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買菜,會擠垮菜市場嗎?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最近,一篇名為《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作者在文中詳細描述了自己體驗「社區團購」商業模式的經歷,對於網際網路巨頭瘋狂補貼、與普通賣菜商販爭利的行為表示不滿。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巨頭瞄上了正處在風口上的「網際網路買菜」。這一新興模式,大大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不過,它也引發了網友對菜市場小商販們的擔憂。

「網上買菜」會擠垮菜市場嗎?相比於線上選菜,菜市場有哪些優勢?平臺補貼為什麼不是長久之計?菜市場的存在對一個城市意味著什麼?

「羊毛」 能薅多久?

足不出戶,送菜上門、下載app送現金補貼、免費送菜……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現金砸向消費者,把消費者砸得暈頭轉向,把小菜販砸得雲裡霧裡。可這樣的套路能持續多久呢?

可以說,「燒錢」補貼用戶是網際網路巨頭進入新興市場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超大補貼力度迅速吸引大量消費者,進而在行業內實現壟斷。無論是之前的網約車、共享單車和充電寶,還是如今的生鮮配送、社區電商,其實都是如此。

早年間,網絡外賣平臺餓了麼和美團,為了培育、搶佔市場,一邊一單單補貼展開競爭、一邊一輪輪融資燒錢。這種情況上演最激烈的時候,曾有用戶一頓大餐只花了幾塊錢。戰況之慘烈,讓當年融資超過10億美元的餓了麼和融資超過20億美元的美團都苦苦不堪支撐。2015年底,兩大外賣平臺格局基本已定後,筋疲力盡的雙方才逐漸減小補貼。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如今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未來網絡生鮮市場格局趨於穩定之後,消費者還能薅多久的「羊毛」?網際網路行業天生就具有壟斷性,巨頭們在培育了市場,分割了市場之後,當前消費者所享受的這些補貼可能將不復存在。

▲某生鮮平臺用戶訂單截圖。

所以說,「燒錢」培養、搶佔市場,只是一時之計,而非長久之策。對消費者而言,在沒有「羊毛」可薅後,用什麼方式和渠道買菜,也會逐漸恢復多樣化。

菜市場的優勢,網際網路做得到嗎?

出門去菜市場現場挑,還是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動動手指選?今年受疫情影響,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在考慮後者。難道,未來菜市場的生存空間將會被不可逆轉地擠佔嗎?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菜市場的獨特魅力,網際網路是「復刻」不來的。

從體驗上來講,與在小商販處買菜相比,「雲買菜」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無法帶來「可觸可感」的體驗。

對比一下感受會更直觀。比如在網際網路公司早已攻城略地的出行服務領域,無論傳統打的還是網際網路叫車,用戶關心更多的還是能否「到達目的地」,而對路上的行程不那麼在意。

可去菜市場買菜,圖的就是能親自調動各種感官來比對、最終挑選出新鮮完整食材的這一過程,圖的是一份確定和安心。但是,平臺下單的消費者無法直觀感受食材的品質,這無疑是一種缺憾。

另外,兩者在交易邏輯上的差異,也彰顯了菜市場的不可替代性。

我們可能會遇上這樣的場景,在網上買了一個生鮮產品,到手後發現有問題,對方不太會願意上門換貨,因為來拿一趟的成本比產品本身的價格高得多。最後商家往往會退款。但我們要的是產品,拿著退款有什麼用呢?再說,中間折損的時間成本又怎麼衡量?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新興技術,網際網路的確起到了信息中介的作用,把相隔萬裡的需求和供給瞬間撮合在了一起。但同時,這也使得網際網路巨頭構築起了一個強勢的供應商。消費者在它的面前,議價能力將大大降低。

這時,菜市場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根本上講,菜市場比平臺更依賴社區、回頭客等構成的熟人社會。在一個熟人社會中,消費者能夠更從容地和菜市場商販「討價還價」,商販也能準確了解消費者的意願並作出調整。這能構建起網際網路無法帶來的良性互動。

菜市場對城市來說,意味著什麼?

