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消失的菜市場:網際網路巨頭不講武德吞噬一切?

2020-12-18 界面新聞

記者 | 吳容編輯 | 周卓然

「美團他們搞死我了!」

臨近中午,在廣州體育東路菜市場,一個菜檔老闆娘正根據顧客下單將菜打包,等待送貨小哥上門。她口中抱怨的「美團他們」,指的是美團買菜等各類生鮮電商們和最近火爆起來的社區團購們。

疫情催化之下,今年以來社區團購模式變得非常火爆。通過招募社區「團長」,熟人拉新人以確保引流,並採用先拼團後採購、送貨的預售模式,社區團購平臺基本不佔用周轉資金。

和此前大多數剛剛起步時的生鮮電商、手機買菜一樣,重複燒錢補貼獲得流量、短期內佔領市場是它們的慣用手段,也使得菜品在初期也有讓人難以抗拒的價格,比如,9毛9一斤的土豆、5.9元20枚的雞蛋。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從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26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17億元。其中,阿里巴巴、美團、拼多多、字節跳動、滴滴等巨頭已悉數入局,大有「虎狼環伺」之勢。

社區團購APP(圖片來源:cfp)

除了在一線城市布局外,不少社區團購已開始進軍市場較大、競爭較小的二三線城市。今年8月,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正式上線,並在武漢、南昌率先試點。截至11月27日,多多買菜覆蓋了全國範圍內除一線城市之外的十四個省市,大多集中在下沉市場。美團分兩條路徑,美團買菜採取前置倉+即時配送的模式,主攻一線城市,用來對標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而美團優選則盯上二三線城市,採取預售+自提的模式。

相比於個體經營的菜販,網際網路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對上遊進行整合,與個體相比,它對上遊有更強的議價能力,降低採購成本。網際網路公司的補貼衝擊,菜販作為個體將不堪一擊。

譬如在廣州,許多檔主雖然無奈,但也漸漸接入了部分線上賣菜平臺,「不這樣做,生意早就做不下去了。」上述菜檔老闆娘說。

然而網際網路賣菜的出現,和藉助低價策略的擴張,只是影響了傳統菜販、傳統菜市場原有生存空間的最新因素。在此之前的漫長20年裡,隨著連鎖超市的出現、城市更新和對市容市貌的管理,傳統菜市場的衰敗早已拉開序幕。

每年有5家傳統菜市場從廣州消失

而其實無論在哪一座城市,菜販都很難和資本抗衡。

菜市場是一個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從業者大多是單薄的個體。界面新聞留意到,在廣州,不少菜販是外地人,多從粵西、粵北以及廣東周邊省份如江西、湖南以及湖北等地而來。

在廣州體育東路小區,一位蔬菜攤檔的菜販表示,她和丈夫在廣州賣菜已經有十年了,因為沒有足夠的錢進駐菜市場,他們起初菜市場附近擺走鬼攤檔,最近三年租到了小區一棟破舊樓房的檔口,依舊無力負擔進菜市場的費用。

夫妻倆每天天還沒亮就去羅衝圍批發市場進菜,回來後分揀打理,一直忙到晚上9點多。在廣州租房的費用、兩個孩子在老家讀書、生活費等,都是不小的開銷。此外,還得承受菜賣不出去就要丟棄等損耗負擔。他們也想接入美團,不過由於不太懂網際網路的操作,還在觀察摸索之中。

但網際網路巨頭爭搶的市場卻是刻不容緩。眼下,這些巨頭還在加緊「招兵買馬」。一位在北京的美團買菜騎手告訴界面新聞,通過送菜上門他每天能賺到300元左右。據他了解,公司加大了人力投資目前正在擴招,還需要更多騎手。

伴隨著線上交易習慣的行程,消費者買菜的生活方式也在隨之變化。

在一線城市,城中心由大量高流動性的獨居或合租年輕上班族組成,早出晚歸,而菜市場卻不等他們,比如在北京等北方市場,菜市場往往在傍晚六七點就結束營業,但即使到了晚上10點,你還能在路邊看到送菜的美團騎手飛馳而過。家裡沒有候著這些年輕的人的燈和人,至少還有騎手。

