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節~你今年回家食湯圓嗎?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啦!

2021-02-23 汕頭味道

潮汕有「冬節小過年」之俗語,潮汕人過冬節要吃「冬節丸」,潮汕人把冬至當小過年,所以,潮汕的奴仔小時候一過冬至,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冬至吃湯圓吃了就會大一歲;

(漫畫:小草的耳朵)
不清不楚一年就老了三歲的潮汕人。。。

冬至,潮汕人稱為「冬節」。南北方的習俗不一,北方通常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冬至是華夏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漢族民俗文化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這個節日祭祖,除了常規的祭品,必須有糯米丸子。這也是古老的習俗。早在順冶《潮州府志》裡,就有「冬至,祭用米圓」的記載。各種粿類,如紅桃粿也是經常出現的祭品之一。

潮汕人掃墓,有的在清明進行,叫「掛春紙」(掛讀「過」);有的在冬節進行,叫「掛冬紙」。掛冬紙和掛春紙一樣,表達「敬宗睦族」的理念之外,也有聚族郊遊的娛樂功能。冬節掃墓的祭品,有茶酒三牲粿品,有應時的柑橘香蕉,一盤鮮蚶更是不可缺少的。這個季節,血蚶正肥美。不過,用它做祭品,又有其他寓意。有人說,是取其吉祥。祭拜儀式過後,墓主的子孫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輕鬆又熱鬧,兒童嬉鬧,長者笑語,山野間蕩漾著家族的融洽與和諧。祭品裡那盤鮮蚶一定會被吃完,蚶殼就撒到墓堆上。潮汕人把蚶殼稱作「蚶殼錢」,撒在墳頭,也許是將它當做冥錢。


吃湯圓是中國人過冬至的老傳統,湯圓象徵著合家團圓、圓圓滿滿,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吃下了這碗湯丸離真正的過年也不遠了。


冬至有不少的潮汕家庭會選擇自己在家「挲丸」,一家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挱丸」更有節日氣氛,你家裡今年冬節有自己「挲丸」嗎?

(漫畫:小草的耳朵)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全家人一起在家裡搓丸子,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芝麻餡,但卻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湯圓,因為裡面是滿滿的團圓溫馨歡樂的氣息。

常見的是白色的丸子,為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不少人也會在糯米粉裡加入食用色素做成紅色的丸子(和紅桃粿一樣的顏色)這樣更顯得喜慶,而且也讓湯圓紅白相間更有觀賞性

這種粉嫩的紅色,絕對是讓潮汕孩子一看就會莫名親切的顏色!

而在潮陽,當地人比較喜歡在湯圓裡加入姜薯或者紫色的蘇木薯,這也是比較獨特的吃法,一些沒見過的或許第一次看到以為很重口味,但是吃起來絕對會讓你回味無窮,過節在外回不了的潮陽孩子,冬至那一碗蘇木薯湯圓絕對是人生一大幸福回憶!

姜薯,只有在潮陽和惠來的部分濱海地區的山地種植。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陽河溪鎮上坑姜薯。上坑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連,品上質優。姜薯洗掉土削皮,浸水裡,不然會發黃姜薯抽用把一個個姜薯抽成一薄片一薄片的。燒開水後,把放進滾湯的水裡面滾一滾,看到薄片的姜薯片自然捲成卷了就馬上關火,不能煮太久,會爛的。加入白糖就可享用了。是山藥的一種。在潮汕地區,每逢春節,各家各戶都會煮姜薯湯待客。客人來拜年,都能喝上主人做的一碗姜薯湯的。

姜薯湯圓

蘇木薯湯圓

在普寧也有人把它搓成兩頭尖尖的小丸,也有人先把糯米粉團搓成小長條形,再用剪刀剪成尖丸。

東京丸是用東京薯的澱粉做成的,東京薯[學名竹芋]是潮汕的特產之一,種在地裡的一種類,根果白色偏圓的,一般筷子般長度,多數用來煲湯或者磨成粉,性涼,清火去燥。主要是製作成東京丸子和甜湯。

(圖:越野mm)

潮汕傳統小吃鴨母捻,因形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沉而得名,傳統製作要求嚴格,外層為糯米制,有豆沙、芋泥、芝麻糖等餡料,放在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傳統賣鴨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同,現以潮州市太平路尾傳統名店胡榮泉製作的鴨母捻最為正宗。鴨母捻類似北方的湯圓,傳統製作要求嚴格。鴨母捻的餡有四樣,即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餡約15克。鴨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傳統賣鴨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相同,為區分每粒餡的不同,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鴨母捻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各有記號。是冬至,元宵必吃的甜湯。


