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白晝最短的這一天,記得回家吃湯圓

2020-12-18 國家全景地理

冬至,一陽生。冬至過後,白晝漸長,陽氣回升。

這是一年當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至的漫漫長夜,正是養藏身體的好時機。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熱乎乎地從鍋裡舀起來,一口一個,暖了胃也暖了心。

中國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雖然很多地方對於過冬至的重視程度已經不如從前,但來一碗餃子或湯圓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儀式。也有一些地方依然保持了冬至的隆重節日色彩,例如閩南地區,包括與閩南文化屬同源的潮汕地區。

對閩南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回家的日子。

冬至不叫冬至,叫冬節

不要看冬至處在一年的尾聲(公曆12月21-23日之間),它相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測定的,也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對北半球來說,冬至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我們智慧的先人注意到這天日光下的影子是最長的,早在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出了冬至的日期。

冬至冬至,在古人的說法中,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的日子。太陽的高度從這天后開始回升,白晝的時長從這天后開始延長,既是陰氣到達極點的一天,也是陽氣重新生發的開始。

在盛極而衰、衰極而盛的陰陽循環轉化中,冬至是一個觸底後回彈的節點。雖然它的黑夜最為漫長,但由於知道此後日子的光明將會越來越多,反而充滿了希望。

古人把冬至看得像過年一樣重要,是有道理的。

堅持了這一傳統的閩南人,把冬至叫作「冬節」。在這個上一循環的結束、下一循環的開始之日,閩南人是必須要趕回家祭祖的。在宗族觀念極強的閩南文化裡,有著「冬節沒返沒祖宗」的說法。

於是,冬節也就成了重要性與春節不相上下的團圓之日。

團圓的冬節,要吃冬節圓

吃湯圓的節日,除了冬節還有元宵節,但元宵節的湯圓跟冬節的湯圓有點區別。

元宵的湯圓通常包有餡料,而冬節的湯圓——也就是「冬節圓」,一般是純粹的糯米糰子。外形上也和個大滾圓的元宵湯圓不同,冬節圓是以小巧精細為美。閩南有些沿海地區的漁家婦女,甚至會把冬節圓搓得像魚眼珠子一樣大小,同時還彈性十足,是謂「珠彈銀丸」了。

但在「搓圓」這件事上,人們並不強求把所有冬節圓都搓成「珠彈銀丸」。畢竟,搓圓並不是為了參加湯圓選美,而是為了給一家人製造一段共同度過的時光。

閩南老一輩人過冬節的時候,在冬節前幾天就要開始磨米漿了。通常是把優質糯米用水浸泡一段時間,晾乾後碾成糯米粉,再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塊狀。

如今自己碾糯米粉的人已經不多,大家更願意去買現成的糯米粉。現成的湯圓倒是沒什麼市場,因為大多數家庭並不會把搓湯圓的步驟也省略掉。

在冬節前夕,遠行的遊子也好,貪玩的稚兒也罷,都要回到家中,擼起袖子,加入「搓圓」的行列。

這時候,家裡的主婦已經把濾幹的糯米漿和成了糯米糰,用大簸箕裝著擺在廳裡,大家圍坐一圈,說笑著搓圓。冬節圓一般會有紅、白兩種顏色,紅色是加了少許食用染料的,增添一點吉祥氣氛。

不同人搓出來的冬節圓總會是形態各異的,有的大些,有的小些,有的可能歪歪扭扭不成團狀。不過,大小不一的湯圓,不正像是個子參差不齊的一家人嗎?在閩南人眼中,這可是父子公孫圓呢!