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社區團購自提點(圖片來源:cfp)

但網際網路賣菜的出現和不講武德式的擴張,搶佔的不光是時間差和價格優勢,也左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據艾媒諮詢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到2022年,規模或將達1020億元。

從時間上看,這場網際網路之戰對傳統渠道造成的衝擊將還將持續較長時間。而當人們光顧菜販次數減少,菜市場也因此形成分流效應,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年輕人較多的社區,附近菜市場的經營壓力不小。

從數據上看,傳統菜市場的確在加速消失。據《廣州日報》報導,廣州市肉菜市場協會透露,廣州共有菜市場620餘家,每年會有5家左右的菜市場消失。

但是,網際網路巨頭應該獨自扛起這口「鍋」嗎?

傳統菜市場的第一個競爭對手,其實是連鎖超市。如果說1981年中國第一家超市「廣州友誼商店超市」,還只是一個試驗品,那麼90年代開始本土的聯華超市、外資的家樂福開始,連鎖超市深刻改變了許多中國人買日用品和買菜的習慣。

更乾淨的買菜環境,更精細化處理的蔬菜和鮮肉,這都是許多人從傳統菜市場改為走進超市的理由。在這個階段,超市和傳統菜市場並沒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人們會同時光顧兩個地方。

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寫字樓和住宅興建得越來越多,城市中心不再有太多空間出讓給自由市場了,因此許多城市近年來都面臨了街道重新規劃的問題。而為了保證市容市貌,髒亂差的菜市場不再被允許存在。管理水平弱、城市改造、用地變更等這些因素,也導致了部分菜市場的消失。

一些菜市場的傳統優勢還在進一步被削弱。新冠疫情發生以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表示,將「限制活禽交易和宰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廣活禽集中宰殺,逐步取消活禽市場交易。」

而廣東師奶起早去一趟菜市場,很可能是為了買到一隻「有雞味」的現宰靚雞,冰鮮雞在她們的腦海裡有各種問題,比如吃起來乾巴巴的像抹布。但隨著政府對活禽宰殺監管的愈發嚴厲,去超市買一隻雞和去菜市場買一隻雞,又有什麼不同?

更何況,年輕人比上一輩更不喜歡去菜市場。

「知乎」上一位答主在回答為什麼年輕人不喜歡去菜市場買菜時寫道:「菜市場就像你人生的照妖鏡,平常任你在在工作、生活、學習當中得心應手,羨煞旁人,但一旦抵達菜市場,你才會發現自己就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是一片空白。」

未必能看出哪塊肉或者哪條魚更好,也不知道挑冬瓜的哪一部分才更甜,母親在菜市場討價還價的本領,可能半點也沒學會。

在城市生活的年輕人變得不愛去菜市場。(圖片來源:cfp)

菜販的消失也是人間煙火氣的消失

就這樣,城市的更新和經濟模式的變革共同改變著我們獲得生鮮的方式,而菜市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也發生了轉變。

菜市場曾作為要混成「本地人」才能細細品味的地方,如何和菜販從生到熟,如何買菜不犯錯,要很長時間的熟悉,都是基於「熟人社會」這一特殊屬性所存在的。以至於,這樣的一個高交易率的自由市場,更像是一個社交場所,同時也寄託著每一個地域對於飲食文化的期待。

放在今天,已經不能再用單一的眼光來看菜市場這一公共區域,也不再是滿足購買需求這麼簡單。汪曾祺在《食道舊尋》寫道:「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到菜市場逛街遛彎、與附近的鄰裡攀談,甚至與熟悉的商販聊天和討價還價,這是屬於菜場和小攤獨有的人情味和煙火氣。你會發現,有時候中國人的行動軌跡其實很有趣,它們往往是反經濟學,而不是基於效率驅動,在實體空間裡獲得歡樂和放鬆,這部分需求是很難被網際網路經濟所影響。

