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學家打開扇貝"天書" 繪製扇貝基因圖譜

2020-12-14 半島網官網

  

     

  扇貝屬於雙殼貝類,作為距今5億年前就已出現的古老動物類群,雖歷經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至今仍昌盛並繁衍不息,其非凡的環境適應能力使之成為研究動物適應性進化的良好模型。包振民院士團隊與北京諾禾致源公司、美國羅格斯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了繼蝦夷扇貝之後我國第二種主養扇貝(櫛孔扇貝)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在雙殼貝類環境適應性的組學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扇貝生存有「奇招」

  近期,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學術帶頭人、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院士團隊的最新論文《扇貝基因組揭示其對半附著生活方式和神經毒素耐受的分子適應機制》。扇貝和貽貝、珍珠貝一樣,也是附著在淺海巖石或沙質海底生活的,一般右邊的殼在下、左邊的殼在上平鋪於海底。平時不大活動,但當感到環境不適宜時,能夠主動地把足絲脫落,做較小範圍的遊泳。尤其是幼小的扇貝,用貝殼迅速開合排水,遊泳很快,這在雙殼類中是比較特殊的。

  另外,扇貝以絢麗多彩的外殼為人們所熟知,其半附著生活方式,具有碩大閉殼肌以支撐其遊泳能力、擁有眾多發達的鏡眼以尋覓合適的棲息地及躲避敵害,可分泌足絲營暫時性附著生活,以及積累並耐受高濃度藻源性神經毒素,探索這些適應性性狀產生的分子基礎有助於理解雙殼貝類是如何通過進化以適應不同的生境。  

揭示扇貝足絲粘附的關鍵組分

  包振民院士團隊領導完成了櫛孔扇貝首張高質量全基因組圖譜繪製。通過研究發現,控制能量供給的關鍵酶——精氨酸激酶在扇貝閉殼肌中的表達量高,對其實現爆發式遊泳能力至關重要。扇貝通過高表達產能步驟的相關基因而低表達耗能步驟的相關基因,以實現更高的產能效率。與脊椎動物不同,扇貝肌肉呈現「分子雜合」狀態,即脊椎動物橫紋肌和平滑肌標誌基因在扇貝相應類型肌肉中均呈共表達現象,且這種「分子雜合」現象很可能是動物肌肉的一種古老的存在形態。

  對扇貝眼睛的研究發現,其高表達的視蛋白r-opsin基因為通過反轉座機制產生的無內含子基因,為其實現快速轉錄產生大量視蛋白提供進化優勢,視蛋白基因家族通過擴張及增加關鍵功能位點的新突變以拓展對不同波長光譜感知的敏感性。扇貝具有功能特化的足,通過全面解析足絲分泌的時空調控模式,揭示了擴張的酪氨酸酶基因家族在扇貝足絲分泌和粘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調控作用。扇貝足絲粘附的關鍵組分與已知貽貝相關組分存在很大不同,為開發新型「溼粘附」材料奠定了基礎。  

扇貝腎是轉化毒素最主要的器官

  此外,研究發現扇貝對高濃度藻源毒素的耐受能力,主要通過改變Na離子通道關鍵位點及表達量來實現,使貝類能夠提升數十倍乃至上萬倍的毒素抗性。研究還意外發現扇貝的腎是積累和轉化毒素最主要的器官,這也是一個突破性的發現,此前腎在貝類毒素研究中一直是被忽視的一個器官。研究發現扇貝肝胰腺和腎作為兩個主要「毒素中心」,前者主要負責毒素吸收和轉運,而後者主要負責毒素轉化和代謝,其中磺基轉移酶在毒素轉化中起著重要作用。上述研究拓展和加深了當前學界對扇貝半附著生活方式和神經毒素耐受的組學調控基礎的認識,為理解雙殼貝類適應性性狀的進化起源提供了新的認知。

  此研究得到了海洋國家實驗室相關項目經費資助,包振民院士和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王師教授同為本文的通訊作者。這也是本年度該研究團隊在扇貝基因組解析和動物進化領域獲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凸顯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在海洋生命過程與資源利用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偉  

■相關連結

  青島三種主要扇貝

  扇貝是我國沿海主要養殖貝類之一,那麼其種類有多少呢,我國常見的扇貝有幾種呢?調查表明:世界上出產的扇貝共有60多個品種,我國約佔一半。青島現在可以養殖種類有櫛孔扇貝、海灣扇貝和蝦夷扇貝三種。其中,海灣扇貝是外來品種,帶有褐色的貝殼,扇貝肉水分較大,口感好;櫛孔扇貝也被大家叫做青島扇貝,帶有紅色的貝殼,是青島本地海域的特產,加工扇貝乾貨多用櫛孔扇貝,主要是因為其水分相對較小;而蝦夷扇貝個頭比較大,是白色的貝殼,在市場上數量較少。

