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區菜場生鮮團購已成為不少市民買菜的新方式,在其背後,各個網際網路電商企業也紛紛出動,以注資或入股的方式搶佔各個社區生鮮菜場。然而,另一邊,線下實體超市同樣也在不斷推出便民的優選服務和優惠的購物價格,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買菜環節,市民有了種類繁多的選擇。
各大網際網路大鱷搶佔菜場11月最後一天,阿里巴巴集團集合六路資本,以兩億美元重倉菜場團購平臺十薈團。而就在今年6月,滴滴也推出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創始人程維公開宣布:「橙心優選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第一名!」。緊接著,7月7日,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大舉開進菜市場;8月,拼多多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9月,阿里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加入社區團購;10月,今日頭條上線「今日優選」,成立電商一級部門。
一時間,集結了人間最真實煙火味的菜市場成為各大網際網路電商巨頭紛紛搶佔的兵爭之地。為了迅速佔領市場,各大電商巨頭在前期紛紛投入十億、百億,甚至更多的補貼。
手機買菜已成新時尚最近,對家住在觀山湖區中天帝景傳說小區的孫女士來說,每天拿出手機打開拼多多,並在其平臺上的「多多買菜」欄目裡選購上架的各類蔬菜,成了她每天必做的功課。新鮮、普遍低於超市或菜場的以及每日都會更新的特價菜,是吸引孫女士在這個平臺買菜的主要原因。「我之前一直都是在小區的幾家菜場買菜,每次買之前都習慣先各家轉轉比對下價格,看誰家的更合理便宜再決定購買,但是這種方式很費時費力;後來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鄰居告訴我可以在拼多多上的多多買菜上來選購蔬菜,不僅新鮮還很便宜,每天都有特價菜,直接手機下單,有時候還能有滿減活動,接下來就只需要到小區的菜鳥驛站拿菜就可以了,我買了好幾次,質量都很好,後來就迷上了這種買菜方式。「孫女士對記者說道。
無獨有偶,在市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王小姐同樣也是電商生鮮平臺上的簇擁者。才參加工作三年多的她一直以來都有網購的習慣,但她更喜歡使用美團的「美團優選」來選購生鮮。「有時候經常加班,回到家都七八點了,又不想草草用外賣解決,正好可以提前提前一天在平臺上選好菜品下好單,回家時就順道拿著就走了,節省了再去超市或菜場買菜的時間,而且提前一天下單還可以經常遇到很多搞活動的特價新鮮菜,感覺又方便又划算!」王小姐提到。採訪中,橙心優選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今年九月份開始,線上客戶正在穩定的增加。客戶會提前一天在平臺下單,工作人員接單後進行配單,凌晨開始對菜品進行分揀和包裝,通常第二日中午以前就會將客戶下單的訂單產品送到。
記者了解到,此前人們對口碑餓了麼、美團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訂外賣上。但現在,這幾個APP不僅僅可以訂外賣,還可以買菜。此外,打開拼多多、京東等電商APP,同樣也能夠訂購蔬菜、水果、生鮮、肉禽等物品。這些電商平臺無一例外的都有特價產品和運費補貼。例如12月10日橙心優選就推出了0.99元一斤的土豆,京東一小時到家在售1.9元1.5公斤的大白菜等。中老年人是超市、菜場等實體採購的主力軍據了解,生鮮線上用戶是生活忙碌的年輕人,平均年齡為25——35歲,平均每次要購買2——3天的菜量,如今,隨著智慧型手機和行動支付方式的普及,中老年群體正逐漸突破硬體和能力的「壁壘」,但是這一年齡段的用戶還是會更多的選擇在實體超市進行採購。「一直以來我都是選擇在超市購物和買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看得到、摸得著,買菜圖的就是放心。」家住大營坡的郭女士,今年69歲,她告訴記者,自己買菜都會選擇在超市或者菜場。「女兒喜歡在網上購物,現在有時候也會在網上買菜,儘管送來的菜品質都不錯,但是對於我這樣的老年人來說,一來不太懂操作,二來還是會有點不放心。」
記者走訪了沃爾瑪、合力超市、北京華聯等超市,發現隨著馬上就要來臨的線上「雙十二」購物節,這些實體超市也紛紛推出了優惠力度很大的活動。
合力超市從12月9日——13日按照商品種類進行折扣活動,其中床上用品4.9起,豆奶、蜂蜜、麥片、文具、拖鞋、襪子等5.9折起,醬油、炒菜調料、奶粉麵粉、糖果等6.9折。沃爾瑪進行的雙十二年末福利節,指定日用品、乳品滿99減40,母嬰用品最高減230,糧油等產品滿100減10等活動。
「我們會根據不同的節假日來制定相應的活動,不久前的周年慶優惠活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合力超市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他們的營銷手段是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不僅和京東到家合作,還在微信上開通了電子商城,市民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網絡下單。針對喜歡實體店購物的客戶,他們也同樣會享受線下的優惠活動。專家:社區生鮮電商爆發蘊含市場的真實需求那麼,面對不斷發展壯大的電商生鮮菜場,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貴州師範大學金融學副教授杜欣欣。杜教授認為,今年開年的這場新冠疫情註定要改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區生鮮作為傳統行業,由於具有龐大的客戶群體,易於產生流量效應,一直是網際網路巨頭從未放棄的市場,而新冠疫情則加速了社區生鮮與網際網路的融合發展。」
採訪中她對記者介紹說道:社區生鮮電商的爆發除了疫情因素之外,實際上也蘊含著市場的真實需求。不僅菜市場到家門口的最後一公裡是社區生鮮需求中的痛點,而且傳統菜市場的營業時間與年輕人的工作時間重合,挎著菜籃子買菜對很多996、007的打工人而言是一種時間上的奢侈。社區生鮮電商以此為著力點,瞄準這一個剛需的藍海可以說是新的風口。 雖然她十分看好電商發展社區生鮮的前景,採訪中她也提到需要注意的幾大問題。「對於電商企業而言,首先生鮮不同於其他商品,運輸儲存都有更高的要求;其次生鮮如何保證質量的標準也是一大考驗;再次生鮮行業屬於標準的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特徵是進入門檻低,競爭者眾多,獲取超額利潤很難。這也就意味著網際網路巨頭們資本開道培養用戶習慣之後,實現盈利並非易事。
對於社區生鮮電商的消費者而言,一方面大家可以積極擁抱新生事物,享受各大電商補貼後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平臺借社區生鮮電商之名,行非法金融活動之實。對於涉及到充值、佣金、分紅等的社區生鮮平臺提高警惕。對於傳統的生鮮銷售者而言也不妨要思考一下如何在到新一輪行業洗牌中找到新的定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迪 劉小鈺 廖秋
編輯 陳茜茜
編審 閔捷 鍾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