廣州沙園菜市場(圖片來源:cfp)

廣州西塱菜市場(圖片拍攝:吳容)

走在廣州街頭,傳統菜市場依然熱鬧,在城中村裡各類不知名也不是連鎖、哪怕只是生存在破舊鋪位裡的生鮮小店,也充滿煙火氣。

像在西塱、沙園等大型菜市場,一般早上七點就已經人頭攢動,到訪者大多是拖著小推車、提著環保袋慢悠悠地買菜的師奶阿伯和公公婆婆。不同於手機下單的「冰鮮豬」,這裡的豬肉等肉類一般前半夜宰殺、一早上市,水池裡的海鮮也是活蹦亂跳,在選中生猛的海鮮之後,「魚佬」會手起刀落,幫你刮鱗去腸再用塑膠袋裝起。對蔬菜新鮮程度有要求的,不妨往菜場深處走,也許就有了驚喜的發現。

相比起成規模的室內菜市場,在城中村裡的菜檔反而更友好,它們一般開在村內道路的轉彎拐角處,通常沒有招牌,營業時間到晚上9點、10點,以迎合村內居住的晚歸打工人的需求,價格親民的同時品類也比較齊全,便於一站式採購。

石牌村內的菜檔。(圖片拍攝:吳容)

在廣州城中村石牌村,一位菜販自信滿滿對界面新聞表示:「不是網際網路巨頭打敗了我,而是我打敗了他們。」

他認為,這些巨頭可以在短時間將菜價壓得很低,但補貼過後菜價反彈,消費者還是會回流。此外,他覺得自己的菜品性價比不錯,藉助口碑能夠吸引回頭客。

廣州對於傳統菜販的依賴,不僅和大量生活在城中村裡的人的需求相關,也離不開廣州本地人對味道的追求。這是飲食習慣決定的,北方的菜比較重口,烹飪方式對新鮮度沒那麼高要求,南方口味比較清淡,對食材新鮮度要求高,重視「雞有雞味,菜有菜味」,自然對傳統菜市場依賴程度不低。務實、精明的性格的作用下,廣州本地居民想要買自己看得到、摸得著、可以選的菜,就像那句廣州話所說:自己的海鮮自己選,那是絕對平靚正。

此外,這可能還與廣州成熟的本地文化、零售環境有關。在不少熟悉零售、快消行業的人看來,廣州往往是「零售終極考場」,大部分「新業態」在選擇市場開拓時,廣州的優先度往往落後於深圳、杭州和成都。只有在其它城市鍛鍊有了經驗之後,才敢到開到廣州。在這裡,盒馬們、社區團購的的日子也許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過。

效率不應當是評價城市發展的唯一標準

一個好的城市應該容納更多的經濟樣本。

雖然城市的發展必然會導致一些老舊經濟形式的迭代或消失,而關鍵在於,我們的城市和社會是否有足夠多的包容多樣態生存空間和多種商業模式的能力。

以北京現存的三個類型的菜場為例,傳統菜販以農民來擺攤為主,通常分布在較為大型社區周邊,他們通常每周來2-3次,提供送菜到家服務,這種便捷性博得了小區居民的信任;私人開設的社群糧店不少接入了美團,雖然菜品新鮮度比不上傳統菜販們的,但比起盒馬,在地理位置上有優勢,擁有一定的存在價值;另外,是以三源裡菜市場為代表的大型的城市中心菜市場,這個網紅菜市場菜價不低,不過那裡的菜販依舊錶現淡定,認為哪天社區團購倒閉,三源裡也會繼續生存,可以說是「論持久戰」的代表。

北京三源裡菜市場(圖片來源:cfp)

在華南城市研究會(智庫)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看來,網際網路的應用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大趨勢,手機買菜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

網際網路、新技術的誕生和發展,不是必然帶來社會的動蕩,這考驗著政府、城市治理者的決心、毅力以及管理水平。胡剛認為,從城市治理角度來看,設置公共政策來限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搶奪市場的邊界,很有必要。