心靈手巧一點的,還能把糯米糰搓成各種小動物的形狀,比如十二生肖、家禽家畜,這些有造型的冬節圓統稱「雞母狗仔」。雖然味道嘗起來和一般的冬節圓並沒有什麼不同,卻頗有一番情趣,總會被孩子們搶著吃。

搓好圓之後,主婦便會用紅糖、薑母等溫熱的食材熬煮冬節圓。冬節這天一大早,大家就能吃上熱乎乎又甜蜜蜜的湯圓了。

吃了冬節圓,就算作大了一歲。在貧窮年代,能吃上這麼一碗甜湯圓簡直就像提前過了年,如今的人們應該很難體會到這種幸福的心情吧。

冬節圓,不光是用來吃的

冬節圓自然是要被吃的,但它承擔的使命又不止於此。

既然「冬節沒返沒祖宗」,這個節日最重要的意義便是祭祖。祭祖分兩種:在祖墳的室外祭奠,和在宗祠的室內祭奠。

據說冬至動土百無禁忌,所以室外祭奠除了常規的掃墓之外,有時還會進行添土、豎碑等修整活動。室內祭奠則是在祠堂裡設香案,盛上幾碗冬節圓,和其他供品一起放到祖先牌位前,然後舉行祭拜儀式,包括敬香、行禮、祈福等。

除了祭祖之外,閩南人還要祭神。用什麼來供奉神祗呢?自然是美味的冬節圓。把冬節圓黏在門上、床上,叫敬門神、敬床神;家裡的桌上、柜上、窗戶……只要是顯眼的地方、大件的家具,都不會放過,一定要糊上一顆顆冬節圓,作為對家宅平安的祈求。

有時連豬圈、牛圈之類的地方也要糊著湯圓,還有家裡賴以謀生的財物,比如漁家的船、果農的果樹等,都會糊上這小巧而又載著希望的供品。

也有人說,把冬節圓糊在各處其實是為了「餉耗」——說得直白一點,就是餵老鼠。傳說,稻穀種子是由老鼠從遠方(也有說從天上)偷來的,所以很多地方的農民都有收割時留一點稻穀給老鼠的習俗。在閩南的冬節,則形成了留湯圓的習俗,既是對老鼠偷稻穀種子給人間的犒勞,也寄託了老鼠吃飽後就不會再破壞糧食的心願。

