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中國需要有實質行動阻止美對臺軍售

2020-12-20 環球軍事

資料圖:美制F-16D Block52+戰機

中廣網北京3月3日消息 (記者李豔)美國國防情報局日前發表評估報告稱,臺灣戰鬥機水平落後,已經影響到臺軍的實戰能力。有評論認為,美國這是在放出口風,表示有意要向臺灣出售F-16C/D戰鬥機。中國國防部發言人黃雪平隨即發表談話,表示「高度關注美國國防情報局近日拋出所謂臺灣戰鬥機水準落後的報告」,強調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美售臺武器嚴重幹擾中美關係,中方要求美國謹言慎行,避免進一步損害兩國關係和兩岸和平發展。就這一話題,中廣網記者李豔採訪了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少將,為您作詳細解析。

記者:在陳水扁時代臺灣當局就曾非正式的探過美國口風,是否能夠購買F-16C/D戰鬥機。當時小布希政府因為擔心激怒中國一口的回絕了。為什麼臺海各方對於出售F-16C/D戰鬥機會如此敏感?

金一南:F16戰鬥機實際和美國的F4戰鬥機一樣在美軍服役中超過20年、30年,當然在此期間它的型號在不斷更換,像最初的F-16A/B型,它的空中雷達系統,包括搜索雷達、火控雷達,和所掛載的空空飛彈攻擊距離都有限,所以F-16A/B型擔負著有限的空中攻擊任務。但發展到F-16C/D型,它的空中目標搜索、火控、引導等系統就先進多了。同時掛載飛彈中程的空對空飛彈,甚至對地攻擊能力都很強。雖然F16型號沒有變,但C/D型比A/B型空中和地面的攻擊能力都大大增強,攻擊性也更強,這也是臺軍所尋求武器目的。

同時,我們也反覆向美方提出警告,因為美方承諾,不對臺灣出售攻擊型的武器,F16完全超出了所謂防禦性武器的範圍。嚴格說F-16A/B型不是單純防禦的武器,它具有一定攻擊能力。F-16C/D型的攻擊能力更強,屬於完全進攻型的武器。

國防情報局釋放出的信息按照外電的輿論評論,很可能是一種暗示、公開叫板、威脅,當然也可能是一種未來的趨向。在美國對臺售武之後,中方停止了與美方全部的軍事交往。

在這種情況下,美方國務院特使談中美關係,秉承他們所慣用的所謂「胡蘿蔔+大棒」的政策。一方面緩和,包括派副國務卿來,並且國防部長蓋茨反覆的承諾想訪問中國等等。美軍高層人物同樣說盼望與中國軍方的交往,這可以歸入「胡蘿蔔」類的。另一方面就是「大棒」那類的,包括國防情報局發表的評估報告,美國有可能對臺灣出售F-16C/D型。

當然國防情報局的報告並可能是政策建議、行為建議。如果這個行為建議加以公開,它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威脅和威懾。也就是說,如果美方不達成某些條件的話,下一步有可能對臺出售此類武器。

記者:有評論認為,中國在發表措詞嚴厲的抗議之後,後續行動沒有跟上。這也是美國變本加厲一再侵犯中國核心利益的一個原因,對此您怎麼看呢?

金一南:這一點值得思考和改進。中國有句話是「君子一言,言必行,行必果」,抗議絕不僅僅是語言的問題,還要實質性的行動,行動帶有實質性的意義。

一方面中國確實採取了行動,比如中美軍事交往全面的停止,從這點看,從處理中美兩國、兩軍關係,表現了非常理智、冷靜。另一方面就是對付美國這樣的強國、強權,僅僅靠語言和理智行動是遠遠不夠的,有時候確實需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以展示在堅決阻止美國進一步對臺售武的決心。否則不排除美國下一步可能對臺出售F-16C/D型。

雖然美國有多年的承諾,絕不對臺出售進攻型武器。並且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中講的更清楚:逐步減少以至最終取消對臺灣出售武器。但在中華民族講究「言必行,行必果」的時候,美國的一切都基於國家利益考量,而並不是出於道義、遵守承諾,所以,我們今天採取措施的時候,要適應我們的對手,要了解他的戰略心理,採取