「菜價穩定是民生問題,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提到的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僅有1000元,菜販們也屬於相對弱勢、低收入群體,維護低收入階層的利益、避免階級矛盾對立以及維護穩定出發,應當對一些末端產業設置進入門檻,以保護弱小階層。」胡剛說。此外,眼下紅極一時的社區團購待價格補貼結束之後菜價變貴,菜販能否重新回流到社區,有否很好的回流機制,同樣值得城市治理者去思考。

不過,他覺得,對於政府而言,手機買菜尚屬新鮮事物,也許一時還不不知道如何出臺政策去維持兩者的平衡狀態,仍在摸索階段,幹預程度如何還有待後續觀察。

與此同時,菜市場想要生存下去,轉型也必不可少。

胡剛表示,對於菜市場轉型,政府如能出臺相應便利政策,也可以成為引導、幫助菜販的一個有利途徑。

實際上,近幾年,不少地區的政府也都已經在出臺相關規定,為菜市場改造升級提供補助。2017年起,北京發改委計劃連續3年每年出資兩億元,補助商業便民服務設施建設,其中菜市場是補助的重點。這兩年,廣州也在實施菜市場升級改造工程。上海十多年前就開始整頓馬路菜場,隨著舊城改造工程的推進,新建了大批室內菜市場。

在廣州石牌村,已有菜市場轉型改造為生活超市。(圖片拍攝:吳容)

除了從環境、裝修風格下功夫,轉型方向也可以更為靈活。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武文杰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一方面會與網絡購買平臺協同,擔起一部分存儲功能;同時也需要保留並放大菜市場原本的城市文化、社交場所、休閒等差異化功能;要發揮比較優勢,例如在便利性方面,布局上要緊鄰居住區,並且可以為周邊居民提供送菜上門的服務等;吸引年輕群體加入,將更多現代的元素引入傳統行業。

此外,借鑑參考外國菜市場做法也未嘗不可。如今,不少國家的菜市場管理更加強調公益屬性,大多保持微利運行。比如在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中央批發市場和地方批發市場為主,都有政府投資。中央和地方批發市場的建設用地由政府劃撥或出資購買,且投資批發市場的建設一般市場不向政府繳納任何稅費,在批發市場公共設施建設方面還有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

「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菜市場具備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不論採用哪種管理方式,保持微利運營、更強調具備公益性,是一條基本的原則。」胡剛對界面新聞說,以上種種,均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水平,而不是網際網路經濟發展可以輕易左右的。