落湯錢,在潮汕也有人在冬至那天吃,是用糯米做的,其味甘,性溫,食之有益氣止洩,補中益氣,主消渴,暖脾胃之效。糯米口感香糯黏滑,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既是藥膳,又是美食,難怪既是烹調家又是美食家的潮汕人特別喜歡糯米。做法: 花生、芝麻炒熟壓爛與白糖粉混合,將糯米粉和成粉團,蒸熟,然後切成小件,沾上以配料即成。


菜頭粿,菜頭系蘿蔔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製。把白蘿蔔刮去皮,用菜頭抽抽成小條狀,用手把蘿蔔汁捏幹。放入薯粉,鹽,喜歡花生的可以放點花生米,再均勻攪拌,如果太幹就用刀剁幾下就不會了。然後做成拳頭大的丸狀,放到鋪好炊布的蒸籠上蒸熟就行了。做好的菜頭圓可以即食,冷卻後切片用油炸風味更佳。


酥餃,有些地方叫油粿,一種潮汕小吃。在潮汕人家,每當有隆重的節日時,潮汕人家都會做酥餃。1、皮的做法:把麵粉、雞蛋、油、水加到一起揉成麵團就可以。2、餡的做法:花生炒過去皮,打成碎末;芝麻炒過和花生末、白糖一切拌勻即成餡。3、取一小塊麵團擀成薄皮,取杯蓋壓出圓形餅皮(像做餃子皮一樣)。4、像包餃子一樣把餡包起來。5、再將包好的餃子放油裡炸,炸至金黃,酥脆香甜的酥餃就可以吃了。

現在長大了,還是覺得,白色加紅色的湯圓是最好吃的。冬至又要到了,潮汕的各家各戶又要搓湯圓,而有多少個潮汕孩子只能在外想念?

在外的潮汕遊子,這個冬節你回家嗎?