適當的措施。

責任編輯:楊琪

相關焦點

  • 美國對臺軍售必須降為零 中國應讓美付出代價
    臺灣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中國對美售臺武器一直持嚴厲反對態度。過去這些年對臺軍售帶給中美關係的破壞一直是最大的,中美兩軍交流首當其衝,受到的牽連尤其多。美國對臺軍售依據其《與臺灣關係法》,它的態度是不和中國商量,它認為「該賣就賣」。
  • 美參議員:中國威脅制裁美企不能阻止美對臺軍售
    【環球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12月18日報導,美國參議員傑夫·弗萊克(Jeff Flake)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威脅要對參與對臺灣售武的美國公司實施制裁,這不能阻止美國對臺售武。參議員說:「中國過去也曾以制裁相威脅。美國必須繼續對臺供武。」
  • 美媒稱政府擱置對臺軍售 島內民眾:臺灣快醒醒!
    圖為美國為臺灣提供的F-16V戰鬥機海外網6月25日電日前美媒披露,美國尋求對臺價值逾20億美元軍售之際,川普政府內部態度就出現分裂。6月24日,《時代周刊》網站又援引美官員消息稱,美國將擱置對臺軍售。
  • 美臺軍售虛實難辨,「反中賣臺」不亦樂乎
    一團糊塗背後,美臺軍售買賣雙方對成交價這樣的基本概念,誰都說不清、圓不攏,含含糊糊、遮遮掩掩,恐非「一時嘴快」「用錯數據」能夠解釋,而是曝光了美臺軍售交易臺面下的「暗盤」、隱情,不能排除諸如民進黨當局為求過關以少報多的考慮。其二,「頭號買家」說。
  • 金一南:底線面前無後退餘地,會做好「武統」準備
    作者:滕飛 審稿:淺夢 近段時間,美國不斷加大對臺灣問題的幹預力度,且美方的手段越來越直接明了,除了加大「對臺軍售」力度外,美國還屢屢和民進黨當局搞起互動,比如先後派遣美衛生部長和副國務卿「訪臺」。
  • 美去年對臺軍售總額超百億美元 創歷年新高
    美去年對臺軍售總額超百億美元。(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中國臺灣網8月22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美國國務院負責政治和軍務的助理國務卿庫珀(Clarke Cooper)近日受訪稱,2019年美對臺軍售總額約100億美元,這是基於所謂「與臺灣關係法」,確保臺灣滿足自衛能力與需求。
  • 美再度對臺軍售,蔡辦發言人:感謝
    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張惇涵今天宣布,這是川普總統任期內第11次對臺軍售。這位發言人還無恥地表示,臺灣當局再次感謝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幫助臺灣加強自衛力量。張惇涵稱,這再次表明美國政府以實際行動落實了所謂的「臺灣關係法」和所謂「六個保證」的安全承諾,並表示將進一步提升臺軍的戰略和防務需求。張惇涵還威脅說,臺灣將繼續以紮實的防務,深化與美國和有類似想法的國家的「安全夥伴關係」,堅定成為維護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繁榮與發展的「良善力量」。
  • 彭光謙:美國不會停止對臺軍售 大陸無法阻止
    核心提示: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但雙方在美對臺軍售的敏感問題上仍未能達成共識。隨後經過談判桌上的一番較勁,中美終於在1982年8月17日達成協議,發表《中美就解決美國向臺出售武器問題的公報》(簡稱《八一七公報》)。
  • 軍情銳評:美對臺軍售耍小聰明不討好 日本用飛彈與中國爭奪釣魚島...
    參考消息網10月3日報導近日,美國公然批准對臺軍售遭中國堅決反對,在兩岸關係中耍小聰明恐兩頭不討好;日本謀劃用新型飛彈與中國「爭奪」釣魚島,自衛隊現狀卻難以「如願」;還有俄軍在反恐軍演中演練用彈道飛彈剿滅恐怖分子,盡顯俄式反恐的「殺雞用牛刀」風格。下文將為您回顧上周的軍情熱點。
  • 美國再度對臺軍售蔡辦發言人回應說了什麼?美國對臺軍售中方回應
    美國再度對臺軍售蔡辦發言人回應據臺灣媒體12月8日報導,美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於當地時間7日宣布,美國務院批准對臺灣出售「野戰資訊通信系統」,目前正進行「知會國會」程序,可望在一個月後正式生效,估計軍售案總價為2.8億美元(約合18.28億元人民幣)。這是美國總統川普任內第11次、也是今年第6次對臺軍售。
  • 美2020中國軍力報告,重申持續對臺軍售,竟稱為增強臺灣保衛能力