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曾經說過:沒有市場就沒有城市。可見,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市場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放到今天,我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的眼光來看菜市場這一公共區域了。我們到菜市場,也不再是滿足購買需求這麼簡單了。

和家人遛彎買菜、與熟悉的商販聊天和討價還價、菜場和小攤的人情味和煙火氣、通過商販累積起的多年的鄰裡情……對於這個籠罩著「技術至上」氛圍的社會來說,即便是一二線城市,也有大批菜市場的簇擁者獨立於網際網路的浪潮之外。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副研究員何雨認為,實體菜市場獨有的場景和空間,可以帶來更多生活氣息——消費者能夠挑選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熱情的攤販交流,與附近的鄰裡攀談,甚至是享受討價還價帶來的快感。

菜市場不僅是社交場景的重要承載地,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存在。對於消費者來說,它只是我們購物的一個選擇,但對菜市場的一些商販來說,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港灣」。

近幾年,不少地區的政府也都已經在出臺相關規定,為菜市場改造升級提供補助。2017年起,北京發改委計劃連續3年每年出資兩億元,補助商業便民服務設施建設,其中菜市場是補助的重點。這兩年,廣州也在實施菜市場升級改造工程。上海十多年前就開始整頓馬路菜場,隨著舊城改造工程的推進,新建了大批室內菜市場。

誠然,網際網路嵌入日常生活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如何讓網際網路更好便利我們生活的同時,讓菜市場在這場大潮中適應並升級?如何讓網際網路電商與小商小販在合理的市場規則下共生?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資料:

《「雲賣菜」巨頭奪走菜販生計?別把問題簡單化》,新華每日電訊,2020年12月1日

《搶走菜販生意的網際網路巨頭,讓買菜更便宜了嗎?》,看理想,2020年12月2日

《每年拿出2億 補助菜市場早餐店》,新京報,2017年5月25日

《為何菜場永不消失?》,財經無忌,2020年12月2日

《中國網際網路燒錢大戰簡史:燒了10年,燒出了什麼?》,產品遇上運營,2020年5月11日

來源:新華網思客綜合

策劃:劉娟

監製:李曉雲

編輯:馬宇聰 舒克凡

校對:郭建偉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買菜,會擠垮菜市場嗎?「羊毛」能薅多久?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巨頭瞄上了正處在風口上的「網際網路買菜」。這一新興模式,大大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不過,它也引發了網友對菜市場小商販們的擔憂。「網上買菜」會擠垮菜市場嗎?相比於線上選菜,菜市場有哪些優勢?平臺補貼為什麼不是長久之計?菜市場的存在對一個城市意味著什麼?
  • 疫情期間大家都去網際網路買菜,有網友質疑會擠垮菜市場嗎?
    疫情期間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其中唯一一個行業的復甦速度最快,那就是網際網路行業,因為不需要太多的其他成本,只需一臺電腦和辦公軟體,大家就可以正常在家辦公。所以,在疫情期間大家儘量減少出門,買菜等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基本都在網上解決,那網際網路市場會擠垮菜市場嗎?
  • 社區團購真的會擠垮菜市場和水果店嗎?
    那麼,社區團購會擠垮我們身邊的菜市場和水果店嗎?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幹擾,答案可能是:會死一大批,但不會死得那麼快。邏輯很簡單,因為團購商品的價格優勢再加上網際網路巨頭們燒錢補貼,會直接導致線下門店客流量越來越小,客戶越少,商品的周轉速度就會越慢,但同時店鋪的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是不變的,實體店將面臨巨大的威脅。
  • 您還去菜市場買菜嗎?
    您還去菜市場買菜嗎?每日優鮮、美團買菜、多多買菜、橙心優選、蘇小團……最近,網際網路巨頭緊盯居民手中「菜籃子」,或是生鮮電商,或是社區團購,五花八門的「雲買菜」服務讓消費者挑花了眼。生鮮領域曾被視作「藍海」,巨大的發展空間吸引網際網路企業「搶灘」市場。
  • 網際網路扎堆「賣菜」,這3種農業迎來發展機遇,菜市場會垮嗎?
    在買菜時候,是不是都挑大小几乎一致的瓜果蔬菜呢?產品標準化,對搬運倉儲都有好處,對價格的制定也有指導意義。放在縣域經濟的市場中考慮,訂單農業、綠色有機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標準化必然會從現在的農產品市場中乘風而起,推動農業向著現代化轉型更進一步。不過有利必然有弊,「網上買菜」會不會讓城市裡的菜市場消失?
  • 超市,菜市場,網際網路買菜總被「坑」怎麼辦?記住這6點就夠了!
    每個人在菜市場都有過被「坑」 的經歷,現在的超市,菜市場,街邊攤販,網際網路買菜五花八門的買菜方式雖然方便了大眾,但是更多的人卻覺得套路滿滿,錢包也是一陣哀嚎。我們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說說買菜的時候記住哪六點,可以為我們省下不少錢?
  • 搶走菜販生意的網際網路巨頭,讓買菜更便宜了嗎?
    他們為了追求新鮮,可以大早上就去買,一定要親手挑到自己滿意的食材,而不會信任網際網路這樣通過「別人的手」來挑選的蔬菜。蔬菜、水產這些生鮮產品,永遠面臨這個問題,當搶到這個市場以後,只要品質控制不能夠保證,消費者馬上就會離開了。並不一定說你搶佔了這個市場就一直佔了這個市場,只要有中老年人存在,菜市場的需求就會存在。
  • 在線新經濟 買菜新方式 「網際網路買菜」在平陽興起
    本網訊 (記者 吳子漩 編輯 宋淑瑩)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很多商家瞄上了「網際網路買菜」。這一新興模式,大大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不少宅在家中的市民選擇暫時遠離菜市場,「擁抱」網際網路,於是「線上買菜」成了補給生活必需品的主要選擇。
  • 網際網路買菜的新鮮感在哪?
    盒馬在上海開了一家「菜市場」,餓了麼和叮咚買菜達成了戰略合作,就連低調上線的美團買菜也被重新放大……一時間給人一種這樣的錯覺:網際網路巨頭們已經開始「圍剿」菜市場,網際網路買菜可能在2019年迎來新風口。輿論隨之熱鬧了起來,有人看好,有人唱衰,也有人捧一方貶一方,「網際網路買菜」還處於實驗期,公關戰早已經打了起來。
