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扎堆「賣菜」,這3種農業迎來發展機遇,菜市場會垮嗎?

2020-12-18 鋤禾園農事

誰也沒想到,我們平時網購使用的那些網際網路大鱷們,在2020年的最後20幾天,發動了一場中國網際網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役」,而這次「戰役」的發生地卻直接發生在線下,並且就在各位的家門口。

一時間「網際網路買菜」被捧上了風口。國內最有錢的幾個大佬,咋就盯上了各位的「菜籃子」呢?原來,受到疫情以及發展限制,各大網際網路企業都受到了增長放緩的難題,自然「社區團購」這個幾乎沒有被開發過的市場,不僅增長迅速,而且還潛力巨大,整體規模市場根據各電商的估算能達1萬億,而相對比上一次的外賣大戰的市場,外賣的市場估值是6500億元。

這一個新興模式,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的同時,還方便了生活,但也有不少人對這場補貼大戰之後的菜價憂心不已,還有人對菜市場小販們的生意感到擔憂,畢竟這是他們混口飯吃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如果讓他們失了業、下了崗,真不知道他們還能做點什麼。

那這和農業有啥關係呢?

社區團購,可以從外賣的發展上看到端倪。最初通過低價吸引用戶,之後發展為多業務,有跑腿服務,有服務劵折扣,也有保品質的高端外賣等。而把外賣換做買菜,用戶的要求其實升級了,因為目標都是追求的「生鮮」,核心是「鮮」。這對於最近幾年興起的追求品質為主的這三種農業形式:訂單農業、綠色有機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標準化,是一個發展機會。

訂單農業的優勢是不必再去考慮生鮮賣不掉,因為在還沒成熟的時候就以訂單農業的方式籤訂了數量和價格,對於農業發展很有保障。綠色有機農產品是人們追求生活健康的必然要求,是差異化農產品中的衍生品。而農業生產標準化,則更適合社區團購的標準,試想,我們在買黃瓜時候,是挑那些彎彎曲曲的,還是順順直直的呢?在買菜時候,是不是都挑大小几乎一致的瓜果蔬菜呢?產品標準化,對搬運倉儲都有好處,對價格的制定也有指導意義。

放在縣域經濟的市場中考慮,訂單農業、綠色有機農產品,以及農業生產標準化必然會從現在的農產品市場中乘風而起,推動農業向著現代化轉型更進一步。

不過有利必然有弊,「網上買菜」會不會讓城市裡的菜市場消失?相比網上買菜,傳統的菜市場還有優勢存在嗎?如果把視野放大些,如果過段時間倒閉的是一排排的馬路市場,或者是一家家的菜市場,你會不會去懷念菜市場存在的意義呢?

在今年疫情下,是出門菜市場買菜,還是網際網路上動動手指頭,似乎是明眼人根本不用回答的考題,且不提因為巨額補貼導致菜價便宜,的確很多人都在選擇後者。菜市場就真的沒有了可以逆轉的生存空間嗎?

其實想一想,菜市場相比網際網路買菜,還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的。畢竟吃的東西,人們對於感官上的選擇蔬菜的勁頭,是很在意的。這背後,在意的其實更是健康和安心。但是經過PS的網絡圖片,就讓「網際網路買菜」顯得是很不確定,也沒有了感官上的觸覺感。

再有就是現實中購買到的生鮮產品,例如一條魚,從挑選到去磷,再到切段,都是在眼皮子底下完成的。而網上的購買場景,則是到手後才能去辨識是否新鮮,如果覺得質量有問題,對方又無法實現上門換貨,或者說來回退換的成本比產品本身價格還要高,這時候很多網際網路商家會選擇直接退款,可對消費者而言,想買的東西依舊沒有得到,雖然錢又回來了,但中間的折損的損失又如何算呢?

並且現在菜市場的建設,基本上是基於社區分布的。小商小販的顧客群體,更是依賴回頭客。這是一個熟人社區,也是一個熟人社會。消費者需要和菜場小販「討價還價」,在這種溝通中,商販也能根據消費者的意願而做出及時的調整。而目前的網際網路買菜,這種互動是看不到的。

