生鮮店對中老年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距離近、面積小、找菜方便,還可以有其他生活延伸方面的服務。

但是就目前的社區生鮮店來看,AgeClub認為,針對中老年用戶的優勢還有很多進一步發揮的空間。

據AgeClub調查,社區生鮮店目前大部分幫收快遞、幫看寵物、甚至幫看小孩、產品預訂、送貨上門等生活延伸服務都還只是基於門店老闆與消費者的私交,並沒有開闢出專門的板塊服務客戶。

而中老年人群恰恰是最吃生活延伸服務這一套的。

這既能滿足他們對生鮮產品的剛需,還能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也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享受看似「佔了便宜」的服務。

基於此,社區生鮮店對中老年人群可以打造生活延伸服務型板塊,在合理規劃商品、升級店鋪「硬體」的基礎上,開闢簡單的服務板塊,體系化運營,與中老年人群建立良好的鄰裡關係,提供有溫度的增值服務。

相關焦點

  • 萬億生鮮市場引美團、滴滴、拼多多入局,中老年為何「拋棄」菜場...
    這其中,中老年用戶在疫情期間成倍數增長。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阿里本地生活上60後用戶線上買菜的訂單量翻了四倍,每日優鮮40歲以上的用戶增加了237%,餓了麼平臺的外賣生鮮板塊50歲以上的用戶環比增長了2.3倍。從2018年開始,資本開始「追逐」社區生鮮店。這兩年來,「風口」漸起。
  • 億菜場讓生鮮速達千萬家
    作為一種服務民生的「生鮮零售」新業態,億菜場將傳統菜市場從線下搬到線上,所有線上菜場的商品都是線下商鋪實際具有的,充分滿足了社區居民對生鮮商品的品質、新鮮度、購買便利性等消費需求,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買遍天下菜。雖然名為「買菜」,但實際上,消費者可以在億菜場上面找到包括蔬菜、海鮮、禽蛋、水果、乳製品、速凍食品、休閒零食和糧油調味品等眾多品類。
  • 貴陽社區生鮮菜場被網際網路大鱷搶佔,線上線下買菜你咋選?
    如今,社區菜場生鮮團購已成為不少市民買菜的新方式,在其背後,各個網際網路電商企業也紛紛出動,以注資或入股的方式搶佔各個社區生鮮菜場。然而,另一邊,線下實體超市同樣也在不斷推出便民的優選服務和優惠的購物價格,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買菜環節,市民有了種類繁多的選擇。
  • 全國網際網路大鱷搶佔貴陽社區生鮮菜場,線上or線下買菜,你咋選?
    如今,社區菜場生鮮團購已成為不少市民買菜的新方式,在其背後,各個網際網路電商企業也紛紛出動,以注資或入股的方式搶佔各個社區生鮮菜場。然而,另一邊,線下實體超市同樣也在不斷推出便民的優選服務和優惠的購物價格,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買菜環節,市民有了種類繁多的選擇。
  • 從無印良品開始賣菜說起,生鮮店到底要怎麼開?
    生鮮是一個擁有超萬億市場體量的行業。高頻、剛需、短半徑的屬性決定生鮮商品的剛需性,並且未來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巨大的誘惑,吸引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淘金者,也有一批又一批掉隊者慘遭淘汰。前不久,生鮮電商的「鼻祖級人物」易果生鮮就正式出局。
  • 社區生鮮團購該降溫了嗎?
    唯一要思考的是,這些平臺是不是惡意通過低價,來擾亂正常的市場經營。二、社區生鮮團購不是唯一選擇社區生鮮團購、個人團購、社區生鮮小店、社區路邊攤、菜場小販、大型商超賣場,這是我們目前接觸到的六種生鮮業態。儘管現在社區生鮮團購如火如荼,但並不代表它的發展讓其他業務沒有生存的空間。
  • 社區生鮮便利|社區生鮮店的盈利模式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蔬菜協會發布的2018年社區生鮮報告中,預言社區生鮮便利店或將成為線下生鮮渠道「第三極」。的確,現在走出家門百米內也能碰上好幾家社區生鮮店。拿著手機看看新聞,總會看到某個生鮮企業獲得一些行業巨頭多少XX億的融資,成功布局社區生鮮便利店。
  • 社區生鮮巨頭錢大媽入駐鄭州,細數曾與國際鄭錯過的生鮮店
    11月28日,錢大媽入駐鄭州的首個社區生鮮店開門迎客,首店定在鄭州遠大理想城,在前期接龍預售和現場優惠促銷的加持下,一天時間賣出了70頭豬和30隻羊,排隊結帳的人排成了長龍。發跡於廣州的錢大媽,如今用「社區加盟制」的商業模式,在全國開了近3000家門店,但為何將其在北方地區的首店開在鄭州?和往日曾在鄭州風靡一時卻最終落敗的社區生鮮店相比,它有何不同?
  • 社區生鮮的三點變化
    主要包括三點:一是門頭寫著「不賣隔夜肉」,經常跑菜場的人,有個痛點,時不時會買到不太新鮮的隔夜肉。個體攤主唯利是圖的劣根性在菜場並不少見。二是門口玻璃櫥窗貼著打折告示,從晚上7點開始打折,每過半點下降一折,直到11點半免費派送。有些菜店雖然也有打折,但最多到4折,而且沒有免費派送。錢大媽售賣商品的價格也很親民。
  • 網上買生鮮雖然紅火 但居民離不開社區菜店
    仔細觀察,原來這家店鋪的大門口貼著一張告示:從晚上7點開始,店內的生鮮商品9折出售;7點半開始八折,八點鐘開始七折……以此類推,直到晚上11點半後免費派送。走進這家生鮮店,靠門口的貨架上擺放著各類蔬菜,裡面的貨架擺放著雞蛋、牛奶以及肉類食品,品相較好的水果和蔬菜禮盒則放在店內中間的貨架上。