  • 昆明市興起網際網路買菜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繼快遞、外賣之後,「網際網路買菜」也開始融入人們的生活。美團、蘇寧、餓了麼、滴滴等網際網路企業,紛紛推出賣菜業務,把人們認為「專屬」於線下的買菜推到線上。「一分錢的蔬菜水果你買到了嗎?」社區團購遠低於市價的價格吸引了許多人。不少市民戲稱團購是「薅羊毛」,參與社區團購,只需要花上幾元、幾毛,甚至是幾分錢,就能買到水果、蔬菜。「從幾個月前開始,店裡的蔬菜水果銷量一直在下降,相比去年少了百分之四十左右,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後來我加入社區團購活動中,成為一名『團長』。」春暉小區社區生鮮店店主楊先生說。
  • 在長沙這幾個菜市場,別和老闆聊網際網路!
    以前每天不去菜市場溜達一圈就不舒服的親戚,開始使用小程序買菜,平時根本不想做飯的媽媽,開始用團購給家裡添購各種五花八門的小物和食品,我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地被網際網路改變著。團長看到,在菜市場還有攤主剝好的毛豆,就像是小時候媽媽買回去的一樣,直接炒,應該是團購網上買不到的吧?荷花池菜市場算是網紅菜市場,這裡的捆雞,糖油粑粑,滷菜,滷味都超有名,團長想著在網際網路買菜下,它還好嗎?於是找了一個周末來康康。
  • 菜丁買菜——替一萬家菜市場攤販送貨上門
    本質上也是零售+物流,菜丁科技是業內第一個將傳統菜市場開始大規模合作的實體電商,這一合作也遠遠早於馬雲提出新零售的時間。時至今日,菜丁上已經集齊了國內 100 餘家菜市場。作為一家無界即時零售的公司,菜丁和這些菜市場攤販聯手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會對城市即時配送領域產生什麼影響?1.配送到家+菜市場的爆發之年其實是去年, 2019 年也是行業劇烈變化的一年。
  • 網際網路改造菜市場動動手指就能買菜,電商巨頭紛紛盯上「菜籃子」
    這樣的語音提示,如今時不時會從武漢各個菜市場傳出,賣菜賣肉的攤主們開始通過外賣平臺挖掘線上增量。從菜場到家的最後一公裡,近來再次成為電商平臺的「兵家必爭之地」:蘇寧小店宣布將在APP上推出蘇寧菜場模塊,美團買菜業務上線測試。之前,已有餓了麼、每日優鮮、盒馬菜市等大佬相繼入局,網際網路買菜儼然成為電商投資新風口。
  • 您還去菜市場買菜嗎?「雲賣菜」光靠補貼走不遠
    您還去菜市場買菜嗎?每日優鮮、美團買菜、多多買菜、橙心優選、蘇小團……最近,網際網路巨頭緊盯居民手中「菜籃子」,或是生鮮電商,或是社區團購,五花八門的「雲買菜」服務讓消費者挑花了眼。生鮮領域曾被視作「藍海」,巨大的發展空間吸引網際網路企業「搶灘」市場。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中國生鮮零售交易規模在2019年達5.1萬億元,而生鮮零售線上化率不足6%。
  • 菜市場買菜,遭遇「貼身跟蹤,強迫買菜」!
    今天,我拖了一個購菜的推車到菜市場買菜。剛到菜市場門口,就被一個穿著綠色衣服的銷售員圍過來。他要求我下載叮咚買菜APP買菜,說滿45減20。我表示一再表示不用,他卻一直跟著我,好煩!大有我不下載就不走的架勢。
  • 當網際網路巨頭佔領了武漢的菜市場以後,會發生什麼結果呢?
    近期,網際網路巨頭進軍賣菜行業的消息炒得沸沸揚揚,很多人表示反對,大意是這些企業不去搞高科技,卻和小攤小販搶飯碗,缺乏仁義之心,也有的人擔心巨頭們壟斷菜市場以後,大批攤販會失業,其結局就如同很多賣衣服的店主淪為快遞員一樣。
  • 年輕人不再去菜市場,網際網路如何拯救菜場攤販?
    2019年,最接地氣的菜市場迎來了網際網路巨頭,從《網際網路買菜——巨頭的流量生意 小玩家的生死戰》《當網際網路巨頭下場買菜》等新聞標題可以感受到網際網路買菜市場的熱鬧。從模式來看,菜大全跟美團買菜截然不同,前者是平臺運營模式,直接整合菜市場供應鏈,支持30分鐘送貨上門;後者是純自營,建設社區前置倉連接供應鏈,消費者手機下單隔日自提。從城市布局來看,菜大全或許會先從二線以及以下的市場向一線城市包圍。
  • 社區團購、網上買菜,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貪婪,該收一收了!
    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社區團購崛起以前買菜購物大家都是到菜市場親自挑選,但是現在,網際網路巨頭開始布局社區團購。把人們買菜的習慣也搬到了線上渠道,這讓很多人逐漸養成了在網上購買菜品的習慣。
  • 麥菜智慧農貿系統賦能「網際網路買菜」號角已吹響!
    網際網路「買菜」業務因為巨頭的湧入再一次燃起戰火,而原本在這一賽道裡的創業公司也突然變得炙手可熱:阿里、京東、美團、蘇寧等網際網路巨頭扎堆擠進這一賽道;每日優鮮、叮咚買菜、誼品生鮮、菜老包、優鮮菜場、噠令買菜等平臺備受關注;今日資本、高榕資本、老虎基金等投資機構也紛紛向買菜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
  • 「特寫」消失的菜市場:網際網路巨頭不講武德吞噬一切?
    從時間上看,這場網際網路之戰對傳統渠道造成的衝擊將還將持續較長時間。而當人們光顧菜販次數減少,菜市場也因此形成分流效應,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年輕人較多的社區,附近菜市場的經營壓力不小。從數據上看,傳統菜市場的確在加速消失。據《廣州日報》報導,廣州市肉菜市場協會透露,廣州共有菜市場620餘家,每年會有5家左右的菜市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