    美國國防部今天公布2020年中國軍力報告。報告指出,臺海軍力失衡,差距持續擴大,美方基於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持續對臺軍售,確保臺灣自我防衛能力。美國國防部在這份送交國會的「2020中國軍力報告(2020 Report on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強調中國的國家戰略與中國軍隊內部發展。
  • 對臺軍售,美國何以執迷不悟
    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並宣布將採取必要措施,包括對參與此次美對臺售武的企業實施制裁。 中美兩國1979年正式建交後,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一直是困擾中美關係發展的痼疾。據統計,1982年以來,美國政府80多次通知國會對臺軍售,相關裝備和服務價值400多億美元。美國每一次對臺售武,都會導致中美關係出現波折甚至「地震」。但是,美方為什麼執迷不悔呢?
  • 美臺將舉行政治軍事對話 專家:臺灣想在實質層面上有所突破門都沒有
    對於美國國務院如此高調的舉動,專家認為,此舉象徵意義比較強,中方對此已經有所評估,接下來不排除美臺之間還有進一步舉動,從小動作變成大動作,從低層級官員變成高級別官員,臺灣肯定想推進所謂的「美臺關係」,但想在實質層面有所突破,門都沒有。美國國務院稱,此次對話美方由國務院政軍局助卿庫柏為代表,臺方將有外事部門、防務部門官員參與,雙方預計就區域情勢、軍事合作與軍售交換意見。
  • 衛生部長訪臺、曝敏感軍售 美國連打「臺灣牌」挑釁
    「執政黨有沒有更智慧的方法維持兩岸和平?如果一直靠不停購買武器,也要考慮臺灣經濟,有智慧的領導者要用智慧維持和平。」就連綠營媒體也驀然發現,美國對臺軍售一波接一波,最近的5項軍購案總計超過1500億元新臺幣,如何排出優先次序、排入年度預算中,已讓臺灣「國防部」傷透腦筋。此外,因為該軍售被爆出的時間恰逢阿扎訪臺前夕,許多臺灣網友質疑「美國衛生部長是來收費的?」
  • 再次挑戰「一中原則」,美欲推對臺軍售常態化
    據臺媒報導,美國聯邦參議院和眾議院21日通過了所謂「臺灣保證法」,鼓吹「常態化對臺軍售」、擴展「美臺關係」等。專家認為,此舉是美國借「臺灣牌」獲取既得利益的體現,「是挑戰『一中原則』的危險信號」。美國國會(臺媒資料圖)美欲推對臺軍售常態化據臺灣聯合新聞網等媒體報導,美國聯邦參議院和眾議院21日晚間通過年度撥款法案,其中包含所謂「臺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of 2020)。
  • 俄媒評美對臺軍售:難改兩岸軍力對比,專家稱大陸應強硬對臺施壓
    在12月7日美國川普政府宣布新一輪對臺軍售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表了專欄作家弗拉基米爾 費奧多羅夫的署名文章,文章引述多位專家的話評論此次美國對臺軍售。他們強調,沒有任何美國軍事裝備能夠改變臺灣海峽有利於中國大陸的力量平衡,稱大陸有能力應對臺灣的「軍事化」問題。
  • 專家:美為何不顧大陸反對 時隔4年再對臺軍售
    受訪者紛紛建言,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中方在堅持原則立場、採取堅決措施之外,還可以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多種手段,進一步壓縮美國對臺錯誤政策的操作空間,為兩岸和平發展營造更有利環境。1.美對臺軍售被指「量減質未減」美國此次對臺軍售案一旦實施,會給臺灣方面軍事力量帶來哪些變化?
  • 川普還是籤了所謂「臺灣保證法」,鼓吹對臺軍售常態化
    2019年8月,《聯合報》報導臺灣人士希望推動駐美代表處也跟進更名。但報導一出,熟悉臺美交流的高層說,只有民間在推駐美代表處更名,政府並未推動此案。據了解,臺灣官員之所以如此緊張,是因為北協改名後,臺美官方某種程度上達成默契,暫不推動更名等敏感的案子。但今年臺當局態度似有轉變,一名對美事務高層私下表示,駐美代表處更名「有爭取的機會」。
  • 美對臺軍售有深層次原因 從戰略上遏制中國
    國際在線消息:有媒體報導,美國國防部6日批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向臺灣出售「愛國者」飛彈。對此,中國國防大學孟祥青教授認為,美國之所以不顧中方反對,執意堅持對臺出售武器,一方面是出於美國的實用主義文化,更深層的原因是想從戰略上遏制中國。
  • 美對臺軍售 誰得利?
    文章說,在冷戰啟始後,在美國的全球戰略架構下,出現了東亞包括有臺灣在內所謂的第一島鏈。但由於美國本身對當時全球戰略思維的不同,美國堅決反對當時退居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美國更希望的是,以喬治凱南所提出的「圍堵」模式來對付「共產世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