  如今,島城市民吃到的海灣扇貝,早已不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引進的原始品種,而是經過多年選育的新品種。青島的科研人員經多年選育,成功培育出海灣扇貝新品種,目前已成為我國海灣扇貝的主養品種,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海灣扇貝

  海灣扇貝原產於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淺海或內灣的泥砂底質中,其生存水溫為2-34℃,生長水溫為5-30℃。在-1℃條件下,72h後成活率為75%。3℃以下時貝殼閉合,不分泌足絲,5℃以下停止生長,10℃以上生長良好,18-28℃生長最快。海灣扇貝對鹽度變化的適應性較強,1mm的稚貝生長的適鹽範圍為21‰- 37‰,最適鹽範圍25‰- 34‰,成貝的適鹽範圍為16‰- 43‰,生長的適宜鹽度2l‰-35‰。  

蝦夷扇貝

  蝦夷扇貝屬狹溫冷水性貝類,也叫夏威夷貝,其生長適溫範圍為5- 20℃,最適生長水溫10 - 20℃,低於5℃生長緩慢,0℃運動即極度降低直至停滯,水溫高於23℃時生活能力減弱,並漸趨死亡。蝦夷扇貝對鹽度的適應範圍較窄,適宜鹽度為25‰-35‰,最適鹽度為30‰- 33‰,但稚貝的適鹽範圍較廣,在鹽度11.5‰的低鹽海水中、鹽度40.7‰的高鹽海水中,其鰓纖毛運動仍然正常。

  蝦夷扇貝耐幹露能力較差。殼高1.8-2cm的貝苗氣溫28℃,露空16h全部死亡;氣溫27℃,露空2天全部死亡:氣溫26℃,露空5天全部死亡。  

櫛孔扇貝

  櫛孔扇貝自然分布於渤海和黃海北部沿海,它生活在水流較急、鹽度較高、透明度較大、水深10-30m的巖礁底或有貝殼砂礫的硬質海底,用足絲附著生活。櫛孔扇貝對低溫適應能力較強。水溫在15- 25℃時生長良好,在水溫- 1.5℃、水表面結成一層薄冰時也能存活,但在4℃以下貝殼幾乎不能生長,水溫25℃以上生長也受影響,在-2℃以下或30℃以上能導致死亡。櫛孔扇貝對海水比重適應範圍為1.015-1.029,而以1.017-1.026為最適宜。