相關焦點

  • 不講武德!網際網路巨頭對菜販打出「五連鞭」
    謹以此文勸網際網路巨頭們「耗子尾汁」,好好反思! 網際網路顛覆了傳統的經營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還記得小時候家裡給你兩塊錢上集市上(廟會上)買東西的樣子嗎,大街上的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頗有市井氣息。
  • 社區團購遭遇「點名批評」,網際網路巨頭們會放棄嗎?
    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曾經流傳一系列神奇而魔幻的遊戲廣告,它們以「山海經」為名,以「吞噬進化」為噱頭。CG精妙,畫面宏大,玩法生動,然而玩家點擊進去之後,才會發現內裡的本質全是換皮手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最近半年電商賽道爆火的「社區團購」,與「山海經」系列的遊戲廣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是不講武德?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是不講武德?【靈光一閃】新的工作自然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解與把握。蔣光祥近日,隨著拼多多(多多買菜)、美團(美團優選)、滴滴(橙心優選)等網際網路平臺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的勢頭再起,一時間家門口的小菜市、小商鋪似乎岌岌可危起來,有聲音認為,認為國外的網際網路巨頭專研科技,做出了不少改變時代的巨大變革,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卻不舍蠅頭小利,現在竟然已經淪落到和小菜販搶生意,不講武德。
  • 媒體評論: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是不講武德?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電商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是不講武德?新的工作自然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解與把握。蔣光祥近日,隨著拼多多(多多買菜)、美團(美團優選)、滴滴(橙心優選)等網際網路平臺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的勢頭再起,一時間家門口的小菜市、小商鋪似乎岌岌可危起來,有聲音認為,認為國外的網際網路巨頭專研科技,做出了不少改變時代的巨大變革,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卻不舍蠅頭小利,現在竟然已經淪落到和小菜販搶生意,不講武德。
  • 萬億工業網際網路,巨頭下場「攪局」
    茅臺董事長袁仁國表示,「我們要變釀造為智慧釀造。」工業網際網路的星星之火,儼然已成燎原之勢。02 入局的「改造者」與富士康和茅臺一樣,大量傳統工業製造企業的「大規模、批量化生產」都搭上了工業網際網路轉型升級的列車。
  • 真是不講武德,五大巨頭盯上千億級市場,菜販或成「犧牲品」
    近段時間,「年輕人不講武德」這句話在網絡中非常火爆,大家原本都是以一種調侃的方式來吐槽,沒想到這句話被五大網際網路巨頭運用到了實踐當中。之所以說網際網路公司有些不講武德,是基於對行業的蜂擁而至以及毫無顧忌地攻城略地,而這個行業就是備受關注的新賽道——社區團購。
  • 網際網路六大巨頭鏖戰菜市場!人民日報一發聲,結果出人意料!
    因為各界人士以及廣大網友都覺得,網際網路六大巨頭的社區團購就是簡單粗暴的在比誰的資金雄厚,誰能燒錢燒到最後。他們涉嫌把菜市場賣菜的底層老百姓往生活的絕路上逼。因為只有燒錢燒到最後的兩三家網際網路巨頭才是這場菜市場鏖戰的大贏家!那在他們最後兩三家網際網路巨頭成為大贏家前,最先倒下的是誰?
  • 同是網際網路巨頭,別人放眼星辰大海,我們街頭菜市場火拼
    巨頭們挾裹著洪水般的資本,給社區的居民送來了物美價超級廉的蔬菜生鮮。看著這幾乎不要錢的買賣,沒有人想要拒絕,大叔大媽那些菜沒有人家摘得乾淨,沒有人家賣相好,而且還不陪送。看來,作為「有擔當」的網際網路頭部巨頭,在菜市場這一塊,這是要把大叔大嬸置於死地啊。
  • 年輕人不講武德 釣魚人也不講武德
    年輕人不講武德! 曾幾何時,這句話風靡全網。這原本只是在網上對於某位「高手」的調侃。那麼四眼今天帶各位喜好釣魚的朋友來看看釣魚界不講武德場面:不講武德場面一:垃圾隨手扔每當釣魚佳季來臨之際,河邊密密麻麻全是釣魚的朋友,好不熱鬧。為了魚獲,為了能夠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技術和本事每個釣魚人之間都在暗暗較勁。似乎,只有魚獲,才能有優越感!
  • 網際網路買菜,會擠垮菜市場嗎?
    最近,一篇名為《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作者在文中詳細描述了自己體驗「社區團購」商業模式的經歷,對於網際網路巨頭瘋狂補貼、與普通賣菜商販爭利的行為表示不滿。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巨頭瞄上了正處在風口上的「網際網路買菜」。這一新興模式,大大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 一蜂窩布局菜市場,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越來越讓人看不起了