而菜市場代表的城鄉煙火氣,由於網際網路買菜的攪局,會不會讓社會的人情味更加淡了,也是值得思索的。比如鋤禾園小編就比較喜歡真實的購菜場景,和小販熱情激烈的討價還價,為了買到便宜的魚蝦和鄰居們分享,這種生活的快感,是網際網路難以給予的。對於市場裡的商販來說,這裡更是他們賴以生存,甚至賴以維持生計的行當。在當前網際網路大勢之下,如何讓網際網路更好便利我們的生活,又讓小販和網絡在市場下共生,是值得我們思索的方向。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買菜,會擠垮菜市場嗎?
    最近,一篇名為《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作者在文中詳細描述了自己體驗「社區團購」商業模式的經歷,對於網際網路巨頭瘋狂補貼、與普通賣菜商販爭利的行為表示不滿。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巨頭瞄上了正處在風口上的「網際網路買菜」。這一新興模式,大大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 馬雲變菜市場「老大爺」賣菜,騰訊也湊熱鬧,網際網路菜市場火了?
    估值萬億,引得眾多大佬各樣的投資,抑或是直接開啟新零售時代,線上的零售滲透率僅僅3%,網際網路各個巨頭都瞄準了這塊蛋糕,而入局者有,失敗者也有,亞馬遜投資的美味七七頗具規模,就已經退出了生鮮市場。馬雲「菜市場」賣菜但是今天小編要介紹的主角有兩個,都是大眾所熟悉的人物,但是他們做的事情可不普通,一個是阿里巴巴的馬雲,他化身菜市場「老大爺」賣菜,收購餓了麼,並建立了盒馬鮮生,做上了線上聯手線下的o2o模式,第二個是騰訊的馬化騰,他也來湊熱鬧,投資了每日優鮮,並且是斥巨資3億,想要以此與馬雲競爭
  • 外賣小哥都來搶賣菜生意了,菜市場會被搬到網上?
    為外賣小哥撒錢的,是正在菜市場「打架」的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今天你網上買菜了嗎?冬天來臨,你是不是發現身邊網上買菜的人比以前多了。「北京風這麼大,我出門買菜會把我颳走的。」讓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拖著疲憊的身軀逛菜市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碰上加班,甚至趕不上菜市場的營業時間。線上賣菜業務很好地契合了這部分「心想做飯而時間精力均不足」人群的需求。「差不多三十分鐘就能送達,經常有券,比小區門口菜市場還便宜。」方便、便宜是上班族蔡女士選擇網上買菜的原因。
  • 網際網路買菜,會擠垮菜市場嗎?「羊毛」能薅多久?
    來源:新華網思客 最近,一篇名為《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作者在文中詳細描述了自己體驗「社區團購」商業模式的經歷,對於網際網路巨頭瘋狂補貼、與普通賣菜商販爭利的行為表示不滿。
  • 網際網路巨頭利用農業漏洞「攻佔」菜市場?真相究竟是什麼?
    網際網路巨頭涉足和我們大眾息息相關的生鮮行業,企圖利用下沉市場來爭取流量,這看似只是簡單的商業發展規律,但是卻有人提出網際網路巨頭其實是在利用農業「漏洞」來攻佔菜市場。這是競爭者的污衊還是事實的真相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網際網路賣菜真的是在擠壓菜販的生存空間嗎?為什麼?
    網際網路賣菜,當然能把一部分小商販擠死,也就是說可以斷絕一些自謀生路的小商販的生計之路啊。很多所謂有過生鮮蔬菜售賣經驗的人認為不可能,並拿出所謂的專業經驗來進行反駁。其實他們主要看的視野太低了,如果站在整個惡性競爭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未來真的是套路一模一樣。
  • 網際網路大佬們瞄準賣菜生意 競爭異常激烈
    近日,重量級網際網路平臺紛紛入局線上賣菜市場——上月底,第一家盒馬菜市在上海開業;蘇寧小店將於4月下旬上線蘇寧菜場業務;口碑餓了麼聯手估值百億元的「叮咚買菜」,定下全國500城的小目標;美團買菜繼今年1月在上海低調測試後,3月底也已開始在北京上線…… 「大佬」們的一系列操作,不禁讓人疑問——線上賣菜為什麼突然火了起來,難道老百姓的菜籃子裡有金礦?
  • 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這麼冷的天,還刮著風飄著雨,那些或推著小車或蹲在露天裡賣菜的小攤販,以及那些租了菜市場的攤位或者租了門面房賣菜的小生意人,他們起早貪黑的辛苦守候,在網際網路巨頭瘋狂補貼的攻擊下,是不是很快就會成為一場空?
  • 同是網際網路巨頭,別人放眼星辰大海,我們街頭菜市場火拼
    看著這幾乎不要錢的買賣,沒有人想要拒絕,大叔大媽那些菜沒有人家摘得乾淨,沒有人家賣相好,而且還不陪送。看來,作為「有擔當」的網際網路頭部巨頭,在菜市場這一塊,這是要把大叔大嬸置於死地啊。資本拽著網際網路高科技巨頭的手,誓言要把社區生鮮消費,這最後一塊市場佔領,最後一塊利潤搶走。便宜得幾乎不要錢。
  • 微信網際網路大佬賣菜,光靠燒錢無法「真香」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在家點點手機屏幕,就能買到新鮮的蔬菜,這是很多市民期待中的網際網路便利。近來,網際網路公司正在入局這一市場,只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大佬們扎堆賣菜當然不是心血來潮,一方面是由於當前網際網路平臺的傳統業務已達到增長極限,亟需新業務打破瓶頸、創造更多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是因為社區團購的市場規模巨大,據國家統計年鑑,2018年中國主要生鮮品類攤位成交額已達1.5萬億元,但主要流通渠道仍是農貿市場和超市,線上滲透率較低。
  • 年輕人不再去菜市場,網際網路如何拯救菜場攤販?