小小一碗冬節圓,裝的可不僅僅是美食,還有對下一年的殷切希望,對神祗祖宗的感恩和祈福,更有離家的遊子永遠忘懷不了的家鄉滋味。

冬至,你回家了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除了吃湯圓,翔安人還吃「蝦米」?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也是一年當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意味著進入「數九寒天」>在冬至這一天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北方地區習慣在這天吃餃子而在我們南方,則要吃湯圓在閩南地區,冬至還有進補的說法閩南人冬至呷蝦米?
  • 冬至為何要吃湯圓,閩南有什麼習俗,你造嗎?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那麼,你知道冬至為什麼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 冬至習俗 | 惠安人,你們真的了解閩南冬至習俗嗎?豬母狗仔原來長這樣!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閩南人又俗稱為「冬節」,民間有諺語稱「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樣頗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吃湯圓、祭祖等習俗。
  • 晝短夜長,今日冬至 | 吃一碗臺山鹹湯圓
    晝短夜長,今日冬至 | 吃一碗臺山鹹湯圓 2019-12-22 1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冬至,你吃到餃子湯圓了嗎?
    冬至日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過後,北半球的晝將會越來越長,南半球反之。白居易《冬至夜》「一年冬至夜偏長」;《冬至夜懷湘靈》「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在我國,各地在冬至都有不同的習俗;在古代,冬至這天,漂泊在外的人必須趕回家過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在古人心中,這一天,天地陽氣日漸興盛,乃大吉之日,於是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舊時的上海人家有句俗語「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 羊肉湯鍋裡下餃子,湯圓當甜品,以後冬至我要這樣吃
    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所以大家覺得這天是個吉日,應該慶賀,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特別是在唐宋,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皇帝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官府舉行「賀冬」儀式,老百姓們也會在這一天祭祖,現在依然還有很多地方會在冬至做祭拜。因此在這天,家人們都會提醒儘量早點回家。
  • 羊肉湯鍋裡下餃子,湯圓當甜品,以後冬至我要這樣吃!
    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所以大家覺得這天是個吉日,應該慶賀,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特別是在唐宋,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皇帝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官府舉行「賀冬」儀式,老百姓們也會在這一天祭祖,現在依然還有很多地方會在冬至做祭拜。
  • 中國農曆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這一天
    題目中國農曆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這一天,北京的黑夜時間是白天時間的3/5。白晝和黑夜分別是多少小時?x+3/5x=248/5x=24x=1524-15=9(小時)答:白晝是15小時,黑夜是9小時。
  • 明日冬至|吃一碗甜甜的湯圓吧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民間又以冬至當天天氣的好壞,來推測往後的天氣。閩南有俗語「澹冬節,好年兜」,意思是,冬至期間下雨,來年的春節就會有好天氣。
  • 冬至節氣吃什麼傳統食物?北方和南方吃餃子還是湯圓
    冬至這天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這天,白天開始一天天變長。冬至過後,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在講究陰陽的古代中國,冬至的至陰,意味著陽氣始生,是一件喜興事,是一個氣運之拐點。所謂「冬至大如年」,既是「官俗」,也是民俗。
  • 冬至養生話湯圓
  • 今日冬至丨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冬至日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晝最短,夜最長。過了冬至,太陽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時間逐漸變長,因此冬至也有「六陰消盡一陽生」的說法。 氣候特徵 「冷在三九、四九」。由於我國疆域遼闊,氣候相差懸殊,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而言實際上要偏遲。
  • 中國冬至習俗各不同,南吃湯圓北吃餃,廣東人:冬至大過年……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於每年公曆12月21、22或23日交節,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而關於冬至的習俗,素有南吃湯圓北吃餃子的說法,除了南北差異外,各個省份也大有不同,快跟著豬豬一起去看看吧!
  • 明日冬至北方吃餃子 南方吃湯圓 多吃這樣的湯圓 全身暖乎乎
    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冬至這一天除了要慶賀祭天祭祖外,南方地區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 冬至大如年,吃餃子還是湯圓?
    秦嶺之北,不知道迎接了多少場雪   而2020年下的雪,又是第幾場呢   秦嶺以南,又有多少人   在寒冷的邊緣,苦苦掙扎   不知不覺地   晝最短、夜最長的冬至   悄然來臨   冬至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之一。
  • 冬至|最是白晝短,花餃暖夜長
    白天最是時光短, 卻見金梅競豔開。 《冬至》——杜甫 」 南吃湯圓米糰
  • 今天冬至,我們多數吃餃子、湯圓,外國人這一天怎麼慶祝呢?
    在這一天由於太陽直射點直射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而過了冬至,北半球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在古代,國人就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的說法。冬至這一天,雖有不同,但各地都有自己的方式來慶祝。那麼外國人在冬至這一天怎麼過得呢?
  • 21日「冬至」:北半球迎白晝最短一天 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新華社天津12月20日電(記者 周潤健)21日,「冬至」,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自冬至開始,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即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270度時。
  • 冬至|餃子最香,湯圓最甜,都是我們記憶裡的味道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時光太過匆匆,轉眼又是一個冬至。老百姓的冬至,是美好的。
  • 夜話丨冬至:白晝最短,思念最長……
    然而冬至敬過祖先的餛飩,會先給孩子吃,吃了,他們的書會讀得好。吃過飯後,父親就要去為孩子聘請私塾先生了。冬至是聘訂塾師的日子。頑童們從此開始受管束、上規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孩子已經上學了的,冬至就要隆重地宴請先生,有些地方,還要給先生送豆腐,並把冬至稱作「豆腐節」,表示對老師的敬重。鄉間忙著祭祖、履長、隆師之時,朝廷也正忙著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