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產生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眾多傑出軍事人物。他們中,有大家耳熟能詳的36位「軍事家」。他們是如何評定出來的?又是誰予以確定的?這一過程與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編纂頗有淵源。
古人講「盛世修典」。1978年1月,我國現代百科全書創始人姜椿芳先生提出《關於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建議》。同年11月18日,國務院宣布中共中央批准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1980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出了《關於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問題》的通知,確定組成軍事卷編審委員會和編審室,軍事科學院宋時輪院長擔任編審委員會主任,並明確由全軍共同完成這個任務。《軍事卷》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一個學科,共2卷,有25個分支學科,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人物是一個獨立學科。因此,解放軍人物學科還沒出版就備受世人矚目,外界紛紛揣測書中會收錄介紹哪些人物,對一些重點人物又會如何評價,特別是哪些人可以稱之為「軍事家」。
為此,軍事科學院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審室和該學科主編單位原總政幹部部共同組織,邀請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等單位的有關同志,對此反覆進行了討論,初步將解放軍人物條目的概括評語「軍事家」界定為:1.早年在講武堂、黃埔軍校或在外國學習軍事;有較長的軍事鬥爭經歷和豐富的作戰經驗;並在大革命時期曾帶兵打仗,或參與領導革命武裝起義,或領導創建紅軍,或率國民黨軍起義有重大貢獻者。2.在革命戰爭時期,組織指揮過重要戰役,有顯著戰績,並長期擔任軍隊高級領導職務,即先後任紅軍時期師、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旅(二級軍區)和新四軍師(支隊)、解放軍戰爭時期軍(縱隊)的正職以上領導職務者。3.在我軍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中作出重要貢獻,並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團以上職務,建國後擔任過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委委員以上職務的中央軍委領導人。這三條標準,吸納了黨史軍史學界眾多專家學者的意見,涵蓋了我軍人物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特點,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具有鮮明的我軍特色。
當時,制定我軍「軍事家」的標準的一個重要參照是《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其中現代蘇聯軍事人物中近90人稱「軍事家」。鑑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數量比蘇軍多,打仗時間比蘇軍長,因此,在原總政和軍事科學院最初擬定的方案中,有100餘位高級將領符合「軍事家」的標準。方案報軍委後,軍委領導同志提出了調整意見,要求進一步嚴格評定標準。據此,經過再次研究論證,原總政和軍事科學院最終上報的方案,將「軍事家」調整到約40人。1988年,根據原總政和軍事科學院的上報方案,中央軍委常務會議討論了關於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我軍人物條目概括評語問題,確定,冠以「軍事家」評語的,僅限以下33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林彪。1989年,《軍事卷》正式出版。
33位「軍事家」一公布,立刻被國內外廣泛關注。實質上,「軍事家」包括了5位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楊尚昆、李先念;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即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時,授元帥銜的10人和大將銜的10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犧牲的8位高級將領。可以看到,「軍事家」是以領袖、元帥和大將為主體,以大將資格以上為標準的,同時結合其軍事實踐。8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身的軍事家中,葉挺是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和新四軍首任軍長;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是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紅軍初創時期的軍長或政委;左權是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彭雪楓、羅炳輝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他們創建和領導人民革命武裝、指揮軍團和兵團作戰功勳卓著,被列為「軍事家」是當之無愧的。
對於林彪是否收入軍事百科全書,對他又如何評價,一直是編纂者們研究的重點之一。原總政百科全書編輯室從1983年下半年開始,將已編出的解放軍人物條目釋文,選送給一些老同志徵求意見。黃克誠同志看了「林彪」條釋文後,專門與編輯室同志談了對這條釋文的意見。他說:「林彪在我軍歷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他後來犯了嚴重的罪行,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這是罪有應得。但是在評價他的整個歷史時,應當分為兩節,一節是他在歷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戰鬥力提高,起過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後來他對黨、國家和軍隊的嚴重破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樣,兩方面都寫明確,不含糊,才符合歷史事實。」 1988年,關於位列「軍事家」中的林彪,原總政和軍事科學院在討論概括評語方案時,曾經設置了兩案,一是寫「軍事家」,二是不寫「軍事家」,不寫概括評語,即不加定性的話,直接陳述條目內容。最終,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原總政在上報軍委的方案中,採取了第一案。在條目釋文中,在客觀介紹其軍事活動、軍事思想及貢獻的同時,也如實反映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罪行。
1984年,在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的同時,為進一步適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央軍委決定編纂內容更為廣泛、詳細的專業性軍事百科全書。鄧小平同志非常支持這項工作,親筆題寫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書名。隨後,根據《軍事卷》確定的「軍事家」標準,吸納出版後各方面的反饋意見,1994年7月,原總政就解放軍人物條目的有關問題請示軍委,8月,軍委常務會議討論決定,增加平江起義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黃公略、贛東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方志敏、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劉志丹3位「軍事家」。至此,我軍36位軍事家最終被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