  • 哪有橫空出世「物美價廉」的生鮮超市?
    不禁聯想到所在社區附近那家新張生鮮超市轟動一時的故事。再次確認,商業從來沒有那麼簡單,而商品便宜和折扣對普通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可小覷。  事情是這樣的。第一,真正橫空出世的物美價廉的超市或任何零售商業幾乎就不存在,這家從未聽說的似乎單店的生鮮超市亦難例外,憑什麼有超市和菜場的雙份好處。第二,離家5分鐘徒步路程往東有一家聯華社區超市,10分鐘徒步路程朝南有一家菜場,為何捨近求遠。
  • 生鮮收銀軟體|新手如何開好一家社區生鮮店?
    當下的零售市場,似乎大家茶餘飯後都在談論生鮮行業,從同業到資本。生鮮零售巨大的潛在市場成為了眾多人眼中的「獵物」,各類全新經營思維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目前社區生鮮是當下比較「火熱」的「明星」生鮮零售業態模式,不少人躍躍欲試,那麼對於出入生鮮行業的新手來說如何開好一家社區生鮮店呢?
  • 生鮮電商的下半場:社區團購,壁壘已成風口不在
    2020即將結束,網際網路超級巨頭市值排名出爐,騰訊4.9萬億排名第一,阿里4.7萬億,美團1.6萬億增速飛快,緊隨其後的是拼多多約1.4萬億,京東約0.9萬億,頭條約0.7萬億……中國正處於大巨頭時代,補貼燒不完的錢、完善的供應鏈、壓倒性的技術實力
  • 50米5家店,社區生鮮戰「近身肉搏」 聲音:顧客忠誠度低,供應鏈將成...
    生活節奏的加快,社區生鮮店也越來越多。隨著網際網路與傳統零售行業的相互影響與滲透的加深,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不斷細分,快速發展。社區生鮮店,會成為下一個競爭紅海嗎?有兩家門店已開始將低價爆款單品堆放在店門外,吸引顧客。如,福貓超市的特價白絲瓜,僅售1.88元一斤,吸引了消費者挑選。記者走訪發現,和萬科城、英祥春天等樓盤所屬的雙河社區一樣,居民相對集中的社區,社區生鮮店的身影並不鮮見。在湘江世紀城鳳亭路口附近,十字路口內同樣集中開出了多家生鮮門店。而這些門店最大的特點,便是靠近消費者,往往距離小區出入口最遠不超過1公裡。
  • 生鮮平臺:菜市場取代者?
    起起落落間,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又讓生鮮電商平臺交易數量明顯增長,加速了行業滲透的進程。艾媒諮詢2020年1月發布的《2019年中國社區生鮮行業市場運行監測報告》顯示,2013-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2.04萬億元,同比增長6.8%。
  • 誼品生鮮今年計劃開800家店 生鮮界的拼多多開始「捨命狂奔」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張濤 文/圖)近日,誼品生鮮對外宣布,已經獲得25億元的C輪融資。作為社區生鮮零售市場的黑馬,誼品生鮮近年來受到了資本的青睞,短短兩年已獲得47.4億元的融資。去年拿到B輪融資後,誼品生鮮也開始進入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但發展速度並不快,而且這些門店主要集中在房租較為便宜的城鄉結合部或離核心商圈較遠的居民社區。以北京為例,目前誼品生鮮的八家門店都位於遠離市中心的社區,其中有三家在房山區。供應鏈管理和門店運營是誼品生鮮的長項。
  • 生鮮電商的市場分析報告
    現階段,生鮮電商仍處於模式探索和發展期,尚未出現成熟的盈利模式,隨著前置倉模式的持續火熱,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社區拼團等新模式入局,生鮮市場的新一輪混戰已然開始。2.1.2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融資情況
  • 社區生鮮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圍繞數萬億元的社區生鮮銷售市場,傳統的農貿市場、生鮮超市、生鮮電商及後起的社區生鮮小店等四股力量正呈群雄對陣之勢,必定導致銷售市場的深度洗牌與再次裂變。 除此之外,將來社區生鮮銷售市場已顯現出主體架構非均衡再組合、供給端O2O將變成普遍王道、網上策應增加門店坪效、要素配置向供應鏈上遊移動、區域龍頭漸次崛起、中小城市蓄勢爆發、商業盲區獲得全方位覆蓋、情景體驗與精確定製盛行、品牌延伸多向發力、資產布局快馬加鞭等鮮明的發展趨向。
  • 大潤發開小門店 社區生鮮激戰正酣
    這類門店的生鮮佔比在60%以上,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過萬億的生鮮市場一直吸引著零售巨頭入場,永輝、沃爾瑪、國美、生鮮傳奇等玩家相繼入場。有分析認為,社區逐漸成為最主要的生活單元,尤其是在疫情過後,社區生鮮將快速發展,而目前正是爭相布子的激戰期。
  • 生鮮電商平臺「我廚」暫停服務 賣菜這件小事,為何這麼難?
    生鮮電商屢戰屢敗:買菜這件小事,為何這麼難?最近一段時間,生鮮電商市場「開開關關」好熱鬧。11月底,誕生於安徽的生鮮電商「呆蘿蔔」因資金鍊斷裂、拖欠供應商貨款,陷入關店風波,位於合肥、南京、蕪湖、馬鞍山等多座城市的千餘家門店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