    2019年,最接地氣的菜市場迎來了網際網路巨頭,從《網際網路買菜——巨頭的流量生意 小玩家的生死戰》《當網際網路巨頭下場買菜》等新聞標題可以感受到網際網路買菜市場的熱鬧。在菜大全8月底首次進入媒體視野時,美團閃購負責人表示:「此次試點希望通過菜大全的數位化賦能和服務標準化建設,助力菜市場實現線上經營升級。」試點成功菜大全或將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今年初美團在上海啟動「美團買菜」測試,3月推向北京。在發布半年報時,王興表示美團買菜業務已在北京和上海初顯成效,將會在武漢探索有沒有新的機遇,7月美團閃購菜大全進軍武漢。
  • 當網際網路巨頭佔領了武漢的菜市場以後,會發生什麼結果呢?
    近期,網際網路巨頭進軍賣菜行業的消息炒得沸沸揚揚,很多人表示反對,大意是這些企業不去搞高科技,卻和小攤小販搶飯碗,缺乏仁義之心,也有的人擔心巨頭們壟斷菜市場以後,大批攤販會失業,其結局就如同很多賣衣服的店主淪為快遞員一樣。
  • 美國富豪改變世界,中國富豪卻忙著賣菜,菜市場該被消滅嗎?
    目前這場大戰的參戰選手超過了200個,數十億的生鮮市場,誰都不會輕易認輸退出,因為這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造富神話,未來十年高枕無憂。不過代價也不小,百萬夫妻店關門大吉,菜市場一片蕭條。美國富豪改變世界,中國富豪卻忙著賣菜,為什麼財富差的不多,這境界卻差這麼多呢?
  • 馬云為何贏不過賣菜大媽?菜市場不會消失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種消費模式的變化將直接改變傳統的菜市場買菜方式,並帶來新的商業發展趨勢。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沒有人能不吃飯,所以菜市場的潛力是無限的。特別是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擁有無限的潛力。但事實上,網際網路模式的菜市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網際網路模式的菜市場需要緊扣消費者的需求。
  • 「網際網路+旅遊」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隨著「網際網路+」加速與產業融合,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疫情防控期間,雲旅遊、無接觸服務等數字文旅新業態不斷湧現。此次疫情在給文旅行業帶來不小衝擊的同時,也加快了文旅行業轉型的步伐。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網際網路+旅遊」等新業態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 線上賣菜,真是一本萬利嗎
    幾年過去,線上賣菜像是突破了瓶頸,一下子湧現出了眾多平臺與賣家,充分地滿足了消費者線上買菜的願望。這也不禁令人感慨,在網際網路時代下,消費者隱藏的、潛在的消費需求很容易被挖掘出來,也很容易被捕捉到。所以願望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 平臺賣菜對菜販衝擊有多大 鷸蚌相爭誰得利?菜市場的飯碗誰來端
    最近,平臺賣菜在網際網路上被炒得沸沸揚揚。其中焦點就是「社區團購」。而社區團購買賣的產品品類主要就是以蔬菜為出發點,毫無疑問賣菜的菜販和菜市場肯定是首當其衝。(因為平臺菜價經過補貼都是低於收購價掛賣)網際網路巨頭們這就是擺明了搶生意,前期用錢砸,獲得大量人流量,以取得搶佔市場的先機。在當前網際網路買賣機制的成熟之下,誰都知道這塊蛋糕的誘人程度。網際網路巨頭誰能搶佔到這塊大蛋糕,誰就成了壟斷菜價的主導者。那麼,平臺賣菜對菜販到底衝擊有多大呢?
  • 網際網路巨頭「燒錢」搶10000億賣菜市場,駒馬等收錢
    當主要的網際網路巨頭開始「燒錢」賣菜時,美團、滴滴、京東已經先一步進入了網際網路買菜市場,開始了霸權模式,各大巨頭「燒錢」賣菜,瓜分萬億的市場,或者成就了另一種物流「黑馬」。物流業將成巨頭賣菜受益者物流業還有另外一匹黑馬,蘇寧進入物流行業,當面打了劉強東天天吹牛的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物流體系的完善,快遞物流公司的增加以及中國電子商務業務的成熟發展,中國快遞業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 社團賣菜剛進入陣地,菜市場攤主不戰而逃,準備認輸了事?
    實體店倒下了,菜市場也會倒下嗎?不管是社區團購還是菜市場業主,它們都屬於項目經營,一個是正規軍,一個是遊擊隊。我們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剖析雙方的優勢與劣勢,社區團購賣菜也不是萬能的、沒有缺陷的。前幾年的共享經濟項目也是開始熱火朝天,最後成功的有幾家?現在來拾刀拾刀雙方各自對老百姓"菜籃子"的優劣勢。
  • 巨頭扎堆「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真的沒有夢想?
    人民日報12月11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網際網路巨頭擁有雄厚的財力、大量的數據資源、領先的數位技術,人們期待巨頭們不僅能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更能承擔起推進科技創新的責任。這不僅是為企業發展儲蓄技術,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所在。在與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的對比下,有輿論表示,為何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看向了星辰大海,而我國網際網路巨頭們只會下場「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