   [編輯: 劉曉明]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倭黑猩猩基因圖譜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6月13日報導,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一隻名為烏林迪(Ulindi)的18歲雌性倭黑猩猩的基因圖譜。他們表示,收集到的數據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倭黑猩猩與黑猩猩之間會有非常明顯的行為差異,並幫助科學家們找出讓人類與各種猩猩區分開來的遺傳變異。
  • 中沙科學家聯手繪製椰棗基因組圖譜
    原標題:中沙科學家聯手繪製椰棗基因組圖譜 中國和沙特科學家12月8日在利雅得宣布,經過6年研究,他們已成功繪製了中東和北非地區主要農作物椰棗的基因組圖譜。 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城主席穆罕默德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椰棗基因組圖譜的繪製將會對椰棗產量、品種改良和病蟲害防治等產生重大影響。
  • 海灣扇貝兩個亞種基因組測序組裝完成
    青島農業大學等
  • 青島扇貝種質退化 "混血扇貝"有望上市民餐桌
        10月18日,記者從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引進的朝鮮扇貝與本地櫛孔扇貝雜交培育的新品種扇貝獲得成功,並有望推向市場。據介紹,這是青島海洋科學家培育出的又一個跨國雜交的扇貝新種,該項目主要是為解決目前日益突出的扇貝種質退化問題。
  • 金色扇貝將上青島市民餐桌 肉柱金黃色澤鮮豔抗疲勞
    金色扇貝將上青島市民餐桌 肉柱金黃色澤鮮豔抗疲勞2012-11-08 09:0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這個在養殖廠工人眼中的&nbsp「次品」,卻讓包教授深感不同,職業的敏感性讓他意識到&nbsp,這可能是一種帶有優良遺產基因的「寶貝」。於是,他把金色扇貝挑出來。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專家寫出牡蠣"族譜" 4.2億年前與扇貝是一家
    3月 31日,記者獲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牡蠣起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分布的巨蠣屬 5種牡蠣的分化時間在270萬年至2800萬年之間,而這一「族譜」繪製僅用了5隻牡蠣。    據了解,此次選擇了目前主要養殖種類中的7種巨蠣屬牡蠣進行分析,「巨蠣屬牡蠣個體大,經濟價值高,研究相對較多。」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蛋白質圖譜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大腸桿菌的功能蛋白質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3:03:13 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ikhail M.
  • 中外科學家繪製小鼠內皮細胞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中外科學家繪製小鼠內皮細胞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7 10:44:15 比利時魯汶大學Peter Carmeliet、丹麥奧胡斯大學Yonglun Luo、中國中山大學Xuri Li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小鼠內皮細胞
  • 吃貨有口福了 青島扇貝大豐收
    扇貝一直以來都是咱們青島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最近一段時間,即墨區鰲山灣畔的扇貝陸續迎來了收穫的季節。經過在海裡大半年的生長,這些扇貝不僅個頭大,肉質更是鮮香肥美。僅在馮家河這處碼頭,每天出海收穫扇貝的漁船就有上百艘。扇貝怎麼做好吃呢?小炒扇貝肉食材:扇貝肉,青紅辣椒,蔥,姜,蒜,耗油,生抽。
  • 中國和沙特科學家成功繪製椰棗基因組圖譜
    新華網利雅得12月8日電 中國和沙特科學家8日在此間宣布,經過6年研究,他們已成功繪製了中東和北非地區主要農作物椰棗的基因組圖譜。
  • 秘魯的"爹"美國的"娘"生出紫色扇貝
    我們餐桌上常見的扇貝是紅色的,未來就有可能吃到紫色的扇貝了,並且個頭更大。青島農業大學從秘魯引進南太平洋紫扇貝,與從美國引進後在本地培育的海灣扇貝和墨西哥灣扇貝雜交,成功繁育出紫海雜交扇貝和紫墨雜交扇貝。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腫瘤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腫瘤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3:51 美國哈佛大學Todd R. Golub、Xin J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人類腫瘤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 深圳人物楊煥明:帶團繪製黃種人基因圖譜(圖)
    新華社發  自1980年以來,楊煥明院士長期從事醫學遺傳學與人類基因定位工作,曾為爭取和主持完成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1%項目」立下汗馬功勞。2007年帶領華大基因團隊繪製出第一個黃種人基因圖譜。科技部一位官員這樣評價楊煥明:「上過山、下過鄉、留過洋,有一股韌勁兒」。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癌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2020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 metastasis map of human cancer cell li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繪製出了人類癌細胞系的轉移圖譜,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闡明癌症的轉移機制並開發出有效預防癌症轉移及癌症治療的新型療法
  • 青島造動車組再出口阿根廷;紫扇貝基因組測序帶來什麼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透露,阿根廷當地時間4月23日,該公司與阿根廷交通部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籤署了羅卡線200輛城際動車組及配件供貨合同,總金額2.78億美元。這是中車四方在阿根廷贏得的第三批城際動車組出口訂單。
  • 包振民:想培育一些更好的扇貝
    據介紹,之前傳統的育種方法是從表型即外觀來推測扇貝可能具備的遺傳基因,後來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得到發展,即一次對幾萬到幾十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使得對生物基因組進行細緻全貌的分析成為可能。但是,高通量基因測序成本較高,也成為困擾科學選育優良品種的一大難題。
  • 原來海邊人這樣吃扇貝,這才是真正的扇貝的打開方式,看著流口水
    原來海邊人這樣吃扇貝,這才是真正的扇貝的打開方式,看著流口水。可能除了這些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現在交通比較的方便嗎,很多的地方或者是海鮮市場,有時候甚至是超市裡面,都可以看到有著各種各樣的海鮮,而且海鮮的種類也是比較的齊全的,而扇貝就是其中的一種,我們一般的吃扇貝的時候喜歡用水煮著吃。但是往往有些人在做這個的時候,會不好吃,不僅僅扇貝肉縮小而且還不鮮嫩。
  • 青島農業大學專家培育紫色扇貝獲認可
    科學時報:青島農業大學專家培育紫色扇貝獲認可 青島農業大學專家培育紫色扇貝獲認可  個體大 生長快 適應性強 營養豐富 本報訊 「我養了十幾年扇貝,還從來沒見過這麼大、
  • 「紅色記憶」發端於青島的扇貝養殖浪潮
    發端於青島的扇貝養殖浪潮 青島海灣扇貝養殖場景1982 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福綏院士首次從美國引進海灣扇貝,突破產業化生產的一整套工廠化育苗與養成關鍵技術,在中國北方海域形成一個海灣扇貝養殖的新產業,