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經濟日報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8次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前十城市依次為: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廣州、蘇州、臺北、南京、武漢、無錫;排名第十一到第二十的城市依次為:杭州、成都、寧波、佛山、澳門、長沙、青島、常州、東莞、鄭州。
報告指出,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前十強格局基本穩定,中部只有武漢進入前十強,其餘均為東部城市。
報告分析,從總體格局看,大都市圈格局主導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總體呈現「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東升西穩,南升北降」的狀態格局。
從區域角度來看,「南強北弱,東中一體」更加強化,區域中心城市主導的多中心經濟競爭力格局引領全國,特別是中心城市引領周邊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圈格局,如北京及周邊城市、青島及周邊城市、濟南及周邊城市、鄭州及周邊城市、西安及周邊城市、武漢及周邊城市、長沙及周邊城市、成都及周邊城市等成為主導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中堅力量。
從層級角度來看,一二線城市內部差異較小、競爭激烈;從省份角度來看,各省基本均呈現一擎驅動、多擎驅動格局;從城市群角度來看,遼中南城市群綜合經濟競爭力大幅降低,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穩步提升,中部城市群迅速崛起。
另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的一項分項報告——2020年「中國環境韌性競爭力排名」中,前十的城市依次為:香港、深圳、澳門、臺北、東莞、中山、新竹、佛山、廈門、廣州。前十名中有七座城市位於粵港澳大灣區,五座城市位於廣東省。另有珠海、汕頭分列11、12位。報告分析,東部發達地區城市群環境韌性競爭力水平較高,內部差異也較小。
在2020年「中國經濟活力競爭力排名」分項報告中,前十的城市依次為:深圳、北京、廣州、上海、珠海、香港、南京、杭州、蘇州、廈門。報告指出,這一指標呈現「大城市領先,中小城市發育不足」的多層嵌套城市體系:城市群經濟活力競爭力發展呈內斂與聚集趨勢,多層級城市嵌套模式顯著;第一層級的城市經濟活力競爭力勢頭強勁,佔據絕對優勢,第四層級的城市經濟競爭力發展能力相對落後,經濟活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報告建議,未來,應以四大支柱支撐城鎮化中國:以教育為核心,建立城鎮化中國的產業保障體系;以居住為抓手,補齊城鎮化中國的公共產品體系;以城市體系支撐,重塑城鎮化中國的空間體系;以治理為保障,建設城鎮化中國的社會秩序,最終以此作為四大支柱支撐城鎮化中國。
【記者】王詩堃
【作者】 王詩堃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