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節

2021-02-19 流年似水 海棠依舊

冬至是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日最短,夜最長,情更長,又近年關,亦喻思念長。冬至冬至,冬已至,春將歸,想著此後遂日漸長一線的陽光,心底好溫暖。冬至還是二十四節氣裡唯一的節日叫冬節,其隆重堪比過年,本土鄉俗冬至是除了舊曆大年外,又一新舊界點。比如鄉俗同年同門嫁娶,需先嫁後娶,如若先娶,後嫁的必須過了冬至,過了冬至就算隔年了,許多地方冬節大如年不知是不是也有這般習俗。

冬節鄉村尤其盛重,前些年娘家鄉村還未城鎮化,冬至前兩三天起,家家都開始張羅,泡糯米石磨磨成水漿,再用石條將裝米袋裡的水漿壓成幹漿。然後家家飄出炒黃豆的沙沙聲,再然後炒熟的黃豆就被小石磨磨成豆粉,再拌入適量白糖或紅糖密封備用。(老爺子家裡有一自鑿的小石磨,那兩三天從早到晚都有鄉鄰來磨豆,那炒豆被細磨的濃香頓時浸漫入屋子的每個縫隙,那才叫一個香,這會兒想起還會口舌生津。)

冬至前一天晚飯後,各家各戶老小圍坐餐桌,開始用幹糯米漿搓圓子,當時搓好一般都放在餐桌上,講究的,搓好的圓子擺圓竹匾裡,中間還放兩顆紅紅的福桔。待冬至一早入沸水煮浮起,再撈出瀝乾水倒入裝有糖豆粉的大盤,用筷子撥滾,直至圓子均勻裡滿豆粉,就大功告成了,叫豆沫C(米時)。也是當時唯一的節慶美食,卻到處瀰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如今習俗依舊,節慶食品更是驟增,各種帶餡的和各種沾裹的粉包,都是有的買的成品,雖然極方便,卻總覺得少了什麼,應該繁瑣自有繁瑣的熱鬧與美好吧。

相關焦點

  • 潮汕冬節的味道!
    冬至,潮汕人相當重視,並稱之為冬節,是每年時年八節的最後一個節日,也是距離過年最近的節日,屬喜節。冬節鴿,不是鳥,又叫菜包粿、冬節粿,是流行於廣東一帶的特色小吃,是廣東汕尾傳統節日冬節那天的餐桌主食,目前已經成為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日常食品。
  • 潮汕冬節民俗
    福建人在冬節也要吃糯米丸,《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五載有這種風俗起源的傳說:往時有一樵者,至山樵採,失足墜澗中。澗極深,無人援救,不能出險。且深山路絕人稀,樵者呼救,力竭聲嘶,亦無援之者。樵者居澗中,食黃精姜得免餓斃。歷十餘年,遍體生毛,身輕能飛。於是高飛出澗還家。性狀全變,家人呼之不應。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與樵者食。樵者以為黃精姜,食之。漸還本性,家人得以團聚。
  • 【冬至】冬節暝頭長,搓三升米圓天未光
    在閩南,冬至又稱冬節,泉州俗諺「冬節小年兜」,【冬節暝頭長,搓三升米圓天未光】冬至夜晚長  ,冬至有搓圓習俗。昨晚,你搓圓子了嗎?
  • 又是一年冬節~你今年回家食湯圓嗎?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啦!
    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漢族民俗文化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潮汕人掃墓,有的在清明進行,叫「掛春紙」(掛讀「過」);有的在冬節進行,叫「掛冬紙」。掛冬紙和掛春紙一樣,表達「敬宗睦族」的理念之外,也有聚族郊遊的娛樂功能。
  • 祝福大家「冬節」快樂!
  • 美食潮 | 變與不變,冬節(至)丸裡的潮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