相關焦點

  • 又是一年冬節~今年你回家食湯圓嗎?吃了湯圓又要大一歲啦!
    潮汕有「冬節小過年」之俗語,潮汕人過冬節要吃「冬節丸」,潮汕人把冬至當小過年,所以,潮汕的奴仔小時候一過冬至,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冬至吃湯圓吃了就會大一歲!」(漫畫:小草的耳朵)不清不楚一年就老了三歲的潮汕人。。。冬至,潮汕人稱為「冬節」。南北方的習俗不一,北方通常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冬至是華夏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聽說過嗎?
    【金庸故鄉俠】袁花網 「愛生活、愛袁網」 「大家速看」 【冬至】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聽說過嗎?
  •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冬至吃湯圓的由來及寓意
    冬至這天的節日飯更是花樣繁多,除了延續中國百姓的傳統習俗吃湯圓外,還有吃餃子、吃餛飩等傳統習俗。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2017年的冬至快到了,那麼,你知道冬至為什麼吃湯圓嗎?有什麼寓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 冬至吃湯圓,團團圓圓,吃了湯圓大一歲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江南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湯圓,取其團圓的意思。
  • 本周天氣可能又要大反轉 今天又逢冬至 你吃湯圓了嗎?
    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所以在我國就產生了這句句俗語「做冬大過年」。吃「冬至圓」為何長一歲——民間稱,在這一天吃了湯圓之後,就算長了一歲。這是為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過新年長了一歲,過生日長了一歲,這吃了湯圓,又長一歲,這一年要是長三歲,情何以堪啊!
  •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那麼,你知道冬至為什麼吃湯圓嗎?冬至吃湯圓的真正起源又是什麼呢?
  • 本周天氣可能又要大反轉 今天又逢冬至 你吃湯圓了嗎?
    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所以在我國就產生了這句句俗語「做冬大過年」。吃「冬至圓」為何長一歲——民間稱,在這一天吃了湯圓之後,就算長了一歲。這是為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過新年長了一歲,過生日長了一歲,這吃了湯圓,又長一歲,這一年要是長三歲,情何以堪啊!不過,這也讓人思考,這吃了湯圓,為何有「長一歲」之說呢?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
  • 明天冬至,你家湯圓準備好了嗎
    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所以在我國就產生了這句句俗語「做冬大過年」。吃「冬至圓」為何長一歲民間稱,在這一天吃了湯圓之後,就算長了一歲。這是為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過新年長了一歲,過生日長了一歲,這吃了湯圓,又長一歲,這一年要是長三歲,情何以堪啊!不過,這也讓人思考,這吃了湯圓,為何有「長一歲」之說呢?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
  •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 閩南:白晝最短的這一天,記得回家吃湯圓
    團圓的冬節,要吃冬節圓吃湯圓的節日,除了冬節還有元宵節,但元宵節的湯圓跟冬節的湯圓有點區別。不過,大小不一的湯圓,不正像是個子參差不齊的一家人嗎?在閩南人眼中,這可是父子公孫圓呢!冬節這天一大早,大家就能吃上熱乎乎又甜蜜蜜的湯圓了。吃了冬節圓,就算作大了一歲。在貧窮年代,能吃上這麼一碗甜湯圓簡直就像提前過了年,如今的人們應該很難體會到這種幸福的心情吧。
  • 冬至,小時候豐順冬節的那點事還記得嗎?
    在我們這邊,冬節(冬至)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在這一天,有很多民俗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丸等。冬節每人都要吃一碗「冬節圓」,有「冬節圓,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小時候想著快點長大,所以就盼望快點能吃上甜丸。如今在外工作,媽媽每年都要留一些冬節丸等我回家吃,雖然我不怎麼愛吃甜食,但也一定會吃下一碗,寓意團團圓圓。
  • 冬至為何要吃湯圓,閩南有什麼習俗,你造嗎?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那麼,你知道冬至為什麼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 新會這些「特色湯圓」,你都吃過嗎?
    新會這些「特色湯圓」,你都吃過嗎?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食圓啦,快過來。」陳皮花生湯圓陳皮,相信新會人都不陌生。然而用陳皮做的「陳皮花生湯圓」你又品嘗過嗎?
  • 冬至要吃湯圓是為什麼?冬至吃湯圓的寓意由來及傳說介紹
    2017年冬至到了,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2017年冬至具體時間)。那麼冬至吃什麼好?冬至的飲食習俗各不相同,江南一帶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冬至為什麼吃湯圓?冬至吃湯圓有哪些寓意?詳情如下:冬至吃湯圓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 明天冬至,你家湯圓準備好了嗎
    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所以在我國就產生了這句句俗語「做冬大過年」。吃「冬至圓」為何長一歲民間稱,在這一天吃了湯圓之後,就算長了一歲。這是為什麼呢?有人開玩笑說,過新年長了一歲,過生日長了一歲,這吃了湯圓,又長一歲,這一年要是長三歲,情何以堪啊!不過,這也讓人思考,這吃了湯圓,為何有「長一歲」之說呢?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
  • 明天:冬節!食了冬節丸大了一歲
    要來啦冬至,潮汕人相當重視,並稱之為冬節,是每年時年八節的最後一個節日,也是距離過年最近的節日,屬喜節。祭拜完祖先,一家大小吃頓暖暖和和的團圓飯。長輩們會說:「食丸闔家團圓,食糯米餞就有錢,食芹菜蒜有錢算也有錢勸(藏)。」
  • 只知道冬至吃餃子湯圓,你知道這些美食嗎
    古代民間對冬至有多種看法冬至大如年漂泊者在外的人都要回家開始準備過年了「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俗話說「吃了湯圓大一歲」>南方吃湯圓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冬至只吃餃子和湯圓嗎?冬至時節,龍巖人早晨起床後,家家戶戶就要準備禮品祭拜,桌上必定要放著前天晚上做好的「鬼糕」,品嘗鬼糕,鳴放花炮,祈福來年風調雨順,興家旺財。
  • 悅讀| 冬至湯圓
    《清嘉錄》更有記錄說「冬至大如年」,可見古人對這一節日的重視。冬至又稱「冬節」「亞歲」等,至今已在民間流傳了數千年歷史。這一天勤勞的家庭主婦們都會天沒亮就早早起床,為一家老小準備熱氣騰騰地「幸福牌」湯圓或餃子。吃完這碗湯圓,就意味著大家都大一歲了,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已加了一歲。據史籍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發現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 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 冬至節氣南北方各地的飲食習俗盤點
    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
  • 冬至吃湯圓由來和傳說 南方冬至都是吃湯圓的嗎原因分析
    2018年南方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在我國部分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而一到冬至,我國南方地區都會煮上湯圓,正所謂吃了湯圓,就會年長一歲。這樣的說法,到底是起源於什麼時候呢?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  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早起開始忙活,和面,剁餡,調拌準備包餃子,氣氛隆重不亞於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