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我們平時網購使用的那些網際網路大鱷們,在2020年的最後20幾天,發動了一場中國網際網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而這次「戰役」的發生地卻直接發生在線下,並且就在各位的家門口。
一時間「網際網路買菜」被捧上了風口。國內最有錢的幾個大佬,咋就盯上了各位的「菜籃子」呢?原來,受到疫情以及發展限制,各大網際網路企業都受到了增長放緩的難題,自然「社區團購」這個幾乎沒有被開發過的市場,不僅增長迅速,而且還潛力巨大,整體規模市場根據各電商的估算能達1萬億,而相對比上一次的外賣大戰的市場,外賣的市場估值是6500億元。
這一個新興模式,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的同時,還方便了生活,但也有不少人對這場補貼大戰之後的菜價憂心不已,還有人對菜市場小販們的生意感到擔憂,畢竟這是他們混口飯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如果讓他們失了業、下了崗,真不知道他們還能做點什麼。
那這和農業有啥關係呢?
社區團購,可以從外賣的發展上看到端倪。最初通過低價吸引用戶,之後發展為多業務,有跑腿服務,有服務劵折扣,也有保品質的高端外賣等。而把外賣換做買菜,用戶的要求其實升級了,因為目標都是追求的「生鮮」,核心是「鮮」。這對於最近幾年興起的追求品質為主的這三種農業形式:訂單農業、綠色有機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標準化,是一個發展機會。
訂單農業的優勢是不必再去考慮生鮮賣不掉,因為在還沒成熟的時候就以訂單農業的方式籤訂了數量和價格,對於農業發展很有保障。綠色有機農產品是人們追求生活健康的必然要求,是差異化農產品中的衍生品。而農業生產標準化,則更適合社區團購的標準,試想,我們在買黃瓜時候,是挑那些彎彎曲曲的,還是順順直直的呢?在買菜時候,是不是都挑大小几乎一致的瓜果蔬菜呢?產品標準化,對搬運倉儲都有好處,對價格的制定也有指導意義。
放在縣域經濟的市場中考慮,訂單農業、綠色有機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標準化必然會從現在的農產品市場中乘風而起,推動農業向著現代化轉型更進一步。
不過有利必然有弊,「網上買菜」會不會讓城市裡的菜市場消失?相比網上買菜,傳統的菜市場還有優勢存在嗎?如果把視野放大些,如果過段時間倒閉的是一排排的馬路市場,或者是一家家的菜市場,你會不會去懷念菜市場存在的意義呢?
在今年疫情下,是出門菜市場買菜,還是網際網路上動動手指頭,似乎是明眼人根本不用回答的考題,且不提因為巨額補貼導致菜價便宜,的確很多人都在選擇後者。菜市場就真的沒有了可以逆轉的生存空間嗎?
其實想一想,菜市場相比網際網路買菜,還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的。畢竟吃的東西,人們對於感官上的選擇蔬菜的勁頭,是很在意的。這背後,在意的其實更是健康和安心。但是經過PS的網絡圖片,就讓「網際網路買菜」顯得是很不確定,也沒有了感官上的觸覺感。
再有就是現實中購買到的生鮮產品,例如一條魚,從挑選到去磷,再到切段,都是在眼皮子底下完成的。而網上的購買場景,則是到手後才能去辨識是否新鮮,如果覺得質量有問題,對方又無法實現上門換貨,或者說來回退換的成本比產品本身價格還要高,這時候很多網際網路商家會選擇直接退款,可對消費者而言,想買的東西依舊沒有得到,雖然錢又回來了,但中間的折損的損失又如何算呢?
並且現在菜市場的建設,基本上是基於社區分布的。小商小販的顧客群體,更是依賴回頭客。這是一個熟人社區,也是一個熟人社會。消費者需要和菜場小販「討價還價」,在這種溝通中,商販也能根據消費者的意願而做出及時的調整。而目前的網際網路買菜,這種互動是看不到的。
而菜市場代表的城鄉煙火氣,由於網際網路買菜的攪局,會不會讓社會的人情味更加淡了,也是值得思索的。比如鋤禾園小編就比較喜歡真實的購菜場景,和小販熱情激烈的討價還價,為了買到便宜的魚蝦和鄰居們分享,這種生活的快感,是網際網路難以給予的。對於市場裡的商販來說,這裡更是他們賴以生存,甚至賴以維持生計的行當。在當前網際網路大勢之下,如何讓網際網路更好便利我們的生活,又讓小販和網絡在市場下共生,是值得我們思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