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陽生。冬至過後,白晝漸長,陽氣回升。
這是一年當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至的漫漫長夜,正是養藏身體的好時機。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熱乎乎地從鍋裡舀起來,一口一個,暖了胃也暖了心。
中國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雖然很多地方對於過冬至的重視程度已經不如從前,但來一碗餃子或湯圓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儀式。也有一些地方依然保持了冬至的隆重節日色彩,例如閩南地區,包括與閩南文化屬同源的潮汕地區。
對閩南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回家的日子。
冬至不叫冬至,叫冬節
不要看冬至處在一年的尾聲(公曆12月21-23日之間),它相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測定的,也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對北半球來說,冬至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我們智慧的先人注意到這天日光下的影子是最長的,早在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出了冬至的日期。
冬至冬至,在古人的說法中,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的日子。太陽的高度從這天后開始回升,白晝的時長從這天后開始延長,既是陰氣到達極點的一天,也是陽氣重新生發的開始。
在盛極而衰、衰極而盛的陰陽循環轉化中,冬至是一個觸底後回彈的節點。雖然它的黑夜最為漫長,但由於知道此後日子的光明將會越來越多,反而充滿了希望。
古人把冬至看得像過年一樣重要,是有道理的。
堅持了這一傳統的閩南人,把冬至叫作「冬節」。在這個上一循環的結束、下一循環的開始之日,閩南人是必須要趕回家祭祖的。在宗族觀念極強的閩南文化裡,有著「冬節沒返沒祖宗」的說法。
於是,冬節也就成了重要性與春節不相上下的團圓之日。
團圓的冬節,要吃冬節圓
吃湯圓的節日,除了冬節還有元宵節,但元宵節的湯圓跟冬節的湯圓有點區別。
元宵的湯圓通常包有餡料,而冬節的湯圓——也就是「冬節圓」,一般是純粹的糯米糰子。外形上也和個大滾圓的元宵湯圓不同,冬節圓是以小巧精細為美。閩南有些沿海地區的漁家婦女,甚至會把冬節圓搓得像魚眼珠子一樣大小,同時還彈性十足,是謂「珠彈銀丸」了。
但在「搓圓」這件事上,人們並不強求把所有冬節圓都搓成「珠彈銀丸」。畢竟,搓圓並不是為了參加湯圓選美,而是為了給一家人製造一段共同度過的時光。
閩南老一輩人過冬節的時候,在冬節前幾天就要開始磨米漿了。通常是把優質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時間,晾乾後碾成糯米粉,再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塊狀。
如今自己碾糯米粉的人已經不多,大家更願意去買現成的糯米粉。現成的湯圓倒是沒什麼市場,因為大多數家庭並不會把搓湯圓的步驟也省略掉。
在冬節前夕,遠行的遊子也好,貪玩的稚兒也罷,都要回到家中,擼起袖子,加入「搓圓」的行列。
這時候,家裡的主婦已經把濾幹的糯米漿和成了糯米糰,用大簸箕裝著擺在廳裡,大家圍坐一圈,說笑著搓圓。冬節圓一般會有紅、白兩種顏色,紅色是加了少許食用染料的,增添一點吉祥氣氛。
不同人搓出來的冬節圓總會是形態各異的,有的大些,有的小些,有的可能歪歪扭扭不成團狀。不過,大小不一的湯圓,不正像是個子參差不齊的一家人嗎?在閩南人眼中,這可是父子公孫圓呢!
心靈手巧一點的,還能把糯米糰搓成各種小動物的形狀,比如十二生肖、家禽家畜,這些有造型的冬節圓統稱「雞母狗仔」。雖然味道嘗起來和一般的冬節圓並沒有什麼不同,卻頗有一番情趣,總會被孩子們搶著吃。
搓好圓之後,主婦便會用紅糖、薑母等溫熱的食材熬煮冬節圓。冬節這天一大早,大家就能吃上熱乎乎又甜蜜蜜的湯圓了。
吃了冬節圓,就算作大了一歲。在貧窮年代,能吃上這麼一碗甜湯圓簡直就像提前過了年,如今的人們應該很難體會到這種幸福的心情吧。
冬節圓,不光是用來吃的
冬節圓自然是要被吃的,但它承擔的使命又不止於此。
既然「冬節沒返沒祖宗」,這個節日最重要的意義便是祭祖。祭祖分兩種:在祖墳的室外祭奠,和在宗祠的室內祭奠。
據說冬至動土百無禁忌,所以室外祭奠除了常規的掃墓之外,有時還會進行添土、豎碑等修整活動。室內祭奠則是在祠堂裡設香案,盛上幾碗冬節圓,和其他供品一起放到祖先牌位前,然後舉行祭拜儀式,包括敬香、行禮、祈福等。
除了祭祖之外,閩南人還要祭神。用什麼來供奉神祗呢?自然是美味的冬節圓。把冬節圓黏在門上、床上,叫敬門神、敬床神;家裡的桌上、柜上、窗戶……只要是顯眼的地方、大件的家具,都不會放過,一定要糊上一顆顆冬節圓,作為對家宅平安的祈求。
有時連豬圈、牛圈之類的地方也要糊著湯圓,還有家裡賴以謀生的財物,比如漁家的船、果農的果樹等,都會糊上這小巧而又載著希望的供品。
也有人說,把冬節圓糊在各處其實是為了「餉耗」——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餵老鼠。傳說,稻穀種子是由老鼠從遠方(也有說從天上)偷來的,所以很多地方的農民都有收割時留一點稻穀給老鼠的習俗。在閩南的冬節,則形成了留湯圓的習俗,既是對老鼠偷稻穀種子給人間的犒勞,也寄託了老鼠吃飽後就不會再破壞糧食的心願。
小小一碗冬節圓,裝的可不僅僅是美食,還有對下一年的殷切希望,對神祗祖宗的感恩和祈福,更有離家的遊子永遠忘懷不了的家鄉滋味。
冬至,你回家了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