    最近網際網路巨頭們都盯上了老百姓的——菜籃子。今年以來,幾乎中國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都在布局社區團購。經歷了中國網際網路爆發的我們這一代人,心裡都很清楚,還是原來的味道,還是原來的套路。送餐、出行都玩過了,現在他們又開始打社區菜市場的主意。這樣不好嗎?至少能得點實惠啊!不,你得的只是階段性的蠅頭小利,那叫魚餌,不叫實惠。最後資本得的才是實惠。更大的問題是,大量底層的蔬菜商販,他們凌晨去上菜,掙點辛苦錢,以後,靠什麼謀生!資本和巨頭長點出息吧!
  • 網際網路巨頭利用農業漏洞「攻佔」菜市場?真相究竟是什麼?
    網際網路巨頭涉足和我們大眾息息相關的生鮮行業,企圖利用下沉市場來爭取流量,這看似只是簡單的商業發展規律,但是卻有人提出網際網路巨頭其實是在利用農業「漏洞」來攻佔菜市場。這是競爭者的污衊還是事實的真相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網際網路巨頭壟斷菜市場會咋樣?僅這六條就細思極恐……
    下半年以來,關於阿里、美團、京東、字節跳動、拼多多等各大網際網路巨頭殺入社區團購的新聞不絕於耳,但日前《人民日報》發布評論文章告誡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要投身真正的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
  • 巨頭血拼「社區團購」
    呆蘿蔔的失敗,似乎再次證明社區生鮮永遠是「偽風口」。但事實有時候就是這麼諷刺,呆蘿蔔宣布破產三個月後,美團、阿里、拼多多、滴滴等巨頭先後宣布重金殺入社區團購賽道。4 月份,毫無電商和生鮮基因的滴滴成立了「橙心優選」。之後,滴滴 CEO 程維放出豪言,「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第一。」6 月,賣家電的國美也開出其首家社區生鮮電商門店。
  • 當網際網路巨頭佔領了武漢的菜市場以後,會發生什麼結果呢?
    近期,網際網路巨頭進軍賣菜行業的消息炒得沸沸揚揚,很多人表示反對,大意是這些企業不去搞高科技,卻和小攤小販搶飯碗,缺乏仁義之心,也有的人擔心巨頭們壟斷菜市場以後,大批攤販會失業,其結局就如同很多賣衣服的店主淪為快遞員一樣。
  • 一切通吃不留死角?央視評論員:網際網路巨頭賣個菜怎麼了?
    網際網路時代,幾大巨頭們身上仿佛都帶上了一層光環,成為新潮流、新技術、新模式的代表,年輕人以此為潮,不管是新的購物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讓小夥伴們大呼過癮,但是一場對於菜市場的「收割」,讓巨頭們光環不再,瞬間從領路人的角色變身為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
  • 江湖路遠,360美牙講沒講「武德」?
    今天,我們要講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 大型、持續「翻車」現場 -360美牙,瘋傳其為業內經典的——「網際網路營銷師」,然而這位「營銷大師」卻在各個營銷現場,「翻車」不斷。我們先從一場「江湖對決」講起:去年4月,擁有10w+粉絲的UP主「小狼撞撞」多次接到不同粉絲私聊詢問:360美牙隱形矯正怎麼樣?
  •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怎麼突然火了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鮮事情通過網絡傳播,最近是不是你也聽到很多口頭禪變了,是不是聽見了周圍很多人在講「年輕人不講武德」,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最近超過的梗。太極大師馬保國的一句「年輕人不講武德,偷襲我這個69歲的老人家」火遍全網,馬保國對49歲民間拳手王慶民下戰書,要為傳統武術正名,結果被民間拳手3次打倒在地,網上流傳著馬保國的視頻,控訴:年輕人不講武德。網際網路的日新月異,網上新名詞層出不窮,下面的名詞你是不是也用過呢?
  • 老同志不講武德,馬保國耗子尾汁!
    這是陳彼得的第135篇原創最近,彼得我發現公司的小夥伴都魔怔了,辦公室內時常突然會冒出一句「耗子尾汁、你不講武德、我大E了啊」。有時還會打開B站,對著一個老頭傻笑,空氣中瀰漫著焦灼♂的氣息。都欺負我這個80後不懂梗?
  • 生鮮電商來勢兇猛 菜市場是否真的會消失?
    11月28日,一篇名為《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引起熱議,人們把目光從社區團購補貼的「薅羊毛」,轉移到菜市場,開始關注個體菜販們的命運。  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認為網際網路巨頭應具有更多超越性追求,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中央